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壁声像图表现 五层结构,声像图呈现三强夹两弱的特点。 第一层高回声:黏膜浅层与胃腔的界面 第二层低回声:黏膜深层即黏膜固有层 第三层高回声:黏膜下层 第四层低回声:固有肌层 第五层高回声:浆膜与周围结缔组织构成的界面 ![]() 标准切面(共13个) 贲门2个:食管下端贲门长轴、短轴 胃底2个:胃底横切、肋间斜切 胃体3个:胃体大小弯长轴、前后壁长轴、短轴 胃角横切面 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冠状斜切面 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短轴切面 十二指肠降段及水平段切面 胃下垂切面 (颈段食管) 1. 腹部食管贲门长轴 主要观察腹部食管及贲门部管壁(前后壁)及贲门口开放及关闭情况。 操作要点:平卧位或坐位扫查 (1)找到肝左叶及腹主动脉,在两者之间找到贲门回声。 (2)沿着右上、左下方向寻找贲门的纵轴。 (3)此时探头有轻微上翘的感觉。 (4)让患者深吸气屏气,这样贲门会有下移图像会更清晰。 ![]() ![]() 上下侧动,观察贲门周壁。 操作要点,平卧位或坐位扫查,在贲门长轴切面基础上,探头顺时针旋转90度做十字交叉扫查,会取得贲门短轴切面,多呈均匀 “靶环”征,侧动探头做系列扫查。 ![]() ![]() 主要观察胃底的前壁、后壁。 操作要点: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1) 探头横置在左侧胸廓,声速方向朝向右侧,可获得一系列完整的胃底部横切面,探头的位置比较靠后上。 (2) 探头上下侧动,尽量从胃底贲门侧到胃底的大弯侧。 ![]() ![]() 主要观察:胃底与胃大弯连接处,胃底贲门喇叭口,小弯垂直部等。 操作要点,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1)探头斜置在左侧第8-10肋间作肋间斜切面,声速方向朝向右前上方,可获得完整的胃底部切面。自第3切面的基础上逆时针旋转45度,在肋间观察胃底图像。 (2)探头前后侧动,尽量从胃底前壁看到后壁。 ![]() ![]() 主要观察胃底贲门的两个侧壁(贲门胃底侧及贲门小弯垂直部)、胃体的大小弯、胃角、胃窦的一部分,及胃的蠕动情况。 操作要点,取右侧卧位,探头斜置于左肋缘下。声束方向朝向左肩方向做45度以上倾斜连续扫查,逆时针旋转180度,可获得胃大小弯至胃角完整的冠状长斜轴切面,沿着胃底至胃角观察沿着上述各个结构。 ![]() ![]() 主要观察胃体的前壁、后壁、胰腺、腹膜后大血管。 操作要点:取右侧卧位,探头垂直横断自剑突下向脐方向移动扫查,直至胃大弯最低点消失,获得一系列胃体前后壁长轴切面,注意操作手法要轻,避免压瘪。 ![]() ![]() 主要观察胃体壁,近场为前壁,后场为后壁,上为胃小弯,下为胃大弯。 操作要点:取右侧卧位。探头自胃底向胃角作纵向垂直移动扫查。直至“8”字形的胃角显示,即可获得胃体短轴系列切面。该切面呈椭圆形或扁圆形。 ![]() ![]() 主要观察胃角切迹,角切迹是胃体部和胃窦部在胃小弯侧的分界标志。 操作要点:取右侧卧位,探头斜置于右上腹部,在脐右上方处可获得类似“∞”双环征的胃角横切面。 9. 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冠状斜切面 主要观察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及蠕动力状况及幽门孔的开放和关闭情况。 操作要点:取右侧卧位或平卧位。患者深吸气屏气,把探头放在右侧肋间斜切,找到胆囊的肋间斜切面,然后向内侧侧动探头,即得到胃角、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的冠状斜切面。 10. 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短轴切面 主要观察胃窦周壁及十二指肠球部周壁。 操作要点:取平卧位。在胃窦冠状切面的基础上,探头十字交叉旋转即可获得胃窦短轴切面,在十二指肠球部冠状切面的基础上,探头十字交叉旋转即获得球部短轴切面。 ![]() ![]() 11. 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切面 主要观察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段。主要用于观察有无十二指肠占位及十二指肠淤滞症等。 操作要点:取平卧位。在胃窦冠状切面基础上,探头垂直且顺时针旋转至类似胆总管长轴切面,侧动探头,找到球部呈 “u”状相延续的十二指肠降段,追至下腔静脉位置。再旋转探头作横向扫查,至十二指肠水平段,追至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过夹角延伸为十二指肠升部。 ![]() ![]() ![]() ![]() 观察食管壁层次结构,厚度,蠕动,管腔是否狭窄等。 操作要点:平卧位或坐位扫查。探头放置于颈部,横切于气管左侧,甲状腺左叶深方(部分位于气管右侧),可见颈部食管短轴,从环状软骨一直检查至胸骨柄上缘,然后纵切取得颈部食管长轴切面,左右侧动探头连续扫查。 出自:滨医烟台附院超声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