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灭亡法兰西:二战法国战役

 licht3jh8evr0j 2024-01-30 发布于江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除去从柏林至莫斯科,长达四年之久的苏德战争外,在世界战争史上被津津乐道的,恐怕还有法国战役的一席之地了。法国靠一代青年的生命取得了一战的胜利,却在二战时被德军轻易击败,从战役开始到巴黎沦陷,德军只花了6个星期。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法国的失败?德军又采取了什么战术完成了此次战役?本文将讲述这场深刻改变西欧战时格局的行动——法国战役。

走出一战的法国

在经历了四年惨痛的战争之后,法国终于获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诚然,在一战胜利后的《凡尔赛和约》当中,法国从死对头,一战战败国的德国身上获取了大量利益。包括收回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恢复普法战争前的法德边界;获得德国萨尔煤矿区15年的开采权;在德国无力偿还巨额战争赔款时还强行占领了鲁尔工业区——这一德国工业的核心地带。(图为《凡尔赛和约》)    

然而,作为战胜国所获取的利益与赔款,却远远不能解决因世界大战所带给法国的问题。一战结束后,法国这个名义上的战胜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军队伤亡超过600万人;由于西线战火多集中于法国境内,这使得法国北部区域遭受严重打击;同时,由于花销巨大,令法国国库难以为继,到战争结束时,法国背上了沉重的战争债务,社会经济处于凋敝状态。一战战后的人口统计表明,身为战胜国的法国只有约4000万人口,而为战败国的德国却有7000万人,并且德国还拥有较高的出生率,这使得法国将面临兵役适龄人口短缺的严重问题;并且在这“二十年的停战”当中,德国还获得了部分国家的经济援助,并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撕毁《凡尔赛和约》,以“民族复仇”为导向快速发展军工产业,实力早已远超法国;而法国的工业实力损失较大,战后的很长时间内都在缓慢恢复发展;民意上,在付出了数以十万计的生命为代价后,民意普遍倾向“不愿再战”,这使得消极防御的思想也在军队中蔓延开来。    

军事层面,由于一战初期法国鼓吹“大规模进攻”战略所带来的惨重损失,以及后来数次防御战役中的巨大成功,令法国的军事思想从一个极端转移到了另一个极端,即:从“完全进攻”变成了“完全防守”。在一战后至二战初期的法军作战体系中,强调“尽可能在战场上避免与敌人发生遭遇战”,并注重“火力掩护下的固定防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法国政府花费十余年,耗资50亿法郎,修筑了一条绵延法德边境线,长达数百公里的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    

在“完全防御”的作战思想下,法国军事领导层对新式武器也充满短视。在一战的战场上,飞机、坦克、巨型火炮乃至毒气攻击依次亮相,使得战场模式与作战四思路大为转变。然而受限于“不间断线性防御”所取得的阵地战胜利,令法国高层对于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理解仅限于辅助左右,甚至认为坦克是“掩护步兵进攻”的工具,认为“坦克和飞机不能改变战争的形态和进程”。

诚然,这些武器装备在一战时仍是处于“丑小鸭”的状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无作战意义。即使是外形犹如笨重铁盒子的英国马克Ⅰ型坦克,也在索姆河战役中的第一次表现中就创造了5小时推进了5公里的“堑壕战奇迹”。法国高层的短视,将会在下一次的世界大战中彻底暴露。    

步入二战(战役背景)

早在1939年3月与5月,波兰得到英法两国的保证,英法承诺:当波兰受到攻击时,英法联军将同时对德国发起进攻,共同维护波兰领土的完整。然而当德军于当年8月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并于9月1日闪击波兰之时,英法两国却只在政治层面履行对波义务,即在9月3日对德宣战;而在军事层面上,英法联军与德军开始了一段几乎没有军事冲突的时期,即“假战”时期(英语:Phoney War),最具特色的当属法军发起了一场从马奇诺防线推进至萨尔地区的“萨尔攻势”,整场行动只是象征性的向德国推进约5公里后就立刻停止,战役发起一个月后法军便退回马奇诺防线。这种类似玩笑般的作战实则反映了英法当时的想法:即默许德国对波兰的军事行动,坐视波兰亡国。

