分享

王老师教你写作文:怎样想象1

 衍水文学 2024-01-24 发布于辽宁

胜专栏刊首语

作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表达。任何人都有表达的欲望,都想获得公众言说的权力和能力。因此,从人性角度看,任何人都有写作的冲动,言说的欲望!

那为什么经过我们语文老师的正规教学,反而不少人失去了表达的欲望,失去了写作的冲动呢?那是因为我们语文老师总是把孩子的习作与名家的文章作比较,必须主题鲜明、内容具体、文采飞扬!换句话说,绝大多数老师都写不出名家一样的文章,凭什么要求初学习作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按照名家经典的文章高度对照要求呢?为什么不能降低要求,首先激起孩子的表达欲望呢?为什么批改习作时,不着眼在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呢?哪怕是一句经过老师修改的好词好句呢?

孩子费了很大的劲,到了老师手里,一通挑错,贬低的一无是处,别说是孩子,就是成人也受不了。三五回之后,孩子们哪还有写作文的冲动呢?作文批改,需要语文老师带着放大镜去阅读,从通篇废话中找出闪光点,找出激起孩子继续表达的欲望!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励,而不是父母的责怪,更不是父母教给孩子走步的方法。顺拐又怎样?跌倒又怎样?经历过几次失败又怎样?在父母的鼓励下,最终孩子们没有正规体育老师的教导,也都会走步。

习作也一样,只要会说话,就该会写作。把口头语言转换成书面语言哪有那么难?废话多了,又怎样?错别字多了,又怎样?文不通字不顺,又怎样?谋篇布局不好,又怎样?语言不优美,又怎样?毕竟,孩子们愿意学作文。写了一堆的文字,老师能看懂大概意思就可以了!从小作文挑出闪光的点,才量语文老师该干的活!才是彰显语文老师的水平!一个鲜活的词语,一句生动的句子,一段结构严谨的文采飞扬的自然段,一篇主题鲜明、内容详实的小文章,都是我们语文老有理由可以大书特书,予以重点表扬的闪光点。学优生的一篇好作文和学差生的一个好词语或者好句子,从学生角度看,都是孩子们智慧的结晶,都应该给予表扬。从而,激发孩子们持续写作文的动力。

有了写作文的动力之后,才是点滴向学生渗透写作的方法,慢慢养成规范写作的能力。文无定法,贵在得法。我搜集整理的这些文章都是应学生、家长要求做的,属于方法范围,但这些方法绝不是唯一的。暂定名为“王老师教你学作文”,也可以叫“怎样写作文”吧,共计22个部分。


怎样想象1

文|王志胜

想象和联想都是智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写作的基础之一。没有想像和联想,也就没有作文,两者是写作的翅膀。

一、想象的定义:

1.普通心理学中的解释: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也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2.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可理解为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例如:不难想象/想象不出。

3.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二、想像的作用:

想象,是以生活为源泉,以意旨为轴心,使思想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也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因为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想像,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想象。所以,要激发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智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离不开想像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三、想象的主要分类

想象,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客观上已存在的、但自己并未古籍过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1991年高考语文试题第35题,要求“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的对象,外加陪衬物构成一个画面、一个镜头或一个场景,写一篇200字的想象作文”,这就是要求用再造想象作文。广西某考生以《红日》为题,写“北海日出”:“天际边太阳在白雾中害羞地露出了半边脸”→“大圆脸”→“升上了天空,光芒四射”。想象鸽是,描写的重点突出;再用“细雨”、“海浪”、“云彩”、“渔帆”、“海滩”作陪衬物,编织了一幅美丽的海上日出图,楚楚动人,得了满分。

创造想象,是一种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对记忆表象经过加工的基础上独立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过程。文学作品中创造的典型形象,科学的幻想以及学生对未来的理想等,都属于创造想象。它不同于再造想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是创造想象,而读者阅读了《阿Q正传》后,头脑中呈现出阿Q形象,则是再造想象了。198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二000回母校》,就要求对十四年后的母校变化展开合理的想象,反映出对时间跨度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正确理解,科学的远见和辩证观点的确立,这就是创造性的想象作文。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存在于整个过程之中。即作家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

童话创作离不开想象,而童话创作中的幻想形象就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让儿童多读童话作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理想与空想:

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想象。

空想: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不可能实现的想象。

高考设计再造性的或创造性的想象作文的命题,目的是测试两方面的能力——想象能力和描述画面(或情景)的能力。测试想象力的有无或强弱,先看合理性,再看独创性。评估合理性又着重在老先生所写的是否符合所规定的条件,有无悖反常理的地方;其次是对内容的评价,如是否有某种情调,含有某种理性的思考。以1991年高考试题来说,“主体'圆’和”和“陪衬物”等就是限制条件,两者是否能联系在一起,就得看是否符合客观条件,有无违背常理了。情调如何,有无带给读者什么理性的思考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上述广西某考生的《红日》,其中写到“海面上粼粼的微波像一幅会飘动的红缎面,使人感到红日无穷的魅力”,这也算有了高昂的情调和给人以理性的启迪。独创性又称新颖性,这就是常说的构思的”别出心裁“。独创性要与合理性放在一起来考虑,一种极其荒诞的或有悖规定的构思,即使是首次面世,也不能称之为独创性。

什么是想象力?想象力: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培养想象力的方法很多,如续写未完成的故事情凶,改变作品的主人公而重编故事(如1979年高考文题)的改写、扩写,提供一个抽象图形而加以某种情境这中将怎样怎样(如《<借书规则>实施以后》、《假如我是……》),或植根于现实,展示生活的愿望,指向未来的创造想像(如联合国曾举办的“外空探索”“空间活动将如何改变我国和世界”的征文)。其实平时注意抓住课本中能触发自己想象的诱导物,进行适当的点拨,使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也是培养自己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四、让想象内容更真实

要怎么让“想象”里的事物,变得更真实?

●只要使“虚拟情节”尽量“模拟”出“现实情节”,就可以使“虚世界”里的东西都变得很有“真实感”(如梦境里的情景就很有“真实感”)。

●案例:如果您要是一个“虚世界”里的“苹果”变得更有“真实感”,那么就请您“想像”用“手”去“触摸”这个“苹果”并“感受”其各个部位的“触觉”;想像“光线”照射在“苹果”上,并“感受”由此带来的各种“视觉”;然后想像将这个“苹果”放入“嘴巴”进行咀嚼,并感受其“味道”以及“嘴巴”内的“触觉”;还可以“预测”一下,自己吃“苹果”时,周边人“表情”等。这个时候,那个“苹果”是不是变得很“真实”了呢?

◆使用逻辑:所有的“事件”都属于“引导存在的事件”,我们简称为“导件”,要更好的完成一个“导件”,就应该从其“导素”(导存要素)入手,而要使“虚世界”更有“真实感”当然要研究“感子世界导存”的“导素”了。


作者简介:王志胜19802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笔名青松,辽阳市骨干教师2018年8月援疆,主持敏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2020年2月结束援疆,参与伊晓英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辽阳市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喜爱散文创作,累计发表近50万字,作品散见《辽海散文》《辽阳日报》《鞍山日报》《塔城日报》《现代家庭教育》《作文阅读》等报刊杂志。主持编辑《衍水文学》公众号近300期,约5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