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县:原阳(阳武 原武)

 zqbxi 2024-01-24 发布于江西

      原阳县属河南新乡市,地处豫北平原,南临黄河,北面是余河通道,地势西南偏高,东北偏低,地貌属黄河冲积平原。其地理坐标东经自113.36~114.15度,北纬34.55~35.11度,东接封丘,西邻武陟、获嘉,背靠新乡、延津,南与中牟和郑州郊区隔河相望。原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全县共辖3个街道办事处、17个乡镇(其中原武镇、桥北乡、祝楼乡和龙源街道办事处委托新乡市平原新区管委会管辖),总人口67万(2013年),区域总面积1339平方公里。原阳古称博浪沙,因张良刺秦于此而闻名于世。自秦汉至元代,这里先后出过13位官至宰相的著名历史人物,如汉代的周勃、周亚夫父子两人,唐代的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父子三人等。这里有张良刺秦古遗址,还有保存完好、具有民族风格的明末清初民宅夏家大院,以及陈平祠、张苍墓、毛遂墓、玲珑塔等诸多名胜古迹。

历史沿革

汉朝时置阳武县,属于河南郡。

汉宣帝幼年时曾在此地生活,至十八岁被封为阳武侯,后被迎回帝都,继承大统。

晋朝时,原阳属荥阳郡。东魏时候属于广武郡,北齐废县。

隋朝时置原陵县,后改名为原武。

唐朝因循隋朝,设置原武县,与阳武县同属郑州。

宋神宗熙宁年间,并原武入阳武,宋哲宗元佑年间复置原武县。

金时属于郑州,元朝因循金代。

明朝初年隶属于开封府,编户为二十三里。

清朝沿袭明朝,编户增加至五十四里。

1950年3月,原武、阳武二县合并为原阳县(以二县首字得名)。

地理环境

原阳县南依省会郑州,北接市府新乡,西傍工业重镇焦作,东与七朝古都开封隔河相望,居四市交汇之中心。与省会郑州一河之隔、四桥相连,被誉为"郑州后花园,新乡南大门"。原阳县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水资源充沛。共设三个大型引黄灌区,年供水量达1亿立方米。地下水质优良,且有多处地下温泉遍布县区周围。原阳县地处黄河故道,黄河滩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黄河湿地面积全省最大,水域广阔,无污染,树林覆盖率居全省平原地区首位。

古城遗址

一、谷堆文化遗址与张苍墓

位于原阳县城关镇谷堆村,东西200米,南北250米,呈不规则型,文化层厚1—3米,部分裸露地表。曾出土鬲、罐、盆等器物陶片。多绳纹、蓝纹和附加蜼纹。1983年北京大学考古部分学员曾进行试掘,定为商代遗址。

张苍墓碑座在遗址上,墓东西50米,南北100米,墓前有张苍纪念堂一座。一九七七年发现谷堆文化遗址,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分布为原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苍,生于原阳县福宁集乡张大夫寨(张苍曾任御史大夫)人,西汉丞相。

二、毛遂故里遗址

毛遂故里遗址位于原阳县师寨镇小路庄村。

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门下食客,为求楚救赵,“毛遂自荐”,历舌陈词“三寸不烂之舌可抵百万大军”,且大智若愚。

此处原建有毛遂庙,有卷厦三间,石碑多通。现庙毁,现存石碑4通立于原庙址。其中民国十三年毛遂庙“创建碑”颇有价值。

三、古博浪沙遗址

古博浪沙,历史文化名地,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史上因韩相后裔张良曾在此地刺杀秦始皇而名扬天下。

博浪沙北临黄河,南临官渡河,又处于咸阳到东方的驰道上,系邙山余脉,到处沙丘连绵起伏,一望无际,行走困难,军队更是前进迟缓,沙丘上荆棘丛生,野草没人。

四、蒋庄乡胡村铺村安城遗址

五、福宁集镇高地城村城棣遗址

城棣:即今地城。春秋时期古城,分南北二棣。古县治。春秋传楚伐陈,晋悼公会诸侯于城棣以救之。太平镇南街明碑载:谷伦集原属地城郡。据历史资料考证,阳武开始设在地城后迁至博浪沙城。

六、原武镇古城村衡雍城遗址

七、祝楼乡蒙城村蒙城遗址

八、阳阿乡延州村金代延州遗址

金贞祐三年(1215年)置延州,治延津县(今河南延津县),辖延津、阳武、原武三县,蒙古至元七年(1227年)州废。今在原阳县阳阿乡。

九、官厂乡小庄村官渡遗址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基础,对其战场遗址,史学界似乎早已盖棺论定:在河南省中牟县东北。但是,2006年8月26日,原阳县地名办原主任范洪潮却语出惊人:官渡之战“毫无疑问”发生在原阳县境内。

据调查,这场争论缘于2004年原阳出土的两块明清石碑。稻田挖出明清石碑,古官渡在原阳,缘于两石碑。官渡,因为流年岁月里明朝时期的数次黄河改道,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是,官渡又因为东汉末年那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十、祝楼乡王禄村的春秋践土遗址

践土,古地名,在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是为“践土会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 践土 。” 杜预 注:“ 衡雍,郑地。” 杨伯峻 注:“其地当今河南省原阳县西,践土东北。”

十一、靳堂乡时庄村明末农民起义遗址

十二、原武镇师徐庄村二郎庙遗址

十三、师寨镇磁固堤村周亚夫祠堂遗址

周亚夫,周勃庶子,西汉名相,袭周勃爵位,封为條侯。以“细柳屯兵”“削平七国”典故称于史册。文帝时,为防匈奴进犯,亚夫领兵驻细柳,军纪严整,文帝细柳劳军,倍加赞赏,誉之为“真将军”,拜为中尉。“细柳”、“细柳营”等词语为后世诗文中常出现的典故之一。文帝临终,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他为车骑将军。

孝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生乱,景帝拜亚夫为太尉,率军东征吴楚,仅用三个月时间,吴楚破平,确保了西汉王朝江山一统。景帝甚重之,迁为丞相。孝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因其子备甲盾作冥器,被人变告谋反,他受株入牢,不堪忍受吏薄污辱,绝食五日,呕血而死。县志载,他葬于今原武镇小村南“柏林冢”,俗呼“亚夫坟”,现存明残碑一通。

周勃、亚夫故里在今师寨镇磁固堤村,有清道光年间增修的周家祠堂,传统对联有“细柳屯兵天子改容成礼,柏林遗冢野人颂德歌功”;“大丞相谏书屡上,真将军壁垒一新”和横批“将军府”、“削平七国”。

建筑遗址11处。即:原武镇盟仙庙村的清代盟仙庙遗址,福宁集镇板庄村的宋代顾王庙遗址,福宁集镇地城村的汉代范岗冶铁遗址,福宁集镇后堤、秦庄一带的明朝黄河金堤遗址,原武镇西关村的明清五龙池遗址,葛埠口乡白庙村的明代大王庙遗址,大(dai四声)宾乡贾湾村的明代碧霞宫遗址,祝楼乡东、西圈村的明清吴氏宗祠遗址,路寨乡吕寨村的清代清真寺遗址,陡(dou三声)门乡仁村堤村的清代清真寺遗址,齐街镇齐街南街村的清代清真寺遗址。

全新原阳

它是由阳武县、原武县合并而成。1950年3月13日,二县合一,自此,原阳县诞生了!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原阳县的前身是阳武县和原武县。阳武县最早设立于秦朝初期,原武县是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从阳武县析出的一个县,自此,二县并立达近两千年之久。

原阳者,地处豫北平原,北望太行峰峦、傲立于大河之阳也!原阳者,乃字祖仓颉之故居,16位宰相之故里,也是历史人物毛遂、毛宝、毛修之、王文宝、邢恕、邢居实、张谷、时旦、时彦、陈端、凌汉、阎邦宁、杨遂、解敏、杨琏、赵明远、堵天颜、冯师孔、王铎、萧鸾、孙鲁、张慎为、张灿然、张抒、薛增、王永祚等众多贤达之故乡。

在这些历史名人中,有一门三相中的“三农”问题提出第一人韦承庆,其谏书有“千里有劳于馈粮,三农不惶于稼穑”的句子;有名扬古今的“毛遂自荐”者毛遂;有删补《九章算术》者西汉丞相张苍;有得宰天下亦如分肉之均、六出奇计的西汉丞相陈平;也有以“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细柳屯兵”著称的西汉丞相周勃、周亚夫父子……在原阳这片热土上,历史上曾有过十五次诸侯会盟;有张良刺秦的故事流传至今,载誉史册;有风云际会于此的官渡之战;有“退避三舍”成语典故肇始于此的古老土地;有西汉丞相、著名战将曹参治理阳武的风云过往;有东汉著名女史学家、文学家班昭行走于阳武桑间的回响。

这里,是江南毛姓和毛泽东主席的祖根地。这里,也是暴姓宗亲的祖根地。这里,也曾有过古人在“桑间濮上”的呦呦而歌……这里,古代曾有过濮水、济水、鸿沟、汴水等河流从此流淌。这里,也曾有过黑洋山、中岳山、酸枣山、凹腰冈、方古阜、单古阜等众多名山在此雄立……但沧海桑田间,因黄河泛滥而湮没于历史。虽然,古代的原阳历史很厚重,很高大上,但,现在的原阳则更加辉煌,令人神往。

濮水,古代水名。流经古菏泽区域的一条重要河流,是雷夏泽和巨野泽的水源之一。 濮阳、濮州都从濮水得名。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晋楚城濮之战,子玉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两军对峙于城濮(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西南)。晋文公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楚子玉派大将斗勃向晋文公请战说:"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子玉名)与寓目焉,"晋栾枝答词却相当谦恭:"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相见。"城濮交战时双方的阵容是:晋三军,即先轸为元帅,统率中军,郤溱辅佐,狐毛统率上军,狐偃辅佐。栾枝统率下军,胥臣辅佐。楚国也是三军,即令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统率中军。子西(斗宜申)统率左军。子上(斗勃)统率右军。楚的仆从国郑、许军附属楚左军,陈、蔡军附属楚右军。四月六日,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西汉神爵元年,正式定下了五岳四渎之礼,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潜山(后改为衡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四渎分别是黄河、长江、淮河和济水,这些名山大川享受的待遇并不一致,泰山与黄河规格最高,为一岁五祀,长江是一岁四祀,其余山川是一岁三祀。自此之后,五岳四渎祭祀礼仪就被沿用了下来,直到清末才结束。五岳四渎中有一个人们对它知之甚少,连在哪儿都不知道,那就是济水。济水在古代简称为“水”,与之相对应的是“河”“江”“淮”。然而济水在唐末的时候断流,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大部分河道也随之消失或被黄河强占。打开中国地图,我们可以发现河南山东有几个地名一脉相承,济源-济水之源、济宁-济水安宁、济南-济水之南、济阳-济水之北,从这几个城市可以大概看到古济水的走向。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庙珍珠泉和龙潭后从地面涌出,形成珠(珍珠泉)、龙(龙潭)两条河流继续向东流去,在济源市内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沇水,到温县西北才开始正式称济水。而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古称济阴),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

鸿沟,古运河名,以魏都大梁为中心,从今郑州荥阳市以北起,经大梁城折向东南至陈都宛丘(今周口市淮阳区),向南注入颍水,由此入淮河 。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后亦借指疆土的分界;比喻事物间明显的界线;大河。鸿沟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座非常深的鸿沟,两岸距离遥远,无法相互通行。有一天,有一位仙人经过这座鸿沟,看到两岸的人们因为无法相互交流而痛苦不堪。于是,他施展神通,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搭建起了一座桥,让两岸的人们可以互相往来。人们感激不已,称这座桥为“鸿沟”,并用此成语来形容无法逾越的难题或分歧。

汴水,即汴河。发源于荥阳大周山洛口,经中牟北五里的官渡,从“利泽水门”和“大通水门”流入里城,横贯今之后河街、州桥街、袁宅街、胭脂河街一带,折而东南经“上善水门”流出外城。过陈留、杞县,与泗水、淮河汇集。

北宋时期,开封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全国统一的“八方辐辏,四面云集”的大都市,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了这条烟波浩瀚的汴河。它把黄河和长江联系起来,使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得以源源不断的运进开封。元代还有“一苏、二杭、三汴梁”的谚语。历史上这条河流的舟船如织,日夜不停。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城镇林立。每当秋天,汴水猛涨,碧波千顷,宛如银链。当阵阵秋风吹来,波涌浪卷,芦花似雪,水声清越。水面上的波纹,宛如银镜上的浮花,分外好看,自然使人产生一种美感。这大概就是“汴水秋声”的由来。清人无名氏题咏:

