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地理小专题——种植结构“非粮化”

 hjh2004 2024-01-28 发布于福建

典型例题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三调”)显示,我国共有耕地19.17亿亩,不断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相比之前的“二调”,10年间耕地减少了1.13亿亩。

材料二2023年6月25日羊城晚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第33个全国“土地日”围绕“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这一主题解析土地政策、交流典型经验。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国洪表示,要严守资源安全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非粮化: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推测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

(2)近年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由粮食向蔬菜、瓜果等“非粮化”类型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①城镇化进程加快,占用耕地;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③人口不断膨胀;④退耕政策等。

(2)①膳食结构变化,市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②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冷藏保鲜技术的提高。

(3)①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作用;②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③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④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典型例题二: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2.4%,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荷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97%)仍远高于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可以在主要农产品种植、加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科技化、产业化与规模化。荷兰的设施农业园区是以赫宁根大学农业技术科研为主导,其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及机制享誉世界。德国的生态农业园区土地由政府划拨,且无偿使用。美国各州立大学为各州的农业园区提供技术服务及培训业务。    

耕地“非粮化”现象严重威胁粮食生产。由于粮食种植收益较低,相比而言,种植花卉水果或者建立养殖能够给农户带来较高利润。因此,受收益率的影响,我国大量粮田改种经济作物,“非粮化”现象进一步挤占粮食作物耕地面积。河北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了《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

下图为“新中国以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趋势图”。

图片  

(1)指出新中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变化趋势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措施。

(3)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请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总体波动上升。“一五”到“二五”、“六五”到“七五”贡献率降低;“二五”到“六五”、“七五”以后贡献率持续增长。

(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大力提升良种化水平,提高作物抗病抗灾能力,提高单产;提升农业设备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强大棚、冷库、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现有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典型例题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位于109°11′E~109°14′E,27°30′N~27°32′N,区内陆势西部高,东部低,中部隆起,岩溶槽谷地貌(“U”形地貌)发育成熟。2014年以来,当地引导和鼓励群众种植经济型林木,使万山区森林覆盖率达68.2%,同时使耕地资源减少,“非粮化”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4.82%。表示意2019年铜仁市万山区“非粮化”耕地地类面积,“非粮化”耕地包括耕种、种植非粮食作物的耕地及耕地通过工程手段转化成的林地、园地、其他农用地。

类型

耕地/hm2

可调整地类/hm2

总计/hm2

水田

旱地

水浇地

林地

园地

其他农用地

未耕种

812.55

1924.09

2.00

-

-

-

2768.64

种植非粮食作物

89.38

316.83

79.08

-

485.29

工程恢复

1435.26

435.66

69.89

1940.81

即可恢复

-

388.67

110.54

50.57

879.78

总计/hm2

931.93

2240.92

81.08

1823.93

876.0

120.46

6074.52

(1)描述2019年铜仁市万山区“非粮化”耕地地类面积的结构特点。    

(2)分析铜仁市万山区“U”形地貌对未耕种“非粮化”耕地规模影响较大的原因。

(3)为保障国家耕地资源安全,试从下列两种“非粮化”类型中任选一种,说明该“非粮化”类型对万山区耕地“非粮化”管控整治的影响。

①种植结构“非粮化”:描述一定区域内耕地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

②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描述一定区域内耕地转变为其他农用地,如园地、林地等。

参考答案:

(1)未耕种的耕地面积最大,种植非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较小;旱地'非粮化'面积最大,水浇地'非粮化'面积最小;'非粮化'耕地面积大于可调整地类面积;林地面积在可调整地类中面积最大等。

(2)“U”形地貌下,地形坡度增加,加大耕种难度;易发生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贫瘠和石漠化程度,导致耕地资源减少;山势陡峭,阻碍了乡村交通的发展,使得居民点与道路往往分布在坡度较低的谷底区域,造成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耕地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岩溶发育强烈,地表破碎,耕地面积少且分散,伴随着劳动力流失,农户放弃耕种的意愿增强。

(3)①种植结构“非粮化”基本上没有对耕地的耕作层产生破坏,耕地仍保持着粮食生产能力,可以随时恢复粮食生产,适度种植经济作物和休耕,既有利于平衡耕地土壤的生态系统和恢复地力,与我国“藏粮于地”策略相互吻合,也有利于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因此种植结构“非粮化”不宜成为耕地“非粮化”整治的主要内容。

