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胃综合征了解一下

 赵洪昊 2024-02-02 发布于山东

导读

今天花了小一千买了闫喜焕老师的新课,“拨筋通络筋骨并重治颈椎”。每年买课的钱都是一笔巨大开销,听课的笔记从来没有写过文章发出来,因为不知道会不会涉及侵权。以后了解了解情况可能会用自己病案的方式输出。今天这篇文章呢,是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解一下“颈胃综合征”。

颈胃综合征,观其名字就知道是探寻颈部和胃部之间的病理症状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颈胃综合征呢?

临床通常将表现为长期难愈的上腹部胀满隐痛、纳呆食少、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泛酸等胃肠道症状,同时又可存在颈项僵硬、酸楚不适以及肩臂麻木的颈部症状,两者病情相互影响且呈同步变化的现象,称为颈胃综合征。

颈胃综合征是如何形成的呢?

颈胃综合征(CGS)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肌劳累、颈椎损伤等原因导致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刺激或损伤颈部神经并通过神经反射系统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或减弱,从而引起胃肠道等交感神经支配区域多种功能异常表现的综合征,属于交感型颈椎病的一种。
图片
在中医学理论中如何解释颈胃综合征?

传统中医则认为本病属于“骨痹”、“胃痛”、“胃痞”等范畴。颈椎病是因劳损、外伤造成颈椎局部气滞血瘀,或因风寒湿邪客于筋脉,注于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胃肠等脏腑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联系密切,颈椎病变时,颈项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可通过经络影响胃肠的经脉、气血功能,导致中焦气机紊乱,脾胃运化失职, 肠道传化失调,发为颈胃综合征。

因此,本病的病机关键为颈项经络痹阻,脾胃运化失职,肠道传化失调。也有人认为本病与情志抑郁、气机失调有密切关系,以气郁为先,化火、生痰、致瘀所致临床变化多样,涉及多个系统及脏腑,治疗应从肝论治。

可见,现代西医更加注重神经、体液机制,传统中医则注重经络气血的影响。而伤科的角度则比较直接,更加注重力学的联系。

图片

从伤科的角度看,颈胃综合征呈现的更多的是颈椎和胃之间关系的失调。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胃部损伤,造成胃部周围筋膜紧张,对颈椎出现异常牵扯,或者由于姿势失当,颈椎和胃之间出现异常张拉力,均可导致颈胃综合征。治疗就是要顺着异常张拉力的方向,恢复正常的结构关系。

如何鉴别诊断颈胃综合征?


张老临床上常常运用如下诊断标准:

(1)符合《中医病证诊断治疗标准·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2)有下列胃肠道症状之一者:上腹部胀满、上腹部疼痛、泛酸、恶心、呕吐、嗳气、食欲减退、腹泻、便秘,同时以上这些症状的加重或减轻与颈项症状常同时发生,或对症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者。
(3)胃镜检查可确诊为以下疾病之一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
(2)或(3)之一者,即可确诊为颈胃综合征。

张唐法主任认为,临床上本病常与胃、十二指肠、食管本身的器质性病变或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的临床表现相同,应注意鉴别。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X线摄片、胃镜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如临床上发现对胃肠疾病或其他病治疗无效或症状一度减轻而反复发作者,要考虑本病。常见的误诊病种包括: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急性胃炎等。

什么样的人容易出现颈胃综合征呢?

长期伏案工作或者低头玩手机者。因为只有姿势不当使脊柱发生异常的屈曲或者扭转时,颈椎和胃之间的筋膜才会出现褶皱或者翻转,从而出现异常牵拉力,形成颈胃综合征。如果身体是正直的,通过颈后肌肉将颈部直起来,胸腰部是挺起来的,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饮食不当,造成胃部疾患者。长期不规律饮食或者偏好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者,造成胃部炎症或者溃疡,使胃部周围筋膜紧张,容易造成对颈椎的牵拉,引起颈胃综合征。特别是饱餐后立即伏案工作者临床较常见。

情志抑郁,肝胃不和者。当一个人心生愤懑,情志抑郁时,肝木乘土,横逆犯胃,出现肝胃不和。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中医,对“肝气横逆”“木下克土”这样的概念始终没有清晰的理解,直到有次好好的体会了生气时身体的变化。生气时,先是肝区胀满,类似于肝脏充血的感觉,然后剑突下区域发紧(应该是肝胃韧带紧张所致,所以肝气横逆是有结构基础的),然后感觉会牵扯到心脏,出现心悸、胸闷,整个胸廓都是紧张的,这个时候,只有垂头丧气的姿势心前区才是放松的,身体才会好受一点。所以当一个人心情抑郁的时候,不要再说“把头抬起,胸起来,垂头丧气多难看啊”之类的话,因为不垂头丧气他的身体是真难受。从身体结构上看,垂头丧气的人,颈椎和胃一定好不了。

颈胃综合征该如何治疗呢?

