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陆军史话(5)

 阿里巴巴yht 2023-09-30 发布于河南

接上回

首战波兰:

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于1939年4月由陆军总司令部开始制定,总负责人是总参谋长哈尔德,而负责此计划的则是格特·冯·龙德施泰特大将为首的“龙德施泰特小组”,但龙德施泰特把实际的参谋工作交给了他的部下—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中将与君特·布鲁门特里特上校进行,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大将则担任整个行动的总指挥官。

白色方案的总体战略逻辑仍然遵守了之前一战时期的做法:于一方采取守势、集中大部分主力部队,于一方取得迅速的决定性胜利,尽快结束两线作战的不利局势(集中兵力于波兰,对西方盟国采取守势)、以侧翼攻击敌人迫使其进行反正面作战,尽可能以少胜多以及凭着机动作战达到的包围歼灭战,将敌人有生力量消灭,这些皆是德国自老毛奇时代起便一直由德军参谋部传承的思想,总称为“普德学派”。而历经了战间期近20年的发展,飞机、坦克、装甲车和卡车的大量普及已经显著增强了部队的机动能力,德军的普德学派军事思想则发展成了日后的“闪电战”模式,即将集中使用的装甲部队来突破敌军防线,快速深入后方、将敌军主力包围后而进行决定性的歼灭会战。然而在波兰战役时,德军认为装甲部队作战能力仍是一个未知数,鉴于降低风险等理由,最高统帅部将装甲师与其他快速部队用于支援传统步兵师、装甲师也被分散于各集团军中,而并未形成军级以上的单位。因此,波兰战役实际上是以装甲兵为支援、而非主力的战斗,大量的行动仍然是以传统步兵来承担突破、包围与歼灭的责任。

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波兰的地形非常适合机动战,不仅有广阔的平原,且几乎没有什么天然屏障,唯一可能阻碍德军的几条河流则因为夏季而水位大降,在此时期,波兰境内的第一大河—维斯瓦河甚至可以在任何一处直接通过;反之若下了大雨,波兰境内原先就很差劲的路况将变成一片沼泽,地面将会变得非常黏稠。波兰的地形不仅并未对德军造成困难,其地理位置更是处于极不利的态势;波兰共计约5,600公里的漫长国界,其中于西部和北部与德国相接处即长2,000公里,在1938年慕尼黑会议后更在南面延长了300公里,这也意味着波兰受到德国三面包围,尤其波军布署军队若越接近其疆界,在战争爆发后德军只要自任何一方向出发,即可将突出部内的波军所包围。

德军策划作战时充分利用了其优势,并将军队分成三个方向—西、北、南来进攻波兰,由两个集团军群施行,两大攻击矛头将形成两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包围圈,将波兰的主力部队在维斯瓦河以西就被围歼,小胡子要求在六周内征服波兰,但德国计划者认为这需要三个月。此作战预计将于宣战前即开始进行敌对行动,并实际指挥由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大将负责,而集团军群的配置则如下

南方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大将指挥,担任主攻,自德国西里西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边境发起攻击,下辖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步兵上将的第8集团军(将向东进攻罗兹,为主攻左翼)、威廉·李斯特大将的第14集团军(往克拉科夫推进,并转向波兰的喀尔巴阡山脉侧面,掩护第10集团军侧翼)以及中路由瓦尔特·冯·赖歇瑙炮兵上将指挥的第10集团军(担当主力,将向东北方向挺进波兰的心脏地带)。南方集团军群共有26个师,约88万人,其中快速部队为10个师,攻击重点集中于第10集团军上,该集团军群还得到了空军的凯塞林航空兵上将的第1航空队的支援。德国的傀儡国—斯洛伐克也将派3个步兵师和1个机动兵团组成的“贝尔诺拉克集团军”自该国北部实施辅助攻击。

北方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大将指挥,担任助攻,自东普鲁士发动攻击,下辖格奥尔格·冯·屈希勒炮兵上将的第3集团军(由东普鲁士直接向南前进)与君特·冯·克鲁格炮兵上将的第4集团军(向东南进攻波兰走廊,消灭但泽一带突出部的波军)。北方集团军群共有16个师,约63万人,其中5个师为快速部队,北方集团军群还得到了由亚历山大·勒尔航空兵上将指挥的第4航空队的支援。两路主攻的德军部队一共有66个师、1,516,000人、9000门火炮和2750辆坦克。

C集团军群:由威廉·冯·勒布大将指挥,负责于西线防御英法两国可能的进攻,共有22个师,其中的一部分为后备役组成,按照哈尔德的说法,这些部队大概只能处理“收取关税”这一类的任务。德军另外还预留14个师作为预备队。

此外在战争开始前,德军军事情报局的特种部队——“勃兰登堡部队”还会渗透进入波兰,保护工厂、矿区不受波兰人破坏。

双方的部署和德军的总体计划
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大将,从1938年开始担任德国陆军总司令一职,并指挥了陆军在二战早期的战斗,后于1940年升任元帅。1941年布劳希奇因为莫斯科战役的失败而被解职,二战结束后其被英军逮捕,后1948年死于狱中。

如同上篇提过的一样,德国在入侵波兰时还远没有完成全部军事准备。例如,弹药和替换车辆的库存很低,历史学家认为小胡子的举动既是一场军事赌博,更是一场政治赌博。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致力于生产军事装备和补给品,并且只有在战役不长的情况下,才有能力组建一支能够成功入侵其邻国的军队。事实上,1939年1月,在计划入侵波兰时,国防军的原材料分配被削减了大约30%的钢、20%的铜、47%的铝和14%的橡胶。此外,德国经济还没有被动员起来进入战时状态,完全进入总动员状态则更是要到1943年。德国政府仍然将数百万德国马克用于生产民用消费品,女性人口从未被有效地用于战争生产(詹姆斯·卢卡斯在他的《帝国》一书中说,直到1943年仍有100万德国妇女被聘为理发师,而不是军备或与战争相关的行业),而战争后期德国战时经济中的许多工人都是不情愿的奴隶劳工。 

即便波兰战役以及西欧的胜利之后,这一状态也没有太大改变,负责国防军内政部的沃尔特·沃利蒙在战后写道: 在波兰战役取得成功的事实中,小胡子(仍然)拒绝全面下令动员;后来,部分动员被下令,但经济被特别豁免......旨在通过让熟练工人继续工作来保护军备工业的深思熟虑的措施都没有实施。 

不过,虽然战争准备还没完成,经济也没有进入战时状态,但德军仍然是一支相当强大而且可观的作战力量,特别是和其对手波兰军队比起来,德国军队不仅在数量和火力上比波兰军队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他们的组织和指挥结构也更有效率。其最重要的作战力量——装甲部队共编成7个装甲师和4个轻装师,另外还有4个摩托化师,总共拥有大约3300辆坦克,其中2,859辆在野战部队中,另外408辆在后备部队或者作为库存训练。由于三号和四号坦克数量还不多,这3300辆坦克里大半以较老的一号和二号坦克为主,加上俘获自捷克的两种轻型坦克,这些部队将在未来作战里扮演主角的地位。按照古德里安的想法,德国坦克和其伴随的机械化支援部队(机动火炮等)将被用于大规模的机械化先锋(Schwerpunkt)攻击,作为机动性强的部队,在敌军防线上打穿出突破口并隔离敌军将其包围并摧毁,而装甲和机械化部队向前推进以重复该过程,最终突破敌人的前线然后向纵深推进,造成后方混乱,切断供应和通信线。 

而机动性较差的常规步兵师理论上会跟进装甲师的推进,负责巩固战线并歼灭被围敌军。 德国陆军还得到了空军的密切支持,特别是俯冲轰炸机被用于扰乱敌军的补给和通信线路,并在其后方散布恐慌和混乱,从而进一步瘫痪敌人的防御能力。机械化作战是这种战术的关键,这一战术在九月战役中首次亮相,并被当代记者昵称为闪电战(blitzkrieg),他们认为这个名字很合适,因为它的基本特征是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机动性。 不过尽管闪电战一词是盟军在1939年波兰九月战役中创造的,但现代的许多人(如马修·库珀)认为,德国在波兰的行动比后来在法国以及苏联进行的行动要保守的多。例如,库珀写道在《德国军队》中认为,波兰战役实际上是一场比较传统的歼灭战,机械化部队部署在三个德军集中区,没有特别强调独立使用,而是主要被用于制造小包围圈或者歼灭小股敌军,并占领作战纵深的地形,以支援随后的大部分非机动步兵。

参加波兰战役的德军装甲部队
1939年9月,奥地利下士看着德国士兵向波兰进军。

1939年9月1日清晨4点40分,德国空军首先轰炸波兰城镇维隆,造成该市70%的建筑物被毁、约1,200人死亡(大部分为平民)。同时,德国以官方访问名义停留于但泽港内的前无畏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开始对西盘半岛上的波军据点开火射击,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发炮火。4点45分,德国陆军自北、南、西三方向同时入侵了波兰,在入侵的第一阶段行动中,尽管初次上阵的德军因为组织不良或者过于紧张发生了一些误击事件,但德军仍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将波军分割为数个小集团,并以远较波军预想还要快的速度挺进著。

其中在北方,以古德里安的第19摩托化军作为矛头的第4集团军进展颇快,而受到后者和第3集团军夹攻的波军波莫查集团军于9月3日开始往东南撤退,途中波军第18波美拉尼亚枪骑兵团还为争取时间而对德军步兵发动骑兵冲锋进行逆袭,并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不久后,德军装甲车以机枪将波军骑兵击退,本次的行动被意大利记者叙述成“波兰骑兵勇敢地向德军坦克冲锋”,成为日后一个知名的误传。在波莫查集团军决定撤退之际,波军已损失了一万名士兵,大多是于波兰走廊被德军进行小型包围所歼灭,这也令东面的莫拉瓦侧翼洞开。

德军最高统帅部判断波军会撤至布尔达河设置防线,于是古德里安亲自指挥第3装甲师进行渡河攻击,击破了波军自行车部队的防御。9月2日,德军跨越了布尔达河,但此时第19摩托化军的坦克弹药与燃料用尽而不得不停止。另一侧的第3集团军则以肯夫装甲师作前导,向莫德林集团军的第20步兵师进行猛烈的攻击,一直到向南推进时遭遇莫拉瓦当地波军要塞强烈的抵抗,德军则以迂回将其包围之,波军固守三天后放弃了该地,莫德林集团军随后撤至华沙。9月2日,肯夫装甲师继续往东前进,而第3集团军动员梯次较后的几个步兵师则留下来抵御波军那累夫兵团对东普鲁士发动的攻击。9月3日,第3与第4集团军于纽恩堡会师。9月5日,肯夫装甲师跨越了那累夫河。

在开战头三天,波兰北部的走廊地区已经被德军所占领,然而波莫查集团军大部分主力仍成功撤出。这时波兰北部仅剩下但泽一带的波军继续强烈地抵抗德军,尤其是前者在自军条件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仍能坚守很长的一段时间,包括西盘半岛、但泽波兰邮局和海尔半岛三地的战事;西盘半岛上的波军仅有200多人,却能防守人数达2,600人且尽占装备、海空部队支援优势的德军长达一星期;但泽波兰邮局亦然,邮局内仅有数十位公务人员和平民,却能抵挡拥有装甲车等支援的党卫队士兵14小时之久;海尔半岛的波军更是从9月9日一直抵抗到10月2日才投降。