或②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对耕地耕作层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对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耕地中的非耕农地利用,既是治理耕地'非粮化'的重点,也是补充耕地、维持耕地保有量的主要对象,因此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应是管控和治理耕地'非粮化'的主要内容 。    

典型例题四: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水平呈显著增长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耕地由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属于种植结构“非粮化”;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X100%。左图为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右图为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图片图片

(1)根据所学知识,宏观上最适合发展粮食生产的地形类型是    ;导致山东省种植结构耕地“非粮化”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自然条件、市场、农业技术)。

(2)描述山东省种植结构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分布特点。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试从农业区位因素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     平原     自然条件

(2)空间分布不均,(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西部平原(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非粮化”水平较低;中东部山地丘陵区(威海市、日照市、临沂市和烟台市)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较高。    

(3)保护耕地,保障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减少市场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多种粮等。

典型例题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水平呈显著增长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耕地由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属于种植结构“非粮化”;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X100%。左图为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右图为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图片图片

(1)根据所学知识,宏观上最适合发展粮食生产的地形类型是    ;导致山东省种植结构耕地“非粮化”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自然条件、市场、农业技术)。

(2)描述山东省种植结构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分布特点。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试从农业区位因素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     平原     自然条件

(2)空间分布不均,(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西部平原(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非粮化”水平较低;中东部山地丘陵区(威海市、日照市、临沂市和烟台市)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较高。

(3)保护耕地,保障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减少市场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多种粮等。

典型例题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图片

(1)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或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2)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典型例题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粮食作物指谷类作物(小麦,水稻,玉米)、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等)及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等)的总称。将粮食作物以外的所有耕地种植行为界定为“耕地非粮化”。“耕地非粮化水平”指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图为“广东省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分布图”。

图片

材料二耕地非粮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倒逼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提升,但长期来看,以机械、化肥要素代替耕地的增产效应并非持久之策,如果任由耕地非粮化现象发展,势必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在现有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应聚焦于耕地的保护和治理,做好非粮化整治,坚守耕地红线。    

(1)简述近20年来广东省耕地非粮化水平的变化特征。

(2)说明近年来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对耕地的不利影响。

(3)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针对耕地非粮化现象,请从政府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耕地非粮化情况不断加重,水平不断提高,面积不断扩大。

(2)化肥、农药投入多,土壤污染加剧,土壤板结;破坏了耕地的耕作层,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了耕地的质量。

(3)加强监管,严格执行“18亿亩”的耕地红线;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种粮效益;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种粮规模效益等。

典型例题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非粮化”指农民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如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其耕地“非粮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下图示意2019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程度比较。

图片      

(1)说明近年来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非粮化”率不断上升的原因。

(2)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东北地区“非粮化”率全国最低,请给出合理的解释。

(3)针对我国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非粮化”问题,请你提出可行的应对措施。

参考答案:

(1)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法律和政策监管不到位;土地撂荒严重。

(2)地势平坦开阔,水热同期;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农业配套设施完善,机械化种植,效率高等。

(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研发推广新型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壮大农业队伍,培养“三农”新型人才;加强科技创新指导,稳定耕地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典型例题九: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岩溶槽谷地貌发育成熟,耕地资源少、质量差,农业发展限制因素多,并且生态恢复措施较多,“非粮化'问题较为突出,“非粮化'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4.82%。整体来看,“非粮化”面积中未耕种面积最大,而种植非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较小。下图示意铜仁市万山区“非粮化'耕地单因子探测结果,解释因子的q值越大,表明其影响程度越大。

图片    

指出影响万山区“非粮化”耕地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最主要因素:据农村道路距离。原因:由于地势崎岖,距离农村道路距离远则从事农业活动不便,造成弃耕,导致万山区“非粮化”耕地形成。

典型例题十: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猕猴桃好暖喜湿,遭遇极端低温时萌芽率降低,适宜年降水量800mm以上。秦岭北麓为猕猴桃集中产区,近年来,由于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上限,陕西省提出了“猕猴桃南移”战略,在汉中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在农业大学科技学院的指导下,该地建立了一系列“水肥一体化、气象观测自动化、病虫防治绿色化、园区管理有机化”的现代农业园区。

