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橡树 | 俄乌战争观察外篇:朝鲜战争,从欧洲外溢到亚洲的战争……

 流浪的橡树 2024-01-31 发布于四川

往期索引:
高科技总体战与混合战争:流浪的橡树的俄乌战争(包括以哈战争,1月28日)
梨花又开放
俄乌战争外篇:从缅北时局,珍宝岛往事,漫说国家利益
走过战火纷飞的2023年,感悟2024年新年,感悟平凡生命之大精彩……
恰似你的温柔
2024年元旦说:漫说全球政治和经济的深V走势
冷战往事:详说中苏边境铁列克提之战……
中东视角:漫说英美联合“打教”胡赛武装
战争并非生活:一盏薄茶微凉后,听了故事,入了凡尘

2024年1月31日,俄乌战争持续第705天。

以哈战争持续第118天。

2022年秋冬、2023年春夏期间,我在《高科技总体战与混合战争:流浪的橡树的俄乌战争》里面的多篇文章推演俄乌战争,有一个观点,即:

俄国或将在深陷俄乌战争无法自拔之时,为化解俄乌战争的战略被动,大概率会争取从中东、朝鲜半岛两个方向外溢“核威慑”战略,甚至外溢战争。

如此战至2024年1月31日,不仅以哈战争引发的中东危机阴霾深沉,甚至朝鲜半岛的局势也渐趋复杂和紧张起来。

这是我们必须要慎重注意的观察方向。

历史即当下,未来也历史。

这里,不妨回顾一下1950年6月25日,鲜半岛曾经爆发战争。

最初战争爆发,仅是朝鲜半岛南北阵营的战争。

很快,在1950年6月至10月间,美国、中国、苏联、英国等20多个国家相机介入和升级了战争,使得朝鲜战争成为了二战至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烈度最高的地区战争

朝鲜战争几乎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为战争史上化解两强对峙、淤积的冷战矛盾的局部热战。

朝鲜战争对世界格局和进程的影响,以及对世界主流国家的政治、外交、文化和性格的塑造,其深远影响完全不逊之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那么,为何在冷战格局下爆发朝鲜战争呢?

诸多分析、陈述、著作等等可谓汗牛充栋。

不过,我们看到的论述的绝大部分,都是在远东及中国、朝鲜半岛的局部视角展开。

其中,随着近年朝鲜战争战史资料大面积解密,军史学人们往往根据各类史料推演,认为苏联欲图在远东及朝鲜半岛获得不冻港和出海口,以及朝鲜北方希望统一朝鲜半岛,或为朝鲜战争的爆发的主因。

这是近年朝鲜战争爆发原因流传广泛的主流说法之一。

然而,如是从雅尔塔体系确定的新的世界体系、框定苏美等大国势力范围、经重点在欧洲展开对峙等等情况来看,朝鲜战争爆发原因或者并非这样简单。

转到全球视角及苏美两强根本利益去看,不难发现:

当时,以苏联为主的东方阵营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在全面冷战对峙,其核心区域就是东欧及东德、巴尔干半岛地区、波罗的海地区、黑海地区等等,这是苏美两大阵营核心利益所在。

这样,苏、美两大阵营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淤积矛盾,局势紧张,在几乎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情况下,苏美也就相互妥协,心照不宣地选择了远方的朝鲜半岛,作为外溢欧洲危机及柏林危机“泄洪区”。

朝鲜战争,可谓苏、美两大阵营籍口“政治理念”,对各自亚洲“盟友”的一次“出卖”。

1945年4月30日苏军占领柏林。

关于“政治理念”和国家利益关系,苏联思路清楚。

二战尾声,斯大林即针对性提出:

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能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的军队所到之处……” 

就此,苏、美、英等在欧洲战场、亚洲战场,为抢占地盘、输出“社会制度”,开始了各种非战竞争。

德国即为各方竞争焦点。

欧战结束,德国及其首都柏林为苏联、美、英、法等国分别占领,列强正面对峙。

其实,早在二战结束前后,巴顿等美军专家纷纷预言,位于欧洲腹心德国的分裂,必将导致欧洲为此撕裂,苏、美两国势必为东德与西德的利益争夺而“必有一战”。

当时,德意日轴心国失败,苏美失去公敌,果如预言,在东欧及波罗的海地区、希腊、土耳其等巴尔干地区、朝鲜半岛地区,出现极大利益分歧。

两国睥睨对峙,关系日趋紧张。

其中,位于欧洲腹心的德国问题,以及德国腹心的柏林问题,则成为占领这些地区的美国、英国、法国与苏联四国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针对苏联的铁幕演说。

