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蛮进化(5)权力斗争的复辟与反复辟

 奥卡姆剃历史 2024-02-01 发布于北京


摘要

什翼健被从邺城迎回,于338年底成功继位,而这也标志着拓跋代国内部长达二十余年竞相争夺君位、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结束,从此,代国直至后来的北魏,最高权力一直得以在郁律一系传承。

(拓跋郁律画像  来源:AI生成)

01

316年,猗迤之子普根杀六修,成为代国国主(其事见上篇野蛮进化(4)拓跋猗卢的政治布局)。

普根能上位,一是猗卢一统三部之时,为安抚猗迤集团势力,不但给了普根左贤王的荣誉称号,左贤王在游牧民族政权中相当尊贵,被视为日后继位者,还让普根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权力,这使得普根有实力在猗卢内部发生争斗时抢班夺位;二是普根背后有强大的支持力量,那就是他的母亲祈氏所代表的东部乌桓势力,祈氏出自乌桓,前面咱们也已说过。

在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中,因权力继承没有明确的制度性安排,每遇权力交接,生乱的概率大大增加,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有一股不同寻常的力量不能小觑,那就是妻族或母族,他们常常隐在权力争斗的背后,但却决定着权力的归属。

普根能趁乱取得代国国主之位,其母祈氏应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话说回来,普根继位终归是非正常的权力交接,当时的代国虽名为“国”,事实上其政治文明还远未进化到华夏政权的程度,部落联盟的政治形态还是其主流,各部大人都握有实权,因此他们对普根的继立并不臣服,各部蠢蠢欲动,导致“普根代立,国中大乱”。

史书记载普根在位仅月余即死,而祈氏又强立普根刚出生的儿子,没多长时间,这个婴儿又死。

史书中没有明说普根和其子之死的具体原因,但可想而知,这并非正常死亡,肯定和当时纷乱的政局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普根死后,祈氏并没有选择普根的弟弟、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贺傉、纥那中的任何一个,而是立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这很令人奇怪。

毕竟,在游牧民族政权中,兄终弟及也是一个常规的操作手法。

当然,你可以说立一个婴儿,便于祈氏自己掌握大权。

但贺傉、纥那也是祈氏的亲生儿子,况且,他俩的出生年月虽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后来贺傉继位时祈氏依然“亲政”来看,他们的年龄也不大,还未成年,并不会影响祈氏独断朝纲。

这里面可能涉及到拓跋部落联盟中一个早已有之的东西部矛盾问题。

拓跋部落联盟当初一分为三,东中西三部各有其主,就是为了达到权力的平衡,但东部靠近鲜卑慕容部、宇文部,交往密切,从而游离于拓跋部的大本营西部,之后西部的猗卢趁东部的䘵官之死,一举兼并了中东两部,

三部统一后,普根又居东部并握有军事实权,从而引发西部部落大人的反抗,以至仅月余而死,普根之子的母亲有可能来自西部某部落,祈氏既已主政,自然想缓和局势,以固统治,所以立普根刚出生的儿子,借此平息西部的愤怒。

但把一个小婴儿立为国主,还是太过扎眼,实权在你手上,代表的还是东部势力甚至是你背后娘家乌桓的势力,所以这一举措并不能使动乱平息。

于是普根之子又过几个月死,而祈氏因贺傉、纥那尚小,也暂时偃旗息鼓,听凭西部各部落大人共同推举了拓跋郁律为代国国主。

02

郁律同六修、普根一样,都是文帝沙漠汗的孙子,六修出自穆帝猗卢,普根出自桓帝猗迤,郁律出自思帝拓跋弗,猗卢一系已覆没,而猗迤一系则还有以祈氏为代表的贺傉、纥那的势力存在,也就是说,此时最高权力的争夺,演变成为猗卢一系与拓跋弗一系的争夺。

