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玉森教授中风证治经验

 负鹏载舟 2024-01-24 发布于河南

   韩玉森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针灸教学、医疗、著书和科研工作,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治疗经验。对中风一症按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的经验作简单介绍。

    1、中脏腑之闭证此证病理基础和诱因都比较严重,多因风阳暴升,与痰火相夹,气血逆乱,上冲于脑,阴阳平衡严重失调所致。韩玉森教授以为本证以肝肾阴虚、内风旋动为其本,夹痰横窜经脉为其因,风痰火等蒙塞心窍为其果,用针灸以平肝熄风,清火豁痰,开窍启闭,实为急救之首选。处方用穴以十二井、水沟、太冲、丰隆、百会、风池为主,随症加减。如牙关紧闭者加颊车、地仓;肘部拘挛者加曲泽;腕部拘挛者加大陵;膝部拘挛者加曲泉;踝部拘挛者加太溪。用毫针强刺激或三棱针点刺十二井穴出血,通三阴三阳之经气,泄其壅热;泻水沟而调督脉,以清泄阳经上亢之气火;肝脉会于巅,泻百会、太冲、风池调肝胆之气,以平潜上越之风阳;脾胃为生痰之源,取足阳明之络丰隆可宣通脾胃气机,蠲化痰浊。

    典型病例:张××,女,65岁,泰县人,2002年5月6日诊。素有高血压病史,晨5时起床小便,突然肢抽、吐沫、咬舌而入院。入院时神昏烦躁、身热面赤、气粗痰鸣,舌红脉弦数而劲。证属风阳上旋,痰热互阻,上蒙清窍,即强针水沟、劳宫,三棱针点刺十二井出血,以泄热祛壅;泻太冲、风池以平肝潜阳;泻丰隆豁痰启闭;同时兼配中西药物(处方从略)。次日神志仍不清,且出现口、左侧肢体偏瘫、二便失禁等症,继续针刺。第3日神志转清,第6日起肢体运动功能等逐渐恢复。

    2 、中脏腑之脱证此证为真阳外越、极危之候。韩玉森教授以为本证虽以正气亏虚为其本,但邪热炽盛为其主因,正不胜邪,表现为阴竭阳亡,阴阳离绝之结果。在治疗上,韩玉森教授以为救助外越之元阳,必从阴中而救之,此亦为“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的具体运用。在救治中,多重灸关元、气海及神阙,不拘壮数,以汗敛、肢温、脉起为度,以期回阳固脱。同时随症加针,如脉微欲绝加内关、太渊;痰壅加丰隆;四肢厥冷加足三里;汗多加合谷、阴郄等。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是阴中有阳的腧穴;气海又名丹田,为任脉之气所发处,系生气之海;脐为生命之根蒂,神阙位于脐中,属于任脉,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炷灸此三穴,可回垂绝之阳,使阳气来复,则固已有权而外脱无虞。

    典型病例:张××,女,28岁,江宁县人,2004年10月3日诊。由田间劳动回家,午餐方毕,顿觉头昏肢麻、恶心欲吐,继则头晕仆地、不省人事,家属急邀肖老诊治。彼时患者神昏面青,呼吸微弱。唇绀口张,目合手撒,肢冷汗出如油,脉象微弱无力。按脉察证,乃属中风脱证之候,烦劳过度,阳气外张,清窍受蒙。急以指切水沟以开窍醒脑,针刺太渊、内关以宣肺通脉,随针阴郄以宁心而敛虚汗,继取气海、足三里施行烧山火手法,隔姜大艾炷灸神阙,以温中回阳、固正防脱。10分钟后,患者肢温脉起,随即苏醒,呼吸渐畅,诸症消失。翌日走访,患者已下地劳动,唯感左上肢乏力。

    3 、中经络之风中经络证此证多为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于络,痹阻气血所致。韩玉森教授谓之“正气自虚”,盖气虚既可生痰生瘀,又可使外邪乘虚而入,故治疗时以祛风通络为原则。韩玉森教授拟定“疏经活络方”,取穴为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悬钟、昆仑等。口眼歪斜加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或听会透翳风;舌强不语配用廉泉、哑门、天突、通里;闭目困难配睛明、承泣或丝竹空;恶寒发热配风门、大椎。其意在取足少阳阳维会穴风池疏解表邪,祛风和络;合谷、曲池各为手阳明之原穴和合穴,二穴并用,能调整阳明经之气机,调和营卫,通利经脉;足三里为足阳明之合,取之既能疏通足阳明之气,又能扶助人体正气,祛邪外达;而用足阳明之络丰隆,既能交通足阳明与足太阴之经气,又能根据其腧穴特性,化痰祛瘀通络,诸穴合用,相得益彰。