现代复原的场景:德军在科罗加提战役中抵挡波兰骑兵的反击
在入侵当日,德军将边界检查站上的栏杆推倒

而在南翼,兵力远较北方集团军群强大的南方集团军群以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为主攻切入波兰国境,波军随后撤退,并计划在琴斯托霍瓦建立新防线,但德军机械化部队挺进速度极快,加上波军撤退时遭遇到的各种混乱,使得9月3日时该地即被德军所占领,第10集团军的第1装甲师和两个步兵师也突破了波兰第7步兵师的防御,夺取了横跨瓦尔塔河的桥梁。南部掩护第10集团军南翼的第14集团军则以第5装甲师为前导向克拉考和下西里西亚工业区前进,并将与其合围波军克拉考集团军。掩护第10集团军北翼的第8集团军也向洛次挺进中,该单位车辆不足,无法对其北边的波兹南集团军试探其实力,这埋下了后来被反击的危险。

波军此时剩下波兹南集团军处于未遭到打击的状态,其西部正面仅有德军弱小的边境守备部队,原先波兹南集团军司令库特雷兹巴想要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北翼—第8集团军发动攻势,但雷兹欲保留其实力来组织成维斯瓦河的防线而拒绝,并命令波兹南集团军进行撤退,然而这时德军第4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已经威胁到其两侧翼,有被围而歼之的危险。事实上,雷兹的决定正中龙德施泰特的下怀,后者一直担忧遭到波兹南集团军来自左翼的逆袭,并曾向小胡子建议以德军骑兵单位来防御,但希氏予以拒绝,并将此任务交给了训练与经验均不足的武装党卫队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因此,雷兹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想法,错过了一次打击南方集团军群的时机。9月6日,第10集团军的第4装甲师抵达华沙郊区。9月8日,在击退波兰“沃林斯卡”骑兵旅守军后,第4装甲师一度要突破防线进入市内,但随后被准备好反坦克阵地的波军重创,损失了60辆坦克,德军便先撤出该单位、等待增援。

鉴于日益不利的战况,波军加速进行动员,但9月4日当天普鲁士集团军都未集结完成(主要原因是波军本身动员效率太差和受到德国空军干扰所致),波兰最高统帅部只好再组成卢布林集团军。到了9月7日,波军克拉考集团军已濒临崩溃、洛次集团军和普鲁士集团军的联系也几近断绝。9月8日,第10集团军自北、南、西三方向包围拉多姆的波军,虽然后者抵抗激烈,但德军在德国空军的支援下仍于11日结束了战斗,俘虏了6万名战俘。

战争进行到第5天结束,哈尔德便断言“敌人实际上已经被打败了”。而9月7日当晚,雷兹判断德军将在一星期内把华沙包围,届时他将失去与其他集团军的联系。因此,雷兹在这时决定将最高统帅部迁至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

另一方面,向华沙进军的第10集团军由于与掩护其左翼、但机动力不足而被抛在后面的第8集团军脱节,而掩护第8集团军侧翼的又只剩下一个第30步兵师。9月8日,库特雷兹巴再次向雷兹请求其指挥波兹南集团军和波莫查集团军对第8集团军侧翼反攻,两集团军即便已遭到部分损失,仍保有可观的作战能力(9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旅)。波军最高统帅部判断,倘若不实施反击,德军挺进速度仍超过波军,后者会持续居于不利之地位,但若反击,虽不利于部分波军的撤退,但可以减缓德军的进军速度,争取其他单位(尤其是洛次集团军)撤往维斯瓦河的时间。衡量权益利弊后,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同意库特雷兹巴的要求,但又给了一个非常不切实际的命令:“以拉多姆为目标向东南方发动攻击,并一边撤往罗马尼亚桥头堡。”9月9日晚,波军自布楚拉河东南部开始发动大规模反击,这场“布楚拉战役”也是波军于波兰战役中唯一的主要攻势行动。

由于情报人员的疏失,德军错估了波兹南集团军的位置,误以为其已借由铁路撤回华沙,但龙德施泰特仍对北翼日渐延伸所暴露出来的弱点而有所警戒,并警告布拉斯科维茨,但前线单位的第24步兵师和第30步兵师则忽略了此威胁。后来当波军反击开始时,第8集团军内部确实有所震惊,但龙德施泰特和身为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的曼施坦因则视此为一次歼灭于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军的大好机会,于是开始重新集结兵力。9月11日,第8集团军已自第10集团军、第14集团军中抽调,达到6个军的强大兵力。9月12日,库特雷兹巴得知洛次集团军已往北部的莫德林撤退,两军已无会合之希望。即使如此,库特雷兹巴还是进行了数次不协调的突围;先是9月12日再度朝东南方突击,而德军虽然有所损失,却仍然成功固守战线。9月15日,波军已放弃了东南部的攻击。9月16日,库特雷兹巴再对东北方发动攻击,但德军将原先推进到华沙市郊的两个装甲师掉头,自东面攻击,波军再度被击退。17日,德军也调来原本在轰炸华沙的空军,对布楚拉包围圈的波军进行强大的打击,让波军伤亡惨重。9月17日,德军收紧包围圈,于当天就俘虏了4万名战俘。9月21日战斗结束后,波军共有12万人被俘,只有少部分士兵得以借由森林为屏障逃出包围圈,而波兹南集团军与波莫查集团军的大部分兵力都被消灭了。

在德军第8集团军与第10集团军正处理布楚拉战事时,波军设法争取了一星期的宝贵时间,加快增强华沙城的防护以因应敌军接下来的入侵,并尽量将残存的部队(主要是克拉考集团军)调至罗马尼亚桥头堡,而德军则正以13个师(相当于波兰战场上总兵力的1/3)慢慢包围华沙城。南北两主要战场上,德军还要于华沙以东建立一个巨型双钳。9月14日,德军第10装甲师抵达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边境地区,并于15日击破了当地波军的防御工事。9月17日,第3装甲师抵达弗沃达瓦,德军装甲兵力的南北两钳即将合围。在波兰的其他重点地区方面,普热希梅尔自9月10日被德军包围、9月14日包围了利沃夫,此地是波兰除了布楚拉河以外的最后一个主要反抗据点,而两个星期不到就打到了利沃夫这一事实则让德军尤其感到高兴——要知道上次世界大战时候足足折腾了四年德军也才仅仅在这附近和俄国达成停战而已。

德军在波兰的乡村行军

另一方面,就在9月17日一早,苏军从东面发起了对波兰的入侵,此举不仅令波兰震惊,连德军也极为讶异,包括身居高级职务的最高统帅部作战处长约德尔将军也惊讶的追问:“他们准备对付谁呢?”原因是,小胡子只有告知外界(包括大部分德军将领)德苏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一事,却没有提到共同瓜分波兰的行动。而对前线的德军士兵来说,苏联的入侵毫无预警,因此两方还引发了一些冲突,不过都是相对算少的情况,总体来说,两国士兵间仍有一定程度的友善关系,德方也借由宣传促成和谐的气氛,两军士兵互相握手敬礼。9月23日时,布列斯特的德苏两军还举行了联合阅兵,两方分别由德军第19摩托化军军长的古德里安和苏军第29坦克旅旅长的谢苗·克里沃申准将作代表。

苏军这一行动则让波军所有的防御计划彻底泡汤,现在情况已经无可挽回了,9月15日时,第10与第3集团军已经包围了华沙。德军还在16日大量投下传单劝降,以免让部队进行残酷的巷战而导致大量伤亡,但波军守将—原洛次集团军司令隆美尔将军(不是德军的那个隆美尔,两个人正好撞名字了)拒绝此要求,因此德军开始对华沙发动攻击。9月21日,南方集团军群集结1,000门火炮轰炸华沙。并在23日对该市发动攻击,然后被波军所逐退。25日,德军再度集结可用之火力进行轰炸,包括1,200架的飞机,9月26日,第8集团军再发动攻击,逐渐突破了波军的防守。隔天,隆美尔提出停火休战要求,但被德军所拒,后者表示只接受无条件投降。当天下午,华沙守军投降,德军俘虏了城内共14万名士兵,而该城有40%的建筑物被受损、另外10%被毁。

9月18日,波军克拉考集团军尝试突破德军防线,撤往罗马尼亚,双方还爆发了波兰战役中最大规模的坦克战,最终波军的攻势被击退,克拉考集团军亦于9月20日投降。9月27日,德军在北部的“莫德林要塞”使用原用来轰炸华沙市的大炮,发动猛烈的进攻,突破波军的防线,结束了历时16天之久的莫德林战役,莫德林集团军全军覆没,24,000人被俘。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只剩下少数孤立且被德军所包围的波军仍驻守着阵地,最后接连投降,如欧克斯威、海尔半岛、西盘半岛上的波军。波兰境内最后一场大型战斗为科克战役,波军的“波黎瑟独立作战兵团”于卢布林地区进行为时四天的抵抗,最终于10月6日投降,共10,000余名波兰士兵被俘,这标志着波兰战役的结束。

德军准备向华沙发起进攻
击败波兰后,德国与苏联军官彼此握手致意
一名苏军BT7快速坦克车长正在与几名德军步兵交流

波兰战役结束后,按照《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内容,德国将拥有18万8,000平方公里、2,020万人口的占领区。于是在波兰战役尚未结束时,德国就先于9月8日和13日设置了占领波兰的军区,分别是阿尔弗雷德·冯·沃拉德-博克尔贝格的“波森”军区和由瓦尔特·海茨指挥的“西普鲁士”军区,分别占领了大波兰和波美拉尼亚两区,之后将两者划入本国领土,共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000万,较1914年的德意志帝国东部边界长250公里。后来小胡子又任命阿瑟·格雷泽和但泽的纳粹党州领袖艾柏特·福斯特两位纳粹党行政人员分别管理“波森”与“西普鲁士”两军区,而剩余的波兰领土则由新成立的“波兰总督府”管辖,由汉斯·弗兰克负责。1939年10月3日,纳粹德国则再设立了“罗兹”和“克拉考”军区,并分别由龙德施泰特和李斯特将军指挥。

而在军事上,德国得以重新验证他们的军事理论优越处,摆脱在探讨一次大战德军失败的原因时对其产生的怀疑,重新恢复机动作战的准则。再者,印证了快速部队的实战能力,并在没有任何先例的情况下,完成了德国军事历史上首次师级装甲部队的作战行动,还体察到部队训练不足、装备的不适用和不合理性等问题。例如,装甲师在巷战的战斗中会蒙受极大的损失,如自9月8日起,第4装甲师在华沙一带的激烈战斗中,原先的120辆坦克到战斗结束时只剩下57辆可用于作战,德军自此即尽力让装甲部队避开市区的战斗。一号与二号坦克则暴露出其装甲防御能力差,火力不足的缺陷,因此德军在此后加紧三号与四号坦克的生产和改进工作。至于同为机械化部队的轻装师则表现不佳,它们用于进攻火力不足、用于侦查又太过笨重,因此在波兰战役后就不再新建轻装师,已有的轻装师也全部改编为装甲师。摩托化步兵师则因为单位人员过于庞大与笨重而被缩编,各师将一个摩托化步兵团抽出。德军还发现了88毫米高射炮与轻型防空武器用于反坦克和战场支援的效果颇佳,波兰战役结束后,德国空军的防空炮组员都必须接受此类训练。德军也注意到炮兵部队常落后于步兵的行动,使得前线的部队缺乏足够的火力支援,后来这个问题由“突击炮”、自行火炮等武器解决。所有这些举措都为后来在西线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波兰战役后,两名德军士兵正在摘下路边建筑上的波兰鹰徽

黄色行动:

