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之前以为老家是退路,现在才发现在老家发展的才是有本事的人!

 我的城和我的客 2024-01-31 发布于湖南
曾经以为出门谋生回家是可以炫耀的,返乡后才发现,在老家发展的才是有真正本事的人,在外面发展那叫背井离乡。这世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这段路,远离故土,如果心中少了对故乡的念想,终究会沦为孤独的流浪者。
其实,早在700年前,施耐庵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就大家怎么谋生的问题,总结出四句经典的话:“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结合当时的背景,这一说法确是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可谓是入木三分!
一、母弱出商贾
“母弱出商贾”是说如果父母是普通人,意味着父母是指望不上了,只能靠自己自立自强,他们一般会选择创业经商。在古代经商虽然是地位最低的,但施耐庵仍然建议出身普通的人去经商,因为经商比种田务工赚的钱要多的多。
经商人的社会地位虽然比不上士族阶层,但赚到的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烦恼,商人的后人也可以通过花钱捐官来实现阶级跨越。在古代世家大族几乎把控了所有入朝为官的渠道,母弱家庭直接冲击官场门槛在那个时代无异于登天。
施耐庵出生于苏州,这里贸易频繁,商人络绎不绝,因此施耐庵结交了不少商人,对行商一事也颇为了解,他在《水浒传》中描写了不少商人,比如白手起家干出一番事业的阮氏三雄,出身草莽,靠卖鱼为生,也开拓了一番天地!
二、父强做侍郎
在施耐庵那个时代,阶层已经是固化了,农民就是农民,当官的就是当官的,要想实现阶层的跨越,那是凤毛麟角!这个结合施耐庵做官的经历就非常好理解,如果父亲官居高位,家中世代为官,那这个宗族就会在官场不断累积。
在朝廷有荫庇一说,如果父亲在朝为官至三品,儿子就可直接入朝为官,普通人寒窗苦读十年才能够到门槛,而官宦子弟一出生就已是预备官员了。尤其是古代的科举考试,那些书籍等教育资源都掌握在世家手中,通常不会外传。
世家子弟一出生就有大量书籍可读,又有名师指导,他们起点可以说是绝大部分寒门的终点!而寒门出身学子求学非常艰难,有时甚至是一书难求!施耐庵也是考过科举,19岁参加科举成为秀才,只可惜考进士的时候屡试不中!
三、族望留原籍
“族望留原籍”,就是说如果你的出身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那你就不要离开家乡了,而是留在家中随便做点什么,别人做不成的事,只要你去做,就会事半功倍,因为你的身后有强大的家族,他们会成为你最强助力、最好的后盾!
古代人的宗族观念很强,每一个家族都有一个族长,族长的权力很大,统领着主家和分家,越是庞大的家族就越注重经营家族势力,族中子弟若是有几分才能,家族就会倾全族之力帮助他成才,所以越是人才就越是“族望留原籍”!
当地豪门望族都是树大根深、盘结交错,他们又经常通过联姻等方式加强彼此的联系,以实现长久繁荣,这样的家族也往往有很强的地缘意识,不会轻易让别的家族进入自己的地惑经商开发,同样他们的族人也轻易不会离开原籍!
四、家贫走他乡
如果家里条件贫寒,没有什么背景,就不能继续待在家里;而要多出去闯一闯,才能找到出路、改变命运!因为留在家乡,家庭不会给你任何助力,想做什么都要去求人帮助,而能帮助你的人不会帮助你,因为他怕你会超越了他!
施耐庵的个人经历可以佐证这一点,因为对官场的不满,愤而辞官!为了排遣心中郁闷,到处游历;也为了增长见闻,浪迹天涯!这期间他拜访过住在水堡村的宋江,去过景阳冈武松庙,一路行侠仗义,开阔了眼界,闯荡了气魄!
施耐庵在外游历久了,也想静下来,就在钱塘县再度出仕,可没干几年,又因愤世嫉俗而辞官!施耐庵也清楚自己侠肝义胆并不是当官的料,就和江湖上的三教九流称兄道弟,好不快活,为他后来写出《水浒传》积累了宝贵经验。
小结一下
之前以为老家是退路,现在才发现在老家发展的才是有本事的人!的确,“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还是施耐庵话说的不差,有什么样的家庭底蕴,就去做什么样的打算,切记要不把自己看得太高!
有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以去读书而改变自己!的确,如果你会读书,考上985、211不是问题,那就当我没说!但如果你读书也就这样,考上二本一本,是得认真考虑了,看现在有多少本科生在送外卖?是不是悲?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4.1.29.17∶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