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剖 | 视交叉与willis环及其临近脑动脉最全汇总

 忘仔忘仔 2024-01-29 发布于山西

一、视交叉与willis环

位于颅中窝的蝶鞍区主要有蝶鞍、垂体、视神经和视交叉、下丘脑、海绵窦、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等重要结构,面积约5.5 cm2,范围小、结构多、毗邻关系复杂,是疾病的多发部位。

视交叉和willis环及其关联动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把这两个结构重点梳理一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图片

视交叉

视交叉长约8mm,宽约10 mm,厚3-5 mm,其与蝶鞍和垂体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正常型,最常见,视交叉直接位于垂体和鞍膈中央部的上方;

②前置型,视交叉前缘位于鞍结节或其前方;

③后置型,视交叉后缘位于鞍背或其后方。一般情况下,视交叉与蝶鞍并不直接邻接,两者之间的距离为1-10mm,故垂体肿瘤生长扩大突破鞍膈后,仍需一定时间才会出现视交叉受压迫症状。

图片

图片

视交叉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前上方为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两侧为颈内动脉,下方为垂体和两个乳头体(中脑前方的乳头体悬于Willis环后部的上方),后上方为第三脑室。这些部位的病变都可侵及视交叉,表现出特征性的视野损害。

图片


Willis 环

大脑动脉环 circle of cerebral artery 又称Willis 环,是一个动脉多边形,由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在鞍上池的视交叉和垂体柄漏斗周围吻合而成,包括前交通动脉(ACoA)、两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颈内动脉末端(ICA)、两侧后交通动脉(PCoA)、两侧大脑后动脉(PCA)这种沟通途径使大脑两侧的血液流动均衡,对脑血液供应的调节和代偿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循环的一部分被阻断,血液也可以通过吻合进行循环。

图片

视神经结构和漏斗部包裹于Willis环的前部,特别是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与周围脑池和神经结构的关系。动脉环就好象趴在视交叉上的伸出长爪的螃蟹。视觉通路走向视神经管时,是从后上向前下穿过该动脉环的。Willis环前部的动脉瘤常导致视神经和视交叉的移位或受压,产生视野缺损。

视交叉与willis环

具体的来说,willis环围绕在视交叉的周围,ACA的A1段从位于视交叉下外侧的颈内动脉发出后,向内、前,绕到视交叉、视神经的背面或背面的前上方,分出前交通动脉。

willis环的其他部分,在视交叉、视束和垂体的下外侧或者腹外侧,不再像ACA一样绕到视交叉或视束的背面。

图片


二、邻近脑动脉解剖

大脑前动脉ACA

A1段即水平段,正位片上呈由外向内水平走向或略呈弧形。侧位片上成轴位投影并与大脑中动脉重叠,显示不清。ACA在此段闭塞可不产生症状,因远端可以从前交通获得血液。

视交叉是由前交通动脉和A1向下发出穿通支所滋养的。

图片

图片

颈内动脉(ICA)第三段

视交叉的两侧为ICA,确切的说是3到7段,C3破裂(孔)段:

破裂段起于颈动脉管末端,动脉越过破裂孔,但不穿过破裂孔,而是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内上升,向着海绵窦,止于岩舌韧带上缘

破裂孔

破裂孔是由蝶骨体(前方边)、枕骨底部(内侧边)和岩尖(外侧边)围成的近三角结构。破裂孔并非单一的孔道,而是由两部分组成:颅外骨膜上的一个孔和一个垂直管道。由四周的骨结构和纤维软骨构成

图片

C3段

颈内动脉破裂段止于岩舌韧带,这个结构文献中不大容易查到,是前方的蝶骨舌与后方的岩尖之间的骨膜小反折,颈动脉管骨膜的延续,连结前方蝶骨小舌和后方的岩尖之间,所以,岩舌韧带是骨膜。此韧带以下,颈内动脉进入海绵窦。破裂孔段还在硬脑膜之外、属硬膜外结构。

