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题研究】历史选择题四大题型高阶思维重构

 骷髅馆 2024-01-2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历史选择题四大题型高阶思维重构

十年前年有这么一部电影《大明劫》,这部电影给我很大触动,最触动的不是传庭死而明亡矣,也不是利用军队来反土地兼并,而是当传染病新情况出现时,传统的方法还是把传染病看成是伤寒来治,那会耽误多少人。

而现在学校里还在一味宣扬文科“背下来就好了”的老师,就好像使用传统医治伤寒方法的赵提领一样,即使这种方法被证明失败,也还是要给病人灌药汤。

图片

而靠背下来的内容,老师自己也会把题目做错,一个老师最基本的素养是自己做对题目,如果自己都没有做对,要来教学生,那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在今年高考结束后,百度高考 APP 上答案错误率比学生错的还要高。

历史85+ ,为什么我有这样的信心,因为你看到的这份资料,以及后续配套的练习和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教辅都是不同的,历史可以考高分的,前提是你心中深深地相信。你的老师不厌其烦地对你说,历史后半学期抓抓就好了,而我想对你耳语的是“没有谁的能力是白白获得的,只缘当时深深信,我深深相信你能突破前行的障碍。”

相信你,最亲爱的读者,给自己多一点可能,高考很磨人,感激磨人的高考。

选择题型建模重构

在之前,整份历史卷我将其从能力和内容上分为十种题型,优化和经过实际检验后,为了适应高考的快节奏,我把选择题分为四大基本题型:

图片1、本质分析

本质分析题在原版中有详细论述,原版内容并没有过时,而高考题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历史内涵的生疏。所以更新版内容加入了历史名词内涵部分的解释,希望有个基本印象,早期高考并没有超出这些范围。原来的时候,本质分析题的设问大多在题干末尾,而现在很多时候设问在选项之中,归类是关键。本质分析的设问一般为“反映”“表明”“说明”“体现”“折射”这些。

举个例子,有这么一道题,说 20 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水务公司发现,每到晚上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总会有几分钟的用水高峰期,这个用水高峰期反映了什么?

我们先来注意时间,是上世纪 60 年代,时间的阶段特征很重要,不能关公战秦琼。晚上特定时间节点用水,而且只持续几分钟,这个不像是在做饭,也不像是洗澡,上厕所的话差不多。那么,一个城市的人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集中上厕所呢?为什么其他时间不上厕所呢?不上厕所是因为某种活动把人固定了下来,而就像课间休息一样,有几分钟打断了这个状态。晚上,什么样的活动有这样的特征呢?那就是看电视。

也就是说,因为电视的普及,美国民众晚上看电视成为了习惯,电视中间的广告到来时,美国民众集体上厕所,然后就有了很集中的用水量,这就是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本质分析题对应的大题就是特点题,很多学生说不会概括,其实就是势力上升,抽象化。什么是抽象呢?袁世凯是谁,看得见,摸得着,而官僚阶级是谁,你能看得见、摸得着吗?所以,主谓宾分别上升层次,这个就是本质分析题的做法,在“长亭外的历史”作业里,关于本质分析的选择题和特点题,我都是采用层次上升的方式。

例: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理论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图片之前选了一道题目,和本题很类似,然后今年就考了出来,这道题倒也不难,就是:

这里面的经济发展是暗含在“明后期”这个修饰词中,而材料中的“不得使用玉制器皿”“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里上升层次后可以看出来是等级秩序的“变化”,和特点题里的“性式化”也有关联。

有一说一,就是要概括完全,不能少概括,不能只看到一小点,而要从整体上来把握,这需要你读材料的能力培养好。前面的“寻找周剥皮”的过程就是想帮你做到读懂材料。

例: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

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

C.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道题也很刁,并不容易做对,在了解阶段特征和知道文化常识的同时,也要学会上升层次,建议本质分析的题目如果做错了,在改错时画这种层次上升图。

图片本质分析题考得很多,但方法却很简单,不过内涵的掌握,这就需要你看增订部分的“历史内涵名词解释”了。为什么我总是强调“内涵”这个词呢?与内涵对应的概念是外延。宗法制的内涵是 balabala,其外延就是对应的“家庙”“族

谱”这些,外延是现象,内涵是本质,希望你能好好理解内涵部分。

对于内涵,理解是第一位的,而不是背下来。新课标的改革相比以往来说非常大,之前的旧版本教材万人同书,不背不行。像“猛安谋克”这些都必须背下来,是切切实实的背多分,而今后,都没有猛安谋克了,中国最广大的学生背下来猛安谋克有什么用?

