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的色情场所“八大胡同”在哪里?

 随安观照 2024-01-29 发布于湖南

事实一

“八大胡同”在哪里?

我们许多历史爱好者都知道,清朝民国的时候,北京曾经有个红灯区,叫做“八大胡同”,这个名叫“八大胡同”的红灯区,在1949年之后,全体停业整改,全部改为民居,但是,朋友们知不知道,这个“八大胡同”,它的位置在哪儿呢?

Image

民国,八大胡同的姑娘们

其实,就在今天北京前门以外,属于西城区,具体是棕树斜街、石头胡同、朱茅胡同、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陕西巷这一片,就这一整片,当时基本都是“八大胡同”的范围。

Image

棕树斜街、石头胡同、朱茅胡同、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陕西巷这一片就是以前的八大胡同

这一片,在旧社会,不但有青楼妓院,而且,还有大量的饭店、浴池、酒馆、茶馆等等之类,可谓吃喝玩乐,样样全。

Image

Image

八大胡同的现状

除此之外,旧社会的八大胡同,还有一种我们今天听起来匪夷所思的行业,叫做“相公堂子”,简单地说,就是一些长得很漂亮的男子,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后供男客人来赏玩。这个,我就不方便展开说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脑补一下。

Image

民国,八大胡同的男特殊职业者(相公)

事实二

北京话和普通话有何不同?

许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普通话是不是就是北京话?

答案是否定的。

普通话和北京话,不是一回事。

普通话是普通话。北京话是北京话。

下面我举一些例子,说说普通话和北京话,有什么不同:

例一:

普通话:您看看这(zhe)是什么?

北京话:您䁖䁖这(zhei)是什么?

例二:

普通话:今天、明天、后天。

北京话:今儿、明儿、后儿。

例三:

普通话:那天你走了,后来,我也走了。

北京话:那天你颠儿了,完了我也撒丫子了。

例四:

普通话:我一定跟你说。

北京话:我保准儿跟你说。

例五:

普通话:昨天打麻将,输了个精光。

北京话:昨儿搓麻,干我底儿掉。

例六:

普通话:他这孩子,一点也不懂事。

北京话:他这孩子,一点眼力见也没有。

例七:

普通话:警察早盯上他了。

北京话:雷子早猫上丫了。

今天只是举几个例子,让大家管窥一下,普通话和北京话,都有哪些不同,事实上这几个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普通话和北京话的不同之处,还有很多。

不过,我们也承认,相对于许多南方省份的方言来说,北京话和普通话的重合度,还是很高的,也就是说,虽然北京话和普通话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算是重合度蛮高的。

事实三

菜市口刑场在哪里?

历史爱好者们都知道,清朝杀人的刑场,主要是在北京一个叫“菜市口”的地方。

清朝覆灭了之后,时代变了,菜市口,也就逐渐不再作为法场了。

Image

清末的菜市口刑场

好,那么问题来了,清朝时期的菜市口,那个杀人的地方,是在今天北京的哪里呢?

Image

1951年航拍,“西鹤年堂”门口,就是当年的刑场

答案是:就是今天骡马市大街、宣武门外大街、菜市口大街、广安门内大街这四条大街交汇的十字路口,具体点说,就是今天菜市口地铁站F出口和C出口之间的大马路中央位置。

Image

菜市口法场,大概就在今天这个十字路口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菜市口大街在以前是没有的,菜市口大街其实是在1998年由政府拆迁了当地的胡同(例如丞相胡同)和民居之后,打通的一条大街。

Image

如图,没打通之前,这个不是十字路口,而是丁字路口

也就是说,在清朝的时候,当时只有骡马市大街、宣武门外大街、广安门内大街这三条大马路,当时是“丁”字形的马路设计,那么当年杀头的地方呢,就在这个“丁”字的三条街交汇处,为什么?因为这里三条大马路交汇,又是邻近菜市场(所以叫菜市口),人很多,在这里设法场,杀人,有杀一儆百的效果,可以产生最大的社会震慑力。

Image

今天菜市口地铁站外面的景象

事实四

京剧是哪来的?

