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

 置身于宁静 2024-02-02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 ),小说家。父亲是出生于巴黎的犹太商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各种黑市交易,母亲是比利时演员。童年时莫迪亚诺缺少父亲的陪伴,主要由母亲抚养,并与自己的弟弟吕迪·莫迪亚诺十分亲近。但吕迪10岁时不幸死于白血病,弟弟之死给莫迪亚诺带来巨大的伤痛,也标志着他童年时代的结束,他早期的小说常常流露出对童年和对弟弟的怀念。15岁时有幸结识了母亲的朋友、著名作家雷蒙·格诺。虽然格诺为他在学习上提供了诸多帮助,但莫迪亚诺还是于1962年放弃了学业,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格诺一直支持着他的文学梦想,不仅对其创作提出各种建议,还邀请他参加伽利玛出版社的编辑聚会,而正是在伽利玛出版社,莫迪亚诺出版了处女座《星形广场》(La Place de l’Etoile,1968)而一举成名。成名后的莫迪亚诺笔耕不辍,获奖连连,已发表三十余部小说作品,成为法国当代文坛的标志性作家。1972年他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8年《暗店街》(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获得龚古尔文学奖,1996年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2010年获得奇诺·德尔·杜卡世界文学奖,2014年10月9日因其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并揭露了占领时期的那个世界”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图片

莫迪亚诺的作品经常以追寻、调查和探索逝去的青春与岁月为主题,涉及身份寻找、社会变迁、父亲等问题。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挖掘人的内心,通过细腻的笔触寻觅往事的幻影,描写普通生命个体在历史中的悲剧际遇。“缺失”主题贯穿着他的小说,他笔下的人物身份游移,无所依归,像幽灵般游荡在一个晦暗的世界中。他们不是或无法生活于现在,被某段无法摆脱的过去或记忆所纠缠。他称自己的作品追随着消失的人,希望在某一天找到丢失在过去的东西,直到“过去”突然再次出现,或是一块明亮的标志,或是一首似曾相识的歌曲,让主人公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于是他们开始“调查”发生在身边的众多事件,来重现各种细节、暗线,拨开往事的迷雾,认清自己的身份。

莫迪亚诺尤其关注占领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巴黎犹太人的处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希政府积极配合纳粹德国对法国犹太人的迫害,致使大批无辜犹太人遭到搜捕和屠杀,这成为法国历史上耻辱而痛苦的回忆。莫迪亚诺出生于1945年,并没有亲身经历战争和屠杀,但是他却将其故事背景都设置在占领时期。作为一名犹太作家,他勇敢地触及这段伤痛的历史,试图从过去搜集一些碎片和一些匿名者及陌生人留在大地上的痕迹。这段记忆也与他出生的日期相关:1945年,城市被毁,家人消失,这让他这一代人对记忆和遗忘的主题尤为敏感。此外,他的父母相识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巴黎,这让莫迪亚诺对这段历史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在《家庭手册》(Livret de famille,1977)中,他说:“虽然我只有20岁,但我的记忆早于我的出生。我坚信我曾在占领时期的巴黎生活过,因为我记得那个时代的一些人物、微小而让人困惑的细节,任何一本历史书都没有提到过这些。”莫迪亚诺将自己父母的生活定格在这一时期,并将他们投射或移植到小说人物身上,特别是在最初的“占领三部曲”—《星形广场》《夜巡》(La Ronde de nuit,1969)和《环城大道》(Les Boulevards de ceinture,1972)之中。

此外,父亲和亲情问题在莫迪亚诺的作品中占据中心位置。父亲阿尔贝·莫迪亚诺的经历颇为传奇:他是意大利犹太人,年轻时从事黑市走私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与警察保持着暧昧的关系,战后又从事金融工作。莫迪亚诺的童年缺少父爱,父母关系不和,走向分居离婚。由于父亲在其成长过程中缺失,所以父亲成为他的写作和生命中不断追寻的问题,这一问题串联起了莫迪亚诺小说的其他主题,如缺失、背叛、继承等。

莫迪亚诺的故事类似于侦探小说,其中充满了幽灵般的人物,他们是过去生活中消失的人,如亲人、故旧、萍水相逢的人,甚至寻找者本人。他们除了在通讯录、电话簿或记忆的角落里留下的名字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主人公沿着或明或暗的蛛丝马迹展开调查和探索之旅,试图拨开源于占领时期的层层迷雾。主人公多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形象模糊,通常个子高大但内向羞涩。他如同一位记忆的考古学家,搜寻和修复最细枝末节的材料,通过初看起来无甚关联的材料拼凑出自身、亲人甚至是陌生人的信息,“调查”是所使用的重要手法。

莫迪亚诺在现实中是一位拘谨腼腆、独来独往的人,在公共场合几乎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在写作上他是一位难以归类的作家,与身边的文学潮流一直保持距离。他踏入文坛时法国先锋文学正大行其道,但是他没有参与任何文学流派,而是沿着自己的写作之路前行,追寻逝去的时光,表达整个民族的精神困扰。其小说在主题、情景、氛围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其作品有着不可否认的强烈自传色彩,但是莫迪亚诺在作品中并非完全忠实于自己及家人的过去,其目的在于表达内心的不安与心结,通过虚构的形式将之稀释。除了“占领三部曲”外,其主要作品还有:《缓刑》(Remise de peine,1988)、《蜜月旅行》(Voyage de noces,1990)、《多拉·布吕代》(Dora Bruder,1997)、《陌生的女子们》(Des inconnues,1999)、《夜半撞车》(Accident nocturne,2003)、《家谱》(Un pedigree,2004)、《青春咖啡馆》(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2007)等30多部。