图片

图片

破裂段颈内动脉四面为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C3段常发出破裂孔返动脉,自破裂段前壁发出向下内走行,与咽升动脉吻合,血管造影很少显示。

图片

C4 海绵窦段

此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止于近侧硬膜环(Proximaldural ring)。这段颈内动脉主要行走于海绵窦内,四面为结缔组织、脂肪、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海绵窦段按其行走方向可分为垂直部、后弯、水平部和前弯。近侧硬膜环是由前床突的内、下面骨膜结合形成的,该环不完整地围绕着颈内动脉。

C5段

C5 床段:此段起于近侧硬膜环,止于远侧硬膜环。床段短,长约4mm-6mm,斜行于外侧前床突和内侧颈动脉沟之间、由于近、远侧硬膜环在后方海绵窦顶部融合在一起,因此床段呈楔形,属于硬膜外结构。

图片

C6段

C6 眼段:该段起于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起点的紧近侧。颈内动脉穿过远侧硬膜环后,即进入硬膜内,因此远侧硬膜环是颈内动脉硬膜内、外部分的分界线、在血管造影上,如何确认远侧硬膜环的位置,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C7 交通段

交通段起于紧靠后交通动脉起点的近侧,止于颈内动脉分叉处。此段ICA依次发出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起于ICA交通段,与大脑后动脉的最近端吻合,构成Willis环的外侧面,有时缺如。其上、外侧面发出4-12支穿支动脉,供给下丘脑后部、前部、底部和内囊后支。当其粗大时在其起始部可形成漏斗状扩张,易误诊为动脉瘤,如其直径≤3mm,应视为正常,最主要的吻合支是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C7段也属于硬膜内结构。

图片

脉络膜前动脉(acha)

脉络膜前动脉为一细小动脉,多数在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外侧约1.5~4.5mm处,直接由颈内动脉发出。但也有少数脉络膜前动脉可发自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前、中动脉交接处。

是在视束下方向后内侧走行,然后再转向外侧进入脉络膜裂。视束的滋养血管来自于脉络膜前动脉内侧和上方发出的穿通支,以及后交通动脉的穿通支。

图片


后交通动脉(PCoA)

起于颈内动脉后膝段(终段)从颈内动脉后壁发出后,呈水平位向后稍向内行,与基底动脉的终支大脑后动脉的近端相连,全长约15mm。其上方为视束和大脑脚内侧面,下方为蝶鞍,内侧为乳头体、灰结节,下外侧为动眼神经和颞叶海马回钩。后交通动脉在动眼神经的上方或内上方走行。因此,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常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体征。

图片

大脑中动脉(MCA)

颈内动脉(ICA)终末有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两个大分支。MCA先向外侧走行,在侧裂近端由前下向后上走行,途中发出很多深穿支和皮层支。

位于视交叉的外侧,侧裂干的内端,前穿质的下方

嗅束分为内、外侧嗅纹处的后方。

可以看出它包含两部分,分叉前段及分叉后段。分叉前段是单独的主干,分叉后段则可能是单干,双干、三干甚至更多。

图片

图片


MCA

MCA分叉的类型:78%的MCA分为上主干和下主干两支;12%的MCA分为上、中、下3个主干;1%的MCA分为多个主干。各主干的管径与分布区的大小相关。

M1段又叫水平段或蝶骨段,自ICA分叉起到侧裂转折处,M1段个体化差异较大,可为单干,或在走行过程中分成两支甚至三支后再进入外侧裂的情况。所以M1段又可分为分叉前和分叉后段。

大脑后动脉(PCA)

P1段:大脑后动脉于脑桥上缘、据小脑上动脉1-3mm处由基底动脉成对发出。在脚间池内沿大脑脚外行,沿颞叶沟回内侧和胼胝体压部之间恰在小脑幕上方向后走行,分成内侧的枕支和外侧的颞支两主支,终于颞叶和枕叶的内侧面。从起始到于后交通动脉连接处称P1段或交通前段。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