美国与苏联站在了竞争、对峙的最前沿。

此外,朝鲜半岛也是另外一个竞争要点。

从1945年8月,苏军三路进入中国东北,占领日本北方群岛,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北;到中国发生内战,放弃派遣军队,国党败走台湾;到了1950年春季,苏美沿三八线正面对峙,使得朝鲜半岛成为类似德国及柏林的另外一个次要的各方竞争焦点。

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的条件已然形成。

不过,战争爆发条件形成,并不等于战争爆发原因形成。

以当时亚洲财力、军力和政治影响力,根本不足以策动一场局部大战。

于是,在欧洲对峙和冷战的两大阵营也就凭借其强大的财力、军力和政治影响力,将战争推向了朝鲜半岛。

1944年夏秋,波兰流亡政府、地下军、犹太人等意图抢在苏军之前,发动起义,占领华沙,以避免波兰受到苏联控制的计划破产。然而,起义失败,波兰后来被苏军占领,顺其自然沦为苏联卫星国。

以建设柏林墙为标志,冷战进入高潮。

二战以后,美、英牺牲波兰领土,同意苏联与波兰以寇松线为界,退出在波兰的驻军,试图让步苏联,换取波兰流亡政府回国,成立兼容苏联、英、美等国势力及市场独立的波兰联合政府。

然而,苏联控制波兰全境,当然不鸟美、英提议。

于是,苏联扶持成立了波兰人民共和国,将美、英“扫地出门”。

为此,杜鲁门饱受欧美报媒起哄,声望一落千丈。

杜鲁门必然跳脚大怒,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欧洲大国波兰完全沦为苏联卫星国的现实。

美、英等深受刺激。

此后,有了波兰问题教训,美、英对解决德国问题、朝鲜半岛问题,态度强硬,提出这些国家必须进行选举,必须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然而,苏联尝到波兰的甜头,当然针锋相对反对英美提议。

于是,苏联加强占领区管控,在占领各国加速扶持组建亲苏政府。

1946年10月德国统一社会党组建了东德临时性国家机构,东德雏形出现。

1947年2月,苏联支持北纬38度线以北的朝鲜发起选举,宣布成立北朝鲜人民委员会,朝鲜雏形出现。

美英等国瞪目结舌,却无法应对。

苏联此后如法炮制,相继在东欧等地,一气呵成组建了多个亲苏国家政府。

但是,这也使得苏美两大阵营的关系加速紧张。

好在,二战结束不久,血腥、惨烈、为祸至深的二战给欧美国家留下太过于惊悚的记忆。故而欧美列强正处在战后重建阶段,都是心力交瘁,当然也就没有为此发起热战的意愿。

因此,、英、苏等国既要针锋相对冷战对峙,也频繁谈判、沟通,力图避免擦枪走火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会议上发表国情咨文。

杜鲁门认为二点:

一是苏联与美国的国家利益诉求分歧加剧,矛盾对立。

二是美国国力、财力、军力空前强大,美国应该领导世界,遏制苏联的输出革命行为。

就此,美国进入杜鲁门主义时代。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苏外交的重大转折,此后,美国在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开始与苏联全面对峙、遏制。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抛出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援助西欧战后重建。

然而,美国在推行这个计划之初,曾经非常希望通过马歇尔计划,以美金、投资等,替代军事、外交,拉拢苏联和东欧诸国,一起建立包括苏联和东欧在内的大欧洲市场经济。

然而,美苏立国理念,离题万里。

于是,美国热脸也就毫无悬念地贴在了斯大林冷冰冰的屁股上。

苏联对美国马歇尔计划警觉万分,认为美国狡诈,此举纯属亡我之心不死的挖墙脚,当即要求东欧各国发表申明,宣布集体退出了马歇尔计划。

就此,苏联及卫星国开始勒紧裤腰带,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苏式计划经济建设。

失去了苏联及其卫星国的市场,美英等国新仇旧恨,终于愤怒。

1947年12月,美国决定调整对苏联阵营各国的贸易政策。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商务部相继出台经济制裁苏联的决议:

美国出于国家安全需要,“立即、无限期的停止从美国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所有美国短缺物质和有助于增强军事潜力的物质”。

