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却与事实和真相越来越远?

 海辉一色 2024-02-02 发布于湖南

英国人类学家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在书中写道:

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

引子:三则故事

故事一:网红与粉丝

自带网红标签的罗永浩进军直播带货以来,多次因带货风格、专业水平等登上热搜榜,最近两位“阔太太”给他豪横打赏,再度引发网络热议。

4月10日老罗直播时,“小鑫鑫老师”、“周文强太太”两位粉丝分别给罗永浩刷了超过一千万音浪(10音浪等于1元)的礼物,占据当日礼物榜前两位,远超第三名的150万音浪。

4月16日老罗第三次直播时,“小鑫鑫老师”以122.2万音浪再次摘得礼物榜头名,该数占当日老罗音浪总量近2成。

吃瓜群众们大开眼界,“太精彩了,两个女人为老罗争打赏榜单第一名”、“富婆的世界我们不懂!”

这两位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这么疯狂地打赏?真的是老罗的粉丝吗?

平台数据显示,“周文强太太” 在4月10日当天涨粉3.8万,是平时的近20倍;“小鑫鑫老师”是一个新账号,从4月10日老罗直播当天才开始发布短视频,当天涨粉40万,4月16日她卫冕礼物榜冠军后,粉丝数飙升到65万。

所以,TA们壕刷礼物是为了给自己引流、涨粉,而不是为了表达对老罗的喜爱和支持。当然,TA们应该会因此而“喜欢”老罗的。

故事二:“去”与“留”之争

2016 年,英国举行“脱欧”公投。“脱”派的情绪煽动战胜了“留”派的理智分析。结果出来后,一些冷静下来的人们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成了偏执舆论的牺牲品,又倒戈投向“留”派。一些人主张举行二次公投。英国“脱欧”进入了长达三年的拉锯战。

“脱欧”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国家战略决策,普通人难以理解个中原委。于是,很多人选择哪一派看起来更有理、甚至更有力作为判断标准。

正如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很多人并不理解竞选的施政方略具体内容,而是根据候选人的外表形象、谈吐气质、个人喜好,决定把选票投给谁。


故事三 反恐战争的真相

2001年“9·11”事件后,全美各地军队进入最高战备状态。虽然塔利班表示此事件与本·拉登无关,但小布什政府认定本·拉登是此次恐怖袭击的幕后元凶,并立即通过了《爱国者法案》。

10月7日,美国打着“反恐战争”的旗号,入侵阿富汗。从此,阿富汗陷入了长期战乱、动荡的泥沼。2020年2月,美国与塔利班签署协议,宣布结束长达十八年的阿富汗战争。

但是,时至今日,“9·11”事件的真相依然扑朔迷离。


Ⅰ  我们处于“后真相时代”

现实看起来黑白分明,而实际上与混沌一样,真假难辨。

美国政治新闻记者沃尔特·李普曼写道:

我们的看法涉及的空间、时间和事物超出了我们的直接观察范围。因此,我们不得不根据其他人的说法和我们的想象将它们拼接在一起。

当事情发生时,我们的大脑天性是想要理解事情原委、来龙去脉;当我们无法获取所有信息时、或者难以理解时,要么受到外部的干扰影响,要么大脑自行编织故事、寻找理由(大脑非常精通于此),作出看似“合理化”的解释。

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一方面信息爆炸,人们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另一方面,事实和真相被隐藏、遮蔽,难以获知。媒体擅长的不再是传播真知,而是强化偏见和煽动情绪,裹挟着大众向自己不甚明了的方向狂奔。技术促进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造成了信息的扭曲、变形。

这是“后真相时代”。

2016年,“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对它如此定义:

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情感战胜事实,情绪的影响力大过事实本身。人们不再关注事实为何物,因为事实本身变得不再重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真相已不再如过去那样为人们所看重,对于真相的挖掘剖析已经式微,情感化叙事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真相让位于情绪,事实让位于宣传

得情绪者,得天下。

尤瓦尔·赫拉利对于人类的处境则更为悲观,他在《人类简史》中说:

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

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

人类与真相犹如相距万里银河的牛郎织女,永远难以谋面。

Ⅱ  我们只有“竞争性真相”

在“后真相”时代,我们获得的信息和认知,实质上如同一张张照片。

照片看似“真实”地记录着外部景象,但实际上总在改变这种“记录”,比如,通过取景框,剪裁掉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景物;通过调整焦距和景深,改变景物的清晰度;通过快门速度和曝光量,制造想要的光影效果。运用暗房或者数字处理软件,还能对照片做进一步修饰。

真实的景物只有一个,但我们可以将其呈现出不同的影像,而看照片的人无法知晓景物本身究竟如何。

英国作家赫克托·麦克唐纳把这种对于同一个事实的不同描述,称为“竞争性真相”,包括四种类型,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与未知真相,我们在这里重点考察前三种。

