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人吃饭不爱用筷子?没有筷子之前,古人都用什么工具吃饭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4-01-24 发布于北京

前言

筷子,难道就只是两根小木棍么? 谁会想到,这两根小木棍,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故事。每一双筷子,都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社会、生活的体悟。

筷子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方式。它们见证并推动了中国餐桌文化的变迁,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结下不解之缘。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筷子流行开来之前,中国人是用什么吃饭的?筷子为何在宋代不受欢迎?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才有了今天的样子?我们不妨来探索下这些故事,体会筷子文化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一、没有筷子的时代,古人用什么吃饭?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过着游牧生活,四处据地取食。他们大多是直接用手抓食物,没有使用任何餐具。

茹毛饮血,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早期的祖先生活非常原始,他们像野兽一样,茹毛饮血,与大自然混为一体。兽皮与树叶是他们的衣物,山洞与树木荫就是他们的住所。温泉、山间小溪是他们梳洗饮水的地方。

在那个年代,世间万物都与他们亲近。大自然对古人慷慨,四季果实供他们采摘,飞禽走兽可以随意猎捕。他们大快朵颐,饱餐一顿后,便睡在林中、草原,等待下一个美食的到来。

对古人而言,一日三餐并不重要,随心所欲才是他们的生活准则。没有规律的饮食时间,也不需要使用任何餐具。掏出食物就大口咀嚼,直到吃饱再睡个饱觉。这就是古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发明火种,开始使用刀叉

随着时间流逝,古人开始学会使用工具。他们不再满足于生吃食物,开始利用火来烤肉、烹饪食物。

为了更好地调理烤肉,他们发明了叉子,用树枝修剪出尖尖的叉状,可以轻松将肉串起。他们也制作出石刀、骨刀等刀具,用来切割、剥皮及处理食材。

在火种出现后,刀和叉成为最早被古人采用的餐具。但是这些“高端餐具”,只有部落首领和猎人能够使用。大部分普通人依然是直接用手抓食,并没有机会享受这些文明成果。

农耕文明的出现,普及了勺子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山林、草原,沿河边及肥沃土地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粗放的游牧生活逐渐被农田生活所替代。人们开始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作息。三餐渐渐成为重要的生活常态。

与此同时,普通百姓的餐具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勺子取代了不实用的刀叉,开始在普通老百姓中流行开来。

勺子的使用与中国古代的“稻作文明”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北方的小麦和南方的水稻,都是古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将谷物煮成粥是最常见的烹饪方式。

滚烫的粥汤放在碗里,百姓们便拿起勺子舀饮。起初他们会随机捡起瓦片或者贝壳来使,后来才慢慢打磨出木质和骨制的勺子。这些简易的餐具,已足以应付百姓们的三餐了。

勺子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食用热汤、稀食的过程。它也成为古代普通人餐桌上的基本工具,其意义不亚于后来的筷子。

二、从箸到筷子,筷子的演变历程

在勺子盛行一段时间后,筷子也慢慢发展成形,成为专属于中华餐桌的标志性餐具。

我们现在所说的“筷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它经历了一个从粗糙到精细的演化和完善过程,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一根箸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筷子。当时的筷子只有一根,是用木棍或骨头制成的。人们用它来挑拨烤好的食物,或者从热腾腾的汤锅中叉出肉块。

使用单根筷子非常不方便,劳动人民通常还是直接用手抓食。这种原始筷子也未在普通百姓中推广,只有贵族和王室才偶尔会用来尝新鲜。

单根筷子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箸”。有史料表明,殷商时期的帝王 “纣王”就有过象牙制成的箸。

两根箸通行,逐步成形

到了夏商周时期,一种新的筷子使用方式出现了——两根箸并用。

由于烹饪技术取得进步,加工过的热食和颗粒食物越来越多。人们发现用两根箸并用,更容易夹取这些食物。一人一双箸的饮食方式也更加文雅大方。

这样的餐饮方法开始在上层社会中推广,两根箸并用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虽然材质和制作还比较粗糙,但筷子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在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避讳的风气也让“箸”这个称呼沿用下来。两根箸夹食的方式,成为社会各阶层逐步接受的餐具使用习惯。

东周到明朝,箸的使用普及

在东周到明朝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筷子都被称为箸,并逐步完善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箸的制作工艺有很大提高,使用材料也更加丰富,出现了金箸、银箸、玉箸、散花箸等。帝王将箸作为贡品,显示身份与权势。

到了唐宋元时期,餐饮业的兴起也使箸的使用更加广泛。很多饭馆楼阁提供整套餐具,便于食客用餐。这是箸第一次走入普通百姓的视野,成为公用餐具。

通过几个朝代的演化,到明朝中期时,箸基本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它已跻身为中国古代四大件之一,与瓷器、丝绸、雕塑并称,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大标志。

三、箸何以被忌讳,最终改称为筷子?

