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连换三将:徐向前、朱瑞、陈光接连调离山东,确定罗荣桓的地位

 行云流水vmmxd6 2024-01-25 发布于四川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成为毛主席心头的一块心病。山东地理位置特殊,同时连通东北、华中和华北,若不能掌控山东,未来解放全国的大计难以实现。

山东困局

我军先后在山东多次尝试过建立根据地,但先是国民党严防死守,又因为韩复榘畏战导致山东很快就沦陷日寇之手,导致我军始终没能在山东站稳脚跟。由于山东的群众基础薄弱,汉奸与软弱分子较多,几次在山东建立根据地初具雏形时,都出现了叛徒,导致功亏一篑。

山东很重要,但山东的工作压力又很大,这个时候谁敢去山东开展工作就算是勇士了。在这个时候,黎玉临危受命,与几位同学凑钱买了辆自行车,一路骑行进了山东。黎玉参加革命后,接连三次入狱出狱,经受住了考验,这次组织委以重任,他便只身进了山东,担任山东省委书记。

在张经武、黎玉的不懈努力之下,山东的工作进展迅速,一支本土游击队初具规模。但他们的工作压力也很大,一方面因为根基不稳固,武装力量薄弱,又有叛徒暗中搞破坏;另一方面日军对山东持续扫荡,企图将抗日力量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张经武、黎玉希望中央能派一个团的主力部队进山东,没想到毛主席大手一挥,直接派了一支主力部队过去。山东是毛主席在全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如今山东根据地初具规模,山东纵队也已经建立,必须抓住时机打牢根基、发展壮大。

肖华率领115师343旅和129师津浦支队组成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陈光、罗荣桓率领115师师部和685团相继进入山东,再加上原本的山东纵队,山东的抗日军事力量立刻壮大起来。但很快问题也凸显了出来,三股力量各自为战,无法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来的威力有限。

当时三支部队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不少,但真正能够统揽全局的人却很难选出来,无论是张经武、黎玉、肖华,甚至是罗荣桓,都各自有无法主持山东军事工作的短板。其实,罗荣桓是当时的最佳人选,但由于罗荣桓长期从事政工工作,如今突然担任司令恐怕会难以服众。

临危受命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到山东才能服众。但同时,这个人又必须具备极高的军事才能,否则只能服众却无法指挥部队作战,仍然无法领导部队在山东那样恶劣的作战环境下生存。

最终,毛主席选定了一人,他就是徐向前元帅。徐向前前往山东时,从延安带了不少得力干将过去,其中不乏王建安、谢有法这样的猛将。由于徐向前的指挥才能展现的时间比较早,资历又深,许多八路军将领都是从徐向前麾下走出来,所以服众的问题和指挥作战的问题全都迎刃而解。

随着徐向前抵达山东,各部之间的联系立刻得到加强,原本毫无配合的各自为战变成了有目的性的主动出击,日寇的各个薄弱环节屡屡遭受我军打击,令“扫荡”行动从开始放缓,逐渐转变成疲于应付,到最后难以为继,只能被迫停止了扫荡。

第一纵队正式成立以后,徐向前出任第一纵队司令,在日寇终止扫荡以后,第一纵队在山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会,这支部队也随之被称为“徐向前集团”。

但实际上,徐向前担任第一纵队司令期间,主要将精力放在了山东纵队,而对陈光、罗荣桓部,以及肖华部,却从不会下达实质性干预军事行动的命令,几乎达到了一令不发的程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据徐向前回忆录记载,山东部队当时空前团结不假,但也并非没有一丁点的问题,例如陈光、罗荣桓部和肖华部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徐向前在回忆录中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原因,但也在言谈之中侧面点明过,形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因素:

第一山东八路军的各部将领能力强。无论是陈光、罗荣桓部,还是肖华部,麾下率领的部队都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部队的老底子都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如果继续深挖,这些部队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兵,都是红军时期一路拼杀过来的,堪称八路军骨干力量,战斗力自然毋庸置疑。

而且,陈光、罗荣桓、肖华等将领,全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无论是征兵、练兵、发展根据地,还是指挥作战方面,全都具备相当强的综合能力。所以,徐向前对这些将领充分信任,将主要精力放在山东纵队,用他带来的骨干将领充实山东纵队,山东八路军的整体实力自然也就提升上来了;