郁律在拓跋联盟一分为三后,归属于绮卢为首的西部,颇受信任,曾独自带兵支援西晋的刘琨抵御匈奴刘汉的进攻。

史书上评价郁律“姿质雄壮,甚有威略”。

此时祈氏势力蛰伏,她的如意算盘是,将郁律当作是一个过渡,待自己的儿子贺傉、纥那成人后再伺机夺回国主之位。

但“甚有威略”的郁律,并不打算给祈氏翻盘的机会,上位之后,便开疆拓土,力图复兴拓跋代国,并完成拓跋氏逐鹿中原的宿愿。

在郁律上位后的第二年,便遭遇了一场来自外部侵略的生存危机,即铁弗匈奴刘虎来侵。

所谓“铁弗”,有史料说“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也就是说父亲是匈奴人,母亲是鲜卑人的混血就是“铁弗”。

铁弗与屠各都是当初南下的匈奴,建立汉赵政权的刘渊即是屠各匈奴。铁弗部落驻地在新兴虑虒以北,即今山西五台境内,与拓跋部的代北毗邻,两部世代为仇。

为啥两部世代为仇呢?

主要原因当然是各自扩张领地的矛盾,还有就是政治倾向不一致。

铁弗匈奴因与汉赵政权同属南下匈奴,因此从感情上支持刘渊、刘聪的汉赵政权,多次与刘渊、刘聪联兵打击西晋;而拓跋则采取了联晋抗匈的政治策略,冀望以此深入中原,参与逐鹿。

因此铁弗与拓跋屡有争斗。

拓跋猗卢一统三部后,曾击败铁弗刘虎,刘虎便归附了迅速崛起的匈奴汉赵政权,被任命为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

从这些官职可以看出,刘虎在汉赵政权中的作用,就是防范北部诸游牧民族,特别是鲜卑拓跋,仅从名义上来说,刘虎应当是拓跋部的长官。

这时居朔方的铁弗刘虎,眼见拓跋内部纷乱不已,而自己又有汉赵政权强大的背景支持,于是便蠢蠢欲动,渡过黄河,西侵拓跋。

但他碰到的是拓跋郁律,史书记载:“帝(郁律)逆击,大破之”,看来拓跋部的实力在多年积累之后,虽屡有内乱,但还是不容小觑,加之有郁律这位强悍的领导者,刘虎大败,“单骑迸走”,这一战,郁律完胜。

刘虎逃跑了,他还有一个堂弟名刘路孤,这个人很识时务,他率领着自己的部落归附了拓跋部,郁律则厚待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路孤。

这一仗打出了拓跋部的气势,郁律开始东扩西略,没几年时间,“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马将有百万”,拓跋代国向着复兴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318年,晋愍帝司马邺为汉赵刘曜所害,听到这个消息,郁律说出了一句话——“今中原无主,天其资我乎?

从郁律这句雄心勃勃的话语中,至少可以透露出几个信息——

一是拓跋代国一直视晋政权为中原正统,对晋室衰微、五胡建政持有自己的看法。二是拓跋代国实力上升,已成为足以影响中原政局的一支力量。三是拓跋代国视自己为晋政权的接班人,逐鹿中原的国策将要实施。

也正是拓跋代国急剧上升的实力和这种政治态度,使得当时的各方势力都不得不对拓跋代国重视起来。

318年,汉赵刘曜“遣使请和,帝不纳”;319年,石勒称赵王,“遣使乞和,请为兄弟。帝斩其使以绝之”;319年,割据凉州的张茂“遣使朝贡”,或许是因为张茂仅是割据,还未反叛西晋朝廷自立,所以郁律接受了朝贡;320年,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的司马睿“遣使韩畅加崇爵服”,即使是司马皇族,郁律也不承认,“帝绝之”。