波兰战役开始之后,小胡子乘着专列“亚美利加”号(Fuehrersonderzug Amerika)离开了柏林,前往第一线观战。哈尔德和陆军总参谋部的大多数人员也离开了班德勒大街的办公室,转移到柏林南方的措森小镇(Zossen)。一战期间,这里是巴伐利亚皇家陆军的监狱,现在则已经被改建成了总参谋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在战时使用的“齐柏林”预备大本营。

由于1939年度的《总参谋部勤务手册》已经规定,一线部队的指挥官才是作战的第一责任人,陆军总参谋部只起笼统的“顾问、助手和执行者”作用,光执行这些任务是不需要太多人手的。所以当总参谋部转移到措森之后,哈尔德便裁撤了第二、三军需长(原有5名军需长,领导总共12个处的活动),改由第一军需长施蒂尔普纳格尔中将负责中央处、作战处、组织处和训练处的工作,第四军需长负责西方和东方外军处、武官组以及谍报联络组,第五军需长负责战史和档案工作。不过对哈尔德来说,远离小胡子、并且缩减人手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措森,他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相熟的抱有反纳粹思想的军官积极联络。不久之后,就连小胡子也察觉到总参谋部所在地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措森精神”(Geist von Zossen)。

为了协调前线的补给工作,哈尔德还在现有的12个处之外新设了一个陆军军需总监(Quartiermeister,这是个真正负责军需的职位,有别于总参谋部下属各部门主管的传统称谓“军需长”Generalquartiermeister)的职位,由瓦格纳中将(Eduard Wagner)担任。留在班德勒大街14-15号院的那部分人员则组建了一个新的机构“陆军装备与后备军处”(CHBE),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总参谋部军官弗里德里希·弗洛姆炮兵上将(Friedrich Fromm)——统帅部长官凯特尔的死对头——负责,他同时也是国内全部后备军的头头。

今天的措森小镇街景,此地在冷战时期还作为苏联驻德集群和西方集群的总部所在地。
德军总参谋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在战时使用的“齐柏林”预备大本营

在陆军最高指挥机关搬家的同时,华沙于9月28日陷落,剩下的问题又变成了困扰德国人很长时间的那个老问题:西线的事情怎么办?1938年初,旧总参谋部培养出的优秀指挥官威廉·冯.勒布大将在柏林出版了一部名为《防卫》的军事理论著作。勒布在书中提出德国的重整军备是一种守势行为,军事统帅的神圣职责乃是防御敌人的进攻,保卫国家安全。这类看法差不多是当时陆军高级将领的一致意见。贝克大将在离职前就曾再三强调,法国拥有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陆军,德国在正面作战中没有把握,因此应努力避免法德开战。陆案总司令布劳希奇接纳了这一建议,1939年9月德波开战后,他下令在西线采取守势。

尽管几乎每个人都预计战争开始后法国会在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但英国和法国都很谨慎,因为他们都担心德国会对他们的城市进行大规模空袭(他们不知道90%的德国前线飞机都在波兰)。西线的法军直到9月7日,法国对德宣战四天后才开始行动,由11个法军师在萨尔布吕肯附近向齐格菲防线边缘发起了一次规模很有限的攻势,往德国境内推进了7-8公里,在达到齐格菲防线外围后就停止了下来。但在波兰崩溃后,莫里斯·加梅林将军于9月21日命令法军返回马其诺防线上的起始位置,把所有已经占据的地方又完好无损的还了回去。10月16日至17日,德军调来了从波兰战役结束后加强到西线的部队,进行了反攻,夺回了仍由法国掩护部队占领的剩余领土,法国掩护部队则按计划撤离,这次草率的进攻就此落幕,后来称为萨尔攻势。

1940年位于齐格飞防线上的反坦克障碍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双方在西线开始了静坐战,英法联军与德军隔着各自的防御工事互相干瞪眼,前线只有零星交战发生,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7个月。这种局面被一些人理解为英法和德国希望在波兰战役结束后恢复和平谈判的信号,但小胡子却不这么想——10月10日上午11点,戈林、凯特尔、布劳希奇、哈尔德和雷德尔被召到了总理府,小胡子直接把前一天已经炮制完毕的“第六号作战指令”丢给了他的将军们:“我决心不作多大耽搁就(在西线)采取有力的进攻性的行动。”德军主力应穿越卢森堡和比利时侵入法国北部,同时进攻荷兰,歼灭法国陆军及其一切盟友,并准备对英国进行空战和海战。指令要求总参谋部在1940年前拿出作战计划,计划秋天发起进攻。

对于这个计划,尽管哈尔德事前就已经有了一点心理准备,但还是被这记闷棍彻彻底底地打懵了。他在当天的日记里由衷感慨了一句:“太快了”。包括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C集团军群司令勒布大将以及之前刚刚从波兰战场回国的博克以及龙德施泰特等其他一些高级将领也认为在秋天无法发起进攻,而14日,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在措森举行了一次会议,讨论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个性软弱的陆军总司令照例不表明自己的意见,只说现在有进攻、观望和“根本性的变化”三个办法(至于“根本性的变化”是啥,其实就是政变)。而他自己,还是照例去上“陈情表”: 10月17日,回到柏林的陆军总司令再度谒见小胡子,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应该尽快地给他们几下子”。后者同时还否决了总参谋部和陆军总司令部联合提出的到11月26日再发动攻击的建议,决定将西线的“X日”定在11月12日。

1939年10月10日,英国拒绝了小胡子提出的和平建议,法国随后在10月12日拒绝议和。10月19日,哈尔德提出了“黄色行动”的第一版计划:《黄色行动第1号部署指令》(Aufmarschanweisung N°1, Fall Gelb),是入侵低地国家的行动代号。哈尔德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只是1914年计划的翻版。这两个计划都需要通过比利时中部发动进攻,但1914年计划的意图是通过一次对法军的大规模包围歼灭战来获得决定性的胜利,而“黄色行动”寄望于正面攻击,预计将以牺牲50万名德军士兵的代价实现将盟军迫回索姆河的有限目标。德军在1940年的兵力将被耗尽,要等到1942年才能发动对法国的主要攻势。小胡子反对这一计划,提出希望像波兰战役一样发动决定性的装甲突破;但哈尔德和布劳希奇认为尽管快速移动的摩托化战术在对抗东欧的“残次品”军队时效果良好,对于法国这样的一等强军无法发挥作用。

10月29日,哈尔德呈上经过修改的《黄色行动第2号部署指令》(Aufmarschanweisung N°2, Fall Gelb),其中有向荷兰展开二次攻势的计划。除了小胡子外,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将军亦不同意哈尔德的计划。龙德施泰特认为计划的基本缺陷是不符合德国自19世纪以来坚持的机动作战原则——必须以一次突破包围盟军主力,并将其最终消灭。为了实现机动作战的目标,唯一合理的突破地区是色当地区,它位于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战区内。10月21日,龙德施泰特与他的参谋长曼施坦因中将达成一致,认为必须基于色当突破这一基本构想安排作战计划,且需要以北面的B集团军为代价尽可能保全A集团军。

当曼施坦因在科布伦茨制订新计划时,第19装甲军司令古德里安中将也恰巧在附近的酒店。曼施坦因最初的计划准备由色当向北进军,直插比利时的盟军主力的后方。当古德里安应邀参与该计划的非正式讨论时,他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新想法。古德里安认为整个“装甲集团”应集中在色当,之后不应该转移到北部地区,而是向西部迅速插入至英吉利海峡,切断其部队的补给路线,这样的行动可能导致敌人战略上的崩溃,从而避免了传统包围战通常造成之相对较高的伤亡。这样高风险地独立使用装甲部队已在战前的德国受到广泛讨论,但德国陆军总司令部质疑这样的作战行动是否可行。古德里安在1914年和1918年随德国陆军亲身经历过阿登地区的环境,对该地的地形了如指掌,因此他对曼施坦因的总体计划立即表示了支持。

曼施坦因于10月31日在他的备忘录中第一次概述了这一替代方案。他在备忘录中闭口不谈古德里安的名字,淡化了装甲部队的战略部分,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阻力。1939年11月6日至1940年1月12日之间,曼施坦因又陆续提交了六份备忘录,慢慢地提出越来越激进的计划轮廓。这些建议均被陆军总司令部拒绝,而且没有被送呈小胡子。

而与此同时,按照“第六号指令”,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应当在11月5日面见小胡子,向其解释黄色方案的计划细节,同时最后一次尝试劝其放弃整个计划。这天中午,两位顾虑重重的将军在总理府的大会议室里见到了盛气凌人的前二等兵,当布劳希奇刚刚说出“秋天多雨”这个借口时,小胡子很不客气地回答道:“敌人那里也一样下雨。”总司令又找出部队尚未准备就绪、运输手段不足、军队内部失败主义情绪蔓延等接口,试图说服小胡子放弃整个计划。这个时候,自感尊严遭到藐视的小胡子歇斯底里地发作了。把他对陆军将领以及'措森精神"的全部怒火都发泄在了逆来顺受的布劳希奇身上。“你都干过些什么?枪毙这群人(指“失败主义者”)了么?枪毙了多少?”倒霉的布劳希奇被整整痛骂了二十分钟,几乎当场休克过去,最后还愤愤不平的给了他一句评语:“根本就是你们陆军不想打。”随后就把两位将军赶回了措森。

返回措森后的哈尔德一度准备启动后备方案,即发起政变推翻小胡子来阻止战争,他计划派科尔特上尉以面见小胡子报告的机会将其炸死,然后逮捕纳粹党要员并组建新政府,他还另外派出奥斯特上校偷偷给荷兰驻德国大使馆报信,告知其11月12日是预定的进攻日期。但11月8日,慕尼黑传来了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生爆炸的意外事件,这本来只是格奥尔格.埃尔泽这个民间反纳粹分子的自发行动,但却产生了意外后果,由于总理府警备以及爆炸物的获取变得困难,因此政变不得不取消。又过了几天,小胡子又把西线的三位集团军群司令、各军军长和三军统帅都叫到了柏林,听他讲了一场六个小时的演讲,面对小胡子在演讲中的各种要挟,将军们屈服了,此后再没有人反对在西线发起进攻的事情。

由于天气原因,进攻时间被一拖再拖,转眼就进入了1940年,结果又发生了一件意外。1940年1月10日,一架德军Bf 108联络机因大雾迷航,在比利时马斯特里赫特北面的马斯梅赫伦迫降,德国空军要员赫尔穆·赖因贝格尔(Helmuth Reinberger)当时正搭乘该机,携带德国空军向比利时进攻的计划文件。赖因贝格尔在迫降后未能及时销毁文件,因而这份计划很快地落入比利时的情报机构手中;但盟军情报机构怀疑这些文件是否是真实的计划。在1940年的满月期间,盟军又得到警报称德军可能向低地国家或荷兰发动进攻;可能在穿过低地国家后从北部包抄马奇诺防线;可能直接攻打马奇诺防线;或者途径瑞士发起入侵。盟军警报的所有可能中都未考虑到德军进攻阿登的可能性;而在梅赫伦事件后,德军推定盟军对德国意图的认识会进一步加强。1月30日发布的《黄色行动第3号部署指令》只是对此前计划细节的修正;但到了2月24日,德军主要的努力方向换到了南方的阿登地区。20个师(含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从面对荷兰与比利时的B集团军调动到面对阿登的A集团军。法国军事情报部门发现德国的几个师从萨尔转移到摩泽尔北部,但未能发现从荷兰边境向艾费尔山-摩泽尔河地区的重新部署。