加强对凡是属于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质”的管制

在二战期间,苏联享受美国租借法案供养。

在二战结束,苏联凭借控制德国、匈牙利等占领区的货币、金融、商业、外贸等资源,对欧美国家过桥贸易,顺风顺水,因而从未想到美国这次真会动手。

于是,等到美国在技术、经济、外贸、金融等方面组合拳劈面打来,苏联阵营国家躲避不及,鼻梁中拳,眼冒金星。

苏联恼怒万分,在1948年2月违背此前与欧美国家协议,暗箱联合捷克斯洛伐克亲苏人士,再度爆发“二月事件”,清肃、改组了捷克斯洛伐克联合政府,悍然将东欧工业大国捷克斯洛伐克变为苏联的又一个卫星国。

如此违章操作,苏联国家信用大幅跳水。

1948年6月,美、英、法、比、荷、卢等六国召开伦敦会议,针对马歇尔计划及欧洲复兴、德国重建问题,提出“伦敦建议”。

伦敦建议”对德国法占区与英、美双占区经济、政体、外贸等方面进行协调,决定在共同制宪基础上成立新的联邦德国,并且将这个德国纳入欧洲复兴计划。

美、英、法、苏在战后德国的占领区,及柏林占领区图。

柏林一分为四示意图,西柏林由英、美、法三国占领,东柏林则有苏联占领。

为此,美、英、法三国为彻底断绝苏联及东欧各国在柏林过桥贸易,落实经济制裁,决定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

于是,控制、印刷和捏着大把德国“老”马克的苏联已经无处花钱。

次,斯大林愤怒了。

6月19日,苏联向美、英、法三国提出抗议。

苏军柏林占领军司令索洛科夫斯基更是发布《告德国民众书》,危言耸听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

6月22日,德国苏占区随之实行货币改革,加速印刷、发行了更新、更多的“D”记德国马克。

既然柏林已经不再是苏联对美国、西方国家实行过桥贸易的重要窗口,苏联人一不做二不休,在6月24日索性派出军队全面切断了柏林与德国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通道。

美、英、法占领的西部柏林即刻成为孤岛。

同时,苏军驻东德地区的30多万军队进入战备状态。

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根据后来解密资料推演,第一次柏林危机也可以认为是苏联人对西方世界外交、军事的试探。

德国为欧洲腹心,从中间分划,成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前线,地缘价值远比东欧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更为重要。

至于远东贫穷、荒芜的朝鲜半岛,当时的战略价值更是无法与德国并论。

同时,德国作为全球性经济、工业、科技、文化等强国,如果稍微恢复,必将为未来决定东、西方阵营走向的“重磅选手”。

争夺德国,成为苏美冷战的重中之重。

这样,备受全球瞩目的柏林危机就成为冷战最新风向标。

这次,一旦美英如果再向苏联屈服,自己的国家声誉跳水不说,苏联得寸进尺拿下西柏林,必然使得整个德国地区失控和欧洲信心崩盘。

德国难保,欧洲难保。

于是,美国阵营开始筹划反击苏联。

亚洲成为美国一个重要选点。

当时,苏联确实非常希望在远东得到的不冻港。

翻开地图一目了然。

朝鲜半岛的釜山、仁川、清津、兴南、元山等港口,受地理限制,天然被日本列岛封锁,军事价值极为有限,根本无法中国大连、烟台、青岛等港口相提并论。

国家战略自然需要精打细算。

当时,苏联有着以相对弱小的海军、空军力量投放相对落后的朝鲜半岛、日本海等地区与美国对峙,或者相对强大陆军、空军力量部署东欧发达地区,直接施美国等多种选择

仅此可见,朝鲜半岛从来都不是苏联的主要选择,东欧才是。

历史对此也有证明。

在1946年至1948年德国及柏林危机爆发期间,甚至柏林危机善后之后延续1950年朝鲜战争时期,甚至整个冷战时期,苏联战略重心都是放在东欧、中欧及土耳其、希腊等地区。