利害关系容易明晰,接下来就看你怎么做了。

逻辑推导

逻辑推导题最常见的设问是“的原因是”“的背景是”“的影响是”,选择题是这样,非选择题也是这样,需要注意的是,原因类的题目比较特殊,虽然重逻辑,但有时其原因的答案在材料之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 xxx的原因是”,这时就需要好好看材料了。

原因和背景题的差异为,原因是强相关,背景是弱相关,至于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的区分,这个可以忽略了。当所有人都知道“根本原因找经济”的时候,来考这样的逻辑推导意义就不大了。

逻辑推导最重要的是链条的环环相扣,这里推荐使用“箭头辅助”(我有时也称之为“矢量辅助”),而至于逻辑成立与否,这个没有捷径,是要看你的理解的。有点类似于数学的证明题,需要有说服力,能说服你自己,能说服别人,经得起辩驳。

逻辑推导题需要注重对阶段特征的掌握(是掌握,不是记忆),中国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宋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记下来。下面这道题我之前给很多人出过,可以很快测试出学生对于阶段特征的把握。

例: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商品经济发达

B.宗法制的崩溃

C.科举制的实行

D.士庶之分严格

一轮快走完了,想必你对门阀政治发展的脉络已然知道,本题的答案不在材料之中,而是要结合阶段特征,当然,你得知道“五代是在唐代以后”,你得知道“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这句话的意思,这涉及你对课本的理解,掌握,如果不明晰,加油吧,阶段特征非常有用。

提取信息

提取信息题,这一题目没有难度,只是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知道“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和历史学是有区别的,历史学和考古学也有区别,历史学更注重对历史的解释和归纳,当然历史解释需要根据材料,即使只是一半的道理,也有由着史料来。我们的课本所采用的史观未必就是历史的真实,甚至可能不是共识。比如说资本主义萌芽这个问题,课本上的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是明朝中后期

在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有的学者眼中,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在宋朝时,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战国。

而提取信息就是让你听懂这个史学家的观点是什么,可能他的观点和课本的说法是相悖的,So what?  Who care?你只要能把这个史学家的观点概括出来,其他的事情不必管,这种题目也很多,也是一种史学能力,你得听懂别人的说法,这也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方面不盲从课本,一方面不要过度解读,完整地理会别人的话,而不是按自己的想法添加原本没有意思,常见的设问开头常常是 “钱穆的观点是?”

提取信息最最忌讳的还是添加自我的过多想法,此刻,你只需要听别人来说。

例: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制约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本题当然也可以说是本质分析题,不过,我更愿意把它归类为“提取信息”题,也就是想提醒自己,不要想课本上的结论,海外学者研究中国,出于其目的的不同,其所得出的结论差异也很大,本题选 B,是不是和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不一样呢?

所以我把提取信息题称为“女朋友题”就是这个原因,真相是什么太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女朋友说了什么。

所以,不要代入自我,要代入人物和史家,不要强求古人做那些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拔高,你就静静地提取信息就好。

史学能力

史学能力,孤证不立,基本上每年高考都会有一道选择题是史学能力题,而在这里单独把史学能力放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史学能力题平时基本练不到,另一方面史学能力题所对应的大题就是小论文题(我更愿意叫 solo 题,思维层次可视化表达)。如果遇到这种题别怕,这种题目是最简单的,记住历史治学的原则就好,这也是之前一版里说得比较多的。