霜落秋声起汴河,西风袅袅白频波。几番漾绿螺纹皱,千顷浮花镜面磨。

水叶流霞随客棹,芦花飞雪点渔蓑。晚来照落天边宇,摇曳汀洲听雁多。

汴河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一部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目的,就是为了坐龙舟到江都去游览南国风光,结果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他的龙舟开到扬州之后,农民起义爆发,他被部下杀死,龙舟就再也回不来了。

汴水为古代开封虽然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因为汴水主要水源来自黄河,所以河道经常淤塞,洪水泛滥,淹没两岸大片庄园土地,都成亦不断受到威胁,贪婪残暴的封建统治阶级,在发动掠夺性战争时,往往采取“以水代兵”,“以邻为壑”的恶毒措施造成人为水灾。

汴水是古城开封的一条生命线。仅粮米一项,每年由汴水漕运到开封,就达八百万石。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描绘了当年汴水清悠迷人、火热繁忙的景象……

北宋王朝对汴河的修治和管理特别重视。每年春天总要征集三十余县的民畉,疏浚汴河口及淤浅的河道,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六月,汴水暴涨,宋太宗车驾出乾元门,亲临工地督促抢塞,宰相、枢密等大臣劝他回宫休息,他说:“东京养甲兵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可见北宋王朝一时到汴水的兴废,是和他政权的存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到了南宋,高宗为了防止金兵以舟船运兵进逼,下诏毁坏所管辖境内的汴渠水道。因此,南北水运遂告断绝。

北宋汴河的故址遗迹,现在已成为繁华的市中心,一条条街道,一栋栋楼房,代替了昔日的舟船。从开封经眦县、宁陵。商丘的永城去的公路,高出两边田亩数尺,它的基地就是隋代汴河的河堤。

今天,汴河已是一去不复返了,但它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是不可能被人忘记的。

在明代初年及更早的古代,黑洋山地界还真有座山就叫“黑洋山”。那时,黑洋山乃阳武县和原武县的界山。山下,就是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黄河。对于黑洋山,古人是相当钟爱的。俨然,那时的黑洋山已成为阳武县与原武县的一方胜迹。古人们登高眺远,下瞰黄河,赏白帆点点,听船夫歌号;望农家耕耘,睹沙鸥翔集;感世事沧桑,体人间冷暖;观风云变幻,抒无穷感思。正因如此,先人们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歌咏黑洋山的诗作。歌咏黑洋山,如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那些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黑洋山,即便今日读来亦倍感亲切。那些不朽的诗章,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丝清流而已。

黑洋山  唐· 胡曾(湖南邵阳人、事迹见《唐才子传》)

黄河西畔耸岧蛲,高岫云如素练飘。安得为霖苏亢旱,黔黎鼓腹乐耕樵。

数椽茅屋大河湄,山色当门景最奇。阳气一升收顷刻,画楼重现影移时。

黑洋山  宋·唐奉 (经历)

鸟金自是成岩穴,碧玉谁将镂鼎彝。惟愿从龙飞去远,溥施霖雨遍天涯。

黑洋山   明·王光(邑人)

黑山缥缈野云浮,云影参天入望眸。叠叠空中俄变狗,重重岭畔已成楼。

只生碧海从龙起,也到苍梧翼凤游。此景岂徒闲遣兴,为霖百里润田畴。

阳武怀古明·薛瑄(山西河津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团城芜没大河滨,官渡舟闲草色新。里门犹怀分宰肉,江湖不见放龟人。

黑洋山顶闲秋月,博浪沙头暗暮尘。却羡汉家张相府,至今历学动星辰。

黄河南下是通津,县郭千年枕水滨。兵结团城犹有汉,车惊博浪已无秦。

黑洋山远横残照,清水潭干起暮尘。立马几回思往事,宰平谁识里中人。

黑洋山  明·孙子良 (浙江海宁人、山东参政)

云峰崒嵂枕河流,四野阴云蔼不收。化作奇形初覆苑,散为图画远迎楼。

往来随意洋山外,舒卷无心碧落头。莫道从龙无雨意,行看膏泽润田畴。

阳武怀古

博浪沙连汴水滨,经行折得柳条新。时清不见乘口客,社古犹怀宰肉人。

山势西来衔落日,水流东去逐飞尘。今人又羡张丞相,学术兼能究列辰。

东风放棹过前村,古木森森两岸滨。人物犹闻追上世,山河依旧隔西秦。

文侯墓下春多草,孺子祠前日聚尘。秦汉当年较胜负,分明成业赖贤人。

黑洋山  明·毛 志(邑人、给事中)

黑山飘渺野云浮,云影参差人望眸。叠叠空中俄变狗,重重岭畔忽成楼。

只生碧海从龙起,也到苍梧翼风游。此景岂独闲遣兴,为霖百里润田畴。

黑洋山   明·陈 逊(福建浦城人、云南布政司右布政使)

黑山堆墨障黄流,烟树苍苍雨乍收。横枕县西二十里,旋因河内几千秋。

有恒夜月鸣霄汉,无复芳辰上画楼。遥望平川倍惆怅,茫茫世事总浮沤。

黑洋山  明·卢守仁(县教谕)

屹立孤峰凌紫霞,一朝飞向海之涯。更无玉马骧荒草,惟有银蛇踏浪花。

石磴梯空曾折桂,天潢疏泒好乘槎。清光愿与君心合,遍照园中万姓家。

阳武怀古

团城昔日据通津,今对三陵瘗水滨。间出宰平天祚汉,自从狙击地非秦。

黑山沦没通舟楫,官渡烟迷蹴马尘。几陟脾岗怀往古,文侯德业独过人。

原陵怀古   明·赵东旭(邑人)

长河汩汩走荒滩,霜锁疏林野色寒。水月庵深秋草碧,金龙庙古暮钟残。

停车欲拜娄公冢,携榼难寻晋国坛。咫尺黑洋尽北眺,平原何处觅层峦。

阳武怀古   明·曹 琏(湖南永兴人、河南提学佥事)

一上黄河古岸滨,团城草色又回新。路平官渡多行客,水没洋山少住人。

博浪沙干眠白鹭,荒林树老暗红尘。夜深远眺文侯冢,尚有台光射北辰。

清·董期生(淮安太守)

原陵秋兴八首(之二)

马蹄已断华清梦,远道难听玉蕊伤。才岂刘蛉犹叹洛,客非枚乘亦游梁。

归南归北惊卷衍,为谷为陵问黑洋。父老能言洪武诏,唏嘘欲涕不成行。

黑洋山    清·张 云

黑洋山顶晓云低,土沃春深蕨正肥。雨过峰顶岚凋髻,云飘洞口石生衣。

仙童揉药迷行迹,好鸟将雏失故枝。我欲登临舒一眺,纷纷俗伴未忘机。

黑洋山   唐奉先(福建都司经历)

数椽茅屋大河湄,山色当门景最奇。阳气一升收顷刻,画楼重见影移时。

乌金自是成岩穴,碧玉谁将镂鼎彝?惟愿从龙飞去远,溥施霖雨遍天涯。

2017年年末岁尾的腊月十一日,在漫天飞雪飘舞之时,我受邀与友踏雪寻梅。忽然就想起了他年敝作《七绝·梅花雪》:

误落红尘未染瑕,北风一夜入千家。谁言高洁无人识?自有梅花伴雪花。

踏雪途中,又得诗一首,云《五绝·踏雪寻梅》:

严冬无一趣,踏雪独寻梅。何奈群芳歇,惟君春唤回。

傍晚归家,路过黑洋山,又不免心血来潮。于是停车流连,就于风雪之中感慨于黑洋山的沧桑变化,一时间古今交际,如流云飞絮,白驹苍狗。不觉思潮翻滚,不能自已。遂作古风二则,以留念于此日之行。诗曰:

黑洋山

黄河已南徙,黑洋不见山。怀临犹一梦,恍若沧海间。

而今黑洋已成村,山去河走雪纷纷。寻梅归来犹及此,聊成诗作吊古人。

中岳山

日出蒿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一曲悠扬的《牧羊曲》依然让人心如潮水。少林寺的秀丽景色早已从这首优美的歌里栩栩如生地萦绕心怀。有着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的嵩山,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主体由太室山、少室山东西两座大山组成。

嵩山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宏 、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称四大书院;加上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

有哪个地方能在禅宗上有如此众多的汇集,只有嵩山!!看一看幽静神秘的佛门胜地,感受那里的清净脱俗,也许会成为每个喜欢旅游者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酸枣山

石婆固村东头,有一片沙丘,沙丘上有一棵双臂合抱不住的古酸枣树,据说,延津古时被称为酸枣县就是以此而得名。至今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唐太宗时,宫中一位受宠的娘娘得了病,经太医诊治、病总不见轻、太宗降旨、遍访天下名医,病仍不见好转。为此,许多人被砍了脑袋。朝中军师徐茂功夜里偶得一梦,梦中见一老翁对他说:”想治娘娘病,需用酸枣山上大枣仁做药引。”天明入朝,徐茂功把此事呈奏,太宗遂派人到延津来取酸枣仁、娘娘吃了酸枣仁做的中成药,病果然好了。娘娘病好后,唐王觉得此树乃天下一奇,就派尉迟敬德到酸枣山修庙和亭阁、感谢神灵。敬德领旨.带领工匠人马,来到延津。先修好了东岳庙、又根据树的形状、修了一座;隆丽辉黄的亭阁、阁的东北角露出一个粗大的树枝,人称“龙头”据说“当时建阁时,敬德曾把钢鞭挂在树枝上、阁顶的两根大梁是一个和尚化斋得来的红荆根后经鲁班修理、又一夜之间送到此处。

据传、当时象这样的酸枣树共有二十株。其它都长在阁外,慢慢都死了。仅留下一棵。这棵树上的酸枣,大于平常棘果三四倍,味酸甜,核为双仁,透明发亮,看上去活象一对双胞胎娃娃头,如果把枣连叶摘下,挂在屋里、无论放多久,果皮也不枯皱。方园百里的穷苦百姓一有病就来烧香上供,取走几颗酸枣当药吃、真是果到病除。后来,部分达官显贵不远万里来此朝拜、见无酸枣可取、即命家人刮些树皮带回,久而久之,仅存的一株宝树也被刮死了。明代东岳庙与阁相继倒塌,而枯树根侧却另发新株。当时有姚、高、陈三姓人出资修围墙以护之。继而新株亦死,之后为保护树干,建一座长宽各八尺,高两丈余的方形0。(酸枣阁)0南向留小门,东西山墙上部各有小窗一孔。阁内棚楼板,楼上北墙中嵌石碣一方,刻“挂鞭处”三字。楼下北墙亦嵌有石碣,镌明代吏部尚书李戴所撰《古酸枣记》酸枣树位于阁之正中,宛如怪石壁立,虽屡遭刀砍斧削,胸围仍有1.92米。唯新株痕迹已不复存矣!

明代诗人越应扬题《酸枣遗踪》诗一首:“由来斯枣名斯邑,特地参天独而奇。一自司空垂笔后,孤标千载茂声驰。”诗的大意是:延津古代盛产酸枣,故此为邑名。唯独酸枣阁这里的酸枣树高参天,非常奇异。大司空曹操与关东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随盟主袁绍驻酸枣,写《蒿里行》词,记述了此段历史。这个既是植物名又是地名的酸枣,名闻遐迩。酸枣树干位于阁之正中,宛如怪石壁立,虽屡遭刀砍斧削,胸围仍有1.92米,唯新株痕迹无存。1966年4月,修葺加固,并划定保护范围,树立标志。据调查,阁前沙岗上原有酸枣林一片,其粗逾檀者有二十余株。所结酸枣呈椭圆形,大于棘实三、四倍,味酸甜,核为双仁。“-”年代酸枣树被砍伐一空。

谷堆的前世叫方古阜

在原阳县,谷堆村算不得大村,却历史悠久。 谷堆村在原阳县城东北约两公里处。据清乾隆九年《阳武县志》载,此村原名方古阜。西汉丞相、历算家张苍即葬于此地。

过去曾有任姓人家为之守墓。因是高岗,本地方言称之为谷堆,故得此村名。1977年,在文物普查中,在此地发现了商代文化遗址,遂命名为谷堆遗址,当时经考古专家邹衡先生初步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存。此遗存呈不规则形状,东西长约一百一十米,南北宽约一百六十米,文化层部分裸露地表,有的地方深达两米。

1983年,北京大学曾组织部分考古专业师生到此地考古,并将一些陶片器物带回北京研究。1985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专家李先登先生又亲临考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和朋友一起去过谷堆村。那时的谷堆村还是在土岗之上,岗高约十米上下,方圆约一华里,岗上荆棘丛生,榆树、槐树遍布其间,遮天蔽日,颇具古朴风韵,村人房舍散落岗上,一派原始迹象。谷堆村何时开始称作方古阜,现在考究起来已很困难。但是,至少在明代之前即有此称。《诗经·小雅》中有句:“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说文》云:“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广雅·释丘》云:“无石曰阜。”可见,谷堆村是因土山无石而被称作方古阜的。谷堆村西张苍墓,有清代康熙年间阳武知县安如泰的一通碑刻,上书“汉丞相北平侯张公讳苍之墓”供人瞻仰,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张苍墓南不远处,建有张苍纪念堂。纪念堂院子不大,颇具乡村庙宇的意味。纪念堂红漆大门已斑驳疏离,门前树木掩映,冬青、松柏和皂角树长满院落,给小院带来了些许生机。如今的谷堆村已是楼房林立,早已没有了原始土岗的自然风貌,让人不禁感叹,现代文明已是无孔不入,使过往的遗迹逐渐消失殆尽,如果你再多愁善感,去寻找既往的乡愁,已经很难、很难!

