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4篇睿智的考场作文,让我们领略“眼见为实”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6-25 发布于甘肃
01
题目: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对此,你怎么看?

02

局限,抵达真实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它为人对周遭事物的感知提供真实性的确认。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在个体局限与既定事实的矛盾下,引发了我们对于“看见”事实的思考。
不可否认,事实是客观的,它不由人的主观判断而改变或转移。在事实产生的进程中,人类有参与的能力,但无法在事后对此加以干预。
在加入“眼见”的主观视角后,事实便增添了一层个性的色彩。引用存在主义的经典理论,“存在先于本质”,事实首先宣告它无可易移的存在,后经由人类之手,通过个人感受和知觉塑造事实的本质,以及其对于每个人不同的意义。个人在事实上的附加往往是经历、经验、环境、阅历等多重因素杂糅相叠的产物,即是在事实判断的工具理性中掺入价值判断,形成独属于个人的“眼见为实”,“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便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人的主观思想也规定了我们所见事实的“上限”,人们常常无法凭一己之力还原事实的本来面貌。警方追凶需找到尽可能多的证词和证言,用以拼凑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实现执法的真实;科学家研制新药需反复试验,几近科学研究的顶点,探索医学的真实所在……世界上并不存在片面的事实,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推己及人的视角而并非事实。
因此,一味固执地信奉眼见为实,真实难免于落入虚妄。披着个体价值理性外衣的事实失去标准,千人千面,变幻莫测;由单一角度发掘的事实犹如管中窥豹,并非智慧的洞见。在速生与速朽、改变与不变交织的时代下,人们亟需触摸事实的轮廓,抵达真实的边界。
看见事实需要人首先承认自身局限,从而把握进步的途径。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与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他已经处理了一部分缺陷。承认局限是消除局限的第一步,正如史铁生所说,“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承认是一种勇气,它从个体角度出发,体现人力求抵达真实的决心。
看见事实还需要人怀有包容之心,倾听外界的声音。只有拓宽自我视角、共享他人视角,才能如溪流汇聚成江海,让事实展开在我们面前,“为有源头活水来”。
消弥局限,抵达真实,丰盈生命的意义,我们如此坚信。

03

在理性认知中接近事实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那么,我们究竟怎样辨明眼前所见是否为事实?
通常我们所说“眼见为实”,其后还跟着一句“耳听为虚”。诚然,眼见为实是有其道理的,当我们相信亲眼所见,而非盲目听从他人口中的传言时,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明辨是非,不轻易定论,也不随意盲从,在后真相时代下的第三现实中,“眼见为实”的理论似乎使人们更好地在真相与谎言之中立足。
然而,有时我们的亲眼所见却也并非事实。正如有些人所认为的,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由于人的局限性,我们通常习惯于以自身视角去观察周围事物,从而忽略了不同视角与立场下看待事件的差异性。这种洞穴理论之下的认知偏差,将我们囚禁于自身视角而无法理性认知事物的全貌。
不仅如此,不愿不敢接受他人视角或许也是造成人们无法认知真相的弊病之一,如同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有一些人往往将自身封闭于思想的牢笼。这是源于对自身观念的不自信,源于骄傲的自我标榜面具下的自卑与虚伪,由此便形成归因偏差,不愿接受真相的自我辩护,在主观上将自身局限于单一视角,远离了事实。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下的选择性推送也促成了人视角的局限。大数据带来的个性化信息推送实际将人们封闭于信息的超级图形监狱之中,其中的人们“作茧自缚”一般在巨大的回音室效应下沦为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同质化信息使一切话语湮没在乌合之众的海洋里,人的自主性创造性渐渐萎缩,自此被异化为单向度的没有思考能力的人,没有批判思维与否定能力的机器。
由此可见,眼见并不一定为实,唯有不囿于局限,不断拓展自身视角,在理性思考中广泛搜集多方观点,才有助于我们接近事实。但当我们看到多个视角之后,我们的所见便为事实了吗?并不是这样,在这巨变的时代之下,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一切的一切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更迭变换着。曾经认为的事实或许在几秒之后便被新的科学理论所颠覆,曾经认为的不可能都在数年后的今天成为可能。唯有不停下追随事实的脚步,不封闭接受未知的好奇,才能在变化的时代中寻得事实。
当然,现实之中,永远有那些我们永远无法接近的真相,永远有人的局限性无法抵达的边界。但即使无法触碰真正的事实,人类一代代的不懈探索,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在速生与速朽之间,这个时代总有一个不变的内核,恒久散发着灼灼的光芒。那便是人们理性认知之中,以自由意志不断接近真相的信念与坚持。

