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骨小切迹挑着坐骨棘和坐骨结节

 玄德玄同 2024-02-01 发布于美国

在腰臀股区肌筋膜病变可以引起腰臀腿疼痛,尤其是坐骨结节后上外侧面坐骨小切迹区域的病变。在这些区域做针法或注射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坐骨神经干及其分支,更要注意支配臀腿部所发出的血管。

从解剖上看,坐骨小切迹两边挑着坐骨棘和坐骨结节。

坐骨小切迹挑着坐骨棘和坐骨结节

坐骨小切迹

位于人体骨盆内的坐骨棘与坐骨结节之间的凹陷属于坐骨小切迹,由于坐骨棘与坐骨结节都是属于骨性标志物,所以需要先寻找出骨性标志物,才能确定具体坐骨小切迹的部位。在坐骨小切迹的部位存在骶棘韧带,围成坐骨小孔;其主要功能是提供运动和支持神经、肌肉等组织结构。在坐骨小孔当中,有比较重要的血管和神经通过,如果坐骨小切迹的部位出现损伤,容易引起局部神经和血管的损伤,从而引发临床问题。

坐骨小切迹的具体部位,可以通过影像学拍片的方法检查,可以直接定位,也可以通过找出坐骨棘和坐骨结节的骨性体表标志,再对中间的凹陷进行定位。

坐骨小孔中的阴部神经

坐骨小孔位于坐骨大孔下方,是由坐骨的坐骨小切迹、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围成的一个三角形通道,这一通道内走形有闭孔内肌、阴部神经和阴部内动静脉,此外支配闭孔内肌的神经也经过此处。

坐骨小孔实际上是连接臀后区与会阴区的通道,阴部神经和阴部内动静脉由梨状肌下孔穿出后绕行坐骨棘经由坐骨小孔进入会阴区。

深层外旋肌

上下孖肌、闭孔内外肌、股方肌皆为髋关节的深层外旋肌。上孖肌起于坐骨棘外侧面、止于股骨大转子内侧面。下孖肌起于坐骨结节近端、部分止于股骨大转子内侧面,闭孔内肌起于坐骨闭孔膜下面、止于股骨大转子内侧面。闭孔外肌起于耻骨和坐骨的上下支、止于股骨大转子窝,股方肌起于坐骨结节外侧、止于股骨大小转子之间

以上五肌共同功能:外旋、收髋关节。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和股方肌的拉伤伴有肌肉的肿胀、血肿等情况是经常会导致其后方的坐骨神经受压出现坐骨神经痛的典型症状。

五肌短缩可以导致髋关节内收外旋,长时间处于此位,改变了股骨头与髋臼的正常位置,在行走站立时加重了股骨头与髋臼的摩擦,产生髋关节无菌性炎症,髋关节磨损加重产生髋关节滑囊炎,骨质增生,关节腔积液,严重者导致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长时间处于内收外旋位,可以导致髋关节的外展肌内旋肌被动拉长,产生疼痛及损伤。

探头置于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水平横切

探头沿股骨颈长轴

坐骨小切迹骨面是上下孖肌附着处,上下孖肌被闭孔外肌肌腹所覆盖,闭孔外肌上面有坐骨神经干及近端分支通过,俯卧位时,由于臀部丰富肌肉覆盖了坐骨小切迹骨面,很难准确对上下形子肌附着部的治疗,并且无法避免对其骨面上走行的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

患侧向上的侧卧位,患者抱膝,极度屈髋屈膝,此时坐骨固定,臀部肌肉、血管、坐骨神经已向前方牵拉,坐骨结节骨性标志充分曝露在皮下,

坐骨结节骨面附着半腱肌、半膜肌与股二头肌,股二头肌附着于坐骨结节外侧骨面,股二头肌后上外侧骨面以上行深压可触及坐骨小切迹骨面,上下孖肌附着部可触及高度敏感性激痛点。

上孖肌肌腹部的触诊

治疗

行坐骨结节后上外侧骨面附着的上下孖肌注射或针刺治疗

极度屈髋屈膝抱膝体位下,首先用标记坐骨结节后上外侧面上下孖肌附着处高度敏感性压痛点

针尖从患者后内侧向外侧缓慢进针抵达坐骨结节后上内侧骨嵴,无触电感、回抽无血时紧帖骨面向外侧滑动(只有坐骨结节区域附着的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病变才可行幅度大范围提插手法),此时针尖不得上提离开骨面,以免再刺入时刺破该区臀部动脉。

将药液注入坐骨小切迹区域上下形子肌附着的全部骨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