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从未展出的“国宝级”书法,揭露了《兰亭序》真容,原来郭沫若没有骗人!

 墨品书法网 2024-01-29 发布于北京

若要决出历史上“无法超越的书法”,想必大部分人选择王羲之的《兰亭序》,此作乃王羲之醉酒后所写,彼时感慨朝堂的晦涩不明,宇宙的轮转生息,借由或喜或悲的心情,肆意挥洒笔墨。

因此卷中的字体潇洒畅意、千姿百态,十分自然生动,已达“巅峰之境”,据说王羲之第二天酒醒,重新抄写,都无法重新复刻,足以见功力有多高。

不过《兰亭序》真迹失传,史书曾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获取了真迹,令宫中的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人临摹,如今存在数十件拓本、摹本。

而之后李世民邀求儿子,将《兰亭序》一同陪葬,真迹从此消失无踪,再加上“兰亭集会”没有相关记载,内容与《临河序》极为相似。

所以郭沫若怀疑《兰亭序》真实性,他详细研究《王兴之墓志》、《谢鲲墓志》,发现笔法技巧、艺术风格相差偏大,由此认定《兰亭序》是“伪作”。

邱振中赞同这一观点,他从灵活质朴的笔法,清新脱俗的布局分析,这一风格出现于南帖、北碑融合成熟的隋朝,大概由隋代“书法高手”所写。

而且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收藏了一幅从未展出的“国宝级”书法,揭露了《兰亭序》真容,它就是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写的《草书兰亭序》。

卷中字体备尽“八法”,明朗舒展、率性活泼,在草书潇洒飞动的笔画间,融合了几分篆隶意态,点画雄健质朴、浑穆沉静,墨色力透纸背,预防飞浮散漫一类的弊病。

同时强化高古悠然的质感、层次性,即便品读千百次,依然给人“常学常新”之感,例如文中“宇”的一点,以露锋、尖峰入纸,之后迅速调换为中锋,重按收笔,使一点的形态飞动浓重。

下面的横画更为有趣,起笔、收笔用笔偏重,中间笔势轻盈、着墨较少,中间还有一处断开,这一鲜明对比,让运笔节奏感、提顿轻重可以清晰分辨,与章法轻微的起伏错落相吻合,散发出萧散淡然、娴静沉和的艺术格调。

这幅《草书兰亭序》不仅证实郭沫若没有骗人,还是一件不容错过的“标准范本”,时常临摹,可以强化“草法”意识,保证控笔协调平稳,笔力洞达遒劲,点画随性畅达。

让大家体悟“最纯正”的儒雅中庸之风,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而且智永衔接了晋唐的书法发展,若能将此作学会,日后能顺利临摹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张旭等人法帖。

可惜《草书兰亭序》墨迹本失传,好在古人将其摹刻入石,市面上存在不少拓本,其中最完善的一件,乃明代宝鸭斋孤本,卷中字迹润丽生动、精细流美,充分还原墨迹本的样貌。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智永《草书兰亭序》(明拓本)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