我们都知道京剧。

但是,很少人知道,京剧的渊源。

京剧,其实源自于乾隆年间,历史并不算悠久,算是一个新鲜事物。

京剧,源自于徽剧,也就是安徽的地方戏剧。

Image

事情是这样的:

乾隆年间,公元1790年,当时的北京,从南方来了四个徽剧戏班,它们分别是: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统称:四大徽班。

徽剧没来北京之前,北京人是听秦腔的,徽剧一来,北京人突然就喜欢上了徽剧,觉得秦腔没意思。

尤其是乾隆皇帝,这个人很喜欢徽剧。

于是,徽剧就在北京,生根发芽了,为了迎合皇帝、大臣、以及北京百姓的味道,徽剧的唱腔,渐渐从安徽口音,变成了北京话的口音。

不但口音变了北京话,而且,徽剧在北京,也与秦腔、昆剧等,发生了融合现象。

久而久之,北京的徽剧,也变味了,变成了一种不像徽剧,不像昆剧,不像秦腔,什么都不像的戏剧,这个新混合而成的新事物,就叫做:“京剧”。

简单地说,京剧,就是这样产生的。

满清皇室在乾隆皇帝往后,也一直很喜欢京剧,尤其慈禧太后,这个女人是京剧的超级戏迷,高级票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慈禧太后喜欢京剧,晚清时代的太监,许多都会唱戏,有的甚至唱到了专业的水准,清政府倒台之后,紫禁城走出去的太监,有一部分就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唱京剧为生,有的还唱出了名气,跨界转型成功。

Image

李莲英穿上京剧戏服拍照取悦慈禧太后

总结一下:京剧的源头是徽剧,并且在满清统治者的支持之下,发扬光大,不断改良,不断变化,在历史的长河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戏剧,叫做“京剧”。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事实五

相声起源于女真人?

是的。可能许多朋友都猜到了。相声艺术,确实起源于北京。

相声这门艺术,不但起源于北京,而且,它还不是汉人的原创,而是起源于女真人的一门说唱艺术。

事情简单地说,是这样的:

满清入关之前,女真人有一门说唱艺术,叫做“八角鼓”。

Image

八角鼓

当时的女真人,手中拿一只有八个角的手鼓,说一说,笑一笑,唱一唱,当年女真人的这种娱乐艺术,叫做“八角鼓”。

Image

满族今天仍然有人会说唱八角鼓

这个“八角鼓”当年有什么好玩的呢?当年的“八角鼓”,演员有一个或两个或者以上,一边敲打这个八角鼓,一边嘻怒笑骂,模仿有趣人物、模仿滑稽人物的言行,取笑别人(例如:取笑残疾人、怪人),由于是模仿取笑他人,所以后来逐渐有了个汉语名字,叫“象声”。意即模仿(像)他人的声音。

“象声”,再后来演化为“相声”。

Image

手拿八角鼓的现代相声演员

不但如此,“八角鼓”,也就是后来的“象声”、“相声”,在初期的时候,充满了荤段子,充满了挖苦他人、骂脏话等各种低俗内容,不过,后来相声艺术为了能走得更远,艺术家们主动革自己的命,放弃了早期“八角鼓”的荤段子、挖苦他人短处等低俗内容,逐渐向男女老少咸宜的一般性说笑转变,并逐渐演化为以“说、学、逗、唱”为四门基本功夫的脱口秀艺术,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舞台上看到的相声艺术了。

事实六

王府井为何叫“王府井”?

我们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为什么叫“王府井”呢?

答案是这样的:因为这里曾经真有王府。而且还真有一口井。

Image

王府井大街现状

事情啊,原来是这样的:

公元1417年,明朝的朝廷,在今天王府井这个地方,修建了十座王府,给皇亲国戚居住的,当时叫做“十王府街”,后来简称“王府街”。

那么,皇亲国戚在这里住,也需要喝水嘛,对不对,所以,当时叫人在这里打了一口井,水井打通了,把水舀上来,一喝,不得了,是甜的,于是,这口井,很快变得远近闻名,被人叫做“王府井”。

于是,再后来,到了1905年,清政府把“王府街”改名为“王府井大街”。

后来,大清倒台了,在1920年代,当地人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建房子之类),把这口井给填平了,所以,从1920年代一直到1990年代,这70年间,这口井都处于“消失”的状态。

直到1998年,政府改造王府井大街,才在无意中发现了这口井,于是,塑造了一个铜质的井盖,把井口封上,刻字纪念。

Image

就是这口井

事实七

同仁堂是哪来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北京有一家名气很大的药厂,叫做“同仁堂”,这家药厂,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它竟然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

是的。北京同仁堂,是在满清康熙年间,就成立了,而且有趣的是,创办同仁堂的,不是北京人,而是一个宁波人。

Image

老冯给你简单讲讲这个故事:

在大清康熙年间,北京有个叫乐显扬的人,籍贯宁波,世代行医,因为懂医术,所以呢,乐显扬进了当时大清的太医院,做“吏目”。

什么叫“吏目”呢?

