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海奇珍(二)天下无双,辟邪重器㇑史上最牛汉代玉翁仲

 收藏家宾彦红 2024-02-02 发布于湖南

收藏家,独立学者,作家 宾彦红


【作者按:余入收藏已三十余年,身处流散文物大省——湖南长沙,以收藏研究为目的,主追寻和甄别流散在民间的传世玉器。起起散散,几乎只入不出。虽出过十几本书,但古玩方面只写过十余篇相关文章在各杂志发表。因对古玩(主为古玉)的喜爱主在其新老鉴定方法的研究和文化,故在最近十余年,收藏的东西少了,而把精力放在一,渐进式古玉双重鉴定法的研究上,二,研究和写作,尤其是很偏僻的宋代帝王御制玉带和海兽葡萄镜起源上,比如众多宋代史籍记载中赫赫有名的方团玉带,帝王排方玉带,毬路带等。这些宋代最顶级宫廷器物的实物真相早已遗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多谜之镜起源实物的真相也是如此。因从未见过,这些器物多被专家甚至行家视为赝品,因而造成毁损,给国家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对实物进行真赝鉴定,并将视野放开,专注于某一目标,仍有迹可循,并按迹循踪。在过去研究写作和藏品来源合法(根据2002年现行《文物法》不收国家禁止经营的1949年后的三盗和捡拾文物及非国有馆藏的珍贵文物)的基础上,我将陆续写作:无敌的收藏品--玉海奇珍系列,走近真相系列(解开三大历史谜团∶唐代海兽葡萄镜起源之谜,宋代御赐“方团玉带”之谜,国信牌|天子的玉节一宋代御制青玉毬纹大琬圭之谜),文房三品系列,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系列,以飨读者。同时民间博物馆及相关学术研究正方兴未艾,希望这些文章,尤其是“走近真相系列”,能引起学术界对民间研究的重视,当然,新老不分的“国宝帮“例外。此外,文有优劣,望方家斧正;物有真假,尤其是在赝品满天飞的今天,特悬赏百万人民币打本人的假(转载媒体不负任何连带责任),但谢绝低水平的争辨。別的就不多说,谢谢大家】

玉翁仲,想必只要玩玉器稍有年头的都知道,它是汉代的辟邪三宝之一,即刚卯、翁仲、司南佩。这三宝得之不易,要买到汉朝真品,相当困难。仅到代的一个高仅二、三公分的汉刚卯,现已值百万人民币以上。而三宝中,争议最大,存量最多的是玉翁仲。后代仿品极多,就是宋仿都极难一见。其真假混杂,赝品累累,是汉玉鉴定的难点器型。

近年来港台出版的古玉书籍很多,几乎都载录了号称汉代的各式翁仲,其型制不一。例如台北故宫所藏玉翁仲,是个老头子,身穿宽袖长衣,双手如袖手状置于胸前,头戴后高前平的圆帽,五官简略,只用三条横线表示口和双眼,没有鼻子,嘴下一撮三角胡子,高不过寸许,如图一。

                     

而中国大陆甘泉山二号汉墓出土(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的翁仲,是年轻人,着长袍短褂,袖手,五官与台湾的差不多,只是没有胡子,也不露鞋,如图二。

       而港台和各大博物馆所藏的玉翁仲,也是五花八门,港台及各大私人收藏家所藏的玉翁仲就不一一细说了。与台湾所藏形制相同的著名馆藏品有:

如加拿大昂他瑞奧博物馆藏玉翁仲,如图三。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玉翁仲,如图四。

  

而与台湾所藏形制不相同的馆藏品,如北京故宫所藏二玉翁仲,图五。

  