1939年10月5日,德军完全占领波兰;次日,希特勒向英法两国提议谈和,然而,英法于10月10日与12日拒绝德国提出的议和请求。当和平谈判破裂之后,留给德国的也只剩下与英法联军发生正面冲突了。    

其实在10月9日,为应对盟军否决其议和的可能性,希特勒也制定了军事行动,即《元首第6号特别训令》。该计划认为德军应尽快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也被称为低地三国),并在德国工业中心鲁尔工业区中增设防空力量以防御盟军空袭,同时应对英国发起长期的海空攻势,对法国北部边境进行严格监控。训令里未详细说明进攻英法的作战流程,但也充分说明德军只能通过军事行动来彻底征服西欧国家。

黄色方案

1939年10月19日,时任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的弗朗茨·哈尔德提出了第一版进攻法国的军事计划:《黄色方案第1号部署指令》,方案的具体作战思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施里芬计划”类似,把德军主力放在右翼,假道比利时中部从而进攻法国,实现对法军主力的包围和歼灭。

然而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包括希特勒、曼施坦因等人的反对,其原因在于:哈尔德的计划将耗费西线德军超过三分之一的部队,根据战场形势推测,动用的大量德军还难以在正面直接击垮法军,甚至极有可能在1941年时还未能击穿法军防线;此外,对波兰的作战证明了依靠装甲力量发动闪击作战是可行的,希特勒建议哈尔德考虑闪击战术,却被回绝称“无法发挥作用”。在初期计划争论后,10月29日,哈尔德提出了《黄色方案第2号部署指令》,然而依旧无法获取希特勒等人的支持。    

在哈尔德的作战方案之外,身为A集团军司令官的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与其A集团军参谋长的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有着不同的作战思路。伦德斯泰特批评哈尔德的作战计划抛弃了德军长久以来的机动作战理念,并认为这一计划很可能将德军拖入类似于一战的堑壕战泥潭当中;而曼施坦因则指出,德军应避免传统包围作战的大量伤亡,以位于中部的A集团军为核心,穿过法军防守薄弱的阿登森林发动装甲奇袭,经过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攻占法国防守重地——色当,并切断南北法军之间的联系,取得战役的主动权。但是德国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拒绝将曼施坦因的计划转呈希特勒。(左侧为曼施坦因,右侧为伦德斯泰特)

   

随后事情迎来转机,1940年1月10日,德国空军军官赫尔穆··赖因贝格尔因座机迷航,不得不在比利时的马斯梅赫伦紧急迫降,其携带的第二版本黄色方案文件也因此落入比利时情报机构手中。该起事件后,德军意识到之前的对法作战方案大概率已完全暴露。恰巧此时,曼施坦因乘希特勒接见各新任军长之机,将他的见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陈述,得到希特勒极大认可。1月28日,希特勒不顾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反对,强行命令其以曼施坦因计划为基础制定新作战计划。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命令修改1月30号的《黄色方案第3号部署指令》,并批准曼施坦因的新作战计划。2月24日,德军总部发布了《黄色方案第4号部署指令》,德军参谋部将这一计划赋予代号:挥镰行动。(有说法称,其代号未经官方正式发布)

双方战略与装备水平

德军方面:德军作战思路大致为: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山区,摩托化的步兵部队进攻比荷卢三国以及法国北部地区,待进展顺利之时全力进攻巴黎;而德军则对法国精锐要塞——马奇诺防线组织佯攻,待到德军主力已完全攻占法国北部地区以及巴黎时,绕开防御重点地区再发起进攻,与主力前后夹击,达到全歼法军的计划。

德国陆军兵力配置上分为A、B、C三个集团军:

A集团军由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指挥担负主攻,下辖国防军第4、12和16集团军,共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此外还包括一个独立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由第41装甲军、第19装甲军以及两个摩托化步兵师组成)。    

