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宇宙、太空、航天、科技小常识(四)

 A松毛岭634高地 2024-01-30 发布于山东

151、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我国将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建设新发射中心,是为了适应我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满足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的需要。新发射场建成后,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地轨道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四个航天发射中心中纬度最低的一个(19°N左右),可利用低纬的优势,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延长卫星使用寿命,并为中国登月计划提供有利的发射条件。

152、为什么在月球上说话不能直接听见

声波是机械波,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作为声波传递的媒介,所以只能看见嘴动而不能直接听到声音。在月球上即使是面对面说话也要借助电话才行。

153、探测月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月球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地方。据科学家们对之前宇航员从月球上带回的月岩标本进行分析,发现月岩中含有地壳里的全部元素和约60种矿藏,还富含地球上没有的能源3He——它是核聚变反应堆理想的燃料。除此之外,月球还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理想科研场所,也是不可多得的太空实验室和特殊生产基地,并可以作为未来地空航线的中途岛和转运站。人类探测月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开发月球资源!

154、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的意义

归纳起来讲,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创我国航天史上的7项第一:

第一次探测月球;

第一次突破地球近地轨道;

第一次为月球“画像”,真正用立体相机来获得月球三维影像;

第一次探测月球表面元素;

第一次利用微波辐射仪器探测月壤厚度和分布;

第一次在航天器的测控中引入天文测量手段;

第一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深控。

155、“嫦娥一号”探月时身带哪“七种武器”

CCD立体相机

成像光谱仪

激光高度计

γ/X射线谱仪

微波探测仪

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

低能离子探测器七类探测仪器

完成科学探测目标任务。卫星总重2吨多,采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实现卫星对月定向工作,预计卫星在轨运行寿命大于1年,在200公里的环月轨道上运行。

156、二十世纪的二十项重大发现

    1、塑料。第一双尼龙袜于1940年5月出售。

    2、智商测验。第一次智商测验是1905年进行的。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4、血型。

    5、农药。

    6、电视。第一台10英寸屏幕电视1946年上市,售价375美元。

    7、植物培育。

    8、网络系统。产生了电力网、电话网和计算机等。

    9、抗菌素。青霉素于1941年大量生产。

    lO、汤恩头盖骨。是第一件与非洲人类起源有关的实物。

    11、原子裂变。

    12、大爆炸理论。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布尔经过演绎得出宇宙正在扩大的结论。

    13、避孕药。1962年在美国上市。

    14、精神病药物。

    15、电子管。

    16、计算机。

    17、晶体管。

    18、统计学。

    19、脱氧核糖核酸。

    20、激光。

157、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四大发现

    1、相对论。

    2、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的发现与量子力学。

    3、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

4、分子生物学,特别是核酸的分子结构和遗传密码的发现。

158、航天工程七大系统

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着陆场和航天测控与通信等七大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是一个实用性的系统,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应用系统在飞船里面装备了许多科学实验仪器,进行对地观测和开展各种科学实验。

载人飞船系统共有13个分系统,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和附加段组成,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均为密封结构,是宇航员活动的地方。

运载火箭系统是飞船进入太空的运输工具。

着陆场系统负责搜救宇航员和返回舱回收,要在飞船返回的第一时间内找到并打开返回舱舱门,救助宇航员。

航天测控与通信系统是在飞船点火发射后,负责飞船从发射、运行到最终返回的全程测量和遥控,是飞船升空后和地面惟一的联系途径。

159.1. 太空第一生物

第一个真正进入太空的生物,并非人类,而是一只叫作“莱卡”的莫斯科街头流浪狗。1957年11月3日,前苏联将莱卡放进人造卫星中,送入了地球的运行轨道。由于在这之前,人类对宇宙和太空飞行认识不多,而前苏联还未掌握飞船回收的技术,也就是说,对于莱卡来说,这注定是一次有去无回的死亡之旅。

科学家将莱卡固定在特制的太空舱座位上,给它装上了呼吸和心脏监测器,确保在进入太空后也能传回莱卡的生理数据。但不幸的是在发射5至7小时后,地面人员再也没能收到莱卡的生理数据,小家伙就这样由于恐慌和热衰竭直接死亡,而它的遗体当然再也没能回到地球。1958年4月14日,莱卡搭乘的卫星,在太空解体。

莱卡只在太空中存活了不到7个小时,但它短暂的飞行却为人类的太空梦想开创了新的一页。希望科技的进步,能够让我们不再看到任何生物的伤亡,这样令人惋惜和恐惧的牺牲,不再重现。