在马斯梅赫伦缴获的德国计划原件,现收藏于布鲁塞尔皇家武装部队和军事历史博物馆

1月27日,曼施坦因被解除A集团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调任东普鲁士的第38军司令。为了让曼施坦因沉默,哈尔德要求他于2月9日在斯德丁开始他的指挥工作。但曼施坦因的下属在2月2日向小胡子提出了哈尔德计划的替代方案,小胡子看后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在13日下令按照曼斯坦因的计划改变方案,2月17日,他又下令召集曼施坦因、德军人事主管鲁道夫·施蒙特(Rudolf Schmundt)将军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行动主管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在柏林开会。尽管小胡子对曼施坦因的傲慢和冷漠立即产生了反感,但他默默地听着他的阐述,对曼施坦因的思想印象深刻。小胡子在曼施坦因离开后评论说:“当然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家伙,具有出色的计划天赋,但我不信任他”。

小胡子认为曼施坦因的计划可能足以达成决定性胜利,于是第二天便下令按照曼施坦因的构想改变计划。他设想一项向英吉利海峡开展的行动,将盟军包围在比利时;计划的成功能造成战略影响。哈尔德随后也产生了“令人惊讶的意见转变”,接受了主攻色当的的想法。但是,哈尔德无意让A集团军的7个装甲师作独立的战略穿插。1940年2月24日,《黄色行动第4号部署指令》发布;让古德里安愤怒的是,装甲师独立穿插的构想被完全删去。哈尔德受到的批评和他本人当初攻击曼施坦因时毫无二致。大多数德军军官感到震惊,并将哈尔德称为“坦克部队的掘墓人”。即使向常规方式作出了更多妥协,新计划还是引发了多数德军将领的抗议。他们认为不应如此不负责任地沿著容易被法军切断的路线,将部队集中于一个不可能得到充分补给的地方。如果盟军未像德军预期那样反应,该攻势最终可能造成灾难。不过哈尔德无视了他们的反对意见,于是最终计划就这么定下了。

黄色计划的演变全过程

挪威与丹麦:

德军计划中对法国和低地国家的全面入侵最终又因为一件事情而再次拖延了——小胡子决定这之前先进攻挪威。虽然自从开战以来该国一直小心翼翼的保持着中立,但小胡子一直担心同盟国可能在挪威登陆,进而威胁到德国的侧翼安全和重要的瑞典铁矿石来源,特别是在阿尔特马克号事件以及英法计划在冬季战争中以远征军名义在挪威登陆并进入瑞典后,小胡子更加担忧侧翼的安全,因此下令OKW开始研究入侵挪威的计划。

1939年12月14日,OKW制定了最初版本的计划,代号“北方研究”,内容以武力威慑为主,仅需动用一个师的兵力。1940年1月14日至19日德国海军研究出草拟计划的加强版。他们决定有两项关键要素,第1是偷袭,以减少挪威的抵抗和英国的干预,第2是用军舰而非较慢的商船运送部队,这使得同时占领所有目标成为可能,因为运输船会受到航程限制。新计划将投入1个军的兵力,包括1个山地师、1个空降师,1个摩托化步兵旅和2个步兵师,这些部队将乘坐德国海军舰艇同时在挪威境内的各个主要城市登陆,包括挪威首都奥斯陆和其他人口中心:卑尔根、纳尔维克、特罗姆瑟、特隆赫姆、克里斯蒂安桑和斯塔万格。该计划还要求迅速俘虏丹麦和挪威国王,以期迅速瓦解其抵抗。

1940年2月21日行动指挥权交给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特将军,他在一战时曾在芬兰作战,因此熟悉极地作战,不过他只有地面部队的指挥权,虽然小胡子希望能将指挥权统一。

1940年1月27日最终的计划被命名为威瑟堡(Weserübung),其中的地面部队由陆军第21军为核心,其内包含第3山地师和另外5个步兵师,其中的步兵师全部未曾上过战场。计划的第1梯队包含3个师,剩下的留待第2波再登陆,有3个伞兵连用于占领机场,第2山地师后来也被加入作战。

虽然原计划是入侵挪威和以外交手段取得丹麦机场,但小胡子在3月1日指示两者皆入侵,这是因为德国空军以防空预警为由坚决要求占领战斗机基地,为了入侵丹麦,德军又编成了第31高级指挥部,包含2个步兵师和第11步兵旅,整个行动定在4月9日正式开始执行,由于入侵挪威需要走海路,因此海上的行动开始的早一些,最早在4月3日便已经开始准备。

威瑟堡行动的简单示意图

尽管早在4月4日,德军反纳粹密谋集团的核心人物,军事情报局局长卡纳里斯海军上将就秘密向丹麦透露了德军将要进攻的消息,两国情报机关和驻柏林大使也曾发出警告,但是丹麦和挪威政府为了避免刺激德国,迟迟不愿进行动员和下令部队进入防御阵地,其中丹麦直到4月8日下午13时30分才命令军队全面戒备,此时距离德军开始进攻仅剩14小时45分而已。

同样在4月8日,一艘波兰潜艇在挪威南部利勒桑港附近击沉了一艘正在秘密执行运输任务的德国运兵船,沉船中的许多德国士兵被随后赶到现场的挪威渔船和驱逐舰奥丁号救出。在审讯中,幸存者透露他们被指派去“保护卑尔根免受盟军的入侵”,不久之后,正在执行警戒任务的挪威巡逻艇波尔三号被正在驶往奥斯陆的德军舰队发现,并在一番交战后被信天翁号鱼雷艇击沉,但在沉没前发出了警报, 经过内阁讨论后,挪威直到4月8日晚上才决定发出总动员令, 但前线部队直到4月9日凌晨3:30至04:00才接到消息,这时距离德军登陆已经只剩下几个小时时间了。

1940年4月9日凌晨4点,德国驻丹麦大使塞西尔·冯·伦特-芬克首先致电丹麦外交部长彼得·蒙克,要求与他会面。当两人在20分钟后会面时,伦特-芬克宣布德国军队马上将进入丹麦以“保护该国免受英法袭击”。德国大使要求丹麦立即停止抵抗,并要求丹麦当局与德国武装部队进行接触。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德国空军将轰炸首都哥本哈根。而在谈话还在进行的时候,德军部队已经于3点55分在还没正式宣战的情况下就入侵了丹麦。

德军的入侵行动首先在西兰岛一带开始,3点55分,德军突然入侵了丹麦最南端的城市格泽尔,他们乘坐来自瓦尔内明德的当地渡轮登陆,并在上岸后立刻切断电话线,与伞兵一起迅速推进并占领了斯托斯特罗姆大桥,与此同时,由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前无畏舰支援的部队在科尔瑟和尼堡两地登陆,切断了菲英与西兰之间的联系。4点20分,德军一个营乘坐但泽号布雷舰在破冰船斯德丁号和2艘巡逻艇的护航下进入哥本哈根,并且未开一枪就占领了丹麦陆军司令部,俘获了70名守军,随后向丹麦王室所在的阿马林堡宫挺进,但意外的遭遇丹麦皇家卫队的激烈抵抗,后者以3人负伤的代价暂时阻止了德军冲入王宫的企图。

而与此同时在日德兰半岛,仓促上阵的丹麦陆军则以连排为单位和德军爆发了5次规模较小的阻击战,双方从9日凌晨4点50分断断续续的打到了早上7点左右,其中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日德兰半岛西侧北海沿岸,一个由不到50人组成的丹麦反坦克部队在道路上用20毫米火炮设置了防御阵地,当德军第11摩托化团的一支部队接近时突然开火,双方爆发了一场伏击战。德军的一辆装甲车被击毁,德国步兵两次试图包抄丹麦阵地但均被击退,德国团长随后用无线电求援,三架亨舍尔Hs 126飞机很快出现,迫使丹麦守军后撤。

虽然丹麦陆军总司令威廉·普里奥尔中将主张坚决抵抗,但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担忧平民受到伤害,也深知无力抵御德军的铁蹄,尤其是担心德国空军会轰炸哥本哈根。因此6点整,丹麦政府宣布投降。然而,由于通讯不畅,在日德兰半岛上的守军继续与德军展开交战,战斗持续了数个小时,一直到早上10点整个丹麦全境的战斗才全部平息。丹麦则在之后成为德国的“特殊保护国”,直到1943年双方关系彻底破裂后,德军才完全占领整个丹麦,并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入侵丹麦的德军从一辆丹麦巴士旁经过
德军部队在哥本哈根登陆,有趣的是旁边竟然有大批人在围观
开入丹麦的德军装甲车和坦克

在丹麦沦陷的同时,入侵挪威的德军部队也兵分六路同时在挪威全境的几个主要城市登陆,除了在奥斯陆的行动因为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的意外沉没而被拖延了12小时外,在其他地方的登陆都顺利完成,而到当天晚上结束时候,整个挪威所有的主要城市和港口都已经被德军控制,但对于德国人来说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在奥斯陆的拖延,挪威王室、议会和国库有时间逃离首都并继续与德军入侵部队作战。

盟军方面则迅速开始发起反击,并立刻给德国海军造成了惨重的损失,特别是在两次纳尔维克海战中,德国海军损失了10艘驱逐舰,差不多是其现役驱逐舰的一半,此外轻巡洋舰卡尔斯鲁厄号和科尼斯堡号也先后在克里斯蒂安桑和卑尔根被击沉,重巡洋舰吕措夫号则在11日被英国潜艇重创,此后退出战斗长达1年时间。在海上交战的同时,德国在奥斯陆扶持了以挪威前国防部长维德孔·吉斯林为首的傀儡政府,但哈康七世领导下的挪威政府拒绝承认这一政府的合法性,更拒绝投降。4月11日,后续部队在奥斯陆登陆后,法尔肯霍斯特将军的进攻开始了。它的目标是在挪威人有效动员或盟军进行任何重大干预之前,将分散的德国军队联系起来。他的首要任务是保卫奥斯陆峡湾地区,然后利用第196和第163步兵师与特隆赫姆的部队建立联系。这一攻势于4月14日开始,德军从奥斯陆一路向北推进到古德布兰兹达伦和厄斯特达伦山谷,随着德军装甲部队开始投入战斗,由于缺乏反坦克武器,挪威军队无法阻止德国的进攻,加上德军还掌握了制空权,让情况更加雪上加霜。

由于局势的变化,随后登陆挪威的英法军队放弃了夺回特隆赫姆的计划,转而把重点放在阻止德军往北推进上。在接下来的几周与挪威和英国军队的一系列战斗中,德军从奥斯陆向北推进,双方在挪威的山谷里持续激战,战况焦灼不下。

德军部队在特隆赫姆上岸
德军部队在奥斯陆街头
侵挪德军装备有非常少见的NBFZ多炮塔坦克,该车一共仅有三辆原型车都参加了在挪威的战斗。

在其他战线上,克里斯蒂安桑在4月9日当天就沦陷了,挪威军队经过几天的混乱和恐慌之后,在完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在塞特斯达尔防守的第3师的2,000人于4月15日无条件投降,这宣告了挪威南部战斗的结束。西部城市卑尔根和斯塔万格同样于4月9日被德军占领,负责保卫挪威西部的挪威第4师则在霍达兰的沃斯镇周围动员起来,他们一度准备发起攻势夺回卑尔根,但4月16日,鲁格将军下令将该师的大部分部队重新部署到瓦尔德雷斯和哈林达尔,以加强挪威东部的主要前线,因此反击计划被取消了。挪威西部剩余部队的重点变成了阻止德国人向卑尔根周围地区推进,剩下的部队断断续续的抵抗到了1940年5月1日,在之后则要么投降要么逃入瑞典境内。而在挪威中部,第181步兵师则在德国空军的支援下守住了特隆赫姆,在之后的反击中,还占领了周边的施泰因杰镇,到4月28日,盟军领导层决定从挪威南部和中部地区撤出所有英国和法国军队,4月30日,从奥斯陆推进的德军与特隆赫姆德军完成会师,5月2日凌晨,德军第196步兵师占领昂达尔斯内斯,挪威中部和南部的战斗于5日完全停止,整个挪威一半的国土沦陷了。