三、性、式、化

特点题的角度不好找,其实你归类以后就会发现一个秩序,而这也是历史治学中不自觉形成的一个看问题写结论的角度。我们具体来说一下性式化具体指什么。

有的学生学得很混沌,看到材料中“夏朝出现学校”,然后就可以得出设问的主语“历史悠久(性)”这一个特点。这个如果有意归类的话,其实很好归纳出大题思考的角度。

特点题性、式、化为本人原创提法,验证了很多次,后来选的大题基本都是从这些角度来进行分析。

性 :(静态特征)

最后的积累话术的方式是高考选择题,即使是错误的,你也可以把“XX 性”这样的表述积累下来,我们说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都看重鬼神,又从内外服进化到了分封宗法制,这样的你可以说具有“稳定性”,当然,也可以说具有“延续性”,而在“延续性”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性”。

不变的东西可以用“稳定性”或者是“延续性”,这样的表述有好恶吗?没有好恶,没有价值判断。金观涛和刘青峰论证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超稳定性,你看,唐代的曲辕犁确定的那个形制,我小时候看到牛耕田的犁基本还是那个形制,1千多年了,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就是超稳定性了。

还有最常见的地域分布,自然经济解体的进程在地域上呈现出不均衡性,沿海沿江地区解体更早,速度更快。

以上是不渗透史观的,渗透史观的则就有了价值判断:比如科学性现代性等,不是所有的体现出静态特征的特点题都是“XX 性”的表述,本书只讲方法,不讲这种积累,到时会有较为完整的总结,时间基本会在 3 月初各地正式一模的时候,那个时候的题目质量才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而你现在能做的是去拆解题目,使用这个模型去探索发现,让“性”“式” “化”变成自己的思维横坐标。

式 :(方式途径)

式,并不是措施,措施是具体的举措,而把措施上升层次就是方式,不过方式是最好找的,一般都是在材料之中就有的内容,如果说“家国同构”这样的表述是“性”,那么“礼法并治”就是式,具体的内容是措施,而抽离这些具体的措施,找出这些措施的“最大公约数”,那么就是“式”了,“式”也是非常概括的,如果是时空断面里的,“式”就比较具体。而如果是跨时段的材料,则“式”一般会比较抽象。

具体的例子,就看《长亭外的历史》练习里的表述,注意,“式”的概括要抓重点,特点题不会脱离材料,“式”在答案中,但不要照抄材料,尝试把重点概括出来。

而材料里一般有两种具体的表述,一种是史实描述,一种作者的史学论述,作者的史学论述一般会和前面的史实连起来,把这两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方式概括。

化 :(动态特征)

先来看下面这道选择题,割裂选择题和填空题是很不应该的。

例:1893 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 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胡批评。然而,到 1912 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 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这一变化反映当时的德国

A.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工业化推动了民主化发展

C.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D.开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根据之前的方法,基本可以闭着眼排除 D,然后再来看材料,材料涉及

的时间段有两个,一个是 1893 年,一个是 1912 年,有时间跨度,且前后有“变化”,那你说应该选哪一个呢?A 和 C 都不选,A 和 C 都是静态的,尤其是 C,不符合“有一说一”,C 的这个结论只概括了 1912 年的境况,也就是说结论只有材料的 0.5。

再来看 B,和前面本质分析那道高考题一样,这里有一条隐藏的暗线就是德国这二十年的现代化发展,也可以说是工业化发展,使得地方势力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材料中显示的就是民主化爬坡的进程。

“现代化”的英语是 modernization,这里的-tion 就有“变化成”的意思,所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在大题中,看出“变化”,并且看出这个变化是怎样的?“规范化”“科学化”“走向成熟”等等这样的表述都是“化”。

当然,方法很简单,现在的历史考试是反模板的,做大题没有更好的捷径,希望你能在《长亭外的历史》的学习里看到概括的角度,真正把“性”“式”“化”变成你自己的横坐标。整体上来说,还是先把材料进行分段,分层。分层的方式可以根据谓语,也就是动词,然后就是看其角度是属于“性”“式”“化”的哪一个角度,分别依次地上升角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