原阳四维

(夏商周文化范围与新乡位置)

公元前1500多年前,鸣条之战的鼓角在新乡大地吹响。自此,商汤灭夏建立起商王朝(前后相传17世31王,跨越“先商”“早商”“晚商”三个阶段),尽管其疆域辽阔,但主要治理区域还在中原一带。特别是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新乡地区就成为商王室统治的中心区域(牧野)。

(商朝疆域图)

在商汤统治期间,百姓们的赋税减轻,农业生产恢复,于是便在新乡地区留下了众多的时代见证。市区的杨岗、马小营、高湾;获嘉的东张巨、同盟山;辉县的褚邱、琉璃阁、丰城、固围村;凤泉区的潞王陵;卫辉的山彪;原阳的谷堆等地,商周文化遗存都十分可观。

(商朝服饰与贝币)

一 “陶”出谷堆和孟庄

说起原阳城关镇的谷堆村,大家很自然地会想起北平侯、历算家张苍,这一汉代著名人物。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其实早在数千年前的商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而张苍墓所在的谷堆是目前原阳县境内现存唯一一处商代文化遗址。

(原阳谷堆文化遗址保护碑)

在原阳县城东北约两公里处,便是谷堆村。此地曾名任家谷堆村,因原张苍墓的护墓人家姓任,所以得名,明代以前曾有“方古阜”之称。阜,有土山、丘陵之说。《诗·小雅·天保》有“如山如阜,如岗如陵”之句。

1977年国家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谷堆遗址,当时初步定为龙山文化。1983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部分学员到此考察,将器物陶片带回北京,经邹衡先生鉴定,认为这是商代文化遗存。1985年11月,历史博物馆考古专家李先登先生在济源苗店龙山文化遗址完成发掘任务之后,又专程到此进行了考察。

(土谷堆示意图)

谷堆遗址以村定名,其村又以地势命名,谷堆村原为一个南北约500米,西南约 300 米,高处达 10 米的大土岗(本地话叫“土谷堆”)。遗址呈不规则状,东西约 110 米,南北约 160 米,文化层部分裸露地表,有的地方则深达2米。目前该遗址并没有正式发掘,地面曾发现有鬲、罐、盆、碗等灰陶片,多为绳纹、篮纹、方格纹和附加堆纹等。1987 年,谷堆文化遗址与张苍墓一起,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黄河变迁及黄河流域商代文化的重要参考。

(商中晚期白陶豆)

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大土岗早已变成平地,只有清康熙年间阳武知县安如泰立“汉丞相北平侯张公讳苍之墓”碑一通,守护在遗址之上,与遗址一起见证着时代的沧海桑田。

(辉县孟庄遗址初期发掘现场)

从黄河故道的谷堆走来,我们把目光投向太行南麓的辉县孟庄。这一坐落在孟庄镇东侧,西北距县城4公里的古文化遗址,在1951年大兴水利建设时被发现。因为其涵盖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等多重文化,1963年就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则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庄遗址国保石碑)

特别是1992年至199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乡地区文管会、辉县市文保所联合组成工作队对孟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2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首次发现了龙山城址、二里头城址、商代晚期城址三个时期的土城,被称为“三叠层”,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成为当时夏商考古领域的重要发现。

(孟庄遗址位置示意图)

在跨越整个夏商时期的孟庄城址内,发现了夏代的城墙遗址,殷商时期的城址、灰坑、水井、墓葬等,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还有夏商时期的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器,如我们现今在博物馆里还能见到的大口尊、绳纹灰陶鬲[ lì ]、弦纹灰陶豆、红陶罐、白陶爵等。

(孟庄遗址出土的大口尊等商代陶器)

这些陶器见证了夏到商代中原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分化。商末周初,瓷器正式从陶器中独立出来,成为与陶器、金属器皿并列的日用器具,“陶瓷”一词也沿用至今。

二 “铜”藏褚邱琉璃阁

从殷商时期开始,辉县地区便是重要的聚居地,特别是太行山前平原地形平坦,山水形胜,先民的墓葬群随处可见。这里面就包括在考古界颇有影响的琉璃阁和褚邱商周墓葬群,并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

(辉县琉璃阁 )

说起琉璃阁,许多新乡的小伙伴们并不陌生。在辉县市区的“琉璃阁遗址公园”,有一座平面八角形,两层,三重檐攒尖顶的阁楼,原名文昌阁,是明清时期辉县文运昌盛的象征,因祭祀文昌帝君而得名,是辉县城区的标志性历史文化建筑。阁顶铺设有彩色琉璃瓦,故被群众俗称为“琉璃阁”,周围便以琉璃阁之名流传于世。

(辉县琉璃阁遗址公园)

琉璃阁所在的地表原本是一个岗台地貌,地下为一处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中原地区十分罕见的大型古文化遗存,涵盖商代遗址、殷墟墓葬、春秋战国至汉代墓葬等5个时期,文化堆积上下连续达1000多年。1935年,前中央研究院郭宝钧先生就慕名来此进行考古调查发掘,1937年再次来琉璃阁调查发掘,发掘殷墓3座、战国大墓5座,春秋、战国中小墓23座,汉墓25座,出土精美文物1081件。“收获之丰富、器物之精美,为历次发掘所不及。”

(琉璃阁遗址发掘现场资料图)

在前中央研究院发掘间隙,1936年春,河南省博物馆在遗址上发掘了甲乙二墓,出土文物精美绝伦,包括成套的蟠虺纹鼎、蟠螭纹方座簋、青铜乐器、兵器、车马器,成双的蟠龙纹方壶、奢华的金柄宝剑,以及燕形玉饰,龙形玉佩等精美玉器,被誉为“惊世发现”。

(琉璃阁甲乙墓发掘现场图)

1935年11月至1936年3月,河南博物馆挑选琉璃阁出土文物的精品参加了在英国伦敦举办的“艺术国际博览会”,引起轰动,展示了商周时代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震惊了世界。从此,“琉璃阁”名扬天下。

(琉璃阁出土古玉)

1937年,抗日战爆发后,辉县琉璃阁的考古不得不停止,所出土的文物也随同故宫其他文物南迁。1949年新成立前夕,寄存在重庆的河南辉县琉璃阁青铜器、玉器被带至台湾,收存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内。

(琉璃阁出土古玉)

1950年秋,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琉璃阁开始了新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综合性考古发掘,收获颇丰。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车马坑;首次发现了安阳殷墟之外的晚商墓地;首次找到了早于殷墟的商代遗址,将历史向前推了二三百年,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郑州商城的发现。

(琉璃阁出土商代陶器)

(1956年《辉县发掘报告》)

1956年,新第一号田野考古报告集《辉县发掘报告》问世,其一流的绘图、图版和文字质量,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堪称佳作,是当代考古学田野报告、研究文集的楷模。琉璃阁更被专家誉为“考古学的新起点和里程碑”、“考古学圣地”。

(辉县冀屯 原褚邱乡并入)

褚邱,辉县西南太行脚下的沃土,因《西厢记》和普救寺闻名,也因农民在作业的过程中挖得鼎、卣、觚、爵等器物,主动上报政府而得到考古界的关注。在古代,这里有早期人类住址和大量的墓葬群,由于自然风化和人工挖掘,古墓的随葬物在民国时期出现裸露,引得当地群众寻宝和盗墓贼的屡屡光顾。

(褚邱出土的“聑斐妇桌”组器)

1952年,在褚邱考古发掘时,出土了一组7件皆铸有“聑斐妇桌”铭文的商代青铜器,极为珍贵。1965年,褚邱又出土了商代铜器祖辛卣,它是商王祖辛的彝器,通体花纹,制作精美,在国内独一无二。

(褚邱出土的祖辛卣 复制品)

时至今日,琉璃阁出土的金柄铜戈(上有凤鸟图腾或族徽)、褚邱出土的祖辛卣(铭文“祖辛”)分别被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珍藏,“子”铜觚、“聑斐妇婥”铜爵、子龙鼎(复制品)等商周青铜器的代表则留存新乡,供后人近距离瞻仰。

(辉县出土的“子”铜觚青铜器)

三 “墓”起固围与山彪

当然,新乡的商周遗存不止上述这些,还有辉县固围村战国魏王室墓和卫辉山彪战国墓群等丰富遗存。

“那年夏天(1935年),前中央研究院考古发掘团曾在汲县山彪镇发掘,地邻辉境。辉县参观群众见到山彪镇的出土器物,联想到固围村所出的玉器、漆器、较山彪镇的更是美好,盛加赞扬,并邀往调查……是冬适辉县附近琉璃阁地方又有战国墓葬发现,遂转移工作中心于此”。--《山彪镇与琉璃阁》郭宝钧

固围村原本名不见经传,只是辉县市区东郊一个小村庄,但是由于人们无意间发现了战国墓葬群而闻名。1935年,前中央研究院考古发掘团在郭宝钧的带领下,对固围村三大墓进行发掘。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不得不中断,直到1950年10月,郭宝钧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重返固围村。

(辉县固围村古墓发掘资料图)

这三座大墓借助原有岗坡,建设而成,由于北望方山、东望黄花山、西望苏门山、南望卫河,是古人眼中山环水抱、形势雄伟的定茔宝地。1950-1951年,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出三座大墓,尽管这些墓在先前遭受了大规模盗掘,但是专家们还是发掘出了小件铜器、精美的错金银器、鼎、敦、壶、盘、匜、鉴等礼器,以及魏国布币和铁制生产工具等,其中玉器和礼器的出土,表明墓主人至少是诸侯身份。

(辉县固围村出土玉简 玉璜等的祭坑)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71年,韩、赵、魏三家消灭其他势力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魏国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成为战国时期中原的强国。魏的疆域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其都城后迁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新乡便处于其停统治范围之内。

(辉县固围村出土的云兽纹青玉璜)

辉县固围村大墓不仅设有陵园,而且所出土的玉器异常精美。如一号墓祭坑出土的云兽纹青玉璜,就是由七块和阗青白玉和两个鎏金青铜兽首衔接而成,中间五块玉以铜片穿连,青铜片从五块玉中穿出后,左右两端各装饰鎏金青铜兽首,两只兽首分别衔着透雕的椭圆形玉,青铜片与玉衔接吻合严密,至今毫无松动。这件玉璜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尤其用若干节玉片配合金属衔接,制作难度极大,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固围村出土的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再比如固围村五号墓出土的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整体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状,底部为银托。钩首为兽首,青玉雕刻,兽首用细线刻画出圆眼、长鼻和长嘴喙,喙两侧有数道横线纹。额头正中有一花蕾纹,上斜刻小方格纹,有角。面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盘绕两条夔龙,倒向勾端,合为一首。与两侧夔龙方向相反,又蟠绕着两只凤鸟纹。脊背正中,均匀嵌入三块白玉玦,玦面刻有卧蚕纹。前、后两玉玦的中心孔各嵌入一个琉璃珠,华美程度冠绝古今。

(固围村出土的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

(卫辉唐庄镇山彪村)

同样是在1935年,当时的汲县山彪镇农民无意间发现了一座积石积碳的大墓。1935年7月,前中央研究院会同前河南省博物馆等进行了联合发掘,结果发现,在约3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埋藏着大量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共发掘大墓1座,小墓7座,出土青铜器1400多件。其中有编钟、鼎、壶、鉴、盘、匝、勺、铜镜、车马饰、匕和兵器等。

(卫辉山彪出土的莲花座牺尊)

还出土一个用红铜丝镶嵌的水陆攻战图铜鉴,驰名中外,为战国青铜器中佼佼者。器表面分了三层画像图案,292人以舟和鱼等图象,组成徒卒战、舟师战、短兵交手战、长枪大战、仰攻战、云梯战和投石战、旗鼓相当的阵地战等画面,生动逼真,是东周时期战争场景的真实写照。这些文物的出土,对研究周代的音乐、战争史和青铜器镶嵌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

(卫辉山彪出土的水陆攻战铜鉴及纹饰)

四 “城”名太行和共工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开启东周,此时王权衰弱,东周进入了诸侯更迭、民族大融合的春秋和战国时期。