德军从一个燃烧的挪威村庄旁经过
在挪威的德军一号坦克

而在北部的纳尔维克,自从驱逐舰队被全歼后,第3山地师第139山地步兵团的2000名官兵以及师长爱德华.迪特尔就被困在了这里。4月14日,英法联军在纳尔维克登陆。德军不仅在兵力和装备上居于双重劣势,还缺乏冬季需要的补给,撤到中立国瑞典的道路也被挪威陆军切断。虽然德军后来通过空降的方式,将第1空降团的1个营以及一些补给投送至纳尔维克,但对于前线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面对这种情况,德军将被打沉的驱逐舰上的2500名水兵也集合起来参加战斗,加上德国的山地步兵对挪威的冰雪和山地地貌相当了解,他们非常擅长在这种地形环境下作战,而初次参战的英法军队缺乏山地战经验,而且彼此间在协同方面上也存在很多地方,因此尽管占据兵力优势,英法军队在纳尔维克仍然进展相当艰难。

与此同时,随着南部和中部战事结束,德军主力部队开始从陆路北援纳尔维克。第2山地师和第3山地师的其余部队于当月5日从纳姆索斯出发援救纳尔维克德军。他们向北挺进了200多公里,突破了英军在莫绍恩的防御,逐步接近纳尔维克。而历经艰难的战斗,盟军终于在5月28日傍晚攻占了纳尔维克,将第3山地师的部队赶到了山上。这是开战以来德国人在欧洲吃的第一场败仗。

然而,德国入侵法国和低地国家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整体局势,挪威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5月 25日,在夺回纳尔维克三天前,盟军指挥官已经接到命令从挪威撤离,而挪威当局在6月1日才获悉该决定,尽管十分不情愿,到6月8日,在摧毁铁路线和港口设施后,所有盟军部队都已撤离了挪威。1940年6月10日17:00,在特隆赫姆的不列颠尼亚酒店签署了在挪威大陆作战的部队的正式投降协议,由拉格瓦尔德·罗舍尔·尼尔森中校代表挪威军队,埃里希·布申哈根上校代表德国军队,整个挪威战役就此全部结束。

在挪威作战的德军山地步兵

在战役后,挪威全境被纳入以约瑟夫.特雷波文为首的“挪威总督辖区”管辖之下,另外辅以吉斯林为首的“挪威国民政府”傀儡政权,但后者没有什么实权,因此实际权力仍然控制在总督特雷波文手里。由于挪威在战时的重要地位,它是所有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里防御最严密的之一:先后有数十万德国士兵驻扎在挪威,每八名挪威人就有一名德国士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德国投降为止。

低地与法国战役:

为了准备西线战役,参战的德军部队被分为多个集团军群。兵力最为雄厚的A集团军群由格特·冯·龙德施泰特指挥,由45.5个师组成,其中包含7个装甲师。A集团军群将执行由阿登地区突破盟军防御的决定性突破,即后来所说的“镰刀切割”,这涉及3个集团军,即第4集团军、第12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共拥有3个装甲军。第15军被分配给第4集团军,而莱因哈特指挥的第41装甲军和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与第14军的两个摩托化步兵师统一为一个特殊的独立作战单位——“克莱斯特装甲兵团”(Panzergruppe Kleist),官方番号为第22集团军。B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指挥,含29.5个师,其中有3个装甲师。B集团军群的目标是向低地国家进攻,将盟军的北部部队引诱入德军的圈套中。该集团军群包括国防军第6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实力最弱的C集团军群由威廉·冯·里布指挥,下辖18个师。C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盟军在东侧发起侧翼包围,并沿马奇诺防线和莱茵河上游持续发动小规模袭击。该集团军群包括第1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

双方各自的计划和部署

截至1940年5月10日,德国陆军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420万人,另外还有10万名武装党卫队士兵,除去在波兰、挪威与丹麦等地的部队外,约有300万人可以参加西线战役。这300万人被组织为157个师,其中的135个师(包括42个预备师)被指定用于进攻,这些部队共有2,439辆坦克和7,378门火炮。1939年到1940年,德国陆军45%的成员年龄超过40岁,超过半数的士兵只经历过几周的训练,陆军远未实现全摩托化(当然整个战争期间也从没实现过),在1940年只有10%的部队实现了摩托化,可供使用的车辆仅有12万辆,大部分步兵师仍然还使用马拉车辆来进行补给,且仅有50%的师完成了战斗准备。仅看纸面数据的话,1940年时德军对英法荷比联军并不占据优势,在很多地方上还处于下风,这也是战前哈尔德和布劳希奇等极力反对进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比起对手而言德军仍有一些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通信、部队战术和多兵种协同能力和航空兵方面上。德军的坦克都装备有电台,可以接收自己所属排的指令,各排的指挥坦克可以与其他部队间语音通讯。无线通讯使得战术控制成为可能,且使得部队的即时反应远快于对手,这使得德国指挥官能够有效协调编队,在进攻或防御中集中部队实现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并且允许空军和地面部队进行紧密的空地协同,例如各装甲师都附属有搭乘轮式车辆或者Sd.Kfz. 251指挥车的“战术空管部队”(Fliegerleittruppen)。平均而言,空中支援可以在下达命令后45-75分钟内到达并支援装甲部队。

按照计划,西线战役将是德军第一次有机会真正实践古德里安提出的作战理论——这场战役的成败关键完全取决于A集团军群能否完成预定的目标。德军的行动战术依赖于高机动性的进攻部队,其中包含数量均衡的高素质炮兵、步兵、工兵和坦克编队,以装甲师的编制整合。进攻部队需要优秀的通讯系统,以便在敌人做出反应前突破并利用敌军阵地。装甲师可以执行侦察任务、接敌前进、防御、以及攻击重要阵地或弱点。接下来,装甲师攻占的地区可以由步兵和炮兵把守,作为继续进攻的支点。

之前波兰战役的经验初步证明了德军装甲部队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特别是老旧的一号和二号坦克在性能上已经过时,因此在战役开始前,德军集中全力为装甲部队换装新的三号/四号坦克或是35T/38T坦克,但由于时间仓促以及产能的原因,直到法国战役时一号和二号坦克还是在德军里占据了相当的数量(到法国战役时一共有640辆一号坦克、825辆二号坦克、456辆三号坦克、366辆四号坦克、151辆35T和264辆38T坦克)。除了坦克外,德军还发展了许多其他的装甲车辆,包括sdkfz 251半履带装甲车和三号突击炮,后者在法国战役中首次登场亮相。另外还有最初的一批坦克歼击车和自行火炮,后两者起初都是用老旧的一号坦克底盘改装而成的。

sdkfz 251半履带装甲车和三号突击炮A型,后者在法国战役中第一次亮相
德军用一号坦克底盘改装的一号坦克歼击车和一号重型自行步兵炮,在这两者都在法国战役里首次参战。

最后,德国空军派出了两个航空队,近5000架各型飞机负责支援,其飞机数量将近盟军的飞机总数的两倍,这使得他有能力确保制空权。除了飞机外,地面防空部队的实力也相当雄厚,有隶属于空军的85个重型防空炮连及18个轻型防空炮连;48个与陆军各师整合的轻型防空炮连;以及20个由军级以上总部领导,用作预备队的轻型防空炮连。这些部队共拥有空军的约700门88毫米防空炮、180门37毫米防空炮、以及陆军的816门20毫米防空机炮,除了防空外,这些高炮也可用于地面平射支援等用途。

德军的“黄色方案”于1940年5月9日晚开始。21:00时,陆军的所有师都收到了行动开始的暗语“但泽”。作战行动的保密性很高,以至于当部队接到行动开始的命令时,许多军官由于持续的延误还没有赶到自己的部队。 德军在行动伊始占领了卢森堡,几乎未遭抵抗,B集团军群在9日夜间到10日早上发动了对荷兰和比利时的进攻。德国空军的空降猎兵首先突袭了荷兰海牙、通向鹿特丹的道路、以及比利时的埃本-埃马尔要塞,旨在协助B集团军群的推进,并且派出飞机扫荡了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主要机场。

第一天的行动结果最终对德军而言喜忧参半,德国空军对荷兰和比利时机场的突袭完全成功,在第一天就摧毁了两国空军近半的作战飞机,基本上掌握了制空权,比利时的埃本-埃马尔要塞也在5月10日清晨被德军伞兵部队所夺取,这使得比军的防线对德军门户大开,并得以顺利渡过马斯河。但另外一方面,德国空军独立组织的海牙战役行动以失败告终。空军以一场惨胜占领了海牙周边伊彭堡、奥肯堡和法尔肯堡的机场,但损失了大量运输机,而当天晚些时候荷兰军队就收复了机场。

接下来的几天里,德军在荷兰首先突破其在战前经营的核心防线格莱彼防线,从南部绕过了新洪水线;并控制了所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桥梁。5月13日,第9装甲师抵达了鹿特丹;同一天,东方的荷兰陆军对德军的赫雷伯山战役反攻行动宣告失败,到这一天结束,荷兰东部的大部分国土已经沦陷。5月14日,在颇具争议的鹿特丹轰炸中,德国空军第54轰炸机联队的He-111中型轰炸机炸毁了鹿特丹市中心。由于荷兰军方对自己的战略位置已经不存希望,且担心德军进一步摧毁其他荷兰城市,于是在轰炸当晚宣布投降,以威廉明娜女王为首的荷兰政府和一部分部队随后逃往英国,另外一部分部队则留在本土,并在之后的泽兰战役中继续和法军并肩作战。

德军在荷兰战役中通过马斯特里赫特
德军坦克开入鹿特丹

而与此同时在比利时,由于埃本-埃马尔要塞失守,比利时军方下令各师撤退至K-W防线,比原计划提前了5天,并等待英军和法军的增援。由埃里希·霍普纳上将指挥的第3装甲师和第4装甲师组成的第16装甲军则跨越德军新占领的桥梁,向让布卢走廊方向进军。法军最高指挥部先前预计德军的攻击中心会在让布卢一带,而第16装甲军的行动似乎证实了这一看法。让布卢位于瓦夫尔和那慕尔之间,地势平坦,为坦克作战的理想地区;这一地段也是盟军防线上未设防御工事的一段。于是已经进入比利时的法国第1集团军随即派遣第2轻机械化师和第3轻机械化师前来阻拦德军的推进,为后续部队布防争取时间。

5月12日至13日,德法两军在阿尼爆发了二战中的第一场大规模坦克战,双方四个装甲师的近1500辆坦克在比利时的平原上厮杀在一起,交战持续了两天的时间。最终法军击败了德军的几次进攻,并在之后按计划退回到让布卢,德国人则成功地吸引了盟军的注意力,让其部队被钉在比利时而无暇顾及南部的色当一带。但由于法军在之后主动退出战场,德军修复了大部分之前被遗弃的坦克,因此最终仅损失49辆坦克,而法军有121辆坦克被摧毁或废弃,在战损比上吃了大亏。5月14日,在阿尼遇阻的霍普纳于让布卢战役中再次发起攻击。这场战斗是整个法国战役中德军唯一一次正面攻击防御工事的场合。法军第1摩洛哥步兵师最终成功击退德军进攻,让参战的两个德军装甲师损失了33-37%的坦克兵力,然而尽管法军在比利时打了两次成功的防守战,但德军在色当的突破很快就让其失去了意义。

