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生平及著作 2、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3、交互决定论 4、自我调节论 5、自我效能论 6、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介绍 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 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 早年就读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毕业。 分别于1951年和1952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53年开始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著作: 《青少年的攻击》1959 《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63 《行为矫正原理》1969 《心理学的示范作用:冲突的理论》1971 《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 《社会学习理论》1977 《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1986 《变化社会中的自我效能》1997 二、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1、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的形式。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表征和经验教训,并可引导观察者今后的行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2、观察学习的类型 包含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学习三种类型。 3、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 三、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 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学习的遗传机制、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社会的预兆性线索等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和自我强化(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 为了解释说明人类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班杜拉对其中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环境决定论认为行为(B)是由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E)决定的 即B=f(E);个人决定论认为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即E=f(B);班杜拉则认为行为、环境与个体的认知(P)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但他同时反驳了“单向的相互作用”即行为是个体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函数,即B=f(P,E),认为行为本身是个体认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副产品,即B:f(P*E)。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索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索可能起支配作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四、自我调节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五、自我效能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第三,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 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 六、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评价 1、现实意义 第一,班杜拉在对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的局面,把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对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第二,班杜拉吸收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一反应和轻中枢过程的立场,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第三,由于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和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因而在方法论上,班杜拉必然注重以人为被试的实验。这改变了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把由动物实验中得出的结论简单地推论到人类学习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四,班杜拉的概念和理论建立在丰富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其具有开放性的理论框架,在坚持行为主义立场的同时,积极吸取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并受人本主义心理学若干思想的启发,涉及观察学习、交互作用、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重大课题,突出了人的主动性、社会性,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赞同。 2、局限性 第一,正由于班杜拉的理论具有开放性特征,导致了它缺乏富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框架。 第二,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班杜拉的观点忽视了发展变量的重要性,即它忽视了儿童在多大程度上能独立学习,以及发展阶段在多大程度上对儿童的观察学习发挥作用。 第三,班杜拉在研究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也难以让人苟同。 第四,班杜拉虽然强调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他以研究行为为重心和目的,实际上并没有给认知因素以足够的重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