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阴阳角度看圆运动规律

 ZHENGNS331 2024-01-30 发布于湖南


在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中对圆运动的规律有详细的论述。阴阳本为一气,在《内经》曰:“道生一,一生二”,这一气升降运动的变化就是阴和阳。

古人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从阴和阳两个方面去归纳和分析,而阴阳并不是固定不动,而是不断运动,不断转化,在人体则是升降出入。

《四圣心源.天人解》曰:“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黄元御认为阴阳本为一气,阴阳的变化都是由一气所产生,这与《内经》对阴阳及一气的理解是一致的。清阳升,浊阴降为阴阳变化之方向与道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可见黄元御对阴阳清浊的认识是继承了《内经》的观点。

在阴阳升降变化之中,除了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以外,还有“中“和“枢轴'的概念。阴阳的变化过程中,有一个中间的阶段,是阴和阳混杂和正在转化的时间,并且有一中介去令阴转阳,或令阳转阴,这个从人体来说是中土脾胃,故人体阴阳升降变化最基本和重要的要素是脾胃中气这个阴阳的枢轴。如果中气脾胃虚弱则枢轴升降不利,人体生长化收藏的运动便失调,故此黄元御指出阴阳圆运动理论最重脾胃中气。

彭子益对于阴阳二气圆运动的观点与黄元御一样,认为阳升阴降需中气的配合。他从大自然太阳的出入模拟人体阳气的升降出入,认为从观察天地阴阳变化便可知人体阴阳之变化。

彭子益在《圆运动与古中医学》中,将阳定义为太阳照到地面上的光和热,将阴定义为无光和热的地方。阳性本向上,阴性本向下,阴阳上下交通则成为圆运动。阳属性动,动则主升浮,阴性静,静则主沉降,阳升阴降的圆运动过程中则生中气,此中气同时为生命之本,称之为“生物之生命”,由此可见彭子益认为中气在圆运动中十分重要。

从彭子益及黄元御对阴阳圆运动规律的论述,观察到两位对阴阳升降的转化与《内经》的观点一致,但就加入了中气的概念。两位都认为中气为“阴阳升降之枢轴”,是“生物之生命”,阴阳的运行与转化需要中气的配合,这是突破《内经》的看法。《内经》中对中气的观点主要是从脾胃功能及运气的角度去探讨,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是以脾胃功能为论述角度。

彭子益及黄元御就认为中气脾胃除了经典中所提及的功能外,最重要就是确立了中气为阴阳枢轴的观点。

在阴阳圆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寒和热,当中阳升阴降,其实代表着阳气的收藏与释放的不同状态,我认为圆运动是一个贵重阳气的理论。阴阳寒热本为一气,阳气释放的状态时属阳属热,阳气收藏的状态时属阴属寒,人体阴阳圆运动就是阳气不断释放与收藏的循环。《内经》曰:“寒极则热,热极则寒;重阴则热,重阳则寒"。寒热到了极寒或极热的状态时便会转化,就如阳气在冬季收藏后便在春夏释放,在夏天释放后就在秋冬再度收藏。阴阳看似对立,名为阴阳二气,但其实可看为阳气在人体圆运动中释放和收藏的两种状态。

在黄元御的著作论述当中,都可以观察到其扶阳抑阴的思想,特别是强调补火建中,温阳补土,重脾土中气的枢机及四维的气机。其中多以甘草及人参培中土,干姜及附子温脾肾,茯苓及泽泻祛湿,以求达到崇阳补火及祛湿利水的治法。在其著作《长沙药解》及《玉揪药解》之中也可看到他以阳气为本及扶阳抑阴的思想。


提起李可老中医,中医界几乎无人不知。他虽没有教授头衔,也没有各种耀眼名头,但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中医人。

李可:1930-2013年,著名老中医。曾任山西灵石县中医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会员。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又通过四十多年的搜集、整理,校注了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李可老中医

彭子益挺直脊梁做中医

入医门先读彭子益 急重症中医是强项

《圆运动古中医真传精要微课》——主编亲自授课:2023最后一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