看看郁律此时的态势,可知其雄心,在拒绝了东晋朝廷加官晋爵之后,史书紧跟了一句话——“治兵讲武,有平南夏之意”。

这句话,应该不是我们理解的字面之意,只是进行军演,操练士兵,而是有了具体行动,也就是郁律开始了自己的“平南夏”的军事行动。

因为,紧接这句话之后,就是拓跋史上不说是最重要但也是之一的一次政变,而且语焉不详,只是给出了一个结果——

“桓帝后(即祈氏)以帝(指郁律)得众心,恐不利于己子,害帝,遂崩,大人死者数十人。”

也就是祈氏看到郁律的统治如此稳固而有效,这样子下去自己的儿子怎么能再夺回大位呢?于是发动了一场政变,把郁律害死了,还有数十个部落大人都死于这场政变。

史书中只给出了结果,却没有政变的过程,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这事儿发生在321年,只有考察这段时期郁律的动向,才可能解开这个谜。

先说郁律的驻地,史料有记载“远祖世居北方,平文皇帝始居东木根山”,也就是在大同以北,尚义—集宁一线的北境,郁律本居西部盛乐,为何要向东移驻呢?

这可能是郁律注意到祈氏在东部的势力犹存,因此向东移驻,以防范祈氏势力的复辟。

前文说过,匈奴刘路孤降伏了郁律,刘路孤在西方朔方的驻地,即木根山,降伏郁律后,随同郁律向东移驻,古人命名一地之名,有很大随意性,此地在原驻地木根山以东,所以就命名为东木根山。郁律也是借刘路孤的势力共同对付来自祈后一系东方的压力。

那么郁律有了“平南夏”的意愿之后,可能就真的出兵了,他首先在山西离石遇到了石勒的军队,《石勒载记》中记载石虎率骑三万于郁律战于离石,这一战郁律大败,“奔乌桓”,乌桓即指东木根山的刘路孤,乌桓、匈奴在当时的史料中记载混乱,经常混为一谈。

也正是在这种大败的情形之下,郁律仓促归来,可想而知军无斗志,士气衰落,而此时近处的祈氏却早已虎视眈眈,于是乘虚突袭,由此造成了郁律死,跟随他出征的数十位部落大人也同归于尽的后果。

或许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得这次政变合理一些。因为对于郁律这样雄才大略的领袖来说,要想害死他,并且同时杀死数十位部落大人,无论祈氏多么有能力,在正常情况下也很难办到,只有在郁律最虚弱的时候,祈氏才有可能“趁你病,要你命”!

无论如何,祈氏成功复辟了,郁律死后,祈氏扶持自己的儿子贺傉上位,成为代国国主。

03

祈氏发动政变害死郁律后,曾想将郁律的儿子们一并杀死,以绝后患,但郁律的大儿子翳槐已避居于舅父贺兰部,小儿子拓跋什翼健尚在襁褓之中,幸得母亲王氏庇护,逃脱大难。

郁律的这两个儿子,虽非一母所生,但日后也先后为代国国主,而王氏,也成为背后极为重要一个推手。

王氏是广宁(张家口)人,据田余庆先生推断,应当是出自广宁乌桓,背后也有强大的力量支撑。

祈氏立贺傉为国主,自掌国事,曾遣使向后赵石勒讲和,但石勒很看不起祈氏,蔑称代国为“女国”。

祈氏掌政四年后,贺傉才得以亲政,他做的一件大事,即“筑城于东木根山,徙都之”。

贺傉的都城,应是在乌桓聚居的广宁,因祈氏即出自这里,之所以迁都东木根山,是因为“诸部人情未悉款顺”,也就是说贺傉上位靠的是祈氏发动政变并残害了数十位部落大人,并非正常继承权力,所以国内各部落并非诚心以贺傉为国主,只不过因数十位部落大人一时均死,无力反抗而已,但人心思叛,可知国内情形之乱,而贺傉迁都东木根山,则是为压制这种局面。

可见祈氏掌政数年,终究也未达成局势平稳。

但贺傉亲政仅一年即死,之后其弟纥那继立,这时局势更为复杂,后赵石勒势力、贺兰部、宇文部纷纷介入拓跋内乱。

先是石勒派出虎狼师石虎攻击拓跋代国,纥那不敌,弃东木根山,又跑回了广宁,这时他想起翳槐待在贺兰部,也不知道他脑子抽什么疯,居然想请翳槐出山,借助贺兰部的力量对抗石勒,也不想想人家是怎么家破人亡的,还不是让你们一家子逼的嘛!