简单地说,就是打杂:管记账,管采购,保管病历……等等。

这个乐显扬,是个有心人,此君在大清太医院上班期间,收集了一大堆的宫廷药方秘方,日积月累,自己都藏了起来。

然后在1669年,乐显扬在北京西打磨厂,创建了“同仁堂”药店,一炮而红。

后来到了雍正年间,同仁堂成为了满清皇室钦定的药材供应商,在后来188年的时间里,直至1912年清廷倒台,同仁堂都是清廷皇族指定的药材供应商,这就是为什么同仁堂的名气那么大,因为它有皇帝背书。这下您是不是恍然大悟了。

事实八

什么叫“天桥八怪”?

北京在旧社会,有个江湖耍杂的集中地,叫做“天桥”,也就是今天西城区“天桥剧场”这一片,在旧社会,是北京江湖耍杂的集中地。

首先,这地方为什么叫“天桥”?

其实,旧社会北京百姓说的“天桥”,不是我们今天说的“人行天桥”的意思,旧社会北京人说“天桥”,是指“天子专用的桥”。

事情简单地说是这么回事:

明朝永乐年间,皇帝从大前门出来,前往天坛祭天,这一路上,当时要经过一条小河,所以,当时修了一座汉白玉石拱桥,让皇帝专用,因为是祭天必经的桥,不能让百姓走,只能天子走,所以呢,平时封锁起来,老百姓不让过,只是在不远处,另修了一座木桥,供百姓交通使用。当时这座平时封锁起来、专供皇帝祭天时通过的桥,被百姓们叫做“天桥”。

后来到了清朝初年,顺治皇帝叫汉族百姓,集中居住在北京城外,所以呢,天桥附近地区,人口逐渐密集起来,所以,天桥这一片,成了江湖耍杂的集中地,为什么?因为老百姓平时吃饱了,也要找个乐子,所以,总要看看耍杂卖艺之类。

Image

清末,北京天桥的耍杂艺人

所以呢,从清朝开始,北京天桥,就成了江湖艺人的集中地,并且逐渐有了“天桥八怪”的说法,也就是说,艺人多了,各种奇奇怪怪的耍杂高人,也都出来了。

老冯我举几个例子,跟大家说说,当年北京的这个“天桥八怪”,到底有多“怪”。

在民国初年,“天桥八怪”里面,有个叫“训练蛤蟆教书老头儿”的怪人,这个人嘛,与其说是怪人,不如说是高人,此君有一个绝活:他竟能训练蛤蟆和蚂蚁,并能指挥蛤蟆和蚂蚁列队操练,常在天桥摆摊表演,这个绝活,今天已经失传,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

Image

北京市政府根据史料记载的地点、桥的样子等资料,重建的'天桥’(天子祭天之桥)

除此之外呢,“天桥八怪”里还有个叫“志真和尚”的,这人是僧人打扮,在天桥摆摊,表演硬气功,胸口碎大石之类的,表演完之后,此君不拿碗盆讨钱,而是向观众推销一种“切糕丸”,并且明说,此药“治饿不治病”,细细品之,此君实在幽默至极。

除此之外,当年天桥还有一个名叫“大兵黄”的脱口秀艺人,此君自称曾经在辫帅张勋麾下当兵,部队解散之后,他在北京天桥,开展了他的脱口秀生涯,此君口才特好,人往那一站,开口就说,嘻怒笑骂,嘲讽当时的时事,针砭时弊,顺带骂骂街,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大家都喜欢听,纷纷围观,讲完一段,鼓掌完毕,“大兵黄”从兜里拿出药糖,呼吁大家买一个,靠这个为生,这小子依老冯我看,怎么看怎么像今天的自媒体,走的是 “内容→流量→电商” 路线,真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Image

北京天桥地区现状

当年民国的“天桥八怪”,还有一个小伙,此君看到路人衣服脏了,就跑过来,用他的肥皂,给人家当场擦洗干净,然后,顺带推销他的肥皂,有的路人衣服被擦洗干净,说了谢谢,但是当小伙子拿出肥皂要推销的时候,路人如临大敌,扭头就走,可知这世上谋生,向来艰难,不过这小伙做生意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