一场描绘西线战役中装甲战的绘画
在比利时的德军四号坦克
德军装甲部队在比利时的公路上前进

在中路,德国A集团军群的进攻主要抵抗来自比利时第1阿登猎兵团、由工兵支援的比利时第1骑兵师、以及法国第5轻骑兵师。由于缺乏反坦克武器以及双方兵力差距过于悬殊,比利时部队根本挡不住德军的前进,因此只能在设置路障后逃之夭夭。大量的德军车辆试图通过恶劣的道路网,阻碍了德军的进展。“克莱斯特装甲兵团”有超过41,140辆车辆,但阿登地区只有四条路线可供这些车辆通过,因此毫无意外的造成了大堵车。5月13日,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车辆一直堵在默兹河与莱茵河之间一条道路上,形成长达250公里的车流;然而这一几乎静止的庞大目标却未遭法国空军袭击,虽然法国空中侦察多次发现德军在阿登的大规模机动,但一直没有放在心上,而是认为这只不过是比利时方向的辅助进攻。

5月11日,法军才下令预备队开始在默兹河部分构筑防御工事,而德军先头部队在5月12日傍晚抵达了默兹河防线。为了让A集团军群的3个集团军能够渡河,德军建立了三个桥头堡:南部的色当、西北部的蒙特尔梅、以及更北方的迪南,并开始准备渡河向西进攻。

正在集结的德军装甲部队
正在穿过阿登森林的德军二号坦克

5月13日,克莱斯特装甲兵团开始在色当附近渡河,分别由第1装甲师、第2装甲师与第10装甲师执行,并由精锐部队“大德意志”步兵团担任援军。和法军的预期不同,德军并没有缓慢集结炮兵火力;缺乏炮兵的德军选择集中大部分空军力量,通过地毯式轰炸和俯冲轰炸的方式在防线狭窄部分打开缺口。德国空军承诺给予古德里安极大规模的空中支援,他们计划在早8:00发动了持续8小时的空袭。空袭造成当面的法军第55步兵师士气崩溃,炮兵随即逃走。到了当天午夜,德国步兵以伤亡数百人的代价,向法国防区突入最多达8公里。直到这时,大多数的德国步兵尚未渡河,渡河的德军实际上仅有6个排兵力,其中大部分还是工兵。

色当的混乱随后开始沿整条法军阵线蔓延。默兹河后方10公里处的比尔松山岭防线是法军准备的最后一道防线,原本由第55步兵师第295团驻防;但守军听信了“德军坦克已突破至防线后方”的传言而惊慌失措,于13日19:00撤退,在法军防线上留下缺口。事实上,德军坦克直到14日早7:20才成功渡河,距295团撤退已过去12小时。

主力部队陆续渡河之后,5月15日,第10装甲师和“大德意志”步兵团向南方的斯通高原进军,并在17日击溃了当面的法军第3装甲师占领该地。先前在5月14日,古德里安说服力克莱斯特进行““强力侦察”活动,命令第1装甲师和第2装甲师向西进军,沿索姆河谷快速推进至英吉利海峡,5月15日,德军已经击溃了来援的法国第6集团军,并在迫使法国第9集团军后撤,第6装甲师和第8装甲师则在15日歼灭了被孤立的法军第102要塞师。

埃尔温·隆美尔率第7装甲师在交战24小时后便突破了法军防线,给法国第2集团军的兵力造成严重打击,而第9集团军也因没有时间巩固防线而不断后退。隆美尔拒绝让部队休息,第7装甲师被迫日夜兼程不断进军,在24小时内推进了30公里。迅速前进的隆美尔与上司赫尔曼·霍特上将失去联系,他违背命令继续进军,不给法军建立新防线的时间。第7装甲师向西北继续推进至埃尔普河畔阿韦讷,正好赶在第1和第2装甲师之前。法国第5摩托化步兵师在德军进军的路线上露宿,车辆整齐地排在路边,第7装甲师从中迅速穿过。后来国防军第5装甲师也加入了战斗。尽管能够给德军造成一些损失,但法军无法跟上德国机动部队的速度。德军部队能够迅速包围法军装甲车辆,并在近距离加以消灭。法国第1装甲师在比利时战役后仅存16辆坦克,遭遇德国第7装甲师后再度被击败,仅存3辆坦克堪用。德军的500辆坦克当中,则仅损失50辆。至5月17日,隆美尔宣称已俘获10,000人,自身则只损失了36人。古德里安为进军之快速十分高兴,鼓励第19装甲军向英吉利海峡挺进,直至燃油耗尽为止。

与此同时,小胡子十分担心德军的进度过快。哈尔德在5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元首非常紧张。他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恐惧,他害怕争取任何机会,于是就会拉紧我们身上的缰绳……[他]一直担忧南翼。他愤怒地咆哮着说我们正在毁掉整个战役。”小胡子和克莱斯特下达了停止进军的命令;但是通过对命令的不同解释和有意隐瞒,前线指挥官则无视了停止进军的指令,继续向西方的阿布维勒进军。

面对德军的迅速推进,法军的反应相当无力,尽管一度准备动用装甲部队对色当的德军桥头堡发起反攻,但第1装甲师已经在燃油耗尽后全军覆没,第3装甲师也未能抓住机会摧毁色当的德军桥头堡。第2装甲师是预备队中仅存的装甲部队,预计在5月16日向圣康坦西部发起攻击,然而该师部署过于分散,在集结过程中就被德军第8装甲师所击溃。最终仅剩下戴高乐指挥的第4装甲师企图从南面向蒙科尔内发动反攻,直取古德里安的军部和第1装甲师的后勤区域。德军在蒙科尔内战役中仓促布防迎战,古德里安令第10装甲师急行军向戴高乐的侧翼施压,同时呼叫德国空军的支援。法军在5月17日及5月19日两次发起反攻,最终没能挽回局面。

一辆德军三号坦克从一个被毁的法国小镇中驶过
被击毁的法军坦克

5月19日,在索姆河击垮了英军第12“东方”师和第23“诺森布里亚”师仓促建立起来的防线后,德军部队占领亚眠,确保了位于最西端阿布维勒的渡河桥,切断了北方的英国、法国、荷兰和比利时部队的补给线。5月20日,第2装甲师的一支侦察部队抵达滨海努瓦耶勒。部队此时已从5月17日的位置向西推进了100公里,已经可以看到索姆河口和英吉利海峡。德军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将盟军第1集团军(整个比利时军队,大部分英国远征军,法国第1、第7及第9军)困在其中。

面对德军的攻势,新上任的法军统帅马克西姆·魏刚提出了一项反击计划:由法军被困的部队从北部进攻,配合位于南方法国第3集团军夹攻德军,以打破德军对第1集团军的包围。另外一方面,克莱斯特装甲兵团向沿海开辟的走廊十分狭窄,而由于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后方跟进的德军步兵师此时还在火急火燎的赶路,努力跟上他们的步伐,盟军看起来还有反咬一口的可能。不幸的是由于彼此之间的协同不力和缺乏战役决心,盟军最终只发动了两场局部攻势:英军于5月21日在北部向阿拉斯发起攻击,此后法军于5月22日在南部向康布雷发动攻势。

在阿拉斯,英军的主攻中只投入了两个英国步兵营、第1坦克旅属下两个营的58辆玛蒂尔达I型坦克和16辆玛蒂尔达II型坦克、外加一支附属的摩托车营。尽管在最初实现了进攻的突然性,在最初阶段对过于分散的德军部队取得了胜利,但最终仍未能实现目标,攻势在德军飞机和增援部队的反击下以失败告终。同时期行动的法国第5军因为过于缺乏组织,在南部对康布雷发动的攻势同样宣告失败。

在阿拉斯,德军将88毫米高炮放平用于反坦克作战,该炮是当时德军少有的几种能击毁法国B1重型坦克以及英军玛蒂尔达II型坦克的反坦克火炮
在阿拉斯战役中被击毁的英军玛蒂尔达II型坦克

5月22日早,最高统帅部下令第19装甲军向北挺进,从阿布维勒向海港进军:第1装甲师攻加来、第2装甲师攻布洛涅、第10装甲师攻敦刻尔克。后来第1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交换了进攻目标。英法两军后又于5月27日发动阿布维尔战役,但未能消灭德军在索姆河南岸的桥头堡。

5月23日凌晨,第2装甲师已攻占了布洛涅海岸。在布洛涅海岸的英国守军于5月25日投降,5月24日,德国第10装甲师则开始进攻加来,英法两国的守军意识到早早投降会允许德军向敦刻尔克进军,因此尽可能久地坚守加来的港口。尽管德军奋力进攻试图突破,英法两军仍旧守住了加来城。英法两军最终耗尽了弹药,德军得以在26日13:30进入加来城。而英军仍在港口坚守至27日清晨。约有440人最终撤离。加来围城战拖延了德军4天的进度,但盟军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伤亡约占全部人员的60%。

德军在前线架设一门pak36反坦克炮
在交战后被完全摧毁的加莱

尽管之前英法两军阿拉斯战役中的反击没有实际成效,但对德军造成了与实际后果不成比例的后续影响。克莱斯特感到了“严重的威胁”,后来告知哈尔德他必须等到危机解除才能继续进军。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大将则在伦德施泰特的支持下下令坦克停止前进。5月23日,龙德施泰特听取了克鲁格大将的建议,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龙德施泰特仍在担忧侧翼的安全和前线部队的补给,并希望保存装甲部队实力用于将来对法国南方的进攻;此外,龙德施泰特还认为敦刻尔克周围的沼泽地形不适合坦克作战。5月24日,小胡子造访了龙德施泰特位于沙勒维尔的总部,对停止进军的命令表示同意。龙德施泰特进一步提出应当用步兵消除阿拉斯英军的威胁,而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应当维持敦刻尔克附近的战线。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则请命用空军摧毁敦刻尔克的盟军部队。当天中午,龙德施泰特以小胡子的名义再次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晚些时候,小胡子亲自签署了特别训令第13号,要求德国空军摧毁被包围的盟军,阻止他们逃走。

5月26日,英国发动发电机行动,意图营救被包围的英国、法国和比利时军队,让比利时的守卫圈北部及加来海峡省内的盟军部队脱险。行动第一天有约28,000人被撤离。法国第1军的大部分留在了里尔,由于魏刚未能将法军部队撤到海岸,他们被迫坚守里尔城。5月31日,城中的5万名守军最终投降。第1军自我牺牲的防守将德军部队吸引至敦刻尔克之外,使得7万名盟军士兵得以逃脱。到了5月31日,盟军总共有165,000人撤离。由于盟军已经开始撤离,比利时的抵抗没得没有出路,因此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在5月27日投降,比利时全军则在5月28日投降,使盟军的境况变得复杂。比利时军队给盟军防线留下一道从伊珀尔到迪克迈梅德的缺口;尽管如此盟军仍旧避免了崩溃,使139,732名英军士兵和139,097名法军士兵撤离。从5月31日到6月4日,约有2万名英军和9.8万名法军成功撤离,然而仍有3万-4万名作为后卫部队的法军士兵被德军俘虏。整个发电机行动撤离了盟军士兵总计338,226人,其中有215,000名英军士兵。