诸侯征伐兼并不断,为了抵御强敌入侵,各诸侯国纷纷兴建防御措施。至今在我们新乡的辉县、卫辉还能看到残存的战国长城,北接安阳林州的赵长城,经过卫辉的狮豹头、辉县的南村、张村、卫辉的太公镇、唐庄镇一直到新乡凤泉区的分将池村,绵延长达数百里。整个长城遗址大致呈南北走向,基宽2-3米,高1-2米,由太行青石构筑而成。

(新乡战国长城遗迹)

由于遗址许多地段沿辉县和卫辉交界行进,所以被当地群众称“边墙岭”“边疆岭”,是豫北早期长城的惟一代表,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正式认定为战国赵长城遗址。

如今,历经了2000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这些战国长城遗迹大部分呈自然坍塌状,在卫辉狮豹头乡歪脑村等海拔高、人迹罕至的地方,还保留得比较完好。

而在一些海拔低,尤其是临近公路和村庄的地方,则损毁严重,只剩下一条细细的碎石痕迹。可喜的是,随着这段长城被列入国保,也引起了当地的重视,部分地段的坍塌古长城被重新堆筑,改造成林区防火墙,横亘在太行余脉的崇山峻岭中,依旧气势磅礴。

(新乡战国长城遗迹)

此外,在辉县,涉及商周文化遗存的还有著名的共城遗址等,相约新乡对此有专门的解读,本篇不再赘述。

(商代青铜器组图)

这里,原阳烩面、清蒸、凉粉、粉皮等众多佳肴都是乡党们的最爱,也是慕名远道而来的食客们的想往……

这里,原阳大米、原阳盘鼓享誉中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后,原阳县的发展迅速驰入快车道。

2003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同志在规划中原城市群建设时,提出在黄河北岸建设新区,以实现郑州“东扩北移,跨河发展”的战略构想。新乡市委、市政府和原阳县县委、县政府按照这一指示,对规划和建设平原新区进行了反复论证,并广泛征求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迅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2010年2月22日,新乡平原新区建设总体方案获省政府通过。自此,在原阳县的西部地区,先后析出五个乡镇成就了如今的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如今,平原示范区高楼林立、湖波荡漾,生机勃勃。

如今的原阳县,随着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的深入实施,新的区域发展大格局正在形成,为原阳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地位提升也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在郑新融合发展快速推进中,原阳县作为郑新融合发展的重要通道和连接点,有利于在郑新交通、生态、产业等对接中获得先发优势,双向融入郑新发展。

特别是新乡市获批中西部地区唯一国家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以后,新乡进入了机遇集中释放期,为原阳县重点打造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两大百亿产业集群带来了更多的环境保障和政策支持。

在新乡市提出打造的沿黄经济“三区一带”高成长区域规划中,原阳县城区和产业集聚区成为新乡市规划区域的重要节点,为原阳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强大的动力支持。

原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再次日益凸显:

与郑州一河之隔、四桥相连,是以郑东新区为核心的“半小时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郑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规划中的安信快速、兰原高速公路和郑济、郑太铁路穿境而过。国道107线改道官渡黄河大桥及引线、郑济高铁等重要交通干线的全面启动建设,让原阳的区位交通优势更加明显。

原阳,因114万亩的耕地而稳居新乡第一产粮大县。原阳,5.9万亩黄河湿地,为全省面积最大。原阳,因37.6%的林木覆盖率,居全省平原地区首位。

原阳,因有三个引黄灌渠所构成的排灌结合的农田水利网络,而为省内所独有。原阳,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有利条件。原阳,正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依托产业集聚区平台,坚持“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转变招商理念,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与引智并举转变。

原阳,将大力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集群式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吸引一批配套企业跟进,壮大产业集群。重点支持金祥家具产业园和中央厨房产业园补链强链,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中心带动辐射能力,打造“双百亿”特色集群。

原阳,正在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原阳城镇体系与郑州和新乡的对接与融合,促进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郑州和新乡之间无阻碍自由流动,使原阳成为郑州和新乡之间各类要素的汇集地。原阳,将围绕宜居县城建设,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原阳,将启动城南引黄调蓄工程和善水湾、鹿鸣湖、雁憩湖建设,按照亲民、便民要求,科学建立商业服务体系,合理布局直接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邮政、金融、通信、商业零售、药品零售、餐饮等商业服务业,开建中国银行,加大商业网点建设力度,打造综合商业服务中心。原阳,将加快快速通道建设,加强交通监管,提高交通快捷通达能力,强化与郑州、新乡交通的高效衔接,努力实现郑州、原阳“两卡互刷”的一体化出行目标。

原阳,正在着力建设都市生态农业新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依托中央厨房产业园,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引入“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并联“莲菜网”和“农资网”,实现一、二、三产业的链条承接、互联互通。

原阳,将大力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加快推进原阳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都市农业专属园区、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原阳综合实验区、奶奶庙生态观光农业园重点项目建设。原阳,正在推动服务业提质增速。坚持“打造品牌”方向,发展商贸物流服务,培育文化旅游优势,壮大金融信息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原阳县位居郑州、新乡交通连接线中点的区位优势,以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平原示范区、原阳县产业集聚区为服务对象。实施综合物流专属园区建设工程,在原阳县京港澳高速原阳口建设综合物流专属园区,打造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家具、机电等专业商贸物流园及功能服务区;加快推进原阳国际汽车物流园、金祥家居物流园建设。

二是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沿黄自然风光带、自然生态资源以及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黄河南北岸的错位发展,重点开发滩区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切实做好“沿黄生态带”和“田园风光区”两篇文章,以原阳县“新八景”为新的内涵,加快推进水牛稻观光农业基地、鹿岛房车小镇、奶奶庙老根山庄的开发建设,打造文化体验旅游、沿黄乡村游憩旅游。推动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复合型旅游转变,推进旅游业与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原阳,正在城镇文明建设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太平镇水牛赵村、靳堂乡奶奶庙村老根山庄、蒋庄乡鹿岛房车小镇以及福宁集镇秦庄林区、古博浪沙遗址、夏家院、大信魔数屋、原阳文化公园、阳阿乡陈平祠、白庙村黄河博物馆、大宾镇贾湾村东顶行宫庙、陡门乡三官庙黄河控导工程、官厂镇小庄村黄河控导工程等景点吸引了众多城乡人的旅游的脚步。

原阳,正在为竭力打造郑新融合发展实验区、新乡沿黄经济带核心区和中原城市群最具魅力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总体目标而在作不懈努力!原阳,在铿锵的前进步伐中,2014年,河南餐饮中央厨房产业园在原阳产业聚集区落地生根。截止目前,共有37家知名餐饮企业入驻。

原阳,在时代前进的号角中,2018年9月23日至28日,原阳县首届丰收节、首届旅游节、第26届大米节隆重召开。原阳,在时代前进的征程中,如今,诸如正商大宾田园综合体、原阳CBD中心区、北大附属实验学校、阿里巴巴、郑州信息工程学院等众多高大上的项目已经和正在进行中。

原阳,在超前的规划中,如今在县城东部一个叫做中国制造”新乡(原阳)的示范区,总体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西至主城区,东至新107国道,北至翔宇路,南至云帆路,核心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热土,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拔地而起。

原阳,正在围绕“三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强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双带动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两个载体发展水平,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经济与民生同步发展,奋力谱写富裕原阳、生态原阳、平安原阳、文明原阳新篇章!

原阳与黄河

黄河战国金堤

原阳县历史上的黄河金堤,与现在的原阳县黄河北大堤是两处不同的地理概念。原阳金堤是一条古堤,位于原阳县北部,古时西起荥阳界,过原武县祝楼,东北经古湾子头(今圈里)、徐村堤(今口里)、磁固堤、古大堤(今师寨)、再东北经黑羊山入阳武县,经后堤、秦家堤(今秦庄),入延津县界。金堤在原阳境内,从福宁集到秦庄一线尤为明显。

黄河金堤始建于春秋时期,历代加修。汉代称金堤,取固若金汤之意。史书载,东汉时期修筑金堤,征调数十万人,费时一年有余,使黄河水800余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公元1488年,河道大变,金堤逐渐成为废堤。清雍正年间,金堤停用,让给贫民开荒,长达六千余米的金堤唯福宁集乡秦庄村一带遗迹可寻。

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兴筑堤防。但各诸侯国以邻为壑,堤防不规则,也不合理。秦国统一后,对堤防进行了全面整治。汉代进一步修成系统堤防,并不断增修石工,加高增厚。因此,汉代人称黄河大堤为金堤,《史记·河渠书》有所记载。

西汉末年,黄河下游决溢。王景治河后,又在新河两岸修筑堤防,自汴口以东沿河积石垒堤,也统称金堤。从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开始,黄河又多次变迁。河道每大摆动一次,沿河两岸均要兴筑大堤。这样,在古河道长期行经的地方形成多重大堤,当地群众和一些文献也称这些堤防为金堤。自汉代以后,也多用“金堤”泛指其他修筑坚固的堤防。

旧志中还有秦始皇筑金堤的记载:秦始皇为出巡时交通方便,于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始筑驰道,西起咸阳,东穷燕齐,南极吴楚,路宽五十步,隔三丈栽一株树,蜿蜒数千里,宏伟壮观,原阳县古博浪沙张良刺秦就发生在古代阳武县的博浪沙段驰道上。民间亦有秦始皇“北修长城挡鞑兵,南修金堤挡洪水”的说法。

2008年,新乡市委编纂了《新乡韵——历史文化集萃》一书,将“黄河金堤”列为新乡十大文化遗存之一。

如今尚存在的原武镇城隍庙,就见证了那个时期的黄河与金堤的一段历史。现坐落于原阳县原武镇东街的城隍庙现有大殿四座,坐北朝南,石刻20余通,残存有二龙戏珠等彩绘。2009年,经省文物局专家考察鉴定,该大殿为明早期砖木结构建筑,部分建筑保留元代建筑风格,是省内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城隍庙。此庙位于黄河故道区,与黄河颇有渊源。

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游历黄河,大臣们说黄河无风三尺浪,劝其走陆路,而朱元璋自视乃真龙天子,恶浪也得让他三分。当他游至原武县时,黄河猛然间狂风大作,情势十分危急。忽见一帮身穿原武府衙号服的队伍围住龙舟,护拥着他与大臣靠岸,随后,这帮人马不知去向,原来是原武城隍护驾。太祖遂敕封原武城隍为“显佑伯”,城隍庙香火更加旺盛。

在原阳历史上,黄河既有它放荡不羁的一面,又有它温婉舒和的一面。而作为黄河屏障的黄河金堤,其存在意义尤显重大。所以,先人们在固堤河防的同时,在金堤上就遍种翠柳,既加固了金堤,又美化了生活。于是,文人们每逢春日时刻,在杨柳扶风之际,就会登高观景,吟诗作赋,咏叹今古,抒发情怀。

原阳在黄河滩里住,背靠着黄河大堤,由于大堤以北还有田地,因此几乎每天,村子的人都要翻越大堤,大堤很高,载满货物的车辆要翻过大堤很不容易。我记得那时候套牲口拉稻子,一个牲口拉不上堤,就要再套一个牲口,人们还要在后面推车,或者走到堤半坡时,搬块石头揠住车轮,让牲口歇一歇。等拉上大堤后,人们就长舒一口气,禁不住欢呼起来,像是电影里解放军战士攻上了一个山头。

大堤也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长在平原上的我们没有见过山,就把高高的大堤当作山了,比赛往“山坡”上跑。我们放牧的牛和羊随意地在坡上吃青草,饱了,就躺在堤坡上晒太阳。我们跑累了,便在坡上抽茅薏吃,也在堤坡上放牛的老人总爱给我们讲一些河和堤的故事。

从老人的讲述中,我们知道,这大堤是为了防治南边黄河发大水的,从明朝那时候就有的,历朝历代都要加高加固。老人还参加过修大堤,那是50年代初,好几万的民工,没有大拖拉机,都是用独轮小车推土,出大力了。我很纳闷,问老人,咱们都住在黄河滩里啊,河水一上来,咱们往哪里跑呀!老人没法解答,只是说,别怕,到时候国家会管咱们的。

后来在地理课本中,我知道了关于黄河更多的知识,黄河是条悬河,河床远远高于大堤外的地面,一旦决口,损失就太惨了。因此,大堤对于防水真是太重要了。

自古有论:治黄河者治国,黄河是历代统治者的心头之患。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从治理黄河开始的。大堤是黄河防洪工程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黄河大堤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期(公元前685年以前)就有堤防,战国以后即把堤防作为抗御洪水的主要工具。隋、唐、五代十国时,治河工程的重点就是筑堤。堤防修筑成为当时经常性的工作,不但在唐人留下的大量诗词中有所反映,更有趣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堤防修筑常常作为测验下级官吏行政能力的考试题目,例如,在“津吏告下方伤水判”中,曾以汉明帝“左堤强则右堤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的典故为题意,拟定了下游因遭受水灾,有人请求拆除上游两岸堤防而遭水工反对的试题,要求答对。又如,在“无夫修堤堰制”中,举出地方和中央政府对支付修堤夫役开支的不同意见,并以此为题,测验官吏的行政能力。