箸已在中国使用数百年之久,那么它为何在明朝后期突然改称为“筷子”呢?其中的缘故颇为有趣。

明朝流行避讳风气

在中国古代社会,避讳是非常重要的风俗习惯之一。人们要避免直接提及一些可能带来不吉利的词语。

明朝中后期,这种迷信风气进一步盛行。特别是在江浙一带居住的渔民和百姓,极度忌讳任何与工作和生计相关的不利词汇。

对渔民而言,他们最担心自己的渔船在海上“静止不动”。这意味着渔获欠佳,生计无法维持。因此,他们忌讳使用与“停滞”相关的任何字眼。

“箸”变成禁忌

“箸”这个词的读音,与“住”非常接近。渔民和百姓害怕它会在口头上招来厄运,因此大多会绕着不说。

取而代之的,是使用一个相近而又安全的词——“筷子”。“筷子”发音欢快,没有什么不好的联想,渐渐地人们都改口叫“筷子”了。

这种出于迷信的语言习俗,在后世也流传开来。直到现代,“箸”已然成为一个被遗忘的称呼,所有人都习以为常地说“筷子”。

筷子的内涵丰富而隽永

有趣的是,后人对“筷子”这一新词的解释,使它蕴含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筷子由两根组成,寓意阴阳;一头方一头圆,象征天地;轻轻夹起食物,讲究中庸之道。在不经意间,筷子承载起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

它也成为中国饮食礼仪的重要标志,代表着民族传统与身份认同。这层文化涵义更加丰富,将中国人与筷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四、宋代何以不爱用箸?风雅手箸的故事

在明朝之前的宋代,中国古人也有使用箸的习惯。那么宋代的人为何又不爱用箸呢?

原来,宋人使用箸的方式与今人有很大不同。他们非常注重餐桌上的礼仪,即使使用箸也要端庄文雅。这给后人造成一种误读,以为宋人“不爱用筷子”。

宋人有别于今人的箸法

在宋代,持箸的方法要比现代复杂得多。他们强调“士大夫执箸要庄重、优雅”,丝毫不许懈怠。具体来说,宋人执箸时必然要左手持勺,右手持箸。吃饭时优雅地互换手中的餐具,挑起食物送入口中。全程要保持端正的坐姿,不能弯腰驼背。

这种“一手箸一手匙”的用餐方法,与后世习惯于单手持箸的方式大不相同。看起来宋人好像不习惯使用箸子,其实是他们有一套独特的箸法。

宋代箸法源于文人学士

宋代崇尚文雅,许多文人学士在饮食上也颇为讲究。他们认为,单手持箸过于随意,失之不够庄重。因此刻意学习西方贵族的餐桌礼仪,提倡食用双手餐具。

这种文雅的用餐方法很快在官宦人家和士大夫阶层中流行开来。他们在正餐时必定会采用左手持匙,右手持箸的方法进食。这是显示身份与餐桌修养的方式。

宋人的箸法推动餐具进化

有趣的是,正是宋人文雅的用箸方法,促成了后世餐具的演变。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左手持匙右手持箸过于复杂,不如简化为单手持箸。他推广使用单箸的餐饮方法,得到了普遍认可。

自此单箸持法在各个阶层推广,人们也慢慢不用匙了。这使得勺、匙的被箸所取代,中国餐具迈入一个简单化的新阶段。我们也离不开筷子这个装扮了几千年历史风华的餐具。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代表了一个大国风度的变迁。

结语

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小木棍,却承载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从最初的一根箸,到两根箸并用;从制作简陋到精致典雅;从迷信的禁忌,到寓意深远的筷子;我们看到的,是中国餐具文化万变中一个核心标志的成长与演义。

它也见证了中国人智慧的进步,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从手抓食物,到刀叉勺子,再到筷子文化的萌芽、发展、成熟与完善,饮食方式的升华折射出一个民族从简单到复杂的文明之路。

今天,筷子已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这个东方古国的夏风和秋月一般配。上天入地,我们的筷子之路,仍在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