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识生活,如何滋养我们的内在世界?

 在山清泉水 2024-01-29 发布于北京

《有思想的生活:智识生活如何滋养我们的内在世界》一书,无疑给正处在快节奏、注重功利性时代的我们,一声警醒、反思和启发。

在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的生活工作中,人的尊严正消磨殆尽,自我价值的成就感越来越低,快乐难觅。

作者泽娜.希茨(美,大学教授)在通过一系列的践行后,提出自己的洞见——人的尊严不是来自空间、财富和名利,而是对思想的管理、建构深邃的内心。

智识生活,才是滋养我们内心世界的良药。它能拓展人之为人的深度与广度,找回人的尊严。

她说,开展/实践智识生活的途径有仨:

视学习为终极目的休闲中追求精神生活观察和沉思世界的活动

同时,作者也特别强调,开展智识生活的动机要纯粹,不带有任何的功利性。

简而言之,即用一颗纯粹的心,开展自我思想的探索/学习。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将自己智识生活的实践,与哲学思考及爱因斯坦、歌德、奥古斯丁的故事生动融合,让我们看到不受限制的思想探索的好处,并为纯粹的知性主义和智识生活进行了有力辩护。

行文,兼具紧迫感和哲思性。

刻在德尔斐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它并非是对我们性格特征和癖好的认识,而是对人性的认识——认识人是何种存在——人类是什么?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好学之人,无论遭遇何种生活困境,他的内心仍然丰盈,收获快乐。

不带任何功利性的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现重要之事和收获洞见,并不断重塑自我,重拾人性的尊严。

在书里,作者驳斥了文科无用论,重申了人文对于当代人的价值。

人文学科对比理工科看似没有直接的产出,但正是这种“无用之用”才让人从“工具”回归为人,打造笃定的内心。

她还尖锐地批判了,现在大学的教学活动由以前“为学习而学习”的方式换变为为“社会效用”而学习的现象。

作者认为,教授的科研和教学都不能失去对“人性”的不断探索和关注,且不应该被金钱和名利捆绑。

最后,她告知我们,智识生活,并不是精英分子的特权。只要你想,普通人都能过上丰富的精神生活。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寻找一片生而为人的尊严庇护之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