比利时投降后,德军在查看缴获的比军装备
在博蒙特被摧毁的法军B1重型坦克

在敦刻尔克之后,剩下的战事没有了悬念。盟军在前线只剩下64个法军师和一个英军师(第51(高地)步兵师)可供使用,这些部队要守卫的是一条自色当到英吉利海峡的漫长防线,总共有965公里长,而且一旦防线一处被突破,盟军没有任何预备队可用于堵口。而德军有142个师的部队,还掌控着英吉利海峡以外地区的制空权。

德军于6月5日在索姆河再次发起进攻。出乎德军意料的是,接下来三周中德军的进军并非如预想的顺利,而是遭到一支重新动员的法国陆军顽强抵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法军此时已经可以使用国内的补给线和通信线路,离己方的维修车间、补给站和仓库也更接近。112,000名先前撤出北方的法军士兵也已经通过诺曼底和布列塔尼的港口在法国南部重新集结,用以补充在弗兰德斯损失的部队。而幸存下来的法国军官对于应对德军的机动攻势有了更多的战术经验,魏刚决心实行“刺猬战术”,即执行纵深防御行动和拖延战术,造成德军部队最大损耗。魏刚将部队驻扎在城镇和小村中;并在大城市和主要城镇同样驻军,且在城市外围360°布置防御工事。守军被要求不惜一切代价保卫阵地;在战线后方,新的步兵师、装甲师和半机械化师逐渐成立,时刻准备反击德军并救出被包围的守军。唯一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些应对措施已经来的太迟了,现在已不能挽回局势。

德国B集团军群首先向巴黎的两侧进攻。B集团军的47个师拥有德军大多数的机动部队,但在进攻的前48个小时没有任何重要进展。其中第4军成功占据了索姆河上的桥头堡,但德军试图渡过埃纳河时遭遇困难。德国第16装甲军在埃纳河投入了超过1000辆装甲战斗车辆,以两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的兵力攻击法军。但这场进攻太过粗放,在第一波攻势中早早损失了500辆车辆中的80辆。魏刚布置的纵深防守给德军渡河造成了很大麻烦。在亚眠,德军攻势反复被法军强大的集中炮火击退;德军因此意识到了法军战术上的提升。

德国陆军只得冀望德国空军能够施以关键援助,击毁法军火炮,让德国步兵有前进的机会。到了作战第三天晚上,德军终于得以渡河;法国空军试图轰炸渡河部队,但没能成功。德国方面认为这场战斗“艰苦且付出了大量人命,敌军猛烈抵抗,尤其是即使我们的部队已经通过抵抗点,他们仍在树林中和林木线上继续战斗”。位于阿布维勒以南的法国第10军的前锋部队被击溃,罗贝·阿特迈耶上将被迫率部沿塞纳河向鲁昂与南方撤退。随着法军逐渐衰弱,德军再度开始快速进军。隆美尔率第7装甲师渡过塞纳河后向西横穿诺曼底大区,于6月18日占领海港城市瑟堡,并在途中迫使英国第51(高地)师在6月12日投降。

6月10日,法国政府逃到波尔多,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德国第18军则朝巴黎方向迅速推进,法军奋力抵抗德军向首都的进军,但防线在多处被德军突破。6月14日,巴黎沦陷,这是自1871年以来,德军再次浩浩荡荡从凯旋门下通过。

1940年6月14日,德军从巴黎凯旋门下通过

此时在东部,C集团军群则开始攻打马奇诺防线。该行动的目标是包围梅斯地区及其要塞,防止法军从阿尔萨斯地区向索姆河的德军阵线发起反击。古德里安的第19军将向法国-瑞士边境进军,将法军围困在孚日山脉;第16军从西方进攻马奇诺防线脆弱的后方,以占领凡尔登、图勒和梅斯。此时的法军将第2集团军从阿尔萨斯-洛林转移至索姆河上的“魏刚防线”,只留下少量部队守卫马奇诺防线。当德国B集团军群开始向巴黎和诺曼底进攻时,A集团军群开始向马奇诺防线后方发起进攻。6月15日,C集团军群发起“老虎行动”,跨越莱茵河对法国发起进攻。

在老虎行动之前,德国试图打开或突破马奇诺防线的尝试均告失败。其中一场攻势发生在防线最北端,8小时的攻势使德军46人阵亡、251人负伤;但法军只阵亡两人,其中一人在菲姆-夏皮工事牺牲,另一位在费蒙工事身亡。6月15日,随着德军开始进攻,包括法国第4军团在内的最后一批装备精良的法军准备撤退,只有少数人还在守卫马奇诺防线。德军人数远超法军,以第1军的7个师兵力加1000门各式火炮进攻法军阵地。然而大多数的德军火炮是一战时期的老货,无法击穿法军堡垒的厚重装甲。德军将16门88毫米炮分配至进攻位置,因为只有88毫米炮足以击穿法军要塞。为了进一步支援攻势,德军还调动了150毫米炮和八门列车炮。德国空军派遣第5航空军予以空中支援。

战斗对德军十分困难,部队对顽强抵抗的法军进展缓慢,然而法军要塞还是被德军逐一占领。法军的斯绍埃南布尔工事向德军步兵发射了15,802发75毫米炮弹,同时也是遭遇最多德军炮火的法军阵地;然而厚重的防护使其免于致命伤害。德军在发动“老虎行动”的同日还发动了“小熊行动”(Kleiner Bär)。第7军的5个师横渡莱茵河进入科尔马地区,以期向孚日山脉进军。突击师拥有400门火炮,由重型火炮和迫击炮支援。6月17日,德军部队将法国第104师和第105师逼入孚日山脉。同一天,古德里安的第19军抵达瑞士边境,切断了马奇诺防线和法国的其他部分的联系。大多数部队在6月25日投降,德军宣称抓获了50万名俘虏。另一方面,尽管德国方面劝降,法国一些主要的要塞仍然继续战斗。法军最后一座要塞直到7月10日才在阿尔方斯·乔治的请求下投降。在马奇诺防线上的58座主要要塞中,只有10座是由德军在战斗中占领的。

德军重炮准备向马奇诺防线开火
被德军攻占的斯绍埃南布尔工事

6月16日,雷诺辞去法国总理职位,由法国元帅菲利普·贝当继任。贝当在广播演讲中向法国人民宣布他寻求与德国达成停战协定。当小胡子从法国政府哪里得到停战请求后,他选择贡比涅森林作为双方的谈判地点,以在最后再羞辱法国一次——贡比涅是签订1918年停战协定的地点,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德国的惨败。

1940年6月21日,小胡子访问贡比涅的谈判地点,开始两国的停火谈判。1918年时用于签署停战协议的火车车厢被德军从博物馆中移出,放置于1918年谈判时的准确位置上,作为德法两国的谈判地点。小胡子在谈判时坐在当年费迪南·福煦元帅面对战败的德国代表时所坐的位置。并且在听取了协议前言后,为了向法国代表展示不屑,故意离开车厢,留下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总长威廉·凯特尔继续谈判。德方代表凯特尔上将与法方代表夏尔·安齐热上将于法国时间6月22日18:36签署停战协议,称为第二次贡比涅停战。整个法国战役就此全部结束。

威廉·凯特尔站在签署停战协定的火车车厢前

在击败法国和低地国家后,法国被分为北部的德国占领区和南部的“自由区”(Zone Libre),两个区域名义上都由贝当领导的法国残存政权管辖,但实际上管辖权只限于南部地区,北方地区则由德国驻法军事总督施蒂尔普纳格尔管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贝当领导的残存政权取代,这一政权通常被称作“维希法国”。比利时则由亚历山大·冯·法尔肯豪森将军和埃格特·里德将军领导的德国军政府管理,直到1944年7月,然后由总督约瑟夫·格罗赫管理直到解放。荷兰则成为“荷兰总督辖区”,由阿图尔-塞斯.英夸特担任总督。

两线战争的开始:

1940年的初夏是第三帝国在它那十二年的短暂历史中距离所谓“永久和平”(Der ewigen Frieden)最近的时刻:普鲁士-德意志帝国自18世纪以来最大的对手法国和它的小跟班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荷兰一起被打垮了;东方的苏联虽然也在蠢蠢欲动,但急于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后者一时半会还不至于主动和德国翻脸;仅剩的对手英国退守本土、看起来已经是半个死老虎,单靠它的海军不足以对德国的大陆霸权构成威胁。

1940年7月19日,小胡子把国防军的主要将领召到柏林,颁发了成打的铁十字勋章和元帅节杖——在这一天之中就有12位大将被晋升为元帅,七年前还只是个退役上尉的戈林更是成为了空前绝后的“帝国元帅”,要知道之前的第二帝国时代,整个历史上除皇族外一共才晋升了18位元帅。仪式结束后,小胡子满面春风地宣布西线战事胜利结束。哈尔德则以陆军总参谋部的名义下令第一批12个步兵师复员,剩下的部队则要慢慢改编成摩托化师和装甲师。鉴于没有几个人相信单靠德国空军就能击败英国,有识之士们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马上与英国和谈对德国是最有利的。

1940年7月19日晚上,在“英雄排座次”的闹剧结束之后,小胡子在克罗尔歌剧院的“国会”上发出了热情的召唤:“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拿出理智和常识来……我看不出有任何继续打下去的理由。”从其个人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个人感情、德国的国家目标以及对苏联的天然敌意出发,他这个建议多少还带点儿诚意(当然,备用方案也已经准备就绪了:中央保安总局第四局的著名特务头子瓦尔特·舒伦堡准备在西班牙一葡萄牙边境上绑架正要前往巴哈马担任总督的温莎公爵夫妇,进而在海外扶植一个亲德的英国傀儡政府)。不过,猿首仅有的那点信用额度在下令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时已经透支光了,现在,当这个欺骗成性的人开始认真地考虑对英和谈时,海峡那边根本没几个回应的人。更何况,他的对手已经不是昏庸无能的“小毛虫”张伯伦,而是意志力比他还要顽强的温斯顿·丘吉尔。没等到20日,伦敦的BBC德文广播就果断地回绝了小胡子恩赐的“和平”:“不!”