为什么会造成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藏玉翁仲型制不一的现象呢?这是因为汉代玉翁仲出土极罕,后仿传世品却极多。因此,也最易混淆不清。如上海文物商店沈胜利在《珍宝鉴别指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汉代玉翁仲求真”一文中所说,“笔者研究古玉三十多年,见过玉翁仲数以千记,然大多是清代仿品,宋代、明代仿制的已很少。……真正出土和传世的汉代玉翁仲,可谓凤毛麟角,极为罕见,本文附图(作者注:即图二)南京博物院所藏一件,系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十分珍贵。由于业务关系,笔者曾请玉雕仿古高手反复进行汉代玉翁仲的仿制,但由于汉代琢磨方法及所用工具与今大不相同,因此,尽管外形相同,但无法达到真品的那种神采,那种韵味”。

从这段资深研究者话中,我们可以得知:

真正到代的汉代玉翁仲,非常珍贵。在所有出土和传世的玉翁仲中,到代的汉玉翁仲可谓凤毛麟角,且都出自高等级的墓葬。

下面我们要厘清的是,何为玉翁仲,它起源于何时? 人们对玉翁仲为何如此厚爱?它的重要特征是什么?搞清了这些问题,才能为我们鉴定汉代玉翁仲提供有力的证据。

1,何为玉翁仲,它起源于何时?

据相关文献记载:翁仲是个人名,姓阮,是秦始皇时的一名猛将。相传是越南人(也有说是安南人),叫阮翁仲。他身高魁梧,作战勇猛,攻无不克。秦始皇曾命他出征匈奴。死后为纪念他,铸其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以镇邪驱恶。也有记载说:说秦代阮翁仲身高一丈三尺,臂力过人,武艺超群,是秦始皇的主要卫士,生前屡建战功。死后,秦始皇为在精神上求得他的保护,下令用铜铸成其形象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人因其有神威之力,又用石雕成翁仲象,守护坟墓,所谓"稼间石人曰翁仲"。今天我们看到的陵墓前的石人石马,其石人就叫翁仲。

从相关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确认,翁仲不应为一老年人形象。中国大陆出土的汉代翁仲,都是年轻人,这也是一个有力的物证。

2.为什么人们对玉翁仲如此厚爱呢?

这应是因为,翁仲既有神力守护宫门,自然也可以随身佩带,驱除邪魔,加之汉代谶纬神学思想的盛行,于是就有了饰佩的玉翁仲,玉翁仲也就具有了“厌胜佩”辟邪驱恶的功能,这样玉翁仲就由卫士变成了护卫神。人们佩带玉翁仲,既有守护之意,又有辟邪之功。

3,它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它的特征,从上二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汉代玉翁仲不应为一老年人形象,而为一年轻人形象。然而后仿者未能见过真品的造型,误将翁仲望字生义,将““翁”字认为是老翁的意思,而将翁仲理解为老人。加之,在明代一些气势博大的陵墓前,如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均置有石雕文官、武将、石马、石狩。其中石雕文官就成了明清时期仿制者的蓝本。所以后仿者在这基础上做出的汉玉翁仲,便是头戴前低后高台阶式的隋唐以后的官帽(隋唐以前虽有此帽式但非官帽),留着三角形的胡须,身穿宽袖大袍,足踏高履,一副老态龙钟,毫无生气的老文官形象。也就是说:这类玉翁仲造型均仿明陵墓前石雕文官形象。因此均为明清仿品,与汉玉翁仲不能混为一谈。有研究者认为,仅明清所仿玉翁仲,即达数万件之多,应基本属实。

且明清所仿汉玉翁仲的打孔更是五花八门。因真正到代的汉代玉翁仲极少见到真品,所以单论什么样的打孔,什么样的大小、高度才是真正到代的汉代玉翁仲,证据还显单薄,也不是主要鉴定依据,我们只有依据出土汉代玉翁仲才能一步步下结论。也就是说,最好的鉴定证据还是尽可能依据正式出土物的特征,并依据质、工、沁、形等鉴定传世品,才能逐步得出可靠结论。

但前者极少,这就需要智慧和鉴定经验。因为汉代琢磨方法及所用工具与今大不相同,因此尽管外形相同,仿品还是无法达到真品的那种神采,那种韵味,无法遁形。

出土汉代玉翁仲重要特征是什么呢?