第二徐向前的资历和威望虽然已经足够高,但陈光、罗荣桓、肖华等将领也都不弱,他们虽然服从徐向前,同时也都与八路军总部保持着联系,接受八路军总部指挥的情况也并非完全没有。

徐向前是第一纵队司令,但也清楚令出多门的兵家大忌,所以几乎不给陈光、罗荣桓、肖华统领的两支部队下达命令,防止出现部队同时接到两个不同的命令,因此贻误战机,这种情况在我军战史上并非没有先例;

第三当时的沟通手段落后,联络频率低,传达命令速度慢,容易形成信息差。这一个客观因素的存在,与第二个因素息息相关,两者叠加在一起更加容易出问题,这也是徐向前当时几乎对另外两支部队一令不发的关键。

从这三个因素来看,徐向前元帅用兵时着眼于大局,不会拘泥于小节,更不会将个人因素放在首位。因此,徐向前才会根据山东部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宽松的指挥方式,将多年来都难以发展的山东战场盘活。

接连换将

山东八路军发展迅猛,不仅部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兵力几乎翻倍,而且在近两年时间内,便歼敌高达四万余人,战斗次数更是高达两千余次。徐向前回延安参加会议时,正是带着这样的战果回去,原本这是一次充满喜悦之旅,却没想到发生了意外,徐向前被战马踢伤,胫骨骨折无法继续回前线指挥作战,山东战场再次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我军之中倒是不乏与徐向前地位相当的人物,只是这些人物无不是镇守一方,根本腾不出身子到山东战场坐镇。既然不能从外部调过去,就只能从山东战场原有的班底提拔起来一位,这样一来就又要面对之前的问题,这次避无可避了。

徐向前离开山东以后,担任第一纵队政委的朱瑞自然而然接过了指挥权,虽然朱瑞也非常优秀,既有苏联留学深造的经历,又有实际的工作磨练,他的职务也足够高,在第一纵队也积累了一定的威望。

但朱瑞的性格与徐向前却截然不同,他接过山东部队的指挥权以后,并未继续沿用徐向前一直采取的宽松指挥策略,反而经常在会议上对各部进行点评。由于朱瑞给出意见的时候措词比较尖锐,甚至称“115师只会搞卫生”,这样的说法直接激怒了脾气火爆的陈光。

两人当众拍了桌子,闹得很僵,眼看着就要影响内部团结了。罗荣桓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既然第一纵队无法回到徐向前在时的指挥方式,也就只有将指挥权统一,这样才不会闹出矛盾来。

从大局角度考虑以后,罗荣桓主动向毛主席请辞,并表示愿意将115师的指挥权交给朱瑞。罗荣桓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希望用自己的退让来成全山东部队的团结,但问题是内部团结只是一方面,想要真正带领山东部队发展,既要保证团结,还要保证发展和进取,而朱瑞能否肩负起全局指挥的重任,还有待商榷。

所以,当罗荣桓请辞的申请递到毛主席案头时,毛主席陷入了沉思。这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山东战局紧迫,不能立刻进行大规模调动,否则会动摇军心。但山东战场又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支持大局,朱瑞虽然暂时接过了指挥权,但要真正稳住山东局面,还需另觅人选。

毛主席经过再三斟酌,最终还是选择拉综合能力更强的罗荣桓到指挥岗位上来,这又是一个高瞻远瞩、力排众议的决定。当然,这是笔者从后来的发展情况判断出来的,而当时还没人能断言这个决定的对错,因此毛主席做这个决定是顶着很大压力的。

不过,毛主席考虑到当时山东的战局,所以没有立刻展开调动,而是等到战局平稳以后,这才果断调朱瑞和陈光回延安学习。至此,徐向前、朱瑞、陈光接连调离山东,毛主席凭借连换三将的魄力之举,确定罗荣桓在山东战场的地位。

而罗荣桓也不负众望,山东抗日根据地在罗荣桓的带领下,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兵力占比也达到了我军总数的四分之一。

此后,罗荣桓又奔赴东北,无惧重头再来的艰难,再次在东北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成为四野坚实而有力的后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