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杭州孔庙碑林略记

 昵称45109175 2024-01-29 发布于浙江

杭州孔庙碑林坐落在杭州市上城区吴山广场西北侧,坐北朝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公布)。

杭州孔庙即杭州学府,最早记载见于北宋范仲淹《代胡侍郎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最初地点据南宋《乾道临安志》载:“至圣文宣王,旧在府治之南,子城通越门外”,相当于今之凤鳯山山麓一带。绍兴元年(1131)学府迁至运司河下凌家桥西侧,即今址,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学府一度被临时增修为太学,后太学移至岳飞故宅,府学仍在原址,以后一直未易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修后,杭州孔庙规制从此定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下诏废除科举,孔庙随之衰败。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被单位、居民占用,因疏于维修,至“文革”后仅存大成殿,杭州孔庙历经沧桑,虽屡有兴废,但其基址的大致方位一直没有变化。2008年杭州孔庙复建工程被列入市政府重点工程之一,复建后的孔庙占地1.32公顷,建筑面积5581平方米,千年孔庙,盛世重辉。

【1】孔庙(西区)

孔庙建筑群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分布着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

棂星门。孔庙大门,三间四柱冲天式仿木结构石牌坊,高8.9米,“棂星门”三字采用清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御书题名。

泮池。古代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的官员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泮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

大成殿是供奉祭拜孔子的正殿,原名宣圣殿。北宋政和四年(1114),宋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改孔庙宣圣殿为大成,历代沿用。殿名匾额采用宋理宗(赵昀)淳祐六年(1246)御书“大成之殿”集字而成。

大成殿为孔庙主体建筑,殿高18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室内采用减柱营造手法,是杭州市区迄今仅存的清代单层重檐歇山顶结构古建筑。殿内天花板和梁枋上遗珍禽异兽、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清末彩绘,面积达800多平方米,色彩妍丽,层次丰富,形象生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殿内以至圣先师孔子坐像为中心,两旁设有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亚圣孟轲的“四配”像。三侧墙上饰有漆画描金的七十二圣贤像,殿内还配置五供太牢、编钟编磬、九鼎八簋等礼乐祭器。

孔子像正襟危坐于大殿正中,像高47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尊孔子坐像。面目慈祥、虔诚,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气度非凡。

孔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核心建筑,殿前广场安放东西碑亭,广场两侧配东西两庑,东庑“杭州科举文化陈列室”,展示宋元明清时期与杭州相关的科举资料与文物,列举杭州历代科举考试状元、进士名录。西庑“孔子圣迹图”,以连环画形式展出包括“尼山致祷”“麒麟玉书”等22幅线刻描金的孔子圣迹图,将孔子一生的主要行迹简要展现。

【2】碑林(东区)

杭州碑林集中展示自唐代至民国各类碑石近500石,按内容分为石经、御书、史实、科技、法帖、绘画、儒学、宗教、墓志等九类,每一类碑石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卓越的书法艺术价值,是杭州地区一座融历史、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石质书库”,也是国内可数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重要碑石介绍如下。

1.南宋太学石经

石经即刻在石头上的儒家经典或佛道经典。南宋太学石经最初刻于南宋太学内而得名,为宋高宗(赵构)和皇后吴氏手书。淳熙四年(1177),因宋孝宗 (赵眘)建“光尧石经之阁”置放石经,故又称“光尧石经”。800余年来石经几遭毁灭之灾。明正德十二年(1517)巡按浙江监察史宋廷佐将一石经残石迁入府学内,此后辗转流传至今。内容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唯一现存南方尚具规模的石经,也是我国唯一的皇帝御书太学石经。据研究考证,石经原应有131石,现存85石,分别为《周易》2石,《尚书》7石,《毛诗》10石,《春秋》48石,《论语》7石,《孟子》10石,《中庸》1石,其书法工整,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仅起到官方教科书的作用,也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对宋明理学的后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现存于“石经阁”。