需要注意的是,“后真相”与虚假谣言、凭空捏造无关。

1 / 片面真相

片面真相指的是我们“看”到的一部分事实,它是事实,但不是完整的、全部的真相。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如同六个盲人一样,认为自己知道了真相,其实,我们知道的只是事实的一部分。


比如,请你根据以下描述,判断这是什么时代:

开发出了很多重要技术,尤其是在交通运输和个人卫生领域;民主制度蓬勃发展,许多人加入了工会,获得了选举权,社会变得更加公平;许多穷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们变得更加健康和强壮。

这段话描述的不是和平盛世,而是一战期间的英国。飞机、不锈钢、卫生巾等技术得到了发展,所有男性公民和很多女性公民获得了选举权,很多穷人由于入伍参军,在饮食上比家中更有营养。

上面那段话是事实,一战时英国确实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它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是整个图像中的一部分。

接下来,还是关于一战的话题。教科书上总是把一战结束原因“套路式”地归结为三方面:

  • 经济方面:连续多年战争导致国民经济严重衰退,民不聊生

  • 政治方面:美国1917年4月参战,苏俄1917年11月退出战争

  • 社会方面:各国工人运动、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民众厌战情绪蔓延

这些都没有错,都是真相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事实上,这些分析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因素,即欧洲大流感。

1918年,欧洲大陆爆发“大流感”,在大约6个月内夺去2500万~4000万人的生命,比持续了52个月的一战死亡人数还多,造成各国都已没有兵员投入战场,当年年底,一战戛然而止。

再来看一个选择题。请问,在以下三个选项中,哪个描述的是丘吉尔?哪个是希特勒?哪个是罗斯福?

  1. 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2. 生活散漫,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经常酗酒,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

  3. 素食主义者,不吸烟不喝酒,不近女色,严谨、自律

这些话都没错,但都只是描述了这些人的一个侧面。如果根据这些描述就做出判断,无异于盲人摸象。

(答案:1 罗斯福,2 丘吉尔,3 希特勒)


在商业社会里,消费者很容易被“片面真相”的宣传广告误导。

高露洁曾经一度在广告里宣称,“超过80%的牙医推荐高露洁”,多年来“霸占”着观众的心智。这句话暗示观众,高露洁的推荐量高于其他品牌,但实际上其它品牌牙膏的推荐量与高露洁不相上下,不存在高下之分。高露洁选择性地提供了一部分事实,达到误导消费者的目的。

所以,当我们需要进行判断和决策时,例如股票投资、找对象、买房子……,尽量做好充分的准备,广泛收集信息、多方比较权衡。越是复杂、重要的事情,越要谨慎冷静。

2 / 主观真相

主观真相指的是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当某人说,他“认为”某样东西很好、某件事很妙、某个股票或房子极具投资价值时,他就是在表达“主观真相”。由于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它可以因为环境、观念而随时改变。

主观真相的实质,是把一部分事实与主观看法混淆在一起,在对客观情况的描述中“夹带私货”、把自己的观点、主张、论调融入进去,如果听者不注意、不仔细加以分辨,就会将别人的看法连同事实一起吸收进去。

相对于“片面真相”,“主观真相”的潜在威胁更大。


在“英国脱欧”公投中,脱欧派片面渲染全球化、欧盟一体化、外来移民……造成的问题,刻意放大负面影响、忽视积极作用,以这种“主观真相”引导民众的注意力,利用人性中的“损失厌恶”达到最终脱欧的目的。

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很快宣布塔利班是幕后元凶,但自始至终没有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塔利班策划实施了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不过,这起事件极大激发了美国人的“民族主义”情感,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民众中有90%的人支持美国对恐怖主义分子实施军事打击。

3 / 人造真相

人造真相指的是人为创造的真相。人类有史以来创建的所有理论、学说、观念等等,都属于“人造真相”,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长期“格物致知”的必然产物,包括神话、宗教、艺术、科学、法律、制度……

尤瓦尔·赫拉利说:

我们现在这个绚丽而复杂的世界,不过是建构在一个虚拟故事之上,秩序和规则的建立,所依靠的是人类八卦的力量。

人类文明的创造物既是社会进步的加速器,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巨大的惯性阻碍,每一次观念的变革,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牺牲。

文艺复兴前期的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为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颠覆了教廷统治的根基,被判定为“异端”而处以火刑。

对于不符合认知习惯的事物,人们总是会听从本能的声音加以排斥,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和建议。