B集团军由费多尔·冯·博克指挥,下辖国防军第6和第18集团军,共28个师(其中3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作为德军右翼部队,突破荷兰防线并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地区。

C集团军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指挥,下辖国防军第1和第7集团军,共17个师(其中1个摩托化师)。作为马奇诺防线的佯攻部队,C集团军将展开小规模进攻并防止盟军对德军展开包围。

   

三支集团军人数共约300万人,其中约有近70-80万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作战经验丰富;德军还在莱茵河地区部署47个师作为预备队使用。此外,德国空军派遣了超过5000架的作战飞机支援A、B、C三个集团军。德军在战前共计部署2500余辆坦克以及7400余门火炮,弹药库存可足够作6个星期的战斗。

盟军方面:时任法国陆军总参谋长兼英法联军总司令的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曾提出过“埃斯科河计划(E计划)”与“迪尔河计划(D计划)”,后者为法国-比利时联军与马奇诺防线的作战计划。该计划于1939年11月9日被盟军采纳,但直到1940年3月12日,D计划才被盟军所最终确定。

在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期间,法国就已在边境部署了98个师(前线作战约为70个师左右)和2,500辆坦克;经过调整,至法国战役之前,盟军中有法军94个师,英国远征军9个师,荷兰、比利时部队共33个师。加上少量的波兰师、捷克师在内,盟军总人数也将超过300万人。至1940年5月,盟军前线拥有约5000余辆坦克,但其中包括了1500辆一战末期生产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空军方面,英法总共提供了约2400架作战飞机,在总体数量上处于劣势,空军部队中仅有英制“飓风”战斗机、美制P-36战斗机与法制D.520战斗机可应对德空军的Bf-109战斗机,不过战斗机数量与储备却略高于德军。(上下图分别为“飓风”和BF109)    

法军派遣第1集团军(包括35个法军师在内的共40个师)进入低地国家防守;第2、第3集团军在东面依靠马其诺防线阻击德军;法国第7军团防守法国北部沿海地区,并在攻势展开后推入低地国家。同时,英国远征军的9个师(属第1集团军)也将配合其展开行动并控制迪尔河防线;法国第9军团则防守包括那慕尔与色当在内的整个默兹地区;比军和荷军都部署在本国境内,法国第10集团军部署法意边境以防范意军夹击。

突袭荷兰

1940年5月9日夜,德国西南部城市弗莱堡突然遭遇空袭,城内中的寄宿学校遭到破坏并产生人员伤亡。德军以比利时、荷兰空军先发制人发动空袭为借口,于1940年5月10日清晨派遣大量Ju 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袭击比荷卢与法国城市、铁路枢纽和军事设施,这标志着法国战役的爆发。(事后证明,弗莱堡的空袭是德国空军的自导自演)    

由于国小人少,德军在战役一开始就立刻占领了卢森堡这个“袖珍国家”。在卢森堡沦陷之后,德军立即展开架势快速进攻:B集团军群于10日清晨发动对荷兰、比利时的地面佯攻,同时派遣第7空降猎兵师与第22空降师投送4000名伞兵空降海牙(荷兰第三大城市)、鹿特丹(荷兰第二大城市)和包括比利时埃本-埃马尔要塞(位于比荷边境,临近列日要塞)在内的多处军事设施。荷兰空军仅拥有不足150架作战飞机(大多几近淘汰),面对德军强大的战机与空降部队,荷兰空军已无招架之力,在经过德军轰炸后,荷兰的战机数量已不足40架。尽管如此,荷兰军队依旧在海牙成功反击德军空降部队,消灭德军数百人;而德军的空降部队在针对比荷两国的空降行动中也付出了半数伤亡。    

5月13日,德军装甲部队的第9装甲师进军鹿特丹并在次日占领;空军配合陆军发起了“鹿特丹大轰炸”,直接摧毁了鹿特丹的防御力量。在空军近失的情况下,为避免更大规模的轰炸,5月15日,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宣布投降,荷兰女王搭乘英军驱逐舰逃往英国成立流亡政府。荷兰战役结束。

