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二岸猿声啼不尽 2024-01-29 发布于福建

长平之战,赵国怎是一个惨字了得,四十五万降卒被白起坑杀,彻底斩断了赵国这头猛虎的爪牙。

回顾往昔,良臣蔺相如英姿勃发,口若悬河,于虎狼之口将和氏璧“完璧归赵”,又于渑池从容让秦王鼓瑟,何等风光!骁将廉颇更是英勇神武。不仅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更是留下引为美谈的“负荆请罪”,何等大气!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然而,长平惨败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却并未结束,他们一人病卧高塌,老泪纵横,一人被迫投魏,有苦难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到嘴的鸭子怎能让它飞了

长平大战之前,拥有虎狼之师的秦国前后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在“远交近攻”的总体战略布局下,通过伊阙之战、鄢陵之战、华阳之战等三场大的战役分别对楚、魏、韩三国的大部分土地进行一点点的蚕食,其吞并山东诸国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七国之中最弱小的韩国最先感到恐慌,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刚好夹在秦、赵两个大国之间的中原腹地上,秦欲攻赵,必先灭韩,韩王对此坐卧不宁,寝食难安,于是,便多次派使者到秦国求和,并承诺割让上党郡给秦国。

对于秦、赵两国来说,上党郡都属于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谁占据,谁得利!面对韩国的主动示好,秦昭襄王自然乐得合不拢嘴。

自秦国攻下韩国城池野王后,上党郡实质上就成了韩国的一块飞地,因此两任上党太守均不买韩王的账。而第二任太守冯亭更是情愿将上党拱手相让于赵,也不给秦国半分机会。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年轻的赵孝成王当然深知上党郡的重要性,于是,欣然笑纳。这引起了秦国的极大愤懑,到嘴边的肉突然就这样跑了,此仇不报,还配做赳赳老秦吗?

狭路相逢勇者胜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王龁率大军向长平集结,赵军主帅则是老将廉颇,他当时依据地势,将大军驻扎在开阔平坦、水源充足的泫氏附近,秦将王龁则以端氏为中心,沿着沁水构筑长达百里的军事防线。

面对秦军沿着沁水一路东进,廉颇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空仓岭防线。欲攻破空仓岭,必须拿下高平关。而廉颇在高平关两侧布下两座鄣城,鄣城距离空仓岭防线约五公里,距离泫氏十五公里左右,这两座城与空仓岭防线形成犄角之势。而后又以南面的光狼城作为后勤补给点。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而在空仓岭防线的东边,还设有长达四十公里的丹水防线与有“最后一道巨防”之称的百里石长城防线。可以说,三道防线固若金汤,即使王龁攻破其中一道防线,也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因此,有这三道防线的保障,廉颇选择以逸待劳,按兵不动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然而,年轻的赵孝成王不知道咋想的,一方面与山东诸国维持好“合纵抗秦”的军事同盟,而另一方面又幻想与秦国和解,搞得诸国直接蒙圈,不知其意欲何为,于是,“合纵”之策名存实亡。

当战事开始后,赵军只是在玉溪关稍有挫败,赵孝成王就惊恐万分。当即力排众议,马上派出使臣前往秦国议和。秦臣范雎假意答应,一方面大肆制造舆论,鼓吹赵军疲弱,欲向秦国投降,而另一方面又让秦军长驱直入,给赵军造成不小压力。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一片大好的形势被赵孝成王这番作死的举动弄得彻底颠覆,在赵一味向秦谄媚的情况下,山东诸国对赵大失所望,以致当秦军乘势拿下高平关,两鄣城等重要关隘后,竟无一国伸出援手,赵国顿时陷入孤立无援,独自抗秦的尴尬境地。

而此时只要坚持廉颇提出的坚壁清野的战略,赵军还尚有一丝胜算。可就在这个时候,秦国耍起阴招,假意让白起称病,换了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将。

这一下可把赵孝成王给乐坏了,当即将早就看不顺眼的廉颇撤下,改任大将赵奢之子赵括为帅!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赵奢是赵国有名的一员骁将,当年在阏与之战中,就是赵奢率领赵军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昂然斗志打得秦兵溃不成军。可赵奢之子赵括却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毫无实战经验的他。除了对兵法死记硬背外,就只剩下身先士卒的勇气了。

可一场战争的胜负,绝不仅仅靠勇气就可以取胜的,赵括走马上任后,马上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思想,更换了大量的将领,他将大军驻扎在韩王山西侧的永禄河两岸,准备利用这里开阔的地势强行渡河与秦军进行决战。

当秦昭襄王得知赵军更换主帅赵括后,喜上眉梢,立马将白起重新起用。在谷口,赵括率领赵军强行渡过丹水后,向秦军发动总攻,白起令秦军佯败而退,无知的赵括乘胜追击,一路上势如破竹,斩获颇丰。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而就在赵括兴奋之时,白起早已预备下的一支两万五千人组成的急行军竟绕到赵军第三道防线——石长城的背后,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这一下战场形势陡然扭转,赵军腹背受敌,又无粮食充饥,真是愁煞人也!

