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8)读史札记:谗人畏贤明

 山东刘福新 2024-01-31 发布于山东

读史札记:谗人畏贤明

刘福新

先解释这个'谗’字,“谗”,左从“言”,请注意不是左从“食”。“谗”的释义有两个,一是“说别人的坏话”;二是“说坏话的人”。以此看来,这是个百分之百的贬义词。那么“谗人”是何意思呢?意思就是“进谗言的人”。进谗言的人,也就是说别人坏话的人。我发现,有的人尚未真正地进入社会,就已经将自己“修炼”成谗人了,正经的事儿他不做,却偏偏嗜好进谗言做谗人,这是值得每个正人警惕的现象。

古代有不少因为信谗言用谗人而亡国的例子,譬如昏庸的楚怀王忠奸不分,听信靳尚和子兰的谗言,将屈原治罪流放,致使屈原屈死在谗人之手,这千古奇冤发生在“黄锺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世道里,也就不足为奇。再举一例,唐玄宗奢侈荒淫,把政事交给谗人李林甫,以致酿成大乱,国破家亡。再举一个例子,老朽2004年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梁武帝萧衍专宠一个谗人朱异,以致亡国破家。

古代也有不信谗的,齐桓公就是一个。《初谭集》里说:“齐桓公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言进之。”可桓公知忠良,识邪曲,有主见,“不以一眚掩大德”,对宁戚“乃夜举火而爵之为卿。”真不愧“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一代霸主。齐国有这样的主政者哪能不昌盛?

齐桓公的做法值得今天的主政者借鉴。“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开明的领导不偏听偏信,进谗者也就没法子打小报告说别人的坏话了。不论那个朝代,不论哪个时期,总有心术不正、品德不良的人,利用自己的近水楼台,喜欢到领导面前摇唇鼓舌、无中生有、挑拨离间,而我们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好吃这一口,助长了谗人之劣德,这种风气是非常恶劣的。倘若我们的领导干部,出以公心,严以律己,动脑分析,严防谗人,杜绝谗言,小心入圈上当,惟其如此,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合力”。

总结一句:难道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还不如古代的齐桓公吗?

“谗人畏贤明”,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诚哉斯言也!

2024130日晚上发于本人新浪博客

 读史札记:谗人畏贤明
                唐朝诗人孟郊,本人翻拍于网络

读史札记:谗人畏贤明

读史札记:谗人畏贤明

读史札记:谗人畏贤明

读史札记:谗人畏贤明

读史札记:谗人畏贤明



读史札记:谗人畏贤明
            齐桓公图片

读史札记:谗人畏贤明

读史札记:谗人畏贤明

读史札记:谗人畏贤明


附一:诗句“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

此诗句见唐代诗人孟郊的五律《古意赠梁肃补阙》 。全诗为:

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
自然照烛间,不受邪佞轻。
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金铅正同炉,愿分精与粗。

附二:谗人

【谗人】《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晋葛洪《抱朴子·行品》:饰邪説以浸润,搆谤累於忠贞者,谗人也。唐孟郊《古意赠梁肃补阙》诗: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明归有光《上瞿侍郎书》:今已具疏请告,以为小官之去就,亦当有礼,不宜黯默以受谗人之搆陷。郭沫若《孔雀胆》附录《<孔雀胆>二三事》:有一位小说家曾经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他借用了驴儿达德,足见他也找不出那位真正的谗人来。

附三:孟郊其人

(751-815),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孟郊,有诗囚之称,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没有一首律诗。他作诗的态度极为严谨,往往苦思力锤,入深履险,甚至含着涩味,如:《游子吟》。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