柏林危机爆发时,杜鲁门强硬表示:无须讨论,我们要留在柏林。俄国人无权直接或者间接施加压力把我们撵走。

1945年初,向柏林进军的美军第75师的士兵跨越莱茵河的浮桥。

但是,苏美两大阵营的博弈核心在德国,却又对这个两次全球大战策源国猜忌重重,都是认为欧洲腹心再现一个统一和强大的德国,或者可能是天大的麻烦。

为此,苏联和美、英、法等国精心设计多个方案完美解决柏林危机。

顺手,两大阵营也分建了西德、东德。

在解决柏林危机期间,根据美、英联合指挥部调度,美、英、法空军每天以700多架次的大型运输机飞越苏军空中管制区,飞向苏军占领区纵深的西柏林。

其中,美军共计出动了飞机19万架,并且将10余架带原子弹的B29轰炸机就近部署英国

肉眼观察,运送给养的运输机与投放核弹的轰炸机,确实难以区别。

为此,驻防东德的苏军既知美国载原子弹的B29轰炸机部署英国,每天还得仰望、监视满天飞来的不明来路的各款美、英飞机,不免心惊肉跳

莫斯科万般焦虑,加速全民勒紧裤带大搞核武器研发,进行铀弹、钚弹两个研发推进。

当时苏联没有机械手技术,为抢进度,甚至不惜调集监狱犯人,在核辐射环境冒险进行原子弹配件组装。

然而,苏联核武器研发没有眉目,柏林危机确实压力日重一日,这样,莫斯科无法等到原子弹研发结果,决定妥协。

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对柏林的封锁

9月20日,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0月7日,东德则通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成立了意志民主共和国,定都东柏林

1949年3月至5月,就在苏联参加谈判和宣布解除对柏林的封锁期间,中国的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已经结束,长江战役正在实施,战争局势已经明朗。

这时的斯大林,全神贯注远望中亚的哈萨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

那里,有一颗苏联人的南瓜。

南瓜——РДС-1,这是莫斯科号召老百姓啃黑面包,勒裤腰带,自柏林危机以来,加班加点研发出来的一颗等于长崎原子弹的钚制核弹

南瓜试爆影像。

1949年8月29日凌晨4时,南瓜试爆成功

自此,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笼断,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的国家。

从来信奉拳头说话的苏联如今“腰上别了核武器”,也就认定自己有了国际说话的决定力量。

于是,苏联凭借原子弹撑腰,开始踩线雅尔塔体系,绕道巴尔干地区,向土耳其、希腊,甚至西欧腹地法国等国家,再次向欧洲、亚洲全境输出革命……

不过,这时在欧洲方向有美、英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北约遏制,苏联在几番翻墙,几番碰壁之后,意识到欧洲冷战格局固化,如要继续挑战既成格局,唯有撕破脸面,发动热战。

这样,在194年-1950年期间,苏联停止对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重炮等武器供应,转而将各型武器大量转运囤积远东和供应朝鲜建军。

这时,中苏友好条约正在谈判之中。

也正是这时,苏联数次召见金将军,既表态支持朝鲜半岛统一,也以革命借口,有了长租旅顺、哈尔滨及其他远东出海口的提法。

……

在贫瘠落后的朝鲜半岛,苏联人既可“最低成本”测试美国在亚太地区底线,全无打烂坛坛罐罐的投鼠忌器之忧,同时,朝鲜半岛相距欧洲太远,即便爆发战争或者核战争,有着辽阔缓冲空间,足够给苏美留足机会,幕后操盘。

苏联这个战略态度,也使得当年苏联代表在联合国出兵朝鲜议案投票,仅是弃权,不是反对。

否则,苏联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一票即可否决联合国出兵朝鲜。

如此回望历史,不难发现,苏联之所以弃权,完全是为了继续释放东欧危机及柏林危机、希腊危机、土耳其危机系列淤积在欧洲的战略压力,在新持有“核武器王牌”的情况下,非常需要一场在欧洲之外的朝鲜半岛的局部战争,借以塑造和定型苏美争霸的全球冷战格局。

似乎心有戚戚,在1950年1月至6月,美国就保卫或放弃南朝鲜,并没有清晰的政策宣布和舆论表达。

苏联核武试爆成功,美国头痛之余倍感压力。

这样,为遏制苏联广泛“输出革命”,美国人也同样迫切需要在一个远离欧洲的有距离、有纵深的空间,用一场热战,重新判读苏联的实力和国策。

于是,以一场朝鲜战争缓和欧洲危机,似乎成了苏美共识。

就此,朝鲜战争爆发的条件具备了。

1950年6月25日,全副苏式装备的北朝鲜大军向三八线以南发起进攻,朝鲜战争爆发了。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与美国在欧洲极端的对峙局势得到极大的缓和。

欧洲安全了。

朝鲜半岛却苏联与美国的出卖,陷入了数年战争,并且成为冷战最前线。

那么,今天的欧美人、俄国人,还会出卖亚洲吗?

谨慎观察。

辛苦写作, 多谢三点一转,请与橡树相约同行观察俄乌战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