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30岁以后有人牛逼有人油腻?

 C知识管理中心 2024-02-01 发布于北京

文 / 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01

你想成为所在领域的高手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大部分人都说是。

但问题是,大部分人都不想经历成为高手的过程(这个过程远不如结果风光),而是羡慕真正成为专家的结果:受人尊敬、有话语权、相对较高的物质收入、解决问题时游刃有余挥洒自如等等。

凡人畏果,菩萨畏因。

这大致是人的天性:都喜欢好的结果,但不愿意为获得这个结果去付出相应的成本。

几年前,一个技术背景出来创业的朋友跟我讲他的疑惑。

由于公司扩张很快,所以他总是在招聘。

这个过程中发现,许多工作八年、十年以上的人,描述自己曾经做过的项目和任务具体是怎么做,大都能说的头头是道。

但当问到为什么要那样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时,大部分人就语焉不详很难说明白,也能看出是这些人根本没有思考过。

说不明白的背后,是这些人只按照要求去干活完成任务,干活的同时真正去思考问题的少,能够做完后还深入研究的就更少。

结果就是,大部分人只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让这样的人去做些明确要求的具体工作没问题,但要让他们去自己谋划、设计和规划一摊子工作就很难。

这种状况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每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但仅有少数人才真的下功夫去研究自己做的工作,并为了将这些工作做到极致去学习、思考

02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进入职场,距离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有多远?

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真正地达到专家的水平和能力?

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中按照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按照指令到自动化、直觉)、能否创新出新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对行业有所贡献两个维度,我们将普通人从入门到专家简单的划分为五个步骤:

·探索期:从学校到职场,每个人都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尚没有个人明确的发展目标,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和方向,只能进行不断尝试。

·新手期:无论主动或者被动,基本确定职业目标,但在这个领域的实践和学习都是初始状态:会有人给他分配某项任务、活动要求其去完成,他也会参与项目的某一部分。

这个人也许学历很高,但还没有参与过多少项目和完成过真实的任务,可能只有理论知识而实际工作的经验欠缺,这种情况就属于新手期。

·胜任期:在这个阶段,无论效率高低和完成质量的好坏,他能够完成比较常规的活动、项目和任务。

对于困难的要求,经过学习和请教,也能够完成。大部分人穷其一生,只走到了这个阶段。

无论这个人是35岁还是55岁。

由于欠缺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和机会,所以在工作上他们以完成任务和要求为己任,很少考虑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或者虽然有想法,但很少真正去做也欠缺机会。

·高手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不仅能够高效完成简单常规的要求,还能完成复杂困难的任务和要求。

对于他们负责的工作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积累了许多模式和套路,形成对于工作的直觉,很多任务和工作可以自动化地实现。

这样的人在许多机构内部,通常已经被他人视为专家。

·专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对于常见工作都有自己的模式和套路,形成对于工作的自然反应。

他们对于职责内的工作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并且可以从更大的背景下思考自己的工作,知道自己的范围和限制在哪里。

这个时候,他们不仅仅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代替”整个行业和领域思考和实践,能够创新出系统化的方法论,解决新的、更复杂和宏大的问题。

03

任何领域和行业在开始的时候都是密密麻麻的人,这个时候因为有任务的要求、领导的期望、绩效考核等外在因素,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提升到可以完成任务的程度。

终其一生只达到胜任的层次,这是大部分职场人职业生涯的事实。而通常到胜任阶段的时候,大致要35左右或者以上了。

这当然很残酷,因为仅仅胜任的阶段会很快被超越甚至替代:被机器替代、被更有活力成本更低的人替代。

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在职场其实并没有多少的独特价值,所以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就不足,看不到明确的可激励自己的目标,所以这其实也是许多人“中年危机”的原因。

许多35以上的人(在竞争更激烈的一线城市,这个年龄可能要晚一些,40岁或者45岁),因为已经看不到明确的未来,然后就成了油腻大叔和大妈,好一点的寄情于自己的孩子身上,或者激情于旅游、跳舞、养生等等。

在我十几年做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其实也早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大部分做知识管理的人,是老板要求去做,为了应付老板的要求会去买几本书看看、找一个培训班听听,然后或主动或被动的买一些知识管理的软件、咨询服务,然后就告诉自己或者老板这就是知识管理。

这样的人最希望有人告诉他一个方法或者买一个什么东西就能实现知识管理,如果你告诉他这个东西需要自己去思考、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状况,他不愿意听更不愿意去做。

甚至许多所谓的知识管理“专家”,更喜欢的是包装自己忽悠大众,或者用这个新词更容易去申请项目,他们对知识管理本身根本不感兴趣,更喜欢说那些用户不懂自己也不清楚的名词概念,动辄显性隐性知识、知行合一、工匠精神、知识管理与大数据等时髦词汇,而对于真正的本质则没有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其实各个领域都有这样半吊子的专家,一抓一大把,但这样的许多却感觉良好!

04

时代已经变了!

你可能会说我没有什么大的奢望,也不要求太高的收入,只要能过日子就可以了。

但现在你会发现,想当个安静的“美男子”的机会都越来越少:


如果你只是平均水平,随着你年龄越大成本越高,可能会被技术和工具所替代,也可能你干的那部分工作会转移到薪水更低的城市和国家。

这时候,你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普通人的本性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但现在社会却逼着我们每个人必须追求卓越。

当然,也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但你至少在要在某一点上有超越他人的能力和见识才行。

这已经不是让你多么优秀的要求,而是要能够保持基本尊严地生存,你都必须要追求卓越。

这就要求每个人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实践、思考和创新,成为哪怕很细微领域的高手和牛人。

关于如何在一个点上成为高手,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一书里面有详述,核心模型如下:

具体是以下5点(每一点在书里都有详细的介绍):

第一点:明确个人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点:擅长学习,而且真正地去学并且学会了。

第三点:有机会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复杂困难的问题,并且做完后还能够总结提炼。

第四点思维能力持续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上超越普通人。

第五点:将努力变成习惯,坚毅面对困难。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