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孙权偷袭荆州的行为?

 凤凰山居士 2024-02-02 发布于江西
张浪漫历史说2024-02-02 16:27黑龙江

前言

在古代战争中,孙权偷袭荆州的行为无疑是一次令人瞩目的军事策略。然而,如何看待这一举动,往往取决于我们站在何种角度来审视历史。从东吴的角度考虑,这是否是一次明智而必要的战略决策呢?


荆州之争,由来已久

孙权自年仅19岁继承父兄东吴政权以来,控制荆州的战略目标就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头。公元200年,东吴重要谋士鲁肃曾向孙策献计,主张首先消灭江夏太守黄祖,然后联合孙策攻占刘表治下的荆州,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而在江东称帝,建立自己的王朝。

这样的计策对雄心勃勃的孙策和孙权兄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此时的孙氏政权尚属江东一小角落,还远未达到鲁肃心中的蓝图。但对于孙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一试的宏伟规划。只要荆州被攻下,他就可以依托雄厚的经济基础,建立足以与曹操、袁绍抗衡的江东政权。


公元200年冬,孙策遭遇刺杀,年仅21岁的孙权继承兄长政权。他深知荆州的重要性,吸取了鲁肃的规划,并在之后的岁月里逐步实践。荆州地区位于长江中游,拥有遍布的水陆要冲,它既是中原政权南下的必经之路,也是江东政权西进时的屏障。曹操通过荆州南下进攻江东的战例更让孙权意识到,没有荆州的控制,长江防线难以构筑,江东安全难以保证。

于是,在200年至208年之间,孙权发动了三次征伐,成功击败黄祖,抢占了江夏郡的一部分。终于,孙权对荆州的完全掌控已然指日可待。


曹操的南征与赤壁失利

然而,正当孙权稳步实施荆州战略之时,一个更为致命的威胁陡然出现——208年秋,为了统一华夏,曹操亲率30万大军从中原向江东来犯,并在途中攻占新野,直接威胁孙权江东根基。

曹操此次大举南征,目标明确就是消灭孙权、刘备,然后完成北方政权的统一。30万大军如泰山压顶而来,让孙权深感压力。但与愤怒、焦虑不同,孙权表现出的,更多是冷静和稳重。面对如此大敌当前,他迅速做出两手准备:一方面积极备战,统帅部将讨论作战计划;另一方面急忙派使者向北上前线寻找刘备,希望双方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南逼北压的曹操。


鉴于双方实力的悬殊,孙权不得不暂时搁置对荆州的野心。他迅速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应对曹操这一北方来犯之敌。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著名的火攻,彻底击败了北伐南下的曹操大军。

赤壁大捷解除了孙权迫在眉睫的威胁,让他重新拾起对荆州的战略布局。在周瑜去世后不久,为了加强同刘备的联合,孙权将拥有的南郡借给了刘备。双方约定共同抵御来自北方的压力,不再自相攻击。


可惜,政治协议终究敌不过实力的诱惑。随着荆州实际掌控者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并完成了益州的征服,实力大增。这无疑对孙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刘备若是控制西南,则可在荆州与孙权形成钳形之势。这样一来,孙权就危如累卵,江东安全将难以保障。

伺机而动的孙权终于还是忍不住,出兵向刘备讨还长沙、桂阳两郡。至此,历时20年的荆州争夺战重新拉开序幕,而孙权立志要完全控制荆州的决心,也再次燃烧起来。


吕蒙偷袭荆州

公元220年,刘备去世,由年仅17岁的刘禅继位。蜀汉国内政权交接之际,身在荆州的关羽征伐孙权,发动了襄樊之战。

面对强大的关羽军队,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然而孙权并没有气馁,这个危机反而成为他夺取荆州的大好良机。他判断刘备去世,刘禅幼主初立,蜀汉国内必然出现权力真空期。此时出兵夺荆,正可趁人之危,一举夺取战略要地。


于是,孙权迅速作出决定派遣大将吕蒙趁关羽不备,迅速偷袭襄樊。面对出其不意的袭击,关羽大军溃不成阵,很快便败下阵来。关羽在突围中被俘虏,不久被斩杀。

吕蒙的偷袭无疑是一记致命的突袭。荆州三郡被完全夺取,孙刘20年的和睦亦宣告终结。尽管有人批判这是孙权的背信弃义,但不可否认,孙权的荆州战略此时得以全部实现。作为东吴的领袖,他为自己争取到了最核心的战略资源,这无疑是极大的胜利。


