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悲鸿为支援抗战甘做“月光族”

 天下文学文摘报 2024-01-28

在日寇全面侵华前夕一些国民党官准备投降.民族危机近在眉睫,徐悲鸿却历尽千辛万苦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有人问他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还能有如此大的毅力完成创作?他回答说:是田横高风亮节的精神激动着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怒了我.中国人的自尊心促使着我,艺术家的诚心鼓励着我.所以我才能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画完这样的大幅作品。

     1938.印度诗人泰戈尔邀请徐悲鸿去印度办画展。徐悲鸿于是携带了大批作品离开重庆.一路在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等地开筹赈展览会·南洋各地热爱祖国的侨胞,对徐悲鸿筹画展给予了热情支持。徐悲鸿将他在印度等地举行画展所得的

全部收入10万美元全部出,用于抗日救亡。

     1943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阶段。徐悲鸿所执教的南京中央大学为躲避灾难

迫迁到了山城重庆。

     在重庆徐悲鸿居住在好友的石家花园内。由于日军空袭频繁,他白天冒着被炸死

的危险·坐着小船到对面松林坡的中央大学去授课,下课后,就躲进石家花园石下,在一个小小的天然防空洞内作画。为防日军飞机偷袭,整个山城夜晚一片漆黑,他就在防空洞燃起煤油灯进行创作。醒狮》奔马图》等300多幅名作.都是那个时候在防空洞内完成的。

     最著名的《巴人没水》是徐悲鸿刚到重庆时创作的。那时.映入他眼帘的,经常是一群挑水汉子吃力的步履和被压弯的脊梁.使他心灵受到巨大震撼,一个强烈念头涌上心头:一定要创作出反映最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和与命运抗争顽强精神的作品。于是,他让两个学生帮他展开画纸,连草稿也没打,在现场一气呵成了《巴人汲水》并在上面题词:“忍看巴人惯挑担,汲登百丈路。盘中粉粒皆辛.辛苦还添血汗熬”。

     徐悲鸿将呕心沥血而成的大部分画作卖掉以支援抗战,而对于自已的生活却近乎苛刻:他从未穿过绸衣,夏天是一件蓝布长衫,冬天则是一领深色棉袍,皮鞋也是在地摊上买的二手货。

     尽管如此,徐悲鸿还是觉得为抗战做得很不够.就决定压缩家庭的日常开,.除将卖画所得大部捐出外,其余则拿去资助为抗战奔走呼号的穷学生。

      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回忆说:在我4岁时,父亲就给我买了《张猛龙碑集联》字帖:他在字帖的尾页上写下'拔山盖势之气:长河大海为辞'的字句,以此培养我勇敢的气魄和坚定的意志。抗战期间,父亲将几平全部收人用于捐款和帮助穷人,往往到不了月底.家里就没了余钱,按现在的说法.父亲是个地道的'月光族'导致家里天天熬白菜吃,喝大米小米混合煮成的'二米粥'即使很难下咽,全家人也只能硬挺。有一次,家里实在没钱买米了,母亲只好将她的一件衣服拿去典当,这才让全家人勉

强吃上'二米粥'。

     对此徐悲鸿说:我不能拿枪去杀日寇,但我能用画笔激励人们的抗日斗志,用画展得来的钱支援抗战,虽然家人跟着我暂时受了点苦,挨了饿,但听到前线传来的一个个捷报,让我感到心里坦然.所有的不快也一扫而光,觉得痛快了许多。

/张达明

摘自《通辽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