入侵比利时

由于比荷两国的空军实力与德军相差过大,因而德军在入侵比利时的24小时内就轻易摧毁了半数的比军战机,夺取了比利时甚至整个低地国家的制空权。然而在陆地作战中,德军却又一次需要打破比利时的要塞防御。    

早在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进攻比利时,即将跨越默兹河防线之时,就遭遇了列日要塞的坚强抵抗。德军率先出战的十万先锋部队在超过两百门火炮的强攻之下无法占领要塞的12座钢筋混凝土炮台。最终使得一战德军著名将领,时任第2集团军副参谋长的鲁登道夫亲自下场,在飞艇以及口径达420mm的“大贝尔塔炮”的猛烈打击之下,德军在付出2.5万人伤亡,耗费11天时间后才完全占领列日要塞全部炮台。因此,当1940年的德军面对比利时东部防御体系的核心,号称“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的埃本-埃马尔要塞时,如若重蹈覆辙、延宕战机,后果不堪设想。    

为突破要塞,德军启用非常规的突破手段:5月10日4时,41架容克52飞机拖着DS230型滑翔机从德国起飞,直扑埃本·埃马尔要塞防御区的表面阵地。降落之后,运输机上的突击队员与工兵直扑炮台并成功炸毁主要炮台,而伞兵则控制阿尔伯特运河(比利时于1939年兴建的运河,沟通列日-安特卫普)附近的桥梁。

埃本-埃马尔要塞虽然坚固,但守军较少(约1200人左右),并且德军在要塞表层造成的爆炸也令守军无法猜测德军动机。11日上午,德军在包围要塞之后逐步向内部推进;在敌我双方兵力悬殊且无退路的情况下,11日中午时分,包括指挥官乔特兰德少校在内的守军投降,德军以极低的伤亡(相较于一战的列日要塞)便夺取了埃本-埃马尔要塞。至此,德军通往比利时的道路已畅通无阻。5月15日荷兰投降后,英法联军逐步撤出比利时;17日,德军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英法联军全线收缩之后,比利时军队彻底崩溃,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于1940年5月28日向德国投降。比利时战役结束。    

重头戏:法德交战

由于在战役一开始,荷兰、比利时的防御阵线已难以阻挡德国B集团军的进攻,因此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立即越过法比边境火速增援。而驻守马奇诺防线的法军又被德国C集团军的佯攻所干扰,致使南撤法军犹豫不决。

早在德军进攻比荷卢三国时的1940年5月10日,担任主攻任务的德国A集团军群也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发起了突击作战。在“克莱斯特装甲集群”中,由古德里安率领的第19装甲军仅仅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直插法国内陆。古德里安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军骑兵部队担任指挥官和参谋长,亲自勘探过阿登地区的地形环境,使用装甲集群挺进阿登地区正是出自他的计谋。在长途奔袭过程中,即使“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在默兹河地区遭遇交通堵塞,德军也未遭到法军空袭。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到达默兹河北岸,并攻占法国重要要塞城市——色当。    

在攻占色当后,5月13日,“克莱斯特装甲集群”派遣国防军第1、第2与第10装甲师,配合精锐摩托化部队“大德意志”师展开渡河作战,企图打破默兹河防线。德国空军甚至调集了多个轰炸机联队执行数小时的空袭行动。即使如此,法军第147要塞步兵团与第71步兵师仍依托坚固要塞,成功击退了德军装甲师的数次进攻;然而,猛烈的空袭却使得后方防线的法军第55步兵师军心动摇,士气随即崩溃并蔓延至法军整条战线。当日傍晚时分,比尔松山的守军自行撤退,使法军防线出现缺口;夜晚8时,第1装甲师击穿法军阵地;第2、第10装甲师在午夜时分成功渡过默兹河。    