独自抵御,志在必得

夺取荆州后,孙权果断修书与曹操联合,将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表示荆州之争纯属孙刘内斗。这样既可以给蜀汉施加压力,又可以缓解来自北方的威胁,一箭双雕。

曹丕继魏王位后,多次南征东吴,试图夺取江东。但此时孙权占据荆州之后,无论是割据江东,或是进一步扩张,其地位已足以与北方政权抗衡。他先后派遣大将陆逊、全琮等人击退了曹丕的进攻,成功保卫了东吴的江山。


可以说,通过对荆州的占领,孙权完成了其前人孙策、孙权未尽的遗愿。他获得了足以与北方政权抗衡的国力,使东吴政权真正稳固下来,成为三国鼎立之一脚。这是鲁肃当年的宏图蓝图在孙权手中真正实现的标志。

与此同时,孙权也意识到,占据荆州后,他终于可以依托天险安稳发展,不再需要依靠蜀汉的帮助。尽管这导致三国鼎立格局被打破,加速了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但孙权为自己争取到的,是东吴安全稳定发展的战略空间。这对他来说,才是最为宝贵的战略资产。


为此,他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频繁用兵北伐。222至225年,为报赤壁之仇,曹丕亲自领军三次南征孙权,均被击退。此后数十年间,孙权不断试图通过北伐来扩张领土,但均告失败。可见,他早已放弃与北方军阀一争长短的念头。

至此,孙权这位雄心勃勃的江东领主,实现了他一生的战略目标——完全控制荆州,巩固长江天险,以江东一隅之地,自保发展,开疆扩土。正如二十年前鲁肃在他耳边所说:“进则可以建大业,退则可以保全疆土”。


对荆州的争夺,关系到东吴的生死存亡。偷袭荆州虽然残酷,却是当时环境下孙权的正确战略选择,这一点似乎不容置疑。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背信弃义”的大旗否定这个历史事件。相反,需要站在孙权当时的位置,审慎地审视这一重大决策背后的种种因素,然后做出理性、全面的评判。


展现孙权的决断与毅力

孙策兄弟本是一介江东小家族,但都有着高远的抱负和无比的勇气。孙策英年早逝,由孙权继承政权后,这位年轻人并没有就此退缩,反而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之间,充分展现了他的决断力和毅力。

208年面对30万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25岁的孙权并没有退怯,而是表现出超乎同龄人的冷静和机智。他在孤立无援的边境小国,成功拉拢到与自己势均力敌的蜀汉刘备结盟,双方最终战胜了曹操。可以预见,如果当时孙权采取退缩态度,东吴政权就会在曹操铁蹄下灭亡。


在荆州争夺战中,孙权表现出的是另一面。这次,他面对的不是外部压力,而是野心家刘备的战略扩张。

在两次直接冲突后,孙权不再与蜀汉正面交锋,而是选择耐心等待时机。220年关羽北伐之际,38岁的孙权果断捅向蜀汉防线的软肋,一举夺取荆州。


这次行动中,孙权表现出的不是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心。为实现对荆州的完全控制,他甚至不惜与臣服多年,威名赫赫的关羽翻脸。这样残酷而果决的手段,很难让人相信,它来自这个“弱冠”江东领主之手。

人们往往很难理解,一个小国君主如何有这样的魄力与胆识。但这正是孙权可贵之处——他不仅有雄心壮志,抱负远大,还敢于在关键时刻担起责任,做出残酷的决断。可以说,正是孙权的决策与执行力,让东吴这艘小船终于到达彼岸,完成了前人的夙愿。


结语:理性判断,拒绝简单标签

综上所述,孙权偷袭荆州的行为,确有违背诚信,破坏三国鼎立格局之嫌。但站在当时东吴政权的立场,控制荆州无疑是正确的战略抉择。它既满足了孙氏政权长期以来的战略目标,也使孙权获得足以自保的国力,奠定东吴的根基。

当然,这一行为也加速了三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使东吴覆灭的命运提前到来。但历史进程无人可逆,我们今天审视历史,更需要理性分析,避免简单地给予正义或非正义的标签。

孙权作为乱世枭雄,其政治手腕与魄力可圈可点。但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只见浮云掩映的时代里,他的所作所为也是环境所迫。我们不能用今人的眼光要求一个乱世英雄具有完美的人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