    典型病例:陈××,男,34岁,泰州人,2006年7月8日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诊前1月自觉劳累汗出后当风,恶寒头痛,渐感左半身麻木无力,口角歪斜,左眼迎风流泪,上下睑不能完全闭合,语言稍欠利,来诊时恶寒发热已平,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脉弦。证属风中经络,取祛风疏经,活血通络之法,选地仓、颊车、颧,疏通面部阳明经络,牵正止;取丝竹空、承泣,以调气和血,疏经通络;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之会,取之能祛风通络;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取用肩骨禺、曲池、足三里等穴能通络和血;髓会悬钟,筋会阳陵,两穴并用强筋壮骨,利无力之半身恢复。针刺第2日,即能扶杖行动,第7日便能弃杖而行,手亦能自动取物,但力量
尚差。半个月后,口角正,目合自如。4 中经络之痰热腑实证肖老多以为此类病人常因肝阳暴盛,加之平素饮食不节,或嗜酒过度,或嗜食甘肥,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内风挟痰,窜扰经络而致病,痰热与腑实之标象为本证的显著特点。治疗时当以化痰通腑为原则,兼以活血通络。

   韩玉森教授每以双侧丰隆、天枢急泻之,以清化痰热,通腑导滞;或以合谷、太冲泻之,以清化胃肠腑热,疏解少阳抑郁之气。此即“疏风通络方”以行气活血,强筋通络。典型病例:李××,男,61岁,无锡人,2009年6月9日诊。患者劳累后加之家务纠纷恚怒,突然左侧肢体活动不遂,神志尚清,但语言不清,气粗身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中西药诊治5日,症情尚稳,病者又见大便干结不解、口中秽臭等症,邀肖老会诊,虽予腹泻下剂而未效。肖老即以天枢、腹结,施以较强刺激,并取丰隆泻之,以期清热导滞,继服泻下剂,次日患者即出现便感。又针3日,大便通畅。遂以肩骨禺、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丰隆、三阴交、太冲等穴,通络化痰活血,病情渐愈。5 中风恢复期的治疗。

    韩玉森教授以为此时病体处在标实已去,正虚明显的阶段,气血的虚损使肢体筋脉濡养不及,故在有肢体功能障碍的同时,常可见肌肉的萎废不用,因而在针刺手法上,常取补法,加强益气补血的功能,以利正气恢复。在治疗取穴上除宜用“疏经活络方”外,常结合穴位注射。用50%γ-氨酸1.5ml,或用三磷酸腺苷10~20mg注入病侧风池穴;后期用维生素B 1 100mg加50mg烟酰胺注入病侧风池,或以当归、川芎、丹参等注射液2ml注入病侧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日或隔日1次,收效甚佳。

    典型病例:张×,男,59岁,南京人,2008年6月11诊。患者中风病史1年余,诊时病人右侧肢体软弱不用,手足远端肿胀、发冷,气息低微,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证属气虚血瘀,筋脉失养,故选取患侧肩骨禺、曲池、外关、环跳、足三里、解溪等穴,用烧山火手法,以振奋阳气,通畅经脉。并取胃俞、关元俞以补肾培元,共同完成扶正通络之功,针起后,再以三磷酸腺苷10mg穴注患侧风池,当归液2ml穴注患侧足三里、三阴交,经治3月后痊愈。

    韩玉森教授对中风的诊治强调的是辨证施治,无论是卒中期或恢复期,均应根据病情的变化与转归,采用适当的治疗,如病人在昏迷阶段宜采用中西结合进行抢救,并不能拘泥于针灸治疗。对血压26/16kPa以上者,强调针刺忌用过强刺激,电针更应慎用。如感觉消失或迟钝者,灸法更宜运用,等等。韩玉森教授所述,仅为韩玉森教授证治中风经验之一二,祈望同道补充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