(1)说明“猕猴桃南移”至汉中的可行条件。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为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的“非粮化”。国务院办公厅提出,“非粮化”的出现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各地要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

(2)请列举汉中市在“猕猴桃南移”过程中,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1)气候角度:秦岭阻挡冬季寒潮,极端低温较少;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水分条件适宜;产业基础、技术角度:陕西省猕猴桃种植业基础好/农业大学科技学院技术支持;土地角度: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猕猴桃种植面积未到上限;政策角度:政策支持。

(2)法律措施:明确猕猴桃种植用地范围/加强法律监管,严禁非法占用耕地。市场手段:给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发放补贴/采取市场手段或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技术手段:加大技术投入,积极提升单位面积猕猴桃产量。

典型例题十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但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十分严重,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要求各地政府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现象的蔓延。

材料二:按照中央和省政府有关耕地非粮化的界定,“非粮化”主要包括四类情形:占用基本农田种植林果业;占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闲置荒废基本农田;将已建高标准农田占用调整为非耕地。

材料三:图为2001年和2020年中国耕地非粮化率(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台湾省资料暂缺)对比示意图。

图片  

(1)对比两幅地图,找出“耕地非粮化率”变化最显著的省级行政区,并说明其共同原因。

(2)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简要说明耕地“非粮化”的不利影响。

(3)为了切实遏制耕地“非粮化”现象蔓延,各地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

(1)云南、重庆、宁夏。

粮食价格偏低,经济收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有些地区过度发展旅游、果林等特色产业;有些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以保护生态为借口,随意弃耕;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和监管的力度不够。    

(2)造成耕地资源浪费或质量下降,农业增产潜力不足;造成粮食产量减少,有些群众生活困难;饲料短缺影响畜牧业发展,不利于生活水平提高。

(3)适当提高粮食价格或加大种粮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杜绝撂荒和乱占耕地现象;加大科技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典型例题十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西南某岩溶山区多发育“U”型岩溶槽谷地貌,地势高差大。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该山区耕地“非粮化”问题突出,按用途可分为种植非粮作物、撂荒、生态修复、休耕等四种类型。经调查,谷底耕地的“非粮化”主要是种植非粮作物。下图示意该山区“U”型岩溶槽谷地貌。

图片

(1)说明该山区耕地“非粮化”问题突出的原因。

(2)分析谷底耕地的“非粮化”主要种植非粮作物的原因。

(3)若该地区为保障粮食安全促使耕地“趋粮化”发展,请提出你的建议。

参考答案:

(1)耕地破碎且坡度大,不适宜耕种;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撂荒;种植经济作物经济效益高;该地生态环境脆弱,部分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转为生态修复用地;农民种植理念转变,休耕土地增加。    

(2)谷底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种植;非粮食作物经济效益高,利于增加收入;谷底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产品外运。

(3)完善粮食种植政策,为种粮提供财政补贴;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鼓励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轮换种植;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耕地用途情况监测等。

典型例题十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非粮化就是指利用耕地做除了种植粮食之外的事情。近年来,在自然和人文多重因素共同驱动下,我国部分地方耕地利用方式由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并存,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潜在风险。下图为粮食安全视角下耕地非粮化驱动与作用机理图。

图片

(1)请从自然环境、制度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中任选一个方面分析我国耕地非粮化的原因

(2)从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生计安全三方面分析耕地非粮化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3)请为遏制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参考答案:

(1)自然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水资源短缺;风蚀、水蚀等强烈,使土壤肥力下降。制度环境: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使原来的耕地转为草地、林地、湿地等;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经济环境:城镇化发展,吸引年轻人进城,农村劳动力短缺;粮食贸易全球化增加了粮食进口量,冲击我国的粮食生产。    

(2)资源安全:耕地非粮化会导致可耕作土地面积减少;有机质含量高的耕作层土壤大量流失,使耕地质量下降,粮食减产。生态安全:耕地非粮化生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以及塑料薄膜等固体废弃物大量残留,危害生态环境。生计安全:耕地非粮化可能减少传统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其收入,进一步影响粮食安全。

(3)制定政策,加强耕地保护;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优化农户和器分配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的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典型例题十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耕地“非粮化”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部分地区出现了“非粮化”倾向,各地耕地“非粮化”的类型、程度存在差异。

