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分享——重症疟疾“脑型疟”

 板桥胡同37号 2024-01-30 发布于天津

前言

脑型疟疾(Cerebral malaria)是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点的,一种最严重的重症疟疾。大部分由恶性疟发展而成,患者常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惊厥、呼吸系统异常、视网膜出血和水肿、发热(大部分达39~40℃)。不及时治疗,会出现死亡。脑型疟疾是引起疟疾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例也是由重症恶性疟发展而成。

简要病史

患者男,51岁。10天前自非洲返临沂。患者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0度,伴畏寒寒战,在当地未予治疗,10分钟前在我院门诊就诊出现抽搐,为进一步诊治,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恶性疟疾”收入院。

血常规检查结果:

图片

血涂片镜检

图片

      图一:红细胞内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期(瑞氏-吉姆萨染色×1000)

图片

 图二:红细胞内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期(瑞氏-吉姆萨染色×1000)

图片

 图三:红细胞内恶性疟原虫裂殖体期(瑞氏-吉姆萨染色×1000)

图片

 图三:中性粒细胞吞噬的疟色素(瑞氏-吉姆萨染色×1000)

图片

图四   恶性疟裂殖体)及”满天星“的红核厚血片   瑞氏-吉姆萨染色×1000)

图片

图五   中性粒细胞吞噬的疟色素及”满天星“的红核厚血片   瑞氏-吉姆萨染色×1000)

幸运的是本病例发现了罕见的恶性疟原虫的大滋养体及裂殖体,遗憾的是没发现配子体。

知识回顾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环纤细,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5;核1~2个;红细胞内常有2个以上原虫寄生,虫体常位于红细胞边缘。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液,开始集中在内脏毛细血管。体小,圆形或不规则,胞质深蓝色;疟色素少,呈黑褐色,集中。

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外周血不易见到。裂殖子8~36个,通常24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新月形,两端较尖,胞质蓝色;核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黑褐色,多分布核周围。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腊肠形,两端钝圆,胞质蓝而略带红色;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多分布于核周。

被寄生红细胞变化:正常或略小,可有数颗粗大紫红色的茂氏小点。

临床意义:恶性疟原虫可寄生于各时期的红细胞,完成一代红内期裂体增殖约需36~48小时,故典型的恶性疟隔36~48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原虫的早期滋养体在外周血中经十几个小时的发育,逐渐隐匿于器官组织的微血管、血窦或其他血流缓慢处,继续发育为大滋养体及裂殖体,故这2个时期在外周血中一般不易见到。外周血中不易查到大滋养体和裂殖体,在重症恶性疟患者血液中偶可查到。恶性症患者外周血出现配子体的时间为红内期血症开始后的7~11天。

参考文献

王建中   临床检验诊断学图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