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之中起源:考古发现印证历史,难怪十天干第一为“甲”

 百家杂评 2024-01-27 发布于江苏

最早的“中国”,出现于何尊铭文,即武王克商之后祭天时说“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民”。简而言之,这里的“中”是空间概念,与“国”相结合之后,就成了“中央之国”,就是“中国”。

周礼记载:“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阳阴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因此,中国之中是地之中央,是空间的概念。

尚书尧典记载“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尧舜都掌握了“中”。或者说,“中”是尧舜等帝王统治权力的来源。

问题在于:“中”到底是什么,如何起源的?其实,“中”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期,然后才演化出“地中”概念,此前的“中”与后世的“中”其实不大相同。同时,搞清楚了“中”的演化,也就明白十天干中为何将“甲”排在第一位了,也就明白何谓“中庸”了。

中,其实源于立表测影

以史书记载来看,立表测影既能测定时间,也能测定空间,就是“辨方正位”。

所谓测定时间,就是根据正午阳光照射之下,“表”在地上“勾”出的日影长短,以此判断时间。起初,古人以此测定季节,比如二分二至,后来测定24节气,再后来测定一天时辰,比如现在很多公园里都有的日晷(guǐ),总之由粗到细、由简到精,符合探索认知逻辑。

所谓测定空间,就是立表画圈,将日出表影与圆圈交汇点记录下来,再将日落表影与交汇点记录下来,两点相连就是东西(具体测定时还会各种矫正),与之垂直就是南北,东西与南北叫“二绳”,东南西北加二绳就是“二绳四方”,如果加中间点就是“二绳五方”,再加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那么就变成“九宫”,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九宫图(洛书)。

以上出自史书记载,考古发现的山西陶寺遗址、河南西水坡遗址、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等,可以印证这一记载。

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距今7000年以上,其中出土的圆形陶盘(上图右,左为双墩遗址的二绳图),记载的就是“九宫图”,说明当时已经掌握用立表测影辨方正位的技术。

山西陶寺遗址,不仅出土了观象台,可以观测20个节气,还出土了一件漆胎木圭尺,其中在夏至日影长度之处作了特别标识。周髀算经记载,夏至正午日影一尺六寸之地为“地中”,陶寺圭尺恰好在此作了特别标识,显然不是偶然的。换言之,陶寺先民已有地中概念。

通过上文可知,立表测影首先是要“立表”,确保“表”不偏不倚,尽量要与地面垂直,一旦歪斜的话,就必然影响数据准确度。

以甲骨文来看,甲骨文“中”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写法:一竖加上飘带,一竖加上飘带加上中间黑圆点,一竖加飘带加圆圈,一竖加上扁“口”。其中,关于“中”字上的飘带,有解释是测定风向,史书曾说虞朝虞幕观测“协风”(春风),还有说是立表时表顶四周垂下丝条(下图,上排,右一非常形象),以多条丝条与地面距离是否一致来矫正“表”是否垂直。笔者认为两者应该兼而有之。

显然,甲骨文“中”字,反映的就是立表测影。尤其中间存在黑圆点或圆圈的“中”字,更形象的表现了立表测影。

因此,初期的“中”是立表测影,要求不偏不倚,目的既是测算时间,也是辨方正位,故而古人又说“立中”。因为立表测影,故而孔子有“中庸”思想,要求不偏不倚、中正客观,将之理解为骑墙或两面派就贻笑大方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对空间探索加深,于是发展出“地中”概念,经过各种测算之后认为自己所处地之中央。学者冯时考证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认为,西水坡先民已经形成“盖天图”,证据之一就是龙虎大墓。换言之,6500年前的古人已经建立了盖天说宇宙模型,如此就必然会探索自身所在的位置或空间,因此当时可能已经形成“地中”概念。

关于上古中国建立盖天宇宙模型,其实并非不可能,因为古人在立表测影中发现“勾股定理”,然后以他们的理解计算出太阳高度、宇宙长度等,对此周髀算经中都有记载,限于篇幅,暂且不谈。

当然,无论西水坡遗址时有没有地中概念,但以陶寺遗址来看,4000多年前已经形成地中概念。当“国家”出现后,“地中”与“国家”相结合,于是就形成了上古的“中国”概念。

搞明白“中”的由来,再看“甲”,就更清楚了。

甲骨文中的“甲”是“十字形”,一般认为是铠甲的象形,但实际上显然更像“二绳”,即东西与南北的交叉。需要注意的是,商朝数字“十”是一竖,春秋时期才变成如今的横竖交叉的“十”,还有一种写法,即西周至汉朝时也有一竖中间加黑圆点。

后来,在“十”外面加了一个框,类似于“田”,秦朝之后出现如今的“甲”字。显然,外面的框大概是圆圈,表示立表测影辨方正位时的外面圆圈,由于刀刻甲骨文不太好刻圆,于是就刻成了方框,又或者类似圆圈已经转化为了方框,比如上文的中字甲骨文,中间的圆圈慢慢就变成了方框。

因为“甲”字源于二绳,源于立表测影,表现的是最基础的“二绳五方”,就是东南西北加中心点,更是太阳——上天意志的反映,故而“甲”被排在十天干的第一位。与铠甲说相比,源于二绳说显然更符合“甲”所代表的文化。

周易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中华文明源于“天文”,然后演变出“人文”,最终演变出中华文明。

以“中”、“甲”等文化来看,古人诚不欺我也,如今却是今人不信古人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