160. 持枪的宇航员

早期宇航员上太空的时候,都会配置枪支,那么他们为什么需要枪呢?其实宇航员把枪支带到了太空,既不是防队友,也不是防外星人;不是为了在太空中使用,而是为了在地面生存的情况下使用。1965年3月19日,刚刚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的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与搭档帕维尔·别列亚耶夫搭乘上升2号(Voskhod-2)飞船返回了地球。但由于一些技术原因,上升2号落地的位置偏了300多公里,两位飞行员被困在了积雪覆盖的原始针叶林中。两位宇航员在两天之后才被搜救人员发现,这两天时间对于他们来说煎熬无比,可怕的不是寒冷与疲乏,而是周围森林野狼此起彼伏的狼嚎。这件事传开以后,自此各国宇航员在训练的时候都会带枪,进太空以后更是枪不离身,先开始宇航员配备的是普通的手枪,但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专门为宇航员研制了一款太空枪。

161. 最后一个苏联人

有一位宇航员在出发前他是苏联人,在太空中的时候他的国家开始解体,他回到地球后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他就是宇航员谢尔盖·克利卡列夫。

克利卡列夫最初是在1988年经过三年的航天训练后乘坐联盟TM-7号宇宙飞船,成功进入和平号空间站。115天后,他完成任务顺利返回地球。之后在1991年的时候当时的苏联让他再次执行任务,把他送到了宇宙,可这一次他没想到,回来之后他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了。当政变发生时,克利卡列夫在太空中的第7个月,强大的苏联正处于动荡和分崩离析之时,苏联分裂成15个国家,在这时处于太空中的克利卡列夫似乎已经被遗忘了。克利卡列夫被告知无法把他接回地球,因为他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这种情况下,克利卡列夫只能在太空中等待国家政事稳定,这样才能回家。终于在1992年的三月17日,滞留在太空三百多天的克利卡列夫回到了地球,他也被人们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苏联人”由于特殊的原因,克利卡列夫也是在一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创造了在太空中能停留的最久纪录。

在克利卡列夫回到地球的时候,他的国家已然消失,他所在的土地已经名叫俄罗斯。之后克利卡列夫也选择加入了俄罗斯的国籍,在两年后继续执行另一次太空任务,成为第一个乘坐NASA航天飞机的俄罗斯宇航员。在完成6次飞行任务后,克里卡列夫正式退休,凭借在航空领域的出色表现,这位有着“苏联英雄”和“俄罗斯英雄”称号的宇航员,继续在航天领域发挥余热。

162. 宇航员的指甲

我们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不仅要掌握大量的航天知识,还要有过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拥有极强的特殊环境下适应性和耐受力。值得一提的是,宇航员还有一件让人心酸的事情,那就是指甲问题;指甲就算剪得再短,过几天又可以长很长;而在太空,如果指甲过长,会受压迫整个指甲都脱落下来,非常的苦痛,而且很难止血,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因此宇航员在上太空之前都要把整个指甲全部拔掉,伤口愈合了才能上太空。

当然了,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目前宇航员可以不一定非要把指甲拔掉了,当上太空前还是需要把指甲修得很短;如果在太空需要修指甲时,一定不能随便就剪,不然后果非常严重,这些乱飞的指甲可能会导致宇航员的皮肤被划伤,或是飞行器的仪器失灵,不管哪种都是很危险的事情。而是找到一个空气循环口,让被剪掉的指甲吸附上面,但是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163. 国产航天服与虾

2008年9月27日,中国“神舟七号”飞船宇航员翟志刚在刘伯明与景海鹏的相互帮助下,穿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成功完成了首次太空行走,然而舱外航天服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感动与辛酸。

舱外服与舱内服的最大区别是,舱外服上下肢都是可以活动的,甚至包括手套。关节间必须要灵活,但如果关节灵活,就很可能不够密封,而密封性保证了,又可能没有灵活性。这给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设计者李志参看了国外无数实例后发现,他们的航天服所用的波纹结构,是靠挤压变形,所需力量大,活动起来并不轻松。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只大虾突然启发了设计者李志。他发现,虾的身体关节非常特殊,可以保证身体的灵活性,活动起来非常轻盈。于是,李志和他的同事买来各种虾进行观察,最后经过试验,终于成功了。由于航天服的肩肘部都采用了这个“虾”结构,比外国同类产品好了很多。得益于我们科研人员的智慧与辛劳,一般舱外航天服在国外需要七八年的时间研制,而我们用47个月就完成了研制任务。

以上这些冷知识是否颠覆了你对航天的部分认知,或让你觉得航天不再那么高深莫测,亦或是唤起了你对航天事业更多的好奇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换个角度看航天,你也会找到属于自己那个最独特的视角。

164、在太空如何吃饭?