04

眼见不一定为实

有人认为眼见为实,有人认为视角原因导致眼见非实,这启发我们审慎地对待自身认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作为众所周知的谚语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亲眼所见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在能力所及范围内确保了信息获取内容的真实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道听途说的添油加醋、三人成虎的无中生有,提高了可信度。
然而,认知偏误的存在却时刻警醒着我们不能过度依赖于眼中所见。从自身视角出发,人的思维具有相当一部分的固化与偏见,因此接受、认可、强化与自身视角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排斥、甚至扭曲与自身视角相异的内容,导致个体自认为的事实与原先实际情况有所偏差甚至大相径庭。
对于相同的事,视角不同会得出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结论。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是立体全面的,因此观察的出发点不同,会看到其不同的特性,总结出不同结果。而正如同盲人摸象、眚目识日,一个人即使体格健全,也会因为环境,教育、性格等因素其(使自我)认知受到制约,(带来的)其局限性造成无法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最终)得到局部、片面、残缺的事实并通过自身联想扩大为事物全貌。所得的“事实”显而易见是不合理而失真的。
此外,每个人的视角都蕴含着自身主观情感,因此同一事物经由不同人理解消化会产出不同含义。面对浩瀚宇宙间的一轮明月,李太白有“举杯邀明日,对影成三人”的哀而不伤,张若虚看到的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世事流转,而苏东坡却从中窥见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洒脱超然。同样的月色,却因为视角的不同诠释出或悲或喜,或着眼现实,或思接千古,“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看到了斑斓多彩的相异景色。
任何现象都是一把双刃剑,所见非实亦如是。
由于人们看待事物的视角不同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解读,时常在交流中会导致误解,发生口角而造成矛盾冲突,使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不能意识到视角差异也会使个体自以为是、盲目排斥他人观点,由于“安其所见,毁所不见”的心态而自大轻佻,也造成社会的浮躁与戾气。
不过,尽管“每个人都被幽闭在他自身的认知范围内”且“改变视角困难性不言而喻”,我们仍然可以尽己所能地互融共通不同视角,在理解包容之基上唱响多元价值的华章。
眼见不一定为实,因此谨慎判断、独立思考、宽容全面、融合视角,窥一斑而见全豹而非管窥蠡测。滋以乐其无涯之生。

05

无所住相,而生其心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总意图以对现实的观照助力思辨。然而,我们却始终难逃自我视角的局限。当事实被遮掩,视角被放大时,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眼见为实”的谚语,是前人的经验的结晶。在他们眼中,现实世界是一切观念的源泉,它纯粹无暇,不受视角沾染。而人类的理性若始终孤立,便会陷入囿于己见的僵局。于是最佳的出路无乃是去耳闻目睹,以客观的感官着眼现实,吸纳实践的活水,以此打破视角的僵局。恰如黑格尔以“感性确定性”作为一切认识的根源,“眼见为实”似乎真能拨开视野的迷雾,触到世界的真实。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对于事实的体察、眼见,究竟有多少是纯然客观的呢?古有孔子作《春秋》,在对客观史实叙述时早已不自觉采用“春秋笔法”,以暗含褒贬的价值判断修改了历史的原貌;西有英国辉格党人在解释历史时早已不自觉地有所筛取,成为了只含一党之见的“辉格史观”。纵然眼见为实,而思辨理性对现实的吸收少不了筛选归类甚至意识形态、利益权衡的染色。佛象说:“相由心生”,而海德格尔则更从本源上指出了“意识形态使存在物得以存在。”逃不出先入之见的局限,视角侵吞着事实,这似乎是人类作为思想生物的某种宿命悲剧。
难道,我们本该囿于视角的局限吗?难道,“相由心生”的论断,让我们注定要放弃反思、放弃辩驳,甚至闭目阻听,沉沦于无知吗?若是如此,我们便会如晚清闭关锁国的王亲贵胄一般,对着西方坚船已来的事实徒有“天朝上国、万国来朝”的视角误判,最后终错失了时代崭新的机遇,被时代、被真理所抛弃?
一切不能如此!更不应如此。一切视角对事实的染色,无一例外源于先入之见的沾染。它来源于反思的丧失更是思辨的麻木。一切本无那么多的理所当然!我们需要否定性的强力刺破笼罩在我们对事实的认知上空的视角之幕。我们奋力地质询反思,终于明白了视角的缺憾。恰如鲁迅早年着眼现实批判礼教,晚年又转入“自我罪感”的反思与拷问。在探索真理过程中,对旧有视角的反思永远在路上。
可是,既然认知逃不开视角,我们需要的更是对多重视角的包纳,而非因其扭曲事实而否定。正如《金刚经》中所言:“无所住相,而生其心”。正是看透了没有恒定的事实,亦无永远正确的视角,一切异彩纷呈的视角便都具有意义,由此诞生了破除执见、包纳百象的大智慧“本心”。惟有消除了执见视角,对一切哪怕看似“不合事实”的视角的包纳,我们才能于有限中无限接近于事实真相,总优于认定“眼见为实”未加反思的理所应当。
而这一切,更需要的是包容、开敞的社会与教育的环境。我们教育的,不再是单一视角下的有限事实选取,更是包罗万象、容纳异识,不带先入之见而追寻现实的勇气。社会亦当弘扬自我反省,向现实的一切敞开的精神。多元荟萃,美美与共,崭新的世界在向我们敞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