材料二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岩溶槽谷地貌发育成熟,耕地资源少、质量差,农业发展限制因素多,并且生态恢复措施较多,“非粮化”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34.82%,“非粮化”问题较为突出。

材料三铜仁市万山区“非粮化”耕地类型面积(hm2)

类型

耕地

可调整地类

总计(hm2)

水田

旱地

水浇地

林地

园地

其他

未耕种

842.55

1924.09

2.00

2768.64

种植非粮食作物

89.38

316.83

79.05

485.29

工程退耕

1435.26

435.77

69.89

1940.92

(1)从内外力角度,分析该地区岩溶地貌发育过程。    

(2)依据材料,指出万山区近年来“非粮化”耕地类型中比重最大的一类,并说明原因。

(3)指出万山区岩溶槽谷谷底、谷坡、谷顶“非粮化”耕地类型。

参考答案:

(1)地质历史时期,该地为海洋,长期沉积作用形成了深厚且面积广大的石灰岩;经过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岩溶地貌。

(2)未耕种。原因:劳动力流失,老龄化严重;岩溶地貌广布,耕地质量差;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水利工程条件差,水利设施不足等导致弃耕。

(3)谷底:种植非粮食作物、工程退耕;谷坡:工程退耕;谷顶:未耕种。

典型例题十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非粮化是指土地经营者将耕地用于非粮食种植的农业生产行为,例如将耕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畜禽养殖、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等高收益生产活动。2019年,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率为54.65%,粮食自给率约为35%。下图展现了2005年和2019年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程度的空间分布。

图片

(1)指出与2005年相比,2019年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程度的变化特征。

(2)分析耕地过度非粮化行为对广东省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

(3)从提高农民种粮收益的角度,提出避免耕地过度非粮化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与2005年相比,(整体来看)2019年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程度由低度为主转向中度为主:中度非粮化范围在广东省北部、西部和东部明显增加,高度非粮化范围在珠三角范围扩大。

(2)耕地非粮化降低了粮食作物比重,过度非粮化将使广东省粮食自给率进一步降低:耕地用于发展其他产业活动可能破坏土壤耕作层,降低耕地生产力,影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的产量)的稳定性:耕地用于发展其他产业活动可能造成耕地污染,如过度施用农药与化肥等,破坏农田生态,影响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粮食生产降本增产,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政府对农民给予种粮补贴,(稳定粮食市场价格),提高种粮收入;培育粮食种植合作社等,提高种粮规模效益(从而降本增效,提高收益);结合粮食种植,发展相关产业如特色旅游等,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综合收益。

典型例题十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我国作物的品质改良和耕作技术进步缓慢,粮食主产区的气象灾害频发;为鼓励农民积极种粮,国家除免征农业税外,还将种粮补贴直接打到耕地承包者的账户上。近年来,伴随着工商资本下乡,我国某地的流转土地出现了严重的“非粮化”现象:在大量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水利设施较好的耕地上,没有种植粮食作物,而是从事休闲农业或观光农业等非农活动,并修建了大量相关基础设施。调查发现,流转土地“非粮化”可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改变了耕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

(1)分析流转土地出现“非粮化”的主要原因。

(2)说明流转土地大量“非粮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

(1)粮食单产增长缓慢、产量不稳,种粮收益低且风险高;“非粮化”经营活动的短期效益高,对下乡资本吸引力大;政府对流转土地的利用缺少有效监管。    

(2)非农活动相关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改变耕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典型例题十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漠化是指在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导致石灰岩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现象。我国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8X106hm2,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占45%。广西石漠化严重、导致其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耕地“非粮化”是指在耕地从事-切与粮食作物无关但仍属于农业生产范畴的行为。广西石漠化地区2022年“非粮化”面积为1.324X106hm'。图为广西石漠化地区耕地“非粮化”面积比重空间分布图。

图片

(1)简述广西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2)描述广西石漠化地区耕地“非粮化”而积比重空间分布特点。

(3)分析广西石漠化地区耕地“非粮化”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广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径流量大;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弱。

(2)耕地“非粮化”面积广,“非粮化”面积比重空间分布不均;中南部“非粮化”面积比重大,西北部“非粮化”面积比重较小。    

(3)自然原因: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土层薄、土壤贫瘠,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旱涝灾害多发,不利于种植粮食作物。社会经济原因:种植粮食作物劳动力投入多,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农民种粮意愿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