心理学家保罗·罗辛曾经做一个实验。

他向参与试验的人展示了一个刚刚打开包装的新便盆,邀请他们用这个便盆喝水,结果遭到了大多数人的拒绝。便盆只是一种容器,它的用途取决于人们的规定。对于那些从未见过它的人,用它饮水绝不会需要权衡再三、顾虑重重。

Ⅲ  我们与真相为什么如此遥远

A 现实的复杂性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本质上是复杂的。

即使通讯技术和媒体发展到今天、几乎全球各地的信息都唾手可得,可是我们也经常发现,自己需要的、想了解的真相仍然无从获取。尽管信息泛滥,但有价值的信息依然不可多得。

据统计,在每一分钟的时间里:

全球共计发出2亿封电子邮件

谷歌提供200万次搜索结果

YouTube用户上传48小时的新视频

Facebook用户共享68.4万比特内容

Twitter用户发出10万+个推特

Tumblr作者发布2.7万个新帖子

Instagram用户共享3600张新照片

…… ……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看似“拉平”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实则加剧了数字鸿沟。无以计数的信息和内容,每时每刻都在记录着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但我们无法全部知晓。


这一方面与个体的主观因素有关,比如自身的认知能力、需求相关度、兴趣爱好等等,另一方面与人类整体的能力有关,受制于人类的认知手段,对于“宇宙黑洞”和“量子纠缠”之类的探索研究,将在很长时间里无法突破技术壁垒;即使拥有相应的手段,但由于成本高昂而难以付诸实施,比如,耗资360亿元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

从商业谈判、选择投资标的、公司选址,到买哪件衣服、看什么电影、玩什么游戏,都无法掌握关于“对象”的全部事实,只能在“近似真相”的情况下判断、决策、行动。

B 自身认知模式的缺陷

除了客观世界固有的复杂性之外,人类本身的认知模式也加大了获知真相的难度。

赫伯特西蒙(司马贺)把人类的认知模式分为“直觉模型”和“行为模型”;基思斯坦诺维奇用“三重心智”来描述人的认知体系,包括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两个理论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人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源于直觉,即下意识反应,只有很小一部分受理性控制。

直觉式的认知,是生物长期演化形成的、与生俱来的,特点是速度快、能对刺激信号迅速做出响应,不占用认知资源(不需要思考),这是一种本能行为。如果外部情景与自身期待不一致,会立即寻找最容易想到的理由,作看似合理化的解释——不管是对是错。这就是造成“片面真相”、“主观真相”的原因。

理性化的认知,则是人类独有的认知模式,与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前额叶密切相关。理性认知赋予人类观察、学习、推理和思考的能力,需要占用大脑资源,因此响应速度慢。更重要的是,理性认知具有反省自身的特点,能够反思自己的对错与合理性,从而纠正偏差,降低未来发生错误的概率。

但是,理性认知的能力是后天形成的,需要专门培养和持续训练,不如直觉式认知来得轻松、省劲儿;而且,如果习得了不正确的观念、安装了不良的心智程序,理性认知也会导致思维谬误。

Ⅳ  向着真相,前进!

真相遥远,并不意味着无法接近。尽管人类不是完美的生物,但理性的力量能帮助我们越来越接近真相,所以,重点在于提升理性思考的能力。

1 隔离不可靠信息源

我们了解到的信息,只是一些“竞争性真相”,而且很多情况下是二手或者多手的、是经过别人修剪和加工过的信息。

因此,首先要有意识地隔离不靠谱的信息源头,不要让以下三类信息进入自己的视野:未经验证的、推测成分较多的、明显带有主观情绪的,不要在这类信息上面浪费时间。

网上的一些公众大号、KOL,就是依靠这类“爽文”迎合读者宣泄情感的需求,实际却没有多少有价值的内容和信息量。


2 建立科学的信息分析模式

一是信息分析基本原则:全局认识、交叉验证。对问题、现象、事件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框架;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验证和比对,剔除错误、偏狭的信息。

二是信息分析流程:信息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报告。

这一系列连贯的步骤,能够像漏斗一样,过滤掉没有价值的信息,将有用的信息拼接、整合起来,建立对问题或事件的完整认识,从而一步步接近事实真相。

3 理性思考,避免过激和情绪化

克服被动接受的习惯,主动寻找信息。当你从一个渠道(公众号、微博、朋友告知等等)获知关于某件事的信息后,主动借助其他信息源、新闻口径进行搜索,核实验证,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独立自主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经常向自己提问,“这是唯一的解释吗?”“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情况或选择?”“为什么一定是这样?”等等。

多花些时间读书、学习,系统性地掌握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广博的知识储备帮助你打开视野和思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实的信息和新闻往往经不起“曝晒”。


在“后真相”时代,真相往往被纷纷扰扰的假象蒙蔽、干扰。理性,就是去魅破障的“慧眼”,帮助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