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杂食事 之 爱吃草莓吗?

 不杂书屋 2024-01-30 发布于江苏

不杂食事

爱吃草莓吗?

法国电影《苔丝》讲的是一个美丽少女的悲剧故事:贫苦小贩家的女儿苔丝容颜出众,因父母逼迫去当地望族德伯威尔家认亲时,被少爷亚雷诱奸,后来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相爱;新婚之夜,她向丈夫坦白昔日的不幸,却没能得到原谅,克莱尔因此远去巴西。等他醒悟归回来,为生活所迫的苔丝已经做了亚雷的情妇。克莱尔的忏悔令苔丝痛苦,她认为是亚雷造成了她的不幸,于是在愤怒的驱使下杀死了亚雷,自己也被逮捕处以绞刑。

(网络图片)

看这部电影时,我只有十来岁,不懂影片表述的关于人生、命运的深刻主题,只记住了亚雷送到苔丝唇边那颗色泽诱人的鲜红果子。就这样,我认识了草莓。

《苔丝》是根据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改编的,这部小说诞生于十九世纪,也就是说比我早生了一百多年的苔丝已经吃上了草莓,而我就连看还是在电影里看到的,原因很简单——草莓来到中国有些晚。

草莓进入中国是二十世纪的事。1915年,一位俄罗斯侨民在黑龙江亮子坡引种草莓,但没有什么成果。1918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又引进草莓种在河北正定教堂附近,所以那个草莓叫“正定鸡心”。20年代,青岛、烟台等地方都有草莓种植,据说品种最初是从靠近朝韩的东北边境传入的,所以叫“高丽果”。然后,越来越多的草莓品种被引进,30、40年代,北京、南京都在少量栽培,享用的人群同样是少量的;到了50、60年代,草莓产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没有普及,只有大城市的人才能一饱口福。草莓成为常见水果是80年代以后的事,因为大棚栽培的兴起和种植技术的提高使草莓种植迅速推广开来。

草莓不再是什么稀罕物,每年的十一月前后,街头大大小小的水果店就开始售卖。早些年是一篮一篮摆放在店里,散称着卖,因为成熟的草莓极易碰伤,买的人和卖的人常常为了挑挑拣拣的事发生争执。现在基本看不到这样卖草莓的了,草莓都被套上了网套,整齐地摆放在各式各样的盒子里,一颗颗鲜艳动人,诱惑力极大,只是它的香气也被裹在里面,不像那些装在篮子里的可以自由释放。那时候从草莓摊前走过,轻轻一嗅,香气便穿胸入肺,心头涌起阵阵愉悦。

现在要想嗅一嗅草莓香气,就只能自己去大棚采摘,好在种植户们很乐意提供这样的机会。寒冬时节,大棚里俨然是春日气象,四处飘荡着香甜的气味,那是翠叶下红红的草莓释放出来的,据说一颗成熟的草莓有几十种挥发性物质。单是色彩已经可以引起味蕾的狂欢,更何况有香气的加持呢,这时候,轻咬一口果子,就好像吃进了整个春天。

草莓表面有许多小麻点,并不影响它稳居“水果皇后”之位,因为人们喜欢它心形的外形、艳丽的红色、撩人的香气、甜蜜的口感,那种诱惑几乎没有人能够抵挡,苔丝也不例外,她和草莓之间还隐隐存在着某种联系。

草莓伞状的花序、白色的花朵给人天真浪漫的感觉,与16岁的苔丝契合;草莓鲜红的果实、甜美的味道让人无法不喜爱,就好像苔丝的美丽让亚雷无法不动心,但这不是爱情。

请看文学艺术对草莓的另一种解读。在瑞典电影《野草莓》中,男主人公依萨克坐在一棵老苹果树下,一颗接一颗地吃着野草莓,忆起了往事:那时表妹莎拉已经和自己秘密订婚,哥哥西格弗里德却在莎拉采摘草莓时强吻了她,后来莎拉嫁给了西格弗里德。一片野草莓地既是美好青春岁月的象征,也带着浓浓的感伤情调。《藤花与草莓》写一对夫妻夏日的闲聊,引出妻子对自己少女时代的回忆,很难说这篇小小说具体讲了些什么,但藤花与草莓显然都代表着某种情感。

这种写法初始于欧洲,与草莓的历史有关。

最初,草莓生长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森林中,十四世纪被欧洲人发现,那时草莓很小而且味道很酸,直到十八世纪,法国才培育出凤梨草莓,后来品种越来越多,草莓渐渐成为常见的水果。和其他水果相比,它果实不大,欧洲人由此想到年幼,进而与少女相联系;而香甜的味道可以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带来愉悦的心情,艳丽的红色有些暧昧又有些诱惑,因此,草莓超出了普通水果的范畴,包含了更多的意思。

夏娃被蛇引诱吃下红红的苹果(智慧果),知道了善恶羞耻,结果被上帝赶出伊甸园。亚雷递到苔丝唇边的草莓也是充满诱惑的,“爱吃草莓吗?”亚雷的询问中带着挑逗,苔丝有过犹豫,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回答:“熟了我就爱吃”。吃了草莓,她从此就走上了不归路。完全可以说,是一颗鲜嫩欲滴的草莓,彻底改变了苔丝的人生轨迹。

我也爱吃草莓,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鲜红娇嫩、芳香多汁的果实,对我们来说,它没有那么多的意思,就是一种水果而已。但我总是会想起少年时代看过的这部电影,耳畔,仿佛苔丝还在轻轻地说:“熟了我就爱吃。”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人生故事隐藏在红艳艳的草莓里。

忽然想起伊瓦什凯维奇,一位波兰作家,漫步九月的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一颗九月的草莓把他带去草莓最盛的六月,回到人生的青年时代,谁不是从“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走向成熟的呢?虽然一天天成熟起来、越来越从容不迫、阅历日益丰富,却难忘“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