在官吏考试中,屡屡出现河工试题,可见堤防修筑是当时重要的行政工作。南北朝时期,黄河堤防残缺不全,但到了北宋初年,黄河下游大堤已全线连贯,堤顶已可以兼作通衢大道。家乡的这段大堤始建于明弘治三年,明政府征派了25万民工修堤,嘉靖、万历年间又五次修筑,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一直到新中国,又多次修筑,人们想了许多修固堤防的办法,《河南通志》载,乾隆三十二年,“阳武一带堤工以淤泥包裹,为堤工淤包之始”,解放后,还进行过锥探灌浆,80年代实施前戗修筑,90年代实施淤背加固。

1952年,毛泽东进京后第一次外出巡视就来到黄河岸边,一生说过无数气吞山河话语的毛泽东,面对黄河也表现出了敬畏和谨慎,他没有留下“根治”之类的豪言壮语,只是嘱咐治黄官员:“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从此,黄河大堤完成的13.8亿立方米各类土石方量,相当于建造起13座万里长城。多么浩瀚的工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奇迹,这是毛泽东时代黄河流域的中国民众在一种精神的激励之下,肩担手提,一砖一石创造出的人间奇迹。黄河大堤,在汹涌洪水的威胁下,仍然骄傲地屹立于黄河两岸,顽强抵御着越来越高的黄河水的侵袭。

现在的大堤,按海拔高度计,堤顶高于新乡市地面20多米。堤坡芳草茵茵,堤顶树木葱茏,仿佛绿色的走廊,铺了宽阔的柏油路面,成了东西交通的要道。

站在大堤上向北远眺,豫北平原一望无际,我突然明白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真正含义,黄河母亲造就了广大土地,孕育了华夏文明。但是,宽厚的母亲也不时发一下脾气,而大堤则像孔武有力的父亲,给她以力量,给她以安慰,使黄河安澜长久。他们相依相偎,让田地生长出五谷,让灾难和饥饿远离,让祥和如静静的河水在沿岸的村庄流淌,用心哺育着他们的儿女。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从青藏高原的巴彦喀拉山脉发源,一路东去,九曲回肠,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最后奔流渤海。

在中原大地上,当黄河穿过邙山之后,就进入到了原阳县境。黄河在原阳县的南部地域流过,在县全长六十公里。黄河在原阳西起桥北乡小刘庄,流经韩董庄乡、蒋庄、官厂、包厂(靳堂乡)、郭庄、陡门七个乡,东至陡门三教堂村流入封丘县,流域面积256平方公里。

史载,自后晋开运三年(946)到清嘉靖十四年(1809)的863年间,黄河在原阳县境内决口漫溢达63次之多,其中迁徙改道4次,最终黄河由县北改道县南。

黄河,在解放前一直追溯至古代,在原阳县境大多是百害一利。原阳人民只能对着黄河望洋兴叹。平常,在干旱少雨之际,黄河近在咫尺,原阳人民想用黄河水灌溉农业却浇不上。当到了黄河汛期,无边水患漫野而来,冲毁了村庄、房屋和土地,甚至生命都难以保障。这个时候,原阳黄河滩区到处是一片汪洋,人们只好携家带口地去投亲靠友,背井离乡。

揭开历史的封尘面纱,让我们在史藉中寻找古黄河在原阳大地上留下的痕迹。

在这本明万历县志的“河防”条目中,还有这样的叙述:“黄河经中国无虑数千里,今敕祀河渎,乃在原邑北境,非受患最剧之处乎。盖孟津而下,土疏岸善崩,又增受巩、洛、济、沁诸水乘嵩、行诸山势倾注而下,原邑适当其冲,故溢决之患无岁无之。”

在这每年都有的水患中,原阳人民只能艰苦度日,苦熬时光。

为了改善生计,在宋熙宇七年,程昉曾引黄河水淤田,不想堤坏水溢,民房田野一片洪荒,原武民众不得不请旨免税。

元丰元年,黄河在原武决口,到了夏四月才堵住决口。五年秋八月,黄河在此再次决口。

元至元二十三年,河南郡县有十五处决口,朝廷征役二十多万民众抗洪。二十五年,又有二十二处决口。

明洪武十四年,黄河又在原武决口。二十四年,黄河在黑洋山决口。

正统十三年,黄河蔓延至原武城下。弘治十四年,知县张恺筑护城堤,周围十四里,原武城中方无水患。嘉靖三十二年,黄河又在原武朱家庄堤决口,次年春上堵住决口。三十三年,黄河在张等庄堤决口二十余丈。三十六年又在判官村堤决口八百余丈,到了次年春天才堵住决口。三十八年河决孔家庄堤。万历四年河溃刘务庄堤。万历十九年秋八月,河决黄家寺堤两处。万历十五年河决马营堤达六七处。

我们从历年的黄河决口可知,黄河在古代对原阳人的伤害深入骨髓,痛彻肌肤,不免让人有谈河色变之慨!

这样的史实,在历代的《原武县志》、《阳武县志》中多有记载。可以说,在古代,黄河作为流经原阳县境的大河,对原阳人民的伤害是至深至痛的。只有到了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县人民,防水患、固堤坝、兴水利、治盐碱,才真正使原阳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特别是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使原阳人民生活富足,日子美满,事业蒸蒸日上,家家安居乐业。

黄河还是那个黄河,时代却是日新月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原阳县人民政府开始全面治理黄河,改良土壤,建立起三个引黄灌区,使过去原阳人民望河兴叹的黄河真正成为利河,全县灌溉面积达到42000公顷,全县的盐碱地都变成了米粮川,高产稻田达20000公顷。

如今,原阳县境横跨两岸的黄河大桥,筹建、在建和建成的将达五处之多。郑州黄河公路大桥、郑州刘江黄河大桥、郑新黄河大桥、官渡黄河大桥、郑济铁路黄河特大桥,将如同一条条横跨黄河两岸的交通巨龙,为黄河南北的交通和物流带来勃勃生机。

在原阳县黄河滩区,可谓风景绮丽,田野堆绣。大堤风光,如锦似画。原阳黄河滩区环境优美,气候适宜,依托饲草丰饶的资源优势,滩区群众大力发展牛羊饲养。黄河滩区的绿色奶牛养殖带和自然景观,是中原城市群沿黄“大外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观光休闲、回归自然的理想之地。如今的原阳是鱼米之乡,水塘遍地,水边鸡鸭叫,水中虾鱼闹。盛产全国闻名的黄河鲤鱼。尤其是黄河百里长堤,堤旁水塘密布,片片相连,垂钓者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因为黄河是我家乡的河流,所以闲暇之时就经常到黄河岸边游览。当我望着眼前的滚滚波涛,就不由得思绪翻滚。黄河,我们的母亲之河。在您身边,自古至今不知发生了多少故事?有花前月下的恩爱,也有悲欢离合的苦楚;有风云突变的战事,也有瓜田李下的农桑。亿万斯年里,春风夏雨中,黄河的故事谁也说不尽,道不明。于是在我的感叹中,遂作就七律一首,名曰《黄河》,诗云:

一注飞流入大川,奔腾万里浪滔天。淤沙埋尽英雄戟,混水冲空霸主船。

官渡消沉溶日月,中原崛起灿华年。而今禹舜皆民众,化作安澜润福田。

是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黄河沿岸的人民才真正过上了美好生活,黄河才真正安澜无恙,福泽众生。

从桥北上原阳黄河大堤,驱车自西向东行驶,大堤两边满目是翠绿的草地和树木,蓝天白云相映,穿梭在阳光和绿荫之间,这是原阳大堤自然氧吧最好的问候。

大堤上的绿草被阳光照射得泛起金黄,红、绿、黄色的树叶间隔变换,风儿吹过,搅动光线与树影交错。

时有鸟儿落立飞起,不停的欢快鸣叫。大堤北边不远,时有鱼塘连片,鱼儿搅动、水波荡漾。

车子飞驰而过,堤下林子里的村庄时隐时现的在树丛中闪过。黄河大堤,天人合一的自然画卷,在大堤车道上随路铺开。

历史名人

毛遂[春秋战国]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下食客,前257年,秦围赵都,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以解郸邯之围,毛遂自告奋勇要随平原君赴楚,平原君因平时未听说过毛遂其人,不愿带其前往,毛遂极力说服,才勉强得到平原君允诺。在与楚王谈判过程中,他机智勇敢凭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服楚王与赵歃血为盟,发兵救赵。事后平原君慨叹道:“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不敢再失去这样的人才了”。毛遂故里在原阳县城西12公里的师寨镇路庄村,这里有自荐亭和十余通石刻,记载着毛遂自荐的动人故事。

脱颖而出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十九人,尚缺一人。这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平原君问:“毛先生至赵国几年?“毛遂答:“三年“。平原君又问“先生若为圣贤之辈,三年未曾被人称诵,是先生无才能也。“毛遂答: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平原君心悦诚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国。至楚国后,平原君赞颂毛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将毛遂视为上客。

楚廷约纵    平原君与楚考烈王商议合纵之事。毛遂等二十人于朝下等候,眼见日上中天,约纵仍未成功。十九人便对毛遂道,“先生上。”毛遂亦不答话,按剑拾阶而上,昂首走上朝来。对平原君说:“合纵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语便可解决,却为何自日出谈至日中,仍未商定?”毛遂毫无惧色,按剑直前,说道:“合纵之事,对楚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想那秦国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赵亡,楚亦不会长久。想当年,苏秦首倡合纵,六国结为兄弟,致秦十五年不敢东进一步。今秦虽围邯郸年余,二十万精兵日夜进攻,却未能损邯郸毫厘。且魏素交好与赵,必遣救兵,若楚赵合纵成功,联合魏、韩,灭秦精锐于邯郸城下,乘势西进,则楚可报先仇,收复失地,重振楚威,如此百利而无一害之事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到底为了何故?”言罢,楚王立刻连连称是,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于是于朝堂之上歃血定盟,合纵事成。

真人难识    平原君回至邯郸,感叹道:“我一向自以为能够识得天下贤士豪杰,不会看错怠慢一人。可毛先生居门下三年,竟未能识得其才。毛先生于楚朝堂之上,唇枪舌剑,豪气冲天,不独促成约纵,且不失赵之尊严,大长赵之威风,使赵重于九鼎之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而强于百万之师。胜再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遂待毛遂为上客。

张良

字子房,被封留侯, 韩国后裔,其父、祖父均为韩国丞相。前218年秦国灭韩后,他深怀家仇国恨,趁秦始皇东巡至阳武博浪沙(县城东南隅)时,伏道刺秦王,误中副车,"铁椎飞出,副车粉碎"。秦始皇大惊失色逐下令"天下大索十日",张良藏匿于原阳齐街一村中,后人将该村改名留后村。刺秦后,他苦读兵法,终于成为刘邦重要谋士。唐代诗人胡曾云:"一击车中胆气高,祖龙社稷已惊摇"。周恩来总理1914年也有"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的著名诗句。

张苍[汉][公元前256年-前152年,西汉开国功臣]

张苍(前253—前152年),阳武(今河南阳武县城东南)人,战国秦汉时期科学家、儒学者、阴阳家。西汉开国功臣,丞相,北平文侯。张苍年轻时师从战国儒家大师荀子,授左传,后仕秦为御史,负责管理图籍文书(因侍立于殿柱下,故称为柱下史),后因直言惹恼秦二世,避祸逃归故乡阳武。不久,刘邦的军队经过武阳时,张苍投靠刘邦。随刘邦进攻南阳时,张苍有罪当斩,适逢王陵路过,见张苍为人长大美白,向刘邦请求赦免其罪。张苍被赦免后,从此对王陵感恩,如父亲般服侍王陵,几十年如一日。在王陵死后,在其升任丞相后仍然每天坚持下朝后先去向王陵的夫人问安并待侯其吃饭才回家。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张苍随从入汉中。后来常山王张耳归汉,刘邦任命张苍为常山守,随从韩信、张耳灭赵。前204年(汉高祖三年)赵地平定后,张苍被任命为代相,负责防备匈奴。不久又迁为赵相。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张耳去世,张苍复相赵王张敖,不久再迁为代相防备匈奴。燕王臧荼反,张苍以代相从攻燕有功,封为北平侯,1200户。萧何为相国时,以列侯身份出任计相,为相国萧何的副手,驻于丞相府。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淮南王黥布谋反被被平定后,刘邦立第七子刘长为淮南王,张苍出任淮南相。汉高后七年(前181年),迁为御使大夫。高后八年(前180年),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和朱虚侯刘章为首的刘氏皇族联合,发动政变,诛除诸吕。张苍亦参加,并与大臣共立汉文帝。汉文帝四年(前176年),丞相灌婴去世,张苍接任丞相,连续任职十五年。汉文帝时鲁人公孙臣上 书言终始五德说,称汉应当为土德,改服色。汉文帝下丞相议,张苍认为其不对。不久黄龙见于成纪,于是汉文帝召公孙臣为博士,并草拟土德时历制度,更元年。前162年,张苍由是自绌,称病谢免。另因张苍推举的一个官员-,汉文帝借故责备张苍,张苍遂以老病正式辞职。张苍晚年口中无齿,主食人奶,有妻妾百人提供奶水,因此皮肤嫩白、细腻。孝景帝五年(前152年),张苍去世,寿100多岁,谥文侯。张苍博学,善律历术数,著阴阳律历十八篇,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度、量、衡、方面的理论,把算学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国计民生;历法方面,提倡采用《颛顼历》。增订、删补了《九章算术》,收集246个数学问题,其中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比欧洲同类算法早1500年,对世界数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被后人称为 “律算丞相”。《史记》有《张丞相列传》 ,《汉书》列入《张周赵任申屠传》。

