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资治通鉴/明史•王翱

 一中大语文 2024-01-26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唐长寿元年一月,丁卯,武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举人沈全交续之曰:  “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为御史纪先知所擒,劾其诽谤朝政,请杖之朝堂,然后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先知大惭。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翱两试皆上第,授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赎罪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英宗即位,擢翱右金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二年,召还院。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婿贾杰官近畿,翱夫人数迎女,杰恚曰:  “若翁典铨,移我官京师,反手尔。何往来不惮烦也?”夫人闻之,乘间请翱。翱怒,推案,击夫人伤面。杰竟不得调。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  “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不得已,内而藏焉。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翱请A犯赃吏B但许赎罪C不得复官D以惩贪E黩F帝从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指趁着,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的“因”表示趁着、乘机,两者词义相同。

B.朔望:朔日和望日,旧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C.竟,终于,与《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中的“竟”词义相同。

D.阳,通“佯”,假装,与《屈原列传》“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中“详”的用法和词义都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太后为了笼络天下人心,把存抚使举荐的人一律任命为官,虽然不久就把其中一些不称职的官员罢免了,但仍遭到了一些人的讥讽嘲笑。

B.太后掌握着天下刑罚与奖赏的大权,既善于观察,又善于决断,有治事之才,所以天下的杰出之士竞相在她手下任职做事。

C.王翱接受了某太监的馈赠后,寻找到了太监的侄子,而他们不相信王翱,假造了价值五百两银子的房契,可是最终王翱完好无损地把宝物送给了他们。

D.文中所选的几件事在写法上主要是以小见大,通即过选取生活小事来突出王翱高尚的人格,对朋友有情有义,对家人要求严格,为官忠正不阿,对朝廷和皇帝能恪尽职守,坦诚对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5.武太后和王翱在选用人才方面的做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CDF

2.D相同

3.选A.“虽然不久就把其中一些不称职的官员罢免了,但仍遭到了一些人的讥讽嘲笑”,时间不对,遭到了一些人的讥讽嘲笑,是在刚任用那些人的时候,不包括罢免不称职官员的时候。

4.(1)只要(如果)你们这些人不是凑数,何必忧虑人家的话!应该免了他的罪。(“但使”只要,如果,“恤”考虑,担忧,“释”赦免,免除,不追究,各1分,句意1分。)

(2)这是先朝赏赐的,您大概认为是赃物而拒绝我吧?(“此......也”,“得无......乎”,“却”各1分,句意1分)

5.武太后:不论贤愚,都加以擢升任用,扩大了官吏选用范围(或重视人才,注重从底层选人。不分正邪,但赏罚分明);用官位招揽人才,对不称职者罢官。

王翱:在选人时亲自考察,推荐人才时不让被选者知道,对自己亲属不徇私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朝长寿元年一月丁卯日,太后武则天接见存抚使所推举的人,不问他们是贤是愚,都予以提拔任用。当时人为此编顺口溜道:“补阙多得用连车载,拾遗多得用平斗量。”举人沈全交接着编道:“心里糊涂的存抚使,眯了眼睛的圣神皇。”被御史纪先知捉拿,纪先知弹劾沈全交诽谤朝政,请求在朝堂用杖打他,然后以法制裁。太后笑道:“只要你们这些人不是凑数,何必忧虑人家的话!应该免了他的罪。”纪先知十分惭愧。太后虽然不加节制地用禄位来收揽天下人心,但那些不称职的人,不久也就被罢官了。太后掌握着刑赏大权来统治天下,政令由自己发出,明察善断,所以当时的英雄贤人也争相被她任用。

材料二:

王翱,字九皋,是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王翱两次考试都名列第一,被任命为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被提升为御史,当时官吏有了罪,不问罪重罪轻,都允许赎罪恢复原来的职位。王翱请求犯了贪赃罪的官吏只允许赎罪,不能恢复官职,用来惩罚贪官污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英宗即皇帝位后,提升他担任右佥都御史,偕同都督武兴镇守江西,惩治贪官,打击奸邪,官吏百姓对他敬畏爱戴。正统二年,他被召回都察院。七年冬,总管辽东军务。王翱因为军令长期松弛,敌人来了,将士们不能奋力作战,就趁着各位将领到官庭谒见时,以军行无纪律之罪责罚他们,命令身边人把这些将领拉出去斩首。将领们都惶恐地叩头,希望效死力来赎罪。王翱于是亲自巡行边防,从山海关到开原,沿途修缮城垣,疏浚壕沟。五里设一堡,十里建一屯,使烽烟相接。他还训练将士,为鳏寡之人安家。军民都非常高兴。王翱又因边塞孤悬在外,远离内陆,军饷缺乏,便依据当地风俗立法,让犯罪的人能够借劳作所得赎罪。十多年间,获得了大量粮食和牛羊数十万,边防用度因此很充足。王翱在吏部时,谢绝别人的请谒,公事之余经常住在值宿的地方,不是过年过节、初一十五拜谒祖先祠堂,他不曾回到私宅。每次选用官员,有时正碰上他被皇上召去谈话,侍郎代为选用(官员)。王翱回来后即使很晚了,也一定到官署查看所选的是什么人,唯恐有选用不当的地方。他推荐人才不让人家知道,他说:“吏部怎能是快意恩仇的地方呢?”。他的第二个孙子凭着上代的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即将参加秋试,仲孙靠王翱的关系向秋试主管官要答卷,命题人告诉了王翱。王翱说:“你凭才学可以考上,我怎么能忍心埋没你?如果你因事前拿到考题而错误地考中,那么(就)妨碍了一位苦读学子(贫苦读书人)的前程。况且你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何必强求自己做不能做好的事情,妄求达到你所不能的目的呢?”便撕毁他的答卷烧了。女婿贾杰在京城附近做官,王翱的夫人多次去接女儿,贾杰愤怒地说:“你父亲主管升降官员,把我调到京城做官,就像反过手掌来(那么容易)罢了。为什么来来往往的不怕麻烦呢?”夫人听说了这些话,趁着个机会向王翱请求。王翱发怒,推翻桌子,击中夫人伤到面部。贾杰最终没有能调动。王翱从辽东返回朝廷时,与他同事的太监敬重他,赠给他几颗明珠,王翱坚决推辞。那人说:“这是先朝赏赐的,您大概认为是赃物而拒绝我吧?”王翱不得已,收下保藏起来。后来回朝,寻找太监的继承人,找到他的两个侄子。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恐怕被贫困所苦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心里盘算,王翱无法办到,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心意罢了。便都假装答应说:“行。”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买房契约,开出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翱。王翱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