在第二次色当战役(与普法战争进行区分)之外的战场也格外热闹。德国为牵制法国第1集团军,避免其干扰阿登地区的德国A集团军进攻,遂在1940年5月12日于比利时的阿尼地区展开阻击。由于法军先期派遣装甲师,因此阿尼战役也成为了一次法德装甲对抗的大戏。最终以法军损失包括霍奇基斯H35坦克和索玛S-35坦克在内的120辆坦克,换取德军损失超过160辆坦克的战术性胜利。5月14日,德军第3、第4装甲师再次向撤退至让布卢地区的法军发起进攻,然而法军在伤亡2000人后依旧取得了胜利。同样是5月14日,英法派遣多支轰炸机部队试图炸毁默兹河的桥梁,德军侦察后迅速派遣战斗机部队进行拦截,地面高炮部队集中300门高射炮支援战斗,使得盟军战机大多被击落,空袭目标大多未遭损坏,德国空军中将布鲁诺·略尔将5月14日称为“战斗机日”。    

5月15日,法国第2集团军司令夏尔·安齐热希望使用第3装甲师突破德军在色当的防御,并收复因士气崩溃而丢失的比尔松山,法德因此在斯托纳地区展开激烈战斗,情况危急到该地区在三天内易手17次,被称为“1940年的凡尔登战役”(虽然实际规模与参战、伤亡人数都远不及凡尔登战役)。5月17日,德军在伤亡6000余人后惨烈夺得控制权。也是在5月15日,德军装甲集群长驱直入,击溃色当附近的法国第9集团军,在蒙特尔梅歼灭法国第102要塞师;时任德国第7装甲师师长的埃尔温·隆美尔更是“急先锋”的典型案例,隆美尔率领的装甲部队先是与古德里安联手进攻,使法国第9集团军撤离默兹河防线,。随后在部队未经休整的情况下又与法国第1装甲师进行两次交火,在24小时内推进30公里。古德里安更是在占领亚眠(法国北部重要工商业中心)后于1940年5月20日在阿贝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5月23日-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先后占领了布洛涅和加来(俘获英军4000人),第41装甲军也已接近格拉夫林运河,德军希望一鼓作气,直取敦刻尔克。    

然而千钧一发之际,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到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求德军停止进军;5月24日,希特勒签署第13号特别训令,命令德军装甲部队停止前进,而由空军部队接管攻击指令。这一指令造成的结果为:英法联军在向敦刻尔克撤退的同时趁机加强了邻近的防御阵地。然而,阵地被突破只是时间问题,为撤出即将被包围的盟军部队,英国于1940年5月26日启动“发电机行动”,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6月4日,包括9万法军、近4万比利时军在内的共约33.8万人成功撤离敦刻尔克,而留守法国里尔的4万名法军被俘。    

德军最后的攻势

以英国为首的盟军部队已尽数撤回英伦三岛,然而给法国留下的却是万分危急的处境:在法国北部的作战当中,无论是较为精锐的步兵部队还是临时组装的装甲部队,基本都被德军所快速击败,北部前线损失的部队数量已达到惊人的61个师,此时留给时任国防部参谋总长、法军总司令的魏刚的部队,只有64个法军师和1个英国师,而法德的战线长度也达到了令人绝望的965公里。6月5日,德军以143个师的兵力,对法国剩余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即使大局已定,但魏刚仍尽力集结部队,依靠剩余兵力沿索姆河至埃纳河建立防线,在埃纳河以及亚眠地区依托火炮优势成功阻碍了德军进攻。然而法军终究未能彻底阻挡德军的强攻:6月8日,法军空袭未果,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抢先渡过索姆河并击溃重新组建的法国第10集团军;6月10日,法军第9军和英军第51师的退路被隆美尔切断,致使前者在两天后投降;古德里安也在同一天彻底击败法军装甲部队;也是在同一天,完全失去信心与战斗力的法国政府撤出巴黎;1940年6月14日,在巴黎被设为“不设防城市”后的第二天,德军第30步兵师占领巴黎,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6月17日,佯攻“马奇诺防线”的C集团军与古德里安的第19军相互配合,将防线守军阵地不断压缩,最终在6月25日成功夺取马奇诺防线,俘获数十万法军。