陈平[汉][?-前178年,中国古代十大名相]

陈平(?~公元前178年),西汉阳武(今中国中部河南原阳东南)人。他足智多谋,用奇计辅佐刘邦夺得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 陈平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但不被重视,后来就投奔了刘邦,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典籍中给他总结的六种计策是:第一重贿对方将领,实施反间计;第二,故意招待不周,离间项羽和范增;第三,派女子出城,解荥阳之围;第四,脚踢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第五,假游云梦擒韩信。第六:解白登之围,使刘邦脱离匈奴险境。

刘邦做皇帝后,想清除权臣,陈平学到了黄老之术中藏而不露的真髓,成功地保全了自己。陈平最后是病死的,得以善终。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擢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见汉文帝刘恒)。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 孝文二年死。曲逆侯(今河北顺平东),死后谥献侯。

周勃

周勃,原武人,西汉丞相,封绛侯,身为武将,英勇无比,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战功。但他"重厚少文",虽官居高位,却生活简朴,为人忠厚,不重修饰。后与陈平合谋,诛杀吕产、吕禄等,迎立汉文帝,刘邦评价他:"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周亚夫

周亚夫,周勃次子,西汉丞相,封条侯,原武镇人。前158年,匈奴侵汉,汉文帝派周亚夫为将军驻守细柳。文帝一行曾到其军营犒劳兵士,却被威风凛凛的士兵阻于营外,守兵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号令,不听天子诏令。"文帝使者出示皇符后方得入内。守兵又对皇帝随从说:"将军有令,军中不能策马奔跑",文帝只好松缰缓行。到了大帐,亚夫手持兵器对皇帝作揖:"身有盔甲的武士不能躯体行跪拜之礼,请允许我以军中礼节参见陛下"。文帝走后说:"此真将军矣"。国防部长张爱萍1986年为亚夫故里题词:"治军严明,一统大业"。

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宰相、名将。

娄师德二十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后累迁至监察御史。678年(仪凤三年),唐高宗命李敬玄征讨吐蕃,并在河南、河北招募猛士。娄师德虽是文臣,却头戴红抹额前去应募。唐高宗大喜,任命他为朝散大夫,让他随军出征。同年九月,李敬玄兵败,大将刘审礼被俘。娄师德在洮河收集散亡将士,后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他宣扬唐朝威信,陈述利害,使吐蕃既敬畏又心悦诚服,被改任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主持屯田事务。682年(永淳元年),吐蕃入侵河源军(治今青海西宁)。娄师德率军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迎战,八战八捷。唐高宗认为他文武全才,便任命他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690年(天授元年),娄师德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仍旧主持屯田事务。 他身穿皮袴,亲自率士卒开垦荒田,储积粮食数百万,使得边军军粮充足,不再受粮草转运之苦,受到武则天的嘉奖。

692年(长寿元年),娄师德被召回朝中,担任夏官侍郎、判尚书事,次年又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694年(延载元年),武则天对娄师德道:“军队在边疆,必须开垦荒田,您不能因此事辛劳而畏难。”便任命他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后来,娄师德又改封秋官尚书、原武县男。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娄师德被任命为左肃政台御史大夫、肃边道行军副总管,与夏官尚书王孝杰一同征讨吐蕃。三月,唐军在素罗汗山被吐蕃大将论钦陵击败,王孝杰被削官为民,娄师德则贬为原州员外司马。697年(神功元年),娄师德升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再次担任宰相。不久,娄师德被任命为清边道副大总管,攻打契丹,后与河内王武懿宗、狄仁杰一同安抚河北各州。九月,娄师德改任纳言,进封谯县子。

698年(圣历元年),娄师德充任陇右诸军大使,主持河西屯田事务。699年(圣历二年),突厥入侵,娄师德出任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同年九月,娄师德在会州(今甘肃靖远)病逝,终年七十岁,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卢承业:子,台辅器也。李治:卿有文武材。狄仁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张鷟:纳言直而温,宽而栗,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万顷之波,浑而不浊,百练之质,磨而不磷,可谓淑人君子,近代之名公者焉。杜牧:娄侍中师德,亦进士也,吐蕃强盛,为监察御史,以红抹额,以猛士诏,躬衣皮袴,率士屯田,积谷八百万石,二十四年西征,兵不乏食,荐狄公为相,取中宗于房陵,立为太子。刘昫:① 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自专综边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虽参知政事,深怀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② 娄师德应召而慷忾,勇也;荐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营田赡军,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参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难也,又何愧于将相乎!宋祁:① 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总边要、为将相者三十年,恭勤朴忠,心无适莫,方酷吏残鸷,人多不免,独能以功名始终,与郝处俊相亚,世之言长者,称娄、郝。② 仁轨等以兵开定四夷,其勇无前,至奉上则瞿瞿若不及,行俭临下以恕,师德宽厚,其能以功名始终者,盖近乎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者邪!司马光: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馀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

780年(建中元年),娄师德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三十七人被唐德宗定为宰臣上等。848年(大中二年),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其中就有“纳言娄师德”。

韦思谦,(611—公元689年),字思谦,河南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三品丞相。

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字焉;唐朝丞相,为原阳十二丞相之一。其二子韦承庆,韦嗣立皆为丞相。《旧唐书》载:“父子三人,皆为宰相,又四职替代,有史以来,莫与为此”。韦思谦,进士出身,后任监察御史。唐高宗时 ,任尚书左丞 ,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迁凤阁鸾台三品(丞相)。韦思谦一生光明磊落,性格鲠直。

其先自京兆南徙,家于襄阳。举进士,累补应城令,岁余调选。思谦在官,坐公事微殿,旧制多未叙进。吏部尚书高季辅曰:“自居选部,今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而弃大德。”擢授监察御史,由是知名。尝谓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时中书令诸遂良贱市中书译语人地,思谦奏劾其事,遂良左授同州刺史。及遂良复用,思谦不得进,出为清水令。谓人曰:“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触机便发,固宜为身灾也。大丈夫当正 地,必明目张胆以报国恩,终不能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左肃机皇甫公义检校沛王府长史,引思谦为同府仓曹,谓思谦曰:“公岂池中之物,屈公为数旬之客,以望此府耳。”累迁右司郎中。

永淳初,历尚书左丞、御史大夫。时武候将军田仁会与侍御史张仁祎不协而诬奏之。高宗临轩问仁祎,仁祎惶惧,应对失次。思谦历阶而进曰:“臣与仁祎连曹,颇知事由。仁祎懦而不能自理。若仁会眩惑圣聪,致仁祎非常之罪,即臣亦事君不尽矣。请专对其状。”辞辩纵横,音旨明畅,高宗深纳之。思谦在宪司,每见王公,未尝行拜礼。或劝之,答曰:“雕鹗鹰鹯,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当独立也。”初拜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非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振举纲目,朝廷肃然。

则天临朝,转宗正卿,会官名改易,改为司属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肃政台,复以思谦为右肃政大夫。大夫旧与御史抗礼,思谦独坐受其拜。或以为辞,思谦曰:“国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为事耶?”垂拱初,赐爵博昌县男,迁凤阁鸾台三品。二年,代苏良嗣为纳言。三年,上表告老请致仕。许之,仍加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卒于家,赠幽州都督。二子:承庆、嗣立。

韦嗣立(654—719),唐代诗人。

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武则天时任莱芜县令。韦思谦子,韦承庆弟。少举进士,任双流令,政有殊绩。武后、中宗时,历位凤阁侍郎、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有定策立睿宗之功。

其父韦思谦,为进士,累任御史大夫,以太中大夫致仕。韦嗣立初由进士为双流县令,政绩卓著。公元695年(证圣元年),其兄韦承庆为凤阁舍人,因病去任,朝廷召时任莱芜县令的韦嗣立代为凤阁舍人,深得武则天信任。武后长安时为凤阁侍郎。当时酷吏横行,人人自危,他却敢于挺身而出,犯颜直谏。提出“兴学校、洗枉滥”,但未被采纳。遂以凤阁侍郎身份为检校汴州刺史。由于其兄韦承庆依附张易之兄弟,二张被诛后,韦嗣立因与二张友善罪被贬饶州。中宗景龙时任兵部尚书。韦嗣立因与万年(今西安市旧城一带)人韦后同姓,曾奉诏附韦后属籍。韦后临朝乱政,为玄宗所杀,韦嗣立为此受到株连,徙往陈州,死后追谥为“孝”。

时彦(?—1107)

字邦彦,古河南开封(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靳堂乡时庄和师寨镇香时庄均称其为自己村)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己未科状元。存词仅一首。

时彦少年好学,孜孜不倦。中状元后,被授笠书颍州判官,入为秘书省正字,累官至集贤校理。绍圣中(1094—1098),迁左司员外郎。因出使辽国失职,被罢免。不久,官复集贤院校理,提点河东刑狱。蹇序辰出使辽国回来,-时彦擅自接受辽国赏赐,匿而不报,使之又被罢官。徽宗即位(1101),召为吏部员外郎,擢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以直龙图阁为河东转运使,加集贤殿修撰,知广州,未及赴任,拜为吏部侍郎,徙户部,为开封府尹。当时,都城开封苦于盗贼横行,治安混乱,时彦强化治安,使开封城坊邑宁静,盗贼敛迹,监狱屡空。数月之后,迁工部尚书,进吏部。不久,病逝于任上。时彦工于诗词,《全宋词》中有其作品。

万俟卨[mò qí Xiè](1083年—1157年)

字元忠(一作元中),开封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 ,南宋初年奸臣。政和二年(1112年),考中举人,初任湖北提点刑狱,依附秦桧,任监察御史、右正言。绍兴十一年(1141年),秉承秦桧之意打击主战派,主治岳飞之狱,诬陷岳飞虚报军情及逗留淮西等罪,致使岳飞父子和张宪等被害,后与秦桧争权,遭到罢黜。秦桧死后,万俟卨被召回京。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升任尚书右仆射。继续执行投降政策,为百姓所恨。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万俟卨去世,时年七十五岁,谥号忠靖。

万俟卨起初党附秦桧,担任言官,他所说的大多出于秦桧的意图;等他任宰相后,不受秦桧控制,于是因违背秦桧而被罢职。秦桧死后,皇帝亲政,准备改变秦桧的做法,首先召回万俟卨。万俟卨主张与金国议和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与秦桧无异,更被众论所鄙薄。至今浙江杭州岳王庙前尚有四个铁铸的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人。跪像的背后墓门上有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杨再思(634年-709年),名綝,字再思, 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宰相。

杨再思明经出身,早年曾任由玄武县尉,后累迁至御史大夫。延载元年(694年),拜相,担任鸾台侍郎,次年又任凤阁侍郎。神龙元年(705年),杨再思担任中书令,后改侍中,进爵郑国公。杨再思担任宰相期间,极力迎合皇帝,先后依附张氏(张易之兄弟)、韦氏(韦皇后)等势力,阿谀奉承,毫无作为,但却官运亨通,在政治斗争中始终屹立不倒。景龙三年(709年),杨再思升任尚书右仆射,不久病逝,追赠并州大都督,谥号恭。

杨再思年轻时考中明经科,被授为玄武县尉,累迁至天-外郎,后历任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694年(延载元年),杨再思升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695年(证圣元年),杨再思改任凤阁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不久又升任内史。697年(神功元年),突厥默啜可汗求取丰州等六州降户与单于都护府所辖领土,以及谷种、农器等物。杨再思与姚璹认为当时契丹作乱,不宜再树强敌,不顾宰相李峤的反对,建议武则天同意默啜的请求。武则天便把六州数千帐降户交给默啜,并赐谷种、杂彩、农器、生铁,使得突厥势力得以增强。699年(圣历二年),杨再思被罢为左台大夫, 后为神都副留守。704年(长安四年),杨再思升任内史, 后又以宰相的身份兼任京兆府长史。705年(神龙元年),唐中宗复位,任命杨再思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西京留守,封弘农郡公,并兼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六月,杨再思升任中书令,后又改任侍中,进爵郑国公,实封三百户。706年(神龙二年),武三思诬陷驸马王同皎谋反,唐中宗命杨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一同审理。杨再思毫无作为,致使王同皎被处斩,天下无不称怨。