而就在此时,白起又令一支秦军打通了从泫氏到姑关的通道,与占据石长城的两万五千名秦军顺利会师,并且将赵军一分为二。

此时的赵括率领赵军主力在丹水西岸一直无法突破秦军壁垒,而又与南面部队失联,这让赵括预感大事不妙,于是下令回撤,欲再渡丹水回归本营。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就在赵括回撤的途中,白起挥师向赵军发起凌厉攻势,杀得赵军丢盔弃甲,血流成河!此时的赵括已是强弩之末,尽管勉强渡河,但白起又沿着丹水、小东仓河与百里石长城构筑了长达二十公里的包围圈,将赵括死死地逼在韩王山一带的小小范围里。

在粮道与援军都被切断的情况下,赵括已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可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英勇的赵军将士仍是与秦军进行了惨烈的搏杀!

赵军将士以血肉之躯坚持了四十六天后,赵括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率领赵军强行突围,最终被秦军射杀!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赵括死后,失去主帅的赵军慌乱不已,纷纷向秦军倒戈投降,结果众所周知,白起将四十多万赵军坑杀,至此,这场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宣告结束!

长平惨败后,“将相和”的两位主角去了哪?

长平一战,让昔日强盛的赵国元气大伤,其军事实力严重受挫,军心、民心萎靡不振,可以说,此时的赵国已然成为了秦国虎狼之师口中随时吞下的羔羊。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而此时的蔺相如,已经是一位垂垂老矣的将死之人,完全没有当时“完璧归赵”的意气风发,也没有当初“渑池相会”的从容淡定,而当他听到赵军在长平的惨败后,不禁老泪纵横,痛心不已,“赵国,休矣!”他呕出一口鲜血,便昏迷不醒,从此之后,病情更加沉重。

史书上对于蔺相如的具体死亡时间没有详细记载,他就像一颗曾经闪耀剧烈光茫的流星,被遗落在历史的边角料中,对于整个天下大势的走向,蔺相如已然从主角变为看客,结局是什么,他已无权决定,他像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悄然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而蔺相如的老朋友廉颇,也因为长平惨败,彻底失去了赵王的信任,常年在长平一带隐居,或许是为了给那四十余万赵军孤魂守灵,或许又是在为赵王的糊涂做着无声的抵抗。

可是历史有时候真的很讽刺,北边的燕国面对长平惨败,一蹶不振的赵国,顿时有了趁火打劫,顺势吞并之心,此时的赵国已是无将可用,于是,赵孝成王又不得不再次起用廉颇,让他抵御来势汹汹的燕军。

这里顺便提一句,赵孝成王之所以不大喜欢廉颇,除了他垂垂老矣的缘故外,其最主要的根由恐怕还是他与蔺相如的“将相和”,自古君王都讲究驾驭权衡之术,对于统治者来说,将相不和才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闲话少叙。廉颇对于燕军的进攻无非还是用的老一套: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结果这一招还真是屡试不爽,待到燕军气势衰颓时,廉颇让赵军倾巢而出,打得燕军措手不及,于是,这场关乎赵国生死存亡的危机又被老将廉颇及时化解。

但廉颇这一生算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何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当赵孝成王死后,新君赵悼襄王即位,又对廉颇有了诸多猜忌,廉颇愤懑之下,投奔燕国。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后来赵国再次面临战争威胁,赵悼襄王又厚着脸皮让郭开请廉颇回来统兵,郭开是个出了名的小人,在请廉颇的时候,还说出了许多刻薄,奚落之语来刺激廉颇。

结果,廉颇直接怼了郭开一句千古名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被贴脸开大的郭开对赵悼襄王说:“廉颇将军虽然上了年纪,但很能吃,就是有一点,我俩坐在一起说话,没多一会他就拉了三次”。

听罢,赵悼襄王觉得廉颇已经老了,就没再启用他。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廉颇始终想着为赵国建功立业,却郁郁不得志,最终在楚都寿春与世长辞!

结语

一朝天子一朝臣,当年被传为美谈的“将相和”,已随着赵惠文王的薨逝而变得黯淡无光。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怪不得历史老师也不愿说

之后无论是致使长平惨败的赵孝成王抑或是对廉颇态度反复无常的赵悼襄王,从根本上就没有一颗容下老臣的心,自古道:圣心难测,但这二王的“圣心”却将自己的国家玩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不得不让人既感遗憾,又觉滑稽。

参考资料:

《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