身处太空,受到重力的影响,食物会像人一样到处飘来飘去,为了方便用餐,宇航员的餐食一般是特殊加工过的“压缩砖”和“牙膏管”。

用餐时,宇航员每人一套餐具,包括餐盘、勺子、叉子、安全剪刀等,将餐盘束缚在宇航员大腿一侧或固定在某处,勺子、叉子、安全剪刀等餐具吸附于餐盘上,利用餐盘上的尼龙搭扣,将食品固定在餐盘内。航天员进食时,要抿嘴咀嚼,防止残渣外泄。复水食品具有相互粘连性用勺子食用,饮料用吸管吸食。

每次用餐后,如发现有食品残渣飘落时,需启动风机收集食品残渣。用过的纸巾、食品包装、吃剩的残留食品等都要放入压缩袋。

随着各项技术的提升,中国人已经成功将“吃”的天赋发挥到外太空,中国空间站为宇航员们准备多达100多种的太空餐,包括粳米粥、椰蓉面包、什锦炒饭、紫菜蛋花汤等等。宇航员们甚至还可以在太空喝到茶,吃到奶酪蛋糕!

165、宇航员是如何睡觉的呢?

在中国空间站和核心舱中,宇航员根据自身需要调节舱内温度,穿着专门定制的内衣或者休闲便装,把手脚装进专用的睡袋,只露出头部,睡袋可以固定用带子固定在墙壁、墙角、天花板上,在睡袋中漂浮着入眠,实现了从“站睡”到“躺平”的变革,但更多的时候,睡袋会固定在专门的睡眠区。

166、在太空中会变成路痴吗?

在微重力的情况下宇航员常常产生错觉分不清方向,因为在太空定位、转移或运动都与地面上有很大的区别,这使宇航员的视觉和触觉都受到了限制。由于没有“上”或“下”的感觉,宇航员需要依靠特定标志来确定方位。

167、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需要健身?

宇航员长期生活在微重力情况下,骨质和肌肉会逐渐丢失,因此需要经常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在太空的运动不同于地面,宇航员需要在腰间系上一个橡皮筋栓在跑步台上才不至于飘起来,他们需要借助拉力器、动感单车等器械,或者采取翻跟头、打太极等方式运动。

168、两滴水在太空中碰在一起,会不会结合?

两滴水在太空中碰在一起会融合成一个更大的水球,因为水滴在太空中受表面张力的作用而变成球形,由于重力作用减弱到非常微小,悬浮在空中的球形水珠不会落下来,但是如果有微小的外力作用,水珠就会四处飘动。

169、宇航员从返回舱出来后为何要抬着走?

太空是真空环境,它与地球的环境大不相同,其中几个明显的特征是:微重力、低气压、强辐射、超低温。宇航员着陆后突然恢复重力,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重力对身体的影响,这和太空的失重环境有很大关系。

宇航员长期处在失重的环境下,其血液系统、免疫力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可能受到影响,为了避免如摔倒等因素对宇航员骨骼造成二次伤害,地面搜救工作人员会将宇航员们抬出来,以半躺姿势坐在特制的椅子上安全出舱。

170、空间站中的氧气和水是怎么来的?

水的来源:一种是从地球补给干净的水;另一种是对空间站空气进行冷凝(分子间间隔变小),以除去多余的水蒸气;最后一种是从宇航员的废液中循环回收水(水的净化)。

氧气的来源:一种是利用太阳能发电,将循环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宇航员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反应生成甲烷和水,水重新参与电解,最后把剩余的甲烷与氢气排放到太空中;另一种是使用加压氧气罐。它不生产氧气,而是直接使用从地球上运送过来的氧气;最后一种是在飞船内安装盛有过氧化钠(Na2O2)颗粒的装置,它的用途是再生氧气。

171、宇航员返回地球后要进行隔离吗?

宇航员返回地球后要进行医学隔离,一般分为医学隔离期、医学疗养期和恢复疗养期三个阶段。

1)医学隔离期约为14天。宇航员在航天员公寓内适应地球重力环境,提高心血管系统和支持运动器官功能,提高立位耐力、消除飞行疲劳。

2)医学疗养期为20天至30天。宇航员将入住环境好的疗养院,在继续恢复健康的同时逐渐增加活动量。

3)恢复疗养期大约为3-6个月。在这期间要将宇航员各项生理参数恢复到飞行前的状态,如果3个月后身体情况良好,他们就可以开始正常的日常训练。

172、宇航员在太空中穿衣服时会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吗?