1940年8月1日,鉴于对面的温斯顿首相不打算投降,小胡子下达了准备对英国进行海空战的第16号指令,并开始拟定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即著名的“海狮行动”。初步计划中,海狮行动计划动用的陆军部队共有第6军、第9军和第16军,其中登陆的第一波由13个步兵师和山地师组成,第二波由8个装甲和摩托化步兵师组成,最后,第三波由另外6个步兵师组成。另外,德国空军指挥下的两个空降师将负责在行动开始阶段夺取关键目标,军事情报局控制下的勃兰登堡团特种部队负责执行渗透、侦察和破坏任务。

这一初步计划遭到了德国海军和德国空军的反对,他们辩称称,只有将两栖部队限制在狭窄的前线,才能确保两栖部队获得空中和海上保护,并且登陆区应尽可能远离皇家海军基地。 1940年8月30日通过的最终计划,则计划第9和第16军的9个师首先在四个前沿海滩登陆,并由勃兰登堡团特种部队以及专门改装的两栖坦克支援,负责占领福克斯通和纽黑文的港口,另外动用一个空降师在海斯以北的肯特降落,以占领林普恩机场和皇家军用运河上的桥梁。占领福克斯通和纽黑文的港口将是行动成功的关键,如果成功,那么第二波八个师(包括所有摩托化和装甲师)将立刻在这两个港口上岸,最后再运第三批的6个步兵师登陆。具体规划上,每个第一波登陆部队都被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由驳船、渔船和小型汽艇运载穿越英吉利海峡,将由主要的步兵突击部队组成。第二梯队将由大型运输船运过英吉利海峡,主要由火炮、坦克和其他重型装备组成。第三梯队也由驳船运载,由师级支援部队的车辆、马匹、物资和人员组成。

由于两栖登陆行动对德国陆军来说还是从来没有执行过的新鲜事情(上一次他们干这种事情已经是一战时期的阿尔比恩行动了),因此在入侵开始前的几个月,德国陆军不得不自己想办法准备一些专门的装备来用于行动。

为第一波突击部队提供装甲支援是海狮计划人员的一个关键问题,他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坦克迅速进入入侵海滩以支持第一梯队。虽然较大的A型驳船可以装载几辆中型坦克,并且在开阔的海滩上让其登陆,但这只有在潮汐进一步下降并且驳船沿其全长牢固地搁浅时才能实现。

德国人最终决定为一些坦克安装浮箱,并改装了一些潜水坦克。一些二号坦克在坦克车体的每一侧加装了长方形浮力箱,让其能在水上漂浮。这些盒子由铝材加工而成,并用木棉袋填充以增加浮力。动力则来自坦克自己的履带,这些轨道通过杆连接到穿过每个浮子的螺旋桨轴。而一部分三号和四号坦克则用胶带或填缝剂密封了所有瞄准口、舱口和进气口而实现完全防水.炮塔和车体之间的缝隙用充气软管密封,而主炮罩、指挥官的炮塔和无线电操作员的机枪则被赋予了特殊的橡胶覆盖物,另外安装了一根18米长的通气管。一旦坦克到达岸边,所有的盖子和密封件都可以通过爆炸电缆炸开,从而实现正常的作战行动。到8月底,德军已将160辆三号坦克、42辆四号坦克和52辆二号坦克改装为两栖使用,这些坦克分为四个营或分队,各自支援一个登陆场的行动。

另外还有一种用于海狮行动的专用车辆Landwasserschlepper (LWS),这是一种自1935年以来一直在开发的两栖拖拉机。它最初是供陆军工兵用来协助渡河的。它的目的是用它们将无动力攻击驳船拉上岸,并在海滩上拖曳车辆。当驳船搁浅时,它们还将被用来在退潮的六个小时内将物资直接运送到岸上。为此LWS还能拖曳能够运输10-20吨货物的Kässbohrer两栖拖车。  LWS于1940年8月2日在叙尔特岛由莱因哈特试验参谋部向哈尔德将军展示,尽管他批评其在陆地上的高轮廓,但他承认该设计的整体实用性。有人提议生产足够的拖拉机,以便为每艘入侵驳船分配一两辆拖拉机,但由于日期太晚和大规模生产车辆的困难,这一点未能实现。

除了坦克外,还有其他的专用设备,例如预制“重型登陆桥”或码头,其功能类似于盟军后来的桑树港,由一系列32m长的连接平台组成,每个平台由四根钢柱支撑在海床上。平台可以通过重型绞盘升高或降低,以适应潮汐,在入侵行动取消时已经完成了6套这种设备。此外绰号为 Seeschlange(海蛇)的便携式登陆桥。这条“浮动道路”由一系列连接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可以拖到适当的位置作为临时码头。然后,停泊的船只可以将货物直接卸载到路基上,或者通过重型吊杆将其降低到等待的车辆上。

最后,随着德国占领法国北部的加来海峡地区,由于此地距离海峡对岸只有34公里(21英里),处在大口径火炮的射程内。因此德军开始组装并在法国海岸沿线附近部署陆军和海军重型火炮,特别是是在加来海峡。这项工作被分配给托特组织,并于1940年7月22日开始。

到8月初,陆军已经在海峡对岸部署了六门280毫米K5列车炮和一门210毫米K12列车炮,射程 115公里(71 英里),只能用于打击陆地目标。其余的13支门28毫米和5支240毫米火炮,加上额外的机动火炮组,包括12门240毫米火炮和10门210毫米火炮。加上德国海军的另外4个大口径炮台,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火力体系,理论上能够封锁整个加莱海峡。为了加强德国对海峡狭窄的控制,陆军还计划在建立滩头阵地后迅速沿英国海岸线建立移动炮兵连。为此,第16军的炮兵部队增加了一个特别的岸炮单位,由24门150毫米和72门100毫米火炮组成。大约三分之一将在海狮第一周结束时部署在英国土地上。

德军的登陆以及攻击计划
为了准备入侵行动,德军从本土征调的内河平底拖船
一艘德军登陆艇在卸载车辆
1940年8月,德军官员在布洛涅观看三号潜水坦克的测试
Landwasserschlepper (LWS)
德军部署在加莱海峡对岸的210毫米K12列车炮

不过,当时的德国空军最终证明自己无法完成夺取英国上空的制空权这项任务,更何况不列颠还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是德国鞭长莫及的;至于海军和陆军,因为缺乏有效的总体战争指导,他们对攻英作战成功的可能不抱有太大希望。结果,不列颠空战进行了才一个多月,德国空军就疲态尽显;到10月12日,小胡子终于心不甘情不愿地取消了“海狮计划”——意大利外交齐亚诺后来讥讽说,“这个调调和他6月份以及8月份时所说的那些可大不一样。”陆军为此所作的那些事前努力也因此都成了白费功夫,唯一在接下来还能发挥一些作用的是设置在沿海的那些重炮,这些火炮在1940年8 月的第二周开始射击,直到1944年盟军地面部队攻占炮台时才停止射击。他们在多佛地区造成了3,059次警报、216名平民死亡和10,056座房屋损坏。然而,尽管在几乎整个期间,他们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频繁地向缓慢移动的沿海船队开火,但没有任何船只被击中的记录,只有一名海员被打死,还有几人炮弹碎片而受伤,因此计划中的靠远程火炮封锁加莱海峡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归根到底,作为大陆强国的德国并没有掌握令英国这个海洋帝国彻底屈服的手段,眼瞅着对英国暂时无法可想,小胡子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和“1914年的那些废物”一模一样的决定:向东进攻苏联,在英国尚未崩溃之前就挑起一场两线战争。

小胡子早在《我的奋斗》一书里就透露出侵略苏联的意图,在书中他清楚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亦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能在东欧找到,这也是他设想的最终目标之一。然而尴尬的是,两国在之前才刚刚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由于这项条约,德国和苏联之间展开了大量的外交关系和贸易,苏联提供石油和原料给德国,而德国则提供高科技给苏联。德国还“慷慨”地将波兰东部、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支配权交给了苏联(精明的斯大林还“顺手”从罗马尼亚捞到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这就使德国的东部边界和苏联直接相接,没有任何战略缓冲带。而现在,德国在1939年秋天送出去的诱饵在一年之后却变成了开战的尴尬障碍。

对于德国在西欧的胜利,克里姆林宫则一直坐山观虎斗,坐等两边打的你死我活,这样苏联没准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接收一个满目疮痍的欧洲。1940年9月,在和英国大使克里普斯爵士的谈话中,斯大林还说道:“虽然德国战胜英国“将使苏联处于一种困难和危险的境地”,但对英战争将显著削弱德国的军事力量,这无疑会阻止小胡子立即发动侵苏战争。

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最终成为导致苏德分裂的最后因素,在德国与意大利和日本签订条约之后,苏联也表示希望成为轴心国的一部分。11月10日,人民委员会议主席(总理)兼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奉命前往柏林,希望再一次确定双方的势力范围:苏联人想要整个芬兰、保加利亚、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海军基地以及伊朗北部的油田,然而小胡子许给他们的却是根本还没有吃到嘴里的“大英帝国散布于全世界的4000万平方公里属地”。两边空对空的谈判进行了整整36个小时,最后小胡子自己忍不下去了:“德国的胜利已经是俄国所不能容忍的了,必须尽快使它屈膝。”莫洛托夫刚一走,他马上就命令哈尔德拿出一份向东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

小胡子头一次向将军们提出“越快消灭俄国越好”是在1940年7月3日。他告诉哈尔德,自己准备动用120个师来进行对苏远征,分成南北两路:北路经波罗的海三国和斯摩棱斯克,南路经基辅穿越乌克兰,最后在莫期科城下会师并决战。如有必要,应先集中重兵于南路,夺取对德国战争经济至关重要的高加索油田和顿涅茨盆地工业区。战争将从1941年5月开始,预计在5个月内结束;为防止英国趁机蠢动,还在西线保留60个师用于防御。

对于小胡子如此乐观的估计,别说哈尔德和布劳希奇,就连一贯服服帖帖的凯特尔和约德尔也不敢苟同。每一个正常的德国人都不会忘记1914-1918年两线战争的教训,“闪电战”所依据的机动性和快速性原则在苏联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很容易被抵消掉。德国驻莫斯科武官克斯特林将军则警告说:俄国好像一个巨大的斯芬克斯,没人知道它究竟能动员多少经济力量和后备兵力(实际上,按照1939年开始实施的MP一41动员计划,苏军的总兵力到1941年6月1日已经高达500万人)。不过,国防军中地位最高的四位将军并没有胆量从根本上推翻这一决策,那也只好照办了。

从8月1日起,哈尔德和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2号人物瓦利蒙特中将(Walter Warlimont)就开始研究对苏作战的“奥托计划”(Fall Otto)。一个月之后,曾经在赖歇瑙元帅指挥的第六集团军担任参谋长的保卢斯中将(Friedrich Paulus)被委任为第一军需长,哈尔德指派他和时任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的马尔克斯少将负责整个计划的最终审核和修订工作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若干年,德军总参谋部对未来东线战争的态势就有了一个基本判断:位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普里皮亚季沼泽(Pripyat Marshes)会构成整个战场的中轴线,鉴于苏联在人力资源上的巨大优势,德军不可能以均等的兵力从沼泽南北两侧同时发动突击。哈尔德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尽快捕捉到苏军主力、在战争初期就对其进行毁灭性打击。

考虑到苏联边境地区的交通状况和苏联的国防重心,这一目标基本只可能在通往莫斯科的中央战线上才能实现,为实现这一企图,德军为东线战事编组了“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留在西线的是维茨勒本的D集团军群),计划以北方集团军群穿城波罗的海三国、向列宁格勒进攻,南方集团军群以基辅为目标、朝乌克兰腹地挺进,而最重要的中央集团军群则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方向朝莫斯科前进,随时捕捉苏军主力实施歼灭战。

为达到尽快合围苏军主力、遂行“闪击战”的目的,总参谋部还编组了4个强大的装甲集群,每个集群包括4-5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担当至关重要的突破任务: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各辖一个装甲集群,中央集团军群则有两个。哈尔德认为,如果中线部队能在战争初期就歼灭红军主力,那么德国在1941年冬季到来前就有获胜的希望。

小胡子最初对这个进攻苏联的计划并无多少异议,只是将原方案名“奥托”改成了更具王霸之气的“巴巴罗萨”(Barbarossa)。12月18日,他下达第21号指令,要求国防军在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备战,“以一次快速战役击溃苏俄”。总之,基本计划设想要在苏联西部的初期作战中歼灭大部分苏军主力,然后在三个进攻方向上分别占领列宁格勒、莫斯科和乌克兰全境,最终在1941年冬季到来之前建立起一道从伏尔加河到阿尔汉格尔斯克的防线(AA线);如果此时苏联还没有投降,到1942年开春,就转而以空军轰炸苏联在乌拉尔山以东的一个工业基地,使之最终降伏。他甚至已经想到了以后德国的全球霸业——苏联崩溃之信,英国的投降就只是个时间问题;德国还可以与盟国日本会师于远东...........唯一的问题只有一个——德军真的能完成如此宏伟的目标吗?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