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次担任教师赛课评委的感想

 品茗堂 2024-01-26 发布于云南

    赛课,或者公开课,相当于教学领域的业务技能大赛。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特色的业务技能大赛。任何比赛,尤其是决赛,竞争总是异常激烈。毕竟,能走到决赛的,已经是所在领域的佼佼者。

    冠军花落谁家,最终结果有时也可能让评委或观众意难平。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同时,越到决赛,选手之间的差距越小,有时分差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此时比拼的已经不纯粹是实力了,而是谁出错少一点,谁反应更灵活一点,甚至谁的运气稍微好一点。

    参照那些媒体上的选美、选秀、才能比赛等等,就很好理解了。不服气?那就下次再战嘛。值得重视的比赛,生命力估计不错,大概率会多次举办的。如果是一次性比赛,生命力这么弱,那结果更不值得在意了。

图片

    多次担任教师赛师评委,平时也经常为教师批课,我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表达习惯,甚至PPT设计风格等等,其实都有带有一些可识别的特点。通俗地说,即使老师不自我介绍,光凭听课,我也能大致猜测到这位老师是哪个团队培养出来的。

    成立早、发展成熟的团队,有时能带给新教师加速成长的机会。但我也发现,这样的教师,很快被塑形。如果这样的教师有自省意识,能反思这种塑形有无可改进空间,尚属不错。但如果这样的教师,自己内心无比骄傲,认定所在团队宇宙第一,自身教学冠绝群芳,可能后续可调整空间就有限了。这种骄傲,有时还会折射到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等。

    赛课与日常教学,当然有所区别。赛课更像是一次萃取、提炼的过程。知识遍地都是。能用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方式传递出去,是在有限时间内实现高密度信息输出时必须关注的。

    参加赛课的教师,可能需要先想明白一些问题:

图片

1

价值观

在比赛限定时间范围内,选手可能要说很多话,串联很多知识点,输出大量信息。如果评委和观众只能记住一句话,或一个信息,选手希望大家脑海里印象无比深刻的是什么?

这种“以终为始”的思想,对于整个课堂的展示设计,有巨大的反拨效应。

优势一,结尾更易升华

升华,就是要从平时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上升到哲理或原则层面。比如重视实验的科目,可能最后会升华到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等。比如重视人文的科目,可能最后会升华到人文关怀、真善美等等。

为什么一定要升华?大家考教资时,应该对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有印象。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后面,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数学生案例告诉我们,课堂时间总是有限。如果学生能因为有限课堂,爱上这个科目,激发出学习的自驱力,不畏困难,直面挑战,自觉利用整段和碎片的时间,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无限潜能。

优势二,过程更易紧凑。

赛课的节奏感是比日常教学更鲜明的。

如果提前设定好价值观,就相当于为这个课堂呈现注入了灵魂。在遵循“导讲练总测”的主线的同时,课堂节奏感也会更清晰、紧凑。

图片

2

目标与时间

如果说价值观是终极目标,那么各环节的目标就是分目标。导入要起到吸引兴趣、切入主题、引发思考的功能等等,讲解要起到从现象到本质的抽丝剥茧功能,练习、总结、测试的功能更不用多解释。

想清楚分目标与总目标的关系、各分目标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清晰的教学设计和展现。

参照“导讲练总测”的主线没有错,下一步要思考的是,每个环节分配的时间多少、使用哪些素材、如何过渡、如何提问、如何设计舞台走位等等。这些都取决于本环节的目标。

图片

3

考虑受众

比赛通常分初赛、复赛、决赛等等。每轮比赛,要不要修改一下课件呢?

如果有些比赛没有要求每一轮都用新的题目,可能会出现同一套课件打通关的情况,从初赛、复赛到决赛。这种行为,可以解释为“千锤百炼”,在展示时也显得熟练度、流利度很高,但选手要特别注意几个事项。

事项一是,会不会失去激情?

同一个内容,讲了千百遍,会不会进入“自动驾驶”模式?

如果选手本人已心无波澜,还能带动起现场评委和观众吗?

事项二是,受众有没有区别?

初赛往往是在教研组内,听众是同科目教师,大家有相同的知识储备。但到了决赛,评委、听众通常来自不同科目。赛制上可能分了同科目主评委、非同科目副评委等等。因此选手要考虑一下不同科目受众的知识背景。

这样的赛课有意义吗?当然有。其实这更是考验赛课教师基本功的时候。学生有时对知识也是一知半解,教师要讲解清楚。非同科目的评委和听众,就像是一知半解的学生。能不能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在此刻体现出教师功力。

事项三是,真实学生的感受如何?

比赛现场的评委、观众,与真实学生,可能是不同类别的人群。大家的生活阅历、兴趣点原本就有差异。赛课选手所用的导入或案例,要适配于评委、观众,也要适配未在场的真实学生。

事项四是,互动时要不要cue评委呢?

如果为了互动,可能和观众互动会好一点。评委在赛课时脑子要想很多事情,既要观看选手表现,又要打分、写评语。

如果选手cue评委时,评委答不上来,或者答错了,第一显得选手没讲清楚,第二如果选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如何应对,就很尴尬。真实课堂里,学生也可能听课后仍然没理解的,这时又考验教师纠错和反馈的能力。

图片

结语

图片

成为冠军,既是荣誉,也是压力。从此以后,大家会用冠军滤镜来评价夺冠选手的日常言行。夺冠意味着新一轮的勤奋修炼。

未成为冠军,也不用气馁。人生路漫长,比赛无数。走到终点,蓦然回首,发现终极评委其实是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真的特别优秀,卓尔不凡,冠军荣誉会反过来追你的。

无论外界评价如何,关键是----

你是否百分百呈现出了你设计好的课堂?(正常发挥

你是否真的认为自己呈现出的课堂,是无可挑剔的?(认可自己

你在观摩其他选手的呈现时,有没有发现可学习之处?(海绵心态

你的下一次比赛,能拿出更好的作品和呈现吗?(持续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