杨再思担任宰相十余年,唯唯诺诺,从未举荐人才,一味迎合皇帝,因此深受武则天、唐中宗的宠信,并在政治斗争中保全性命。707年(景龙元年),杨再思再次担任中书令、吏部尚书。709年(景龙三年),杨再思改任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六月,杨再思病逝,追赠特进、并州大都督,谥号恭,并陪葬乾陵。

韦承庆(639—705)

字延休,唐代河内郡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父为宰相韦思谦。 性谨畏,事继母笃孝。第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在朝屡进谠言。转天官侍郎,凡三掌选,铨授平允。长安中,(公元703年左右)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流岭表。岁余,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迁黄门郎,未拜卒,谥曰温。承庆著有文集六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关于韦承庆的生卒年代,两《唐书·韦思谦传》所附的《韦承庆传》中都末谈到;故而《辞典》的《韦承庆》词条也不曾涉及。仅依文献资料是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韦承庆(640-706),字延休,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武后朝宰相韦思谦子。擢进士第,官太于司议郎。高宗永隆元年,太子李贤废,承庆亦出为乌程令。后累迁凤阁舍人,掌天官选。历沂、豫、虢三州刺史。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龙元年,以附张易之流岭表。岁余,以秘书员外少监召,迁黄门侍郎,未拜,卒。有《韦承庆集》六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七首。

韦济(生卒年不详)唐代大臣、诗人。

唐郑州阳武(今原阳县)人。韦思谦孙,宰相韦嗣立第三子,少以能文知名。开元初为鄄城令,三迁库部员外郎。又历任户部侍郎,河南尹,尚书左丞,冯翊太守等职。史评其“从容雅度,以简易为政”。韦济早年以文辞扬名,与大诗人杜甫、高适有交往。开元四年(716年)任鄄城令。唐玄宗亲召新授县令,殿试安民策一道,韦济得第一名,因而擢为礼泉令。累迁库部员外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任尚书户部侍郎,累擢太原(今属山西)尹。天宝七年(748年)为河南(今洛阳)尹,迁尚书左丞,后出为冯翊太守。韦济为政有绩,颇为当世称道。

原阳大米

属素有"中国第一米"之称,原阳大米是种在了经过黄河水淤平改良后的土地上,并经过了有机化合物和多种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的黄河水的浇灌,在加上该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殊气候,从而造就了原阳大米的品质。原阳县盐碱地又赋予了大米先天的碱性,使原阳大米煮饭时不需加碱就香味十足。所产大米独具特色,米质晶莹透亮,软筋香甜,香味纯正,适口性强,经国家权威部门化验对比,原阳大米的蛋白质、淀粉以及铜、铁、钙等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国际有名的泰国香米。1996年3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绿色食品,2002年10月原阳大米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原产地证明商标",成为河南省第一枚获准注册的原产地证明商标,也是全国大米行业第一家,被誉为"中国第一米"。

原阳大米种植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已成为宫廷专用大米。原阳大米最早文字记录见于《宋史·河渠志》: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提倡放淤改土种稻,"卞漳多见其效",熙宁六年(1073年)10月,阳武县民墓乐击邢宴等三百六十四户言:"田沙碱瘠薄,乞淤灌植稻菽……以助兴修。"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域内的明代墓葬中发现了炭化的稻谷谷粒。原阳广泛复种水稻,仅数十年。史料记载,黄河近千年在原阳县境内决口泛滥57次,这片土地饱受洪涝和盐碱侵扰。1968年,"原阳大米之父"乔永庆在原武公社南关大队试种水稻600亩,当年亩产达到450斤。其后,原阳县水稻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万亩碱区变良田,黄水引来稻花香"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原阳县水稻种植规模得以迅速扩大。1973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引来黄悼才热河水碱区稻花香》为题,深入报道。1991年11月15日,原阳县首届"大米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原阳大米伴随着水稻栽培的历史沿革经过五个阶段,其间,几经兴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为做强做大原阳大米品牌,走产业化道路,原阳县把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大米食品开发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硬化稻区河道,继续重视水稻优质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把"黄金晴"、"太空营养米"、"68-11"、"富硒米"等特优品种作为主打品种在全县大面积推广。

合二为一

清朝、民国修撰的《河南通志》水系篇里,对于黄河的记载中十多次提到两个县名:原武、阳武,而清朝光绪版的山东省《寿张县志》的记载里也有6个以上的地方提到这两个县名。为何作为河南省总志的《河南通志》和另外一省的县级地方志都频频涉及到这两个县呢?

《河南通志》里水系篇提到原武、阳武之处

清朝同治九年的河南省原武县、阳武县

据《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第154卷记载:“康熙三十一年二月,上(康熙)谕大学士等曰: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意思是康熙听政之后,认为清朝最主要的三件大事就是三藩、河务、漕运,还把这三件事情书写下来悬挂于宫内的柱子上。

清朝《原武县志》上的原武县舆图和县治图

三藩就是以平西王为首的三个异姓王爷,河务则是黄河水患,漕运是承担京城粮食的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南8个省能否及时将漕粮运输到京师,这三件事都是影响国家稳定的大事,因此才会时刻让康熙记挂在心上。

清朝《阳武县志》里的阳武县域图和县治图

河南省的原武、阳武两县就涉及到其中的两件:河务和漕运。也许有人会说这两个县离用于运输漕粮的京杭大运河足有200公里之遥,怎么也会涉及到漕运的事情呢?这是和原武、阳武之旁的黄河有紧密关系的。

《河南通志》是这么形容黄河在河南省内的情形的:

黄河自发源以至省境孟津以上两岸为山峡所束、岗陵包络,有自然之固,孟县以下北岸出山,广武以下南岸出山,陡落平原,奔腾千里,其势乃不可遏,故自武陟以下河患史不绝书。

黄河在河南境内武陟县以上有山脉丘陵的束缚,黄河是驯服的。而过了武陟县之后就忽然成为了大平原,所以“其势乃不可遏”,造成的黄河泛滥、改道数不胜数,“史不绝书”。

黄河的泛滥、改道除了对本省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之外,还会给位于下游的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带来巨大影响:一是洪灾造成漕运的船毁人亡;二是冲毁运河船闸等设施;三是由于黄河含沙量巨大,水退之后淤塞运河河道。

受黄河水灾影响冲断了运河漕运

运河流经的山东省曹州府、东昌府、兖州府一带,虽然距离黄河向下游频繁决口改道的“顶点”——原武、阳武两县有数百里的距离,但因为原武、阳武往下到山东西南就是春秋及两汉时的黄河故道,所以一旦黄河发生决口改道则成为冲击的“必然选项”。

红圈处为原武、阳武两县,位于黄河改道扇形结构的顶点位置

就像前面所说的位于黄河故道上的寿张县,在县志里直接“点名”因为这两县决口的就有数次:

1、金大定六年河决阳武,由郓城东流入梁山。二十九年河决阳武故道,东流至寿张注梁山泺。

2、万历二十一年五月,黑羊山大水,泛涨土河一带,田禾尽淹。三十五年闰六月黑羊山大水泛涨绕城。

3、乾隆三十一年,河决阳武十三堡大堤,历濮范趋张秋穿运道入大清河。

4、在山川条里记载的“土河”则是因为阳武河决而直接形成的:土河又呼决河,在县南十二里,明洪武二十四年河决阳武之黑洋山,经长垣、开、濮、范过县东影唐北,折入张秋漕河。

而没有记载出处的洪水,出自两县的决口也应该不在少数,限于当时信息的缺乏,没有直接指明罢了。

正是因为黄河的决口和改道,会直接影响到了大运河的漕运,所以这两个县也就涉及到了康熙所挂念的三件大事中的两个。除此之外,两县在加强河务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给京师供应漕粮的任务,因此为便于统筹力量加强河务以及漕粮征缴,两个县还由明朝、清初的属于黄河以南的开封府管辖,调整为属于黄河以北的怀庆府管辖,时间分别是原武县于雍正二年八月,阳武县于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

明清分别属于开封府和怀庆府

1938年的原武县、阳武县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需要进一步统筹治黄工作的需要,将两县于1950年3月合并为原阳县,县名的来历则是取原武县、阳武县的首字。至此,令明清皇帝“牵肠挂肚”的原武县、阳武县消失于历史长河里,取之替代的是一个崭新的原阳县展现在世人面前。

两县合并之后的原阳县

原阳秋    乔叶

香菜又叫芫荽,可她更喜欢把它叫香菜。听听,香,菜。不由分说气势逼人地就把香字占了去,这股子傲娇劲儿,啧啧。不过,名字和味道都很傲娇的香菜真到成了菜的时候,就显出了矫情。乍一看似乎挺低调,因它从不做主菜,只是一道配菜。只是凉菜的底边儿,热菜的俏尖儿,煲汤时也是最后一道花色儿。可是再细品,这低调不是真低调,有没有它,菜的品相还真是不太一样。该有它的时候没有它,菜到底就短了些微的精气神儿。

香菜成了她厨房里的日常,每一顿都离不了。可市场上十有八九见到的都是大香菜,大杆子大叶儿,样子糙,香味儿也跟着糙。好香菜要水嫩嫩的,一点儿不能干。还不能久放,一放两三天,蔫样子就出来了。

为了香菜,她没少发愁。说来好笑,为香菜发愁,也不算是个正经事儿。

那天,她在小区闲逛。逛着逛着,她就闻到了香菜味儿。这香菜味儿是很随意的,随意里却有着一种浓郁,她直觉来了:好香菜。

她小心翼翼地循着这味道,轻手轻脚地跟踪着,走了不多一会儿,眼前果然就出现了一盆香菜。香菜种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刚刚长出了俏模样。半尺高,婷婷袅袅,细碎的叶子嫩嫩地擎着。她蹲下来,摸了摸她们的绿叶子,又摸了摸盆里的土,那土有点儿黏手的润。

真是一盆好香菜。真想掐两棵。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还是掐了。回家配了紫菜和虾米,吃了一顿虾肉馄饨。味道好极了。

有一次就有两次,越掐她越觉出了这香菜的好。现掐现吃的新鲜劲儿也着实让人惦记。也是奇怪,她从秋天掐到冬天,又从冬天掐到春天,掐了一次又一次,居然一次也没有碰见过那个主家。掐着掐着,香菜还又多出了一盆。

有一天,她在厨房忙着,腾不出手,便喊儿子去掐。

“我不去偷。”儿子断然拒绝。

“怎么叫偷?”她恼了。

“人家知道不?不知道就是偷。”儿子言之凿凿。

“我倒想告诉人家,可找不着人。”她气得要撂勺子。

“你找了没?诚心找能找不着?”小家伙要把她给噎死了。

怎么找?偌大的小区,还真是毫无头绪。贴个启事:寻找香菜主人?这也太可笑了吧?她寻思,这香菜主人是个什么人呢?是退休的老人家吧?千万别碰到个老太太,老太太多半是难缠的,她又该怎么脱身呢?

她仔仔细细地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好了,每次给一块钱,而且必须是硬币,半深半浅埋在盆里,这样主人总能看到吧,也不至于风吹了。

从此,她掐得越发踏实了。

那一天,她又去掐香菜,刚刚直起身,就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看着她。

“你这香菜,是在这盆里掐的吧?”老太太口气很平静,却是一副押解罪犯指证现场的口气。

她站住,点点头,谄媚地笑笑,回头指指那个盆:“您种的?”

“嗯。”老太太的脸突然硬起来,“吃人家的菜,也不打个招呼啊?”

“找不着人。总不能整天蹲在这里等吧,还是挨家挨户问?还上班呢,特别忙。”她忐忑着奋力往语气里注入诚恳,“我每天放了1块钱的。”

“都是你放的?十二块。我是卖菜的?”老太太脸更硬了。

“对……我不是那个意思。”她有点儿心慌,果然是个难缠的老太太。

“不是钱的事儿。我不缺那点儿钱。”老太太又说。

“知道,我知道。”她赶紧应答,“您的劳动,很辛苦的。”

她有些后悔掐那些香菜了。

“好吃不?这是原阳秋。”老太太终于又开了口。

“好吃,好吃,真好吃。这香菜……还分种类啊?”她暗暗松了口气,“过两天,我也去买点儿种子,跟您学种香菜吧。”

“不是特别忙么?你知道啥时候浇水?浇多少?你们年轻人,啥都不知道。就知道吃。”

她乖乖点头,任老太太抢白。

老太太回身看一眼楼群:“住几号楼?”

“三号楼一单元。”——又有点儿悬心,不会是去物业告她一下吧?

