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微印象与征集(四十三)为“洋江系列”找到好“婆家”

 东营微文化_ 2024-01-25 发布于山东
我曾和朋友开玩笑:写作的过程就像孕育过程,构思、落笔之路漫漫,再加上反复斟酌修改,不辞“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苦;待稿子成型了,找个好的杂志或平台发表又成了创作者的“心事”。稿子一天天堆在手里,成了嫁不出去的“闺女”,谁不希望给她找个好“婆家”?
这大概是不少文学爱好者的心声吧。
我与东微结缘,和平台里不少文友相似,纯属偶然。我生长在东营,但未曾在故乡工作,平台虽是老家的“文学阵地”,于我而言则既熟悉又陌生。我第一次投稿的小文是《洞见岁月》,以“爷爷”为叙述主体,写一家人搬家的故事。发表后,没想到引来那么多人特别是家乡人的关注,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平台“微”而“不微”的魔力。
随着与东微平台的深度交流,这个“魔力”的密匙愈发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这里有一干认真负责、较真求精的编辑队伍,以郝立霞大姐为首的编辑老师以质量为生命、以育人为宗旨,让平台坚守了纯文学本源;这里有一群纯真纯粹的文学爱好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相同相通的文学观聚在一起,以文会友、“文山论剑”,心平气和却不搞“一团和气”,给平台增添了生机活力;这里还有源源不断的作品,它们是作者的心血、平台的命脉,在编辑部的精心呵护下,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昂扬姿态,甚至比一些官方刊物都强劲有活力。这实属不易。我的小文能出现在这个平台是幸运的。
缘分一结,妙不可言,犹如跨进了“婆家”门就过上了好日子。在郝大姐的关心鼓励下,我因工作原本搁浅的文学创作计划又复活了;又因为这是家乡的平台,引导我将文学创作的触角向老家的盐碱地里伸展蔓延。
随着一篇篇小文在平台发表,几年下来,积少成多、滴水成流,虽然总体水平还有欠缺,但心愿逐渐达成,描摹故乡洋江昔人旧事的系列散文成型起来,为我的业余创作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逗号。
期间,除了发表文章带来的愉悦慰藉,还有不少细节或瞬间令人回味。
最初投稿,郝大姐都会指出我“随意造句”的陋习,教我的文字更加干净透彻;后来因为写的感情过于隐晦,又鼓励我多写出些“明亮向上”的文字,无不透出殷切希望。
很多文友在评论中留下箴言趣语,令人难忘。已故的张永君先生每每和诗相奏,交流甚切;小憩虽未谋面,但每次评论都不吝溢美之词;雪次次转发文章、默默支持;东方雨除了留言之外,还亲自打卡洋江村、宣传洋江村,让我感念不已;还有荆其胜、请叫我三哥、薄纯元、张园仙等诸多未曾谋面的文友,给了我亲朋好友般的善意与情分,让我一提及东微,眼里亮亮的、心里暖暖的。
这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也是给予我文学朝露的营养。我在一年年成长,作品在一点点成熟,平台功不可没,编辑老师和文友们当记头功。
身在东微,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拿什么来回报东微?我想唯有写出更多的作品吧。这一定也是东微对每个写作者的期盼。如今,文学一炮走红的年代已经远去,各种浮躁之中,它像被遗弃在了寂静的荒漠之地。但有时我觉得这并非坏事。其一,这种社会的“冷漠”反而给了创作者更宽阔更清醒的创作空间,一旦从焦虑浮躁中走出来,实则获取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其二,路遥知马力,文学越是“不受待见”,越能凸显出文学爱好者真金不怕火炼的质地,越能凸显出东微平台坚守坚韧的魄力,文学的信仰之光更璀璨闪耀了。
新年了,我也希望我的“洋江系列”在东微这棵大树的庇护下,更茁壮、更丰满、更动情;希望这个早就进家门的“小媳妇”,出落成一个为“婆家”所骄傲的“贤妻良母”。
2023年喜闻郝大姐真做了“婆婆”,祝贺之余我在想,那她的儿媳一定是个极为幸福的人。还是那句话——跨进了“婆家”门,就过上了好日子。
文学的真善美已经浸润进来,让我们在春节到来前祈福吧,祝愿东微的明天越来越美好,东微人的明天越来越靓丽。

(摄影 旅途)

向上滑动阅览

作者简介:小咩,本名杨连峰,80后,山东利津人。在《大家》《山花》《时代文学》《青年作家》《朔方》《山东文学》《当代小说》等刊物发表小说若干,短篇小说被《小说月报》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