图片

《星形广场》是莫迪亚诺的成名作,获得了罗杰·尼米埃文学奖和费内翁文学奖。小说标题具有双关性,既指位于巴黎凯旋门的戴高乐广场,又影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被强制佩戴的犹太星标志。《星形广场》讲述了一个不断更名改姓、变换身份的犹太青年拉斐尔·什勒米洛维奇的传奇故事。拉斐尔充满幻想,集无数相互矛盾的身份于一身:他忽而是有志青年,忽而是走私犯,忽而又是第三帝国的荣誉公民,甚至成为了爱娃·布劳恩的情人。他不断穿梭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暗示着拥有一个完整的犹太身份的不可能,他人的面孔由数以千计的闪光切面组成,不断地变化着形状,如同在万花筒中一般。

《暗店街》是莫迪亚诺的第六部小说。在这部作品中,莫迪亚诺充分发挥了他的“侦探”才能。主人公居伊·罗朗十几年前因偷越边境遭遇劫难,受到极度刺激而失忆,成为一个没有过去的人。在当了八年的侦探后,为解开自己身世的秘密、摆脱精神的迷惘,他开始调查自己的身份。他仔细翻阅姓名簿,追寻或真或假的线索,通过无数碎片终于拼凑出一个身份和一段人生后,他又开始怀疑这到底是他真实的生活,还是他冒名顶替的另一个人的生活。该小说不像莫迪亚诺的其他小说那样以巴黎为故事发生地,而是以罗马为“暗店街”所在地。但是主人公神秘的过去仍然掩藏在纳粹占领之下的巴黎。主人公想要透过名字去调查、寻觅、回忆自己的前半生,但最终只找到一些生命的碎片。在这里,寻找身份成为一种象征,其背后反映的是战后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疑问和探寻。

《家谱》是一部自传性质的作品,莫迪亚诺运用了比《家庭手册》更完整、更系统的追忆手法,将他的家族起源和青葱岁月娓娓道来,一直写到他的22岁:叙述者出生于1945年的巴黎周边,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弗拉芒人,他们相识于占领时期。他们可能都秘密参与了走私、抢劫、通敌活动。战争结束后,他的父母马上忙于各自的营生,母亲再次成为演员,父亲则忙于种种“事务”。两个儿子几乎无人照顾,如同两个碍事的包袱。《家谱》并没有连贯的叙事线索,如同卡片一般由一连串人名、地名、时刻、轶事组成,叙述者的童年是一个装着各种旧物的鞋盒,他试图从这些碎片开始复原岁月的拼图。

《多拉·布吕代》被认为是莫迪亚诺最值得一读、最惊心动魄的一部小说。1988年,作者在翻阅旧报纸时,读到1941年12月31日《巴黎晚报》上的一则寻人启事:一个名叫多拉·布吕代的犹太女孩在1941年12月的某个夜晚离开寄宿学校而失踪。莫迪亚诺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着生活中的失踪者的命运,希望将他们从遗忘中打捞出来,他顿时被这则启事所吸引。通过调查,莫迪亚诺获悉了这位失踪女孩的大致下落:原来多拉·布吕代和父亲为奥地利犹太人,在占领期间他们迁居巴黎。1942年,多拉和父亲相继被捕,于1942年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然而,莫迪亚诺在经过了八年多调查、思考、犹豫和写作之后才于1997年发表《多拉·布吕代》。和莫迪亚诺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本书也是一部关于“追寻”主题的小说。莫迪亚诺将自己的调查日记与多拉的经历结合起来,面对为数不多、残缺不全的资料,他利用假设、猜测来构建多拉的故事,以叙述者从众多档案材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调查失踪的多拉为主线,引导读者参与调查,猜测多拉的命运,探索每份档案、每个名字、每个地名的可能意义,但是作者也围绕多拉的遭遇不断插入和钩沉他本人以及父亲的经历,他将自己投射到多拉身上,多拉的出走也是他在1960年的出走,多拉的被捕也影射莫迪亚诺父亲的被捕。多拉的个人故事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剧的写照,多拉的生命也是作者生命的一个镜像。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

丛书编委会主任:刘意青

刘意青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外国文学学会理事,燕京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外语教学与人文教育、英国18世纪文学、英美19世纪小说、《圣经》文学和加拿大文学。翻译、撰写和主编了多部著作,如《<圣经>的文学阐释》《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四版)、《<圣经>文学阐释教程》等。

图片

主编简介:

杨国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法国自传文学、法国18世纪文学等。曾参与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卢梭的自传作品》,译著《自传契约》《社会契约论》,主编《传记文学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外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等。

图片

秦海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论、法国作家与中国。出版专著Segalen et la Chine(《谢阁兰与中国》),译著《碑》《希腊思想的起源》《艺术之名》《方法:思想观念》等。

图片

本文选自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法国卷)》

杨国政 秦海鹰 主编

ISBN 978-7-301-31333-6

定价:168.00元(精装)

图片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 ···

即将推出......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英国卷)》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美国卷)》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拉美卷)》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西班牙卷)》


北大外文学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