贺兰部当然不肯答应,纥那还来脾气了,召集了与自己交好的宇文部,共同攻击贺兰部,贺兰部在翳槐的舅舅蔼头的带领下,痛击宇文部,打得纥那又跑回了大宁,蔼头不依不饶,又过了两年,把纥那逼得从大宁东逃到了宇文部,跑出了代国国境。

这下好了,代国无主,在贺兰部和拓跋诸部大人的扶持下,翳槐即位为代国国主。

翳槐即位后,采取和祈氏相同的策略,和石勒交好,以求自保。石勒虽看不上祈氏,却很支持翳槐,于是翳槐以其弟什翼健为质子,留居后赵邺城,史书上说“石勒遣使求和,帝(翳槐)遣弟昭成帝(什翼健)如襄国,徙者五千余家”,这基本上就是掩饰之词了,石勒当时势力正盛,第二年就称赵王,不可能主动求和于处于内乱之中的拓跋代国。

翳槐即位后的第三年,即33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翳槐竟然以“不修臣职”的罪名,杀害了扶持自己上位的舅舅蔼头,这一下子引起轩然大波,竟导致国内各部落纷纷叛乱,翳槐只好逃亡至后赵石勒,而此时避居于宇文部中的纥那,也趁机而返,诸部复立其为代国国主。

纥那再一次实现了复辟

翳槐为什么要自毁长城、杀害自己的倚靠力量蔼头?

这与什翼健的母亲王氏有关,王氏背后也有广宁乌桓的势力,她也想推立自己的儿子什翼健,因此策划了这一出自毁长城的闹剧。

除了和王氏有关,也与后赵有关。

后赵石勒虽积极支持翳槐,但也不想拓跋代国势力强大到足以威胁自己的地步,特别是贺兰部,他们战斗力惊人,若借代国之壳而强大自身,这对后赵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一个纷乱不已的拓跋代国,才符合后赵的政治利益。

所以当翳槐逃亡到后赵时,石勒又热情地接待了他,石勒知道,翳槐就是自己手上的一张牌,随时可视情况再打出去。

果然,纥那复立两年后,337年,后赵又派出部队,把纥那胖揍一顿,纥那逃亡到了慕容部,这样翳槐又在后赵的支持下复立于大宁。

这次是翳槐实现了反复辟

这一次后赵之所以直接干涉拓跋内政,是因为当时后赵的真正威胁并非代国,而是东部鲜卑的段部。段部鲜卑为防范后赵势力的入侵,曾置戍于上谷、代郡。后赵也为了控制代谷三郡地区,曾遣孔苌袭击幽州诸郡。这一次就是石虎大军在击退段部的同时,顺手把自己的傀儡翳槐送回了大宁。

但翳槐经历如此反复折腾,知道东部地区形势复杂,各种势力均深入其中,要使拓跋代国振兴绝非易事,因此他没多久便返回了西部根据地盛乐。

可能因忧郁过度,仅一年后,翳槐便死,之后经历了一番权力斗争,在王氏的支持下,什翼健被从邺城迎回,于338年底成功继位,而这也标志着拓跋代国内部长达二十余年竞相争夺君位、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结束,从此,代国直至后来的北魏,最高权力一直得以在郁律一系传承,而什翼键这位雄主,在位达38年之久,在他手上手建设了“多同于晋朝”的代国,拓跋政治文明得以进化,势力得到空前发展。

下一篇,就该讲讲这位将拓跋代国带入正轨的雄主的故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