2.五代钱元瓘石刻星象图

钱元瓘(887-941),五代吴越国第二代国王,其墓位于玉皇山麓,墓石顶部的天文星象图出土于1965年。原盖在钱元瓘墓后室的墓顶部,碑长412厘米,宽270厘米,厚32厘米,刻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全图星象以阴线刻画,刻工精细,位置准确,现存石刻星数183颗,星与星之间用双线连接,此星象图比公认的苏州宋代石刻天文星象图早300多年,面积也大四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刻星象之一。现保存在“星象馆”。

3.十六罗汉像刻石

此组碑石共16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根据贯休所绘原刻早期拓本翻刻而成。贯休为晚唐名僧,其书画均为时人推崇。尤其是他画的释道人物,形象奇特,线条流畅,素为人所称道。这组刻石每石刻一罗汉(如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骑象罗汉等),胡貌梵相,骨相奇特。罗汉像上刻有乾隆皇帝为各像亲笔题赞和他据梵典修改画上原题的罗汉名号。刻石原藏于杭州孤山圣因寺,后移至“文昌阁”收藏。
4.康熙谕旨碑

康熙谕旨碑左侧有中英文双语说明牌,上面写着:康熙谕旨碑是目前杭州孔庙碑林所藏体量最大的一块完整碑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摹勒上石,是户部奉康熙皇帝圣谕而立,碑高480厘米,宽160厘米,厚41厘米。位于“儒学类”廊前。

5.武林弭灾记

元代记载杭城两次大火的《武林弭灾记》,碑高200厘米,宽82厘米,厚21.5厘米。元至正三年(1343)刻,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记载火灾灾情及灭火经过的碑石,碑文简练生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性。

6.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刻石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摹勒上石。曾供奉于南宋太学。北宋画家李公麟(1049-1106)所绘,用单线勾勒,线条概括洗炼,人物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中的精品。宋高宗(赵构)撰文并书圣贤之序。该组刻石为南宋太学遗存,原有十五石,刻像七十三人,今存十四石,刻像六十五人。末石有明宣德二年(1427)吴讷题识,由刘数刻石。题识讲述了碑石的由来,并说明图赞后原有秦桧的题记,因不耻其为人而磨去。题识后有清顺治、嘉庆、道光年间关于碑石重竖、重整等内容记载。作品具有极高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价值。现于“绘画类”首位展示。

7.浙江江海塘全图(清代)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碑右为江海塘图,图左附杨昌浚题跋。碑记钱塘江海塘自清咸丰以来由于战争影响而坍塌严重,浙江巡抚杨昌浚命浙江塘工总局重新请人对海塘进行测量,刻石为碑之事。此为杭州最早的实测钱塘江海塘平面位置图刻石。现存于“星象馆”。

8.右军六十帖

东晋王羲之书,内容为其与亲朋之间的书信,行草书体。清代雍正年间摹勒上石。现存9石,计42帖。摹刻精良,将书圣王羲之书法之丰神逸态画得淋漓尽致。现展于石经阁门外“法帖碑”之首。

9.梅石碑

原碑为明代所刻,今已无存。清代重摹两石,一石在北京大学,一石即为此碑。碑作四面刻。碑阳刻孙杕和蓝瑛合作之《梅石图》及甲辰年(1784)乾隆御题《梅石碑诗》,碑阴刻庚子年(1780)乾隆御题《梅石碑诗》。碑之两侧刻有乾隆御题梅石碑对联一幅。

《梅石图》的两位作者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其中蓝瑛还是明末清初“武林画派”的创始人。

10.重修西湖书院记(元代)

双面碑。碑阳为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重修西湖书院之始末,碑额篆书题“重修西湖书院之记”,碑文通篇楷书书体,贡师泰撰文,林镛书,茅公辅刻石,宋友亮等立面。中部缺失,内容不全。碑阴刻《太上感应篇》及三篇跋文,碑文不全,摹勒年代和人物皆不详。

东区的杭州碑林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庭院,鸟语花香,水流潺潺,以水庭为中心,石经阁、星象馆、文昌阁等建筑在假山池水间参差错落,曲折绵长的回廊将各建筑串连在一起,许多珍贵的碑石放置在亭台楼阁之中,看累了可在回廊小坐,赏赏美景。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