当宇航员在失重情况下穿航天服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衣服内漂浮,只有当衣服碰触到肌肤的时候,才会感觉到是穿着衣服。

173.第一次登陆月球的航天器是“撞”上去的

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按计划到达了月球,并以每秒3.3千米的高速度精确地撞击在月球表面,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将人造物体降落在月球上,它在撞到月面之前,还向地球发回了有关月球磁场和辐射带的重要数据。

174.汪星人比人类更早拥抱星辰大海

1957年11月3日,一只名叫“莱卡”的流浪狗,借由苏联“太空载具史波尼克二号”升空,但几小时后因太空衣隔热不佳成为“火烧狗”。莱卡短暂的太空旅程证明了哺乳动物能够承受火箭发射后一定的严酷环境,为未来的载人飞行铺平了道路。

175.航天史上最快的航天器叫什么?

美国在2018年8月12日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是航天史上航速最快的人造物体,最高时速达到70万千米。要知道,地月距离为38.5万公里,以帕克探测器的速度来说,从地球飞到月球只需33分钟;中国最南和最北相距5500千米,其只需28秒就能飞越中国南北两端。

176.为什么发射嫦娥五号要选在凌晨?

天气条件对于航天发射至关重要,凌晨的天气状况比较稳定,云层更少,有利于火箭发射及信号的传播,同时,可更好地利用望远镜等天文设备,对观察到的发射情况做出总结。此外,由于凌晨整体环境亮度较低,火箭喷射火焰飞向太空时非常显眼和突出,有利于地面光学和测量设备跟踪到目标,收集相关信息。

177.太空是寂静无声的吗?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而太空就是一个接近真空的环境,所以在太空中,我们听到的周围环境都是悄然无声的。

178.去太空一圈会长高吗?

美国航天员斯科特·凯利之前与自己的孪生兄弟一样高,但是经过340天太空之旅后,他竟长高了5cm。专家指出,因为没有重力的作用,航天员在太空长期生活会引起脊椎伸长,从而比进入太空前更高,当他们返回地球一段时间之后,便会恢复如往常。

179.太空闻起来是什么味道?

虽然航天员不可能脱下航天服跑到太空去吸一口,但却可以闻到机组人员从舱外太空行走返回时的气味。专家认为,由于舱内属于有氧环境,这些来自太空、附着在衣服上游离的氧化性很强的氧原子,可能会把舱内的氧分子氧化成臭氧,因此就会有一股类似焊接烟雾的刺鼻气味。

180、空间技术的三大支柱

1.运载器技术

要使航天器克服地心引力和空气阻力冲出地球大气层,必须使其运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7.9 千米/秒) ,这就需要有能提供强大能量的动力装置, 即运载火箭。运载器是运送航天器进入预定太空轨道的工具。

2.航天器技术

又称空间飞行器技术。航天器是在太空中探测研究太空环境和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工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它在太空中的运动基本遵循天体力学的规律。二是它能满足地面(人类社会)的特定需求。 航天器按是否载人,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最先问世的航天器是人造卫星,随后又相继出现了太空探测器、 载人飞船、太空实验室和空间站、航天飞机等。航天器技术现正沿着扩大功能、改进性能、延长寿命和提高效益等方向发展。

3.地面测控技术

对航天器进行跟踪、遥测、遥控的技术就是地面测控技术。测控系统是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台、站、船等组成的。

181、载人航天

1.宇宙飞船

目前为止,宇宙飞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绕地球轨道飞行的飞船,如苏联的东方号、 联盟号和进步号飞船,以及美国的双子星座号、水星号飞船等,另一种是脱离地球轨道,以载人登月为目的的飞船,如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2003 年,我国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飞行,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又一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2.空间站

空间站是一种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大型载人航天器,其结构复杂,规模比一般航天器大得多。利用空间站可以充分开发空间资源,如高远位置、微重力、高真空、超低温、高洁净和强辐射等,这不仅可以加速空间物质产品的开发,而且还能带动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3.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是火箭、载人飞船和航空技术综合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有人驾驶的、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系统。它既能像火箭那样以脱离地球的速度把卫星等人造天体送入太空轨道,又能在返回地球时像普通飞机那样在机场安全着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