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代表在法国巴黎的贡比涅森林里的“东方快车第241号车厢”内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这一协定宣告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希特勒认为,倘若在同一地点签署法国的投降协定将会是对1918年最好的“民族复仇”。于是乎,1940年6月21日,法德双方在贡比涅展开停火谈判(甚至于一战谈判时的车厢都被德军从博物馆内拖出,并用作法德停火的谈判场地),6月22日-24日,法国先后与德国意大利代表签署停战协定。至此,法国战役以法国本土沦陷而告终。    

战后总结

法国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继闪击波兰、吞并丹麦与挪威后,发动的针对比荷卢三国以及英法联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法国的沦陷标志着二战欧洲战场西线地面战事告一段落,直到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为止。    

在这次战役当中,近5万德军阵亡,超过12万德军士兵受伤;而盟军方面,仅法国一方就付出了8万法军阵亡、12万法军受伤,超过百万的法军被俘的惨痛代价,再加上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伤亡数据,整个法国战役期间,盟军付出了包括17万人阵亡在内的约37.7万人伤亡代价。

装备方面,德国在本次战役中损失了约800辆坦克与1200余架战机(其中绝大部分损毁于直接战斗),而盟军当中,约有1700辆法军坦克被毁,损失了2200余架战机;此外,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当中,盟军就已直接丢弃了700辆坦克,13万辆摩托化装备以及2000余门各类火炮与防空炮,盟军损失量之巨大可见一斑。    

在本次战役当中,德军革命性的战术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亮点之一。德军主要战术为多兵种联合作战,在法国战役中,德国的陆空联合作战就较为优秀。其行动战术依赖于进攻部队始终保持高速的机动能力,其中包含数量均衡的高素质步兵、工兵部队和坦克编队,以装甲师的编制整合。装甲师可以执行侦察任务、接敌前进、防御、以及攻击重要阵地或弱点。装甲师本身也将由摩托化师和步兵师支援。当装甲师快速攻占某个地区之后,步兵和炮兵部队则立刻进行换防,作为继续进攻的支点。德军的坦克实际存在数量劣势,但德军部队能够夺取阵地,并将敌军装甲部队吸引至己方师部的反坦克阵地。这样的作战可以保全坦克,使下一阶段的进攻得以延续。    

相反的,法军在战略、战术层面的落后则无疑是法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我们在前文提到过,或许是尼维尔攻势、凡尔登战役等事件留给法国军队的创伤过大;也或许是重炮+堡垒的作战方式大获成功的影响,使得法国在一战后的作战体系仍是以防御德国进攻为主,通过修筑固定防线与添加防御部队的方式进行作战,企图将敌军再次拖入炼狱般的堑壕战形式为主。这种“完全防御”的模式固然是为了减少己方伤亡,然而却也因此失去了法军本身的机动性。当崇尚“机动作战”的德军摸清了“完全防御”的法军底细之后,这套幻想“减少己方伤亡”的体系自然也就随着马奇诺防线的失陷而终结了。

法国的军事力量完全弱于德国吗?德国的坦克营理论上配备三号坦克与四号坦克;但由于这两种坦克的缺乏,部队实际上使用的是轻型的一、二号坦克和一部分38t坦克,面对法国陆军在二战前设计、用于支援步兵作战重型攻坚突破的B1重型坦克之时,孰强孰弱还有待商榷。然而,个体装备的强悍终归弥补不了总体战的失利。即便戴高乐率领的第4装甲师在5月中旬成功击退德军装甲部队,但德军的立体作战终究未能使他继续反攻。(上图为B1重坦)

“(在法国战役胜利后)所有的不屑和抱怨都沉默了。就连反对纳粹政权的人也发现自己难以抵挡胜利的情绪。兵工厂的工人们竭力要求被准许参军。人们认为最后的胜利即将到来,只有英国还挡在路上。这也许是在第三帝国的整个统治期间民众中唯一一次真正的战争狂热。”——伊恩·克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