她看着老太太的脸色,把手里那根香菜递了过去:“还给您。”

“嗤,”老太太倒是一副气笑了的样子,“都掐下来了,还我干啥?”

“那,您的香菜,我以后还能吃不?”

“这人,我还甩不脱了。”老太太又笑了,“以后,吃你自己的。也别往盆里放钱了。”

“哦。”她有些落寞。说到底,这老太太,还是小气呢。——她打了一下自己的脸。呸,这念头起得没良心呢。不能太贪婪不是?碗米养恩,斗米养仇。难不成人家的好香菜还养出了自己的小怨恨?

一周后,她发现自己家的单元门口,出现了一个花盆。花盆里,种的也是香菜。她端详了好一会儿,这香菜和老太太盆里的一模一样,也是原阳秋呢。

注:芫荽,伞形科芫荽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又名香菜、胡荽。原产地中海沿岸,常以嫩叶作调料蔬菜食用。埃及于公元前3~前2世纪曾以此为供品。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中国,8~12世纪传入日本。现中国南北都有栽培。根白色,主根较粗大,侧根发生不规则。性喜冷凉,能耐-12℃的低温,但也能耐热。生长适温17~20℃。长日照能促进发育。在短日照条件下,需经月平均气温13~14℃以下的较低温度,才能抽薹开花。故在日照较短,天气凉爽的秋季(南方是秋末冬初)栽培时,茎、叶的产量高,品质也好。中国多数地区以秋播为主,一般是作畦种植。每亩播种量 1.5千克左右。苗高3~4厘米时除草疏苗,保持苗距5~8厘米。出苗后50~60天收获。芫荽具特殊香味,是中国生熟菜肴的调味品。营养丰富,胡萝卜素含量在蔬菜中名列前茅。中医学上以果实入药,有驱风、透疹、健胃及祛痰等功效。种子含油量达20~30%,可提炼芳香油。

历史古镇

原阳县历史上曾为阳武县、原武县、卷县旧地。卷县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与阳武县同时置县,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废止,共存在777年。其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治所在卷城而得名。卷城也就是现在原武镇西北4公里的卷城村附近。古城早已湮没。而阳武县、原武县自建县始直至1950年3月13日合并为原阳县止。

那么,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原阳县都曾有过哪些古镇存在呢?

包厂:位于县城南8公里处。原名榆林镇,后称包家场。明初包姓人家定居于此,开设店铺,渐成集市。古时农历双日成集。为古阳武县南部之大集镇。现农历每月逢八日有会。2005年前为包厂乡乡政府驻地,2005年后并入靳堂乡。

官厂:位于县城西南14公里处。清代原武县重镇。明初,为省城开封至黄河工地之要地,故管河官员、役夫在此住宿,故名官场,后演变为官厂。自清时即农历每双日为集市,延续至今。现农历每月逢五日为集贸日。乃官厂乡政府所在地。

大宾:位于县城东南7.5公里处,乃古阳武县一大集镇。据传,明代山西洪洞一户人家迁此,因家贫,其妻曾以空壶留客,剪发沽酒以待宾朋,故友走时留诗“空壶留故友,剪发待宾朋”相赠,成为美谈,故名“待宾”,后演变为“大(dai)宾”。自民国至建国之初,逢单日有集。现为大宾乡政府所在地。今农历每月逢二日为集贸日。

太平镇:位于县城东13公里处。曾名谷伦集,乃原阳古集镇。据传,明代有姓谷名伦者在此开铺经商,后以人名命村名。解放前此处集市贸易已颇繁荣,农历每月逢五为集贸日。现为太平镇镇政府所在地。

福宁集:位于县城西北11公里处。古称褔城集,明代古集。初尚无集名,后因乡人李绅为省祭官,家田纵横,遂以其号“福宁”名之。现为福宁集镇政府所在地。农历每月逢六日为集贸日。

齐街镇:位于县城东23公里处。又名齐亦集,乃古镇。汉时齐姓人家于此设饭铺,后遂成集。历史上为阳武县管辖。原为汴京至北京之通衢大道上的大集镇,官商私贩往来频繁。逢双日有集,明清时期农历每月十五日为市,街面上五行八作密布,为周边诸县最大的农贸古会之一。该镇自民国即是区、镇、乡政府驻地。现为齐街镇政府所在地。

陡门: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建国前为封丘县所辖。因村建于古陡山寺前故名。1949年改归原阳县。为陡门乡政府所在地。逢单日有集,为原阳东南部与封丘县交界地之集贸中心。

黑洋山: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处。此地原有土山,下瞰黄河。明洪武二十四(1391)年,黄河决口于此,山毁于河,惟留地名。永乐年间,因南北运河淤塞,南来漕运经淮入河抵八柳树(今属新乡县)。时八柳树为黄河北岸渡口,与南岸黑洋山相对。由此转陆运东赴卫河后达北京,黑洋山遂为南北之交通要津、转漕枢纽。永乐十三(1448)年,黄河南北两决,黑洋山去河渐远,遂不通舟楫,集市亦渐次寥落。天顺七(1463)年,南北运河不通,官府将沁河之水由武陟保家湾导入黑洋山河道,此津渡又有所恢复。弘治二(1489)年,河决原武,隔年,沁河水由原武入黄河,黑洋山舟楫不通,沦为一般村镇。清至民国,此地逢双日集,每月三十日市。今为葛埠口乡政府所在地。农历每月逢三为集贸日。

延州:位于县城东北14公里处。古城镇。金章宗明昌年间,延津县治于此。宋贞祐年升为延州。元至元九(1272)年废为镇,隶属于阳武县。民国时期,曾为区、镇、乡政府所在地,每月十五有古会。今属于阳阿乡管辖,农历每月逢七日为集市贸易日。

娄彩店: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处。明代古集镇。唐代为本土宰相娄师德采邑地,故名娄彩店。明清时与马家渡(今已不存)、王村并称原武县三大集镇。时有粮店13家、钱庄3家、酒墟沽肆、烟火数百家。每年有贸易大会五次,会期均为三天。康熙六十(1721)年,黄河决于马营,集市无存。

原武:位于原阳县城西南18公里处。为历史名镇,古称阳池镇,为战国时期魏惠王十五(前356)年龙贾所建。汉时属卷县,隋朝开皇十六(596)年为原陵县治,唐初改为原武县治,并开始以县名镇,谓之原武。1950年并县后降为镇。农历每月逢二有物资交流大会。

王村:位于县城西24公里处。明代古镇,旧属原武县。清代,河南客商自马渡、杨桥(皆古黄河渡口)往山西者皆留宿于此,集市随之繁荣。民国时期仍为大镇。解放后沦为村落。

新城:位于县城西27公里处。据传,明代驻王禄营守备迁此并建城,故名。明清时期为荥泽、获嘉、武陟三县共管。民国时改为广武、获嘉共管。1948年10月由广武县划归原阳县。农历每月逢六日为集贸日。

新集:位于县城西11公里处。乃古村集。此地西南一华里处为五代后晋开运三(946)年河决原武后的黄河渡口,名阎实口,故该集镇乃当时南北交通之孔道,巨商大贾云集,舟楫车马辐辏。至明正统十三(1448)年,河决荥泽,大河远去,集市逐渐萧条。

脾沙岗:位于县城东南17公里处。古镇,又名黑古阜。因地处高岗而形似脾脏得名。旧为阳武县重镇,商贾云集。每月十五日有市。明朝时期淹于河,今无存迹。

那片槐香   文/张 帆

以后的原阳地面,经过解放后这么多年的战天斗地,早已遗迹不存。现在能从中窥见以往原始风貌的地方,据我所知,一个是沙圪垱林区,一个是罗李林区,再一个就是秦庄林区等。

可以说,原阳县地处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而今,沃野遍地,物华丰美,是一处人类易居之所。但在过去,却是沼泽连片,沙丘漫野,或旱或涝,庄稼靠天而收,很难有五谷丰登的时候,并不太适合人类生存。所以,记得我小的时候,村上还有要饭的人出去求生计,也有其他地方要饭的人进家讨温饱。秦庄林区位于原阳县域北部,隶属于原阳国有林场。关于秦庄故事,我已在秦庄,抹不去的历史记忆中大篇幅地叙述过,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而秦庄林区,就在距离秦庄村不远处,故得此名。林区始建于1963年,2001年林区面积为302.2公顷。

当你进入林区,就仿佛置身于原始林海之中。放眼四望,槐树遍野,蓊蓊郁郁,苍翠一片。林区游览最好的季节是春夏秋三季。春日,槐花盛开,如诗如画。沁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陶醉,犹如置身于香雪海之中。槐花漫烂,一串串若玛瑙低垂,煞是好看。

这里是天然氧吧,也是夏季避暑的圣地。秋季,周边的梨园苹果园硕果累累,可以采摘品尝,过一把田园农家生活。每到节假日或周末时节,前来游览的人们络绎不绝,有周边城市县域的,也有本乡本土的。大家三五成群,或浏览观光,或铺席而坐,设案于野,做一顿野餐美味,侃一番大山,说一些趣闻,陶醉其中,忘怀时光。

在林区,有毛氏祖根地毛伯政巨幅塑像,有炎黄文化研究会炎黄文化园,有格林湾生态旅游度假区,有草原蒙古包餐厅等游乐场所供人亲历自然美景,感受风光秀色,品尝美味佳肴。在这样的林区徜徉,你会感受春天槐花四野飘香的意趣,夏季浓荫遮天蔽日的凉爽,秋天遍地硕果累累的丰盈,冬天雾凇银装素裹的静美。

秦庄林区地处黄河故道,风光绮丽无比,古树异木成林,自然天成,一派原始风貌。当你登上这里的丘冈登高而望之时,不禁就会想起古时地处阳武县、原武县地界的那些形胜,如黑洋山、中岳山、酸枣山、灵雀山、脾沙岗、凹腰岗、方古阜、单古阜、黑古阜等,一时间仿佛穿越时空,步入到了古代地域之中。在这样的环境里游览,你会忘记世间烦恼,远离尘世喧嚣,寻一份安逸,尝一份清新,享一份自在,得一方净土,只在意于此时此刻的温馨浪漫的时光。

我曾写过一篇《黄河金堤,原阳历史上的那一处风景》的文史类文章,所叙述的就是这一带的地域。“原阳金堤是一条古堤,位于原阳县北部,古时西起荥阳界,过原武县祝楼,东北经古湾子头(今圈里)、徐村堤(今口里)、磁固堤、古大堤(今师寨)、再东北经黑洋山入阳武县,经后堤、秦家堤(今秦庄),入延津县界。金堤在原阳境内,从福宁集到秦庄一线尤为明显。

黄河金堤始建于春秋时期,历代加修。汉代称金堤,取固若金汤之意。史书载,东汉时期修筑金堤,征调数十万人,费时一年有余,使黄河水800余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公元1488年,河道大变,金堤逐渐成为废堤。清雍正年间,金堤停用,让给贫民开荒,长达六千余米的金堤唯福宁集乡秦庄村一带遗迹可寻。”关于古代黄河金堤之美,古人也曾作有很多诗篇加以讴赞,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这篇文章。

因为秦庄林区是家乡的风景,所以对于我来说可谓常来常往。春季槐花盛开季节,我是一定要去的。秋季重阳登高,又不由得想起了这里。感受多了,就不免诗意萌发,故得词二首如下,以抒胸臆,词曰:

一剪梅·无题

自古知音渺若空,人又飞鸿,水又流东。谁能解我意憧憧,一样诗浓,别样朦胧。 隔代长吟志可穷?老却颜容,误却从龙。回眸一笑性情中,肥了春红,瘦了秋风。

岁月匆匆怜景光,切莫心伤,切莫情伤。他乡梦里忆家乡,不觉重阳,正是重阳。 金菊迷离生暗香,兀自芬芳,兀自流芳。思君移步上山冈,害怕张望,又在张望。

在秦庄林区里徜徉,我总感怀良多。在诗意来临的时候,在抒发情怀的时候,也不免有一丝淡淡的感伤。诗乃高雅之物,是脱离俗气的所在,是最能明心见性的体验,所以诗之大美并不是一些人所能领悟的。但,却总有一些不懂诗的人喜欢去卖弄风雅,聒噪其间,隔靴挠痒,指手画脚,离题千里而不自知,的确是玷污了诗词,贻笑了大方。于是,我忽然间又有所明悟,原来生活不只有苟且, 毕竟还有诗和远方。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那种触发人类生命感动和召唤的精神与力量,那些人未必真懂。所以,你只管卸下自己的沉重轻装上阵,去领略和感悟来自古典的心灵、智慧、襟怀、品格、修养和抱负,用诗去抒发自己的心灵感动,何必要纠缠于那些无谓的聒噪而玷污诗心?

秦庄林区,难忘那片林海静美!难忘那片槐香馥郁!难忘在那片林区里留下的感悟和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