1.整体调理,重用背腧穴及夹脊穴。《素问·评热病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颈胃综合征病程日久,病性多属虚实夹杂,故本病的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根本原则。扶正主要是通过调节脏腑机能,实现阴平阳秘的状态。背俞穴和夹脊穴是调整脏腑机能的要穴,背俞穴是脏腑气血输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位,与相应的脏腑之间有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特殊联系,能调整人体五脏六腑之气血。而夹脊穴与背俞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颈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素问·骨空论》“足太阳之脉……夹脊,抵腰中”,又如《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由此可见,膀胱经与督脉其主干循环,之别,其所发,均与夹脊穴密切相关,督脉与膀胱经夹脊而行,督脉别走太阳,督脉与膀胱经相互联络,别走,共主一身之阳,故针刺夹脊穴能使督脉及足太阳经经气通畅,与膀胱经之背腧穴共同调和人一身之阴阳。
因此张老特别注重夹脊穴及背腧穴的应用,重用脾俞、胃俞、膈俞等背俞穴以及相应的颈椎夹脊穴治疗本病。其中膈俞有活血祛风的作用,脾俞、胃俞能健脾益胃,充实后天之本,促进气血化生,上述腧穴合用,共奏补气血、化瘀滞、柔经筋之功。

2.标本兼顾,颈胃同治

颈椎的病变损伤或刺激颈交感神经,引起颈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通过大脑皮层和丘脑反射而导致胃肠炎症反映和自主神经功能失常,出现胃脘胀满、灼热泛酸、恶心欲呕、嗳气等症状。由此可见,颈胃综合征其本在颈,其标在胃,但颈椎与胃又互相影响、互相关联。因此,张教授强调治疗颈胃综合征必须颈胃同治,标本兼顾。

在临床中取以颈部夹脊、风池穴以舒筋活络,通络止痛;后溪为手太阳经之“输”穴,与督脉经相通,取之以疏通太阳和督脉之经气。以上穴位合用,疏通颈椎经络气血,通经除痹。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与阴维脉相通,可清心除烦,理气和胃;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通于冲脉,可理脾和胃,平冲降逆,除痰降浊,两穴相配理脾和胃,调和气血。中脘为胃募,足三里是足阳明之合穴,共奏疏通阳明而调治胃气。以上诸穴合用,通经除痹以治本,健脾和胃以治标,标本同治。

3.随症加减,辨证施治

颈胃综合征临床上症状复杂多样,常常夹杂其他伴随症状,临床上取穴应灵活多变。若伴有眼球胀痛,视物模糊者则加百会、四白、太阳穴疏通眼部经气,引气血上行,涵养有泉;伴有心悸或血压异常者,加神门、阴郄等穴,神门、郄门为心经之原穴和手厥阴之郄穴,共用以调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经气而治胸闷心悸之症;伴腹泻或便秘者,取下巨虚、阴陵泉或曲池、迎香等穴,小肠下合穴下巨虚,足太阴之合阴陵泉两穴合用健脾利湿止泻;曲池、迎香通调手足阳明经气以治便秘。

4.擅用穴位注射,针药相结合

穴位注射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发挥经络腧穴及药物的药效作用,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既有中医学的治疗特点与作用途径,又有现代医学的药理作用特点及治疗途径。穴位注射可以改善颈椎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神经根性水肿及无菌性炎症对神经的恶性刺激,而且由于药物留滞在穴位内,能刺激经络腧穴发挥更强更持久的疗效。

穴位注射药物:葡萄糖注射液2 ml,加入维生素B1、B12各1 ml。针具:用0.55mm×40mm针头5 ml注射器。取穴:选取病变颈椎所在夹脊穴,双侧取穴,足三里。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术者选取颈椎夹脊穴,用0.55 mm×40mm针头5 ml注射器抽取葡萄糖注射液2 ml、维生素B1、B12各1ml,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直刺入穴位,待患者酸胀得气回抽无血后,将注射液缓慢推入,每穴0.5~1 ml,拔针后按压2~3分钟,以助药液吸收,减轻注射后的酸胀感。疗程:穴位注射组隔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

5.注重心理疏导

颈胃综合征病程较长,疗效进展较慢,治疗疗程较长,且经劳累,长时间低头、伏案动作等易诱发加重,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沉重的心理负担反过来又严重影响疾病的恢复,故张老特别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在治疗的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解释本病的病理特征,告知患者平时生活中应注意的生活习惯,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观念,并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增强患者信心,同时积极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 END ☆
期回顾
【春分】之抗疫英雄传之王兴
学一味药—蝉蜕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治疗4讲
学一味药—白芷
青年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经验分享
学一味药—薄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