“汉代玉翁仲,所知出土品只有二件,就是河南洛阳市烧沟汉墓品一件,如图六,和前述图二江苏甘泉山二号汉墓(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一件。前者高约3.5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0.8厘米,后者高4.1厘米。北京故宫所藏二件与上述出土品大略相似(如前图五)。此四件玉翁仲均单个为器,半圆雕而为,长约2.5厘米和3厘米之间。头顶为一方形凸脊以示冠帽(或),脸面仅用三道横刻阴线表示双目和口,而省略眉毛,鼻。耳等,身着束腰、右祍长袍,通体光素无纹,整体作正面正视的拱手而立形。打孔大多只于两腰侧对钻一圆孔。也有从头顶至腰垂直穿一孔,并与腰间横孔相通”。

  

以上相关内容请见《古玉人神仙佛卷》周南泉著,台湾文沛美术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0~141页。

作者注:出土的汉代玉翁仲至今所见已有多件出土品,例如陕西西安南郊沙坡村汉墓出土的玉翁仲,高2.9厘米,如图七。

  

因此,正如俗语所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据上研究表明,台北故宫,加拿大昂他瑞奧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玉翁仲,其头上所戴均非方形凸脊冠帽。虽汉代也有前低后高台阶式的帽子,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汉代听琴俑等,但其时并非官帽,与出土品玉翁仲帽式不同。更重要的是,这些玉翁仲均非年轻人形象,所以均应为后代仿品,这是无疑义的。以上即为出土汉代玉翁仲重要特征。虽其极为简约,但也揭示了其二个重要特征∶汉代“玉翁仲“为一年轻人形象,武将装束,双手拢于袖内 ,脸型较长,没有胡须;头顶为一方形凸脊以示冠帽(或),线条简单,从头顶到腹部有一穿孔,在腹部分为两路,呈“人字”形,便于佩戴时“玉翁仲“直立。其它孔式应多为陪葬之用。

重要的是:

下面这件令人震撼的汉代玉翁仲(传世品)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加有力的证据,即公私收藏史上最牛的汉代玉翁仲。

在文章写作时,我们在藏品来源合法的基础上,在选件时,有二个原则。

一是尽量有标准器且是一眼货,大开门(行里话)的传世品或1949年前出土的再传世品;

二是对于一些全世界都没有出现过的传世品器物,特别是高等级器物,一定要开门度高,工艺等特征明显,即工,沁开门,易于断代。有史料记载或再结合史载对照考据或依据前人或今人的研究成果对照考据,并配合古玉的微痕老化照片进行双重验证

当然这就是对一些资深的鉴定者也会有很大难度。因为一般功力稍弱的鉴定者对于一些从未见过或博物馆没有的器形(其实正式考古出土的从未见过的器形、器物屡见不鲜),因没有标准器对比,首要反应是,臆造品。或是高等级器物,一般人均不敢认。但只要器物开门度高,相信有经验的鉴赏者是看得慬的,我们更可依靠玉器微痕老化进行双重验证(见下)。因此只要静下心,认真阅读、审判相关断代考据,也是不难得出正确的断代判断的。

而不是没有标准器,器物就一定是赝品。赝品在新老鉴定,特别是工、沁鉴定上一定会露出马脚。

以后我们将介绍的——新近发现的新器物(传世品),有史载记录的二套宋代御制玉带和填补历史空白的宋代毬纹大琬圭(符节器)即是如此。

当然我们的选件以前者为主,这件汉代玉翁仲也是如此。

汉代白玉翁仲,高7.4厘米,最宽1.6厘米,最厚1.2厘米,圆雕而为。其包桨浑厚,至少传世已有百余年,其沁色早已因盘玩而显现熟坑特征。正面下部及背面已有自然入骨的色及黑色沁。其工艺符合汉代工艺特征,为开门的一眼货,如图八、图九、图十。

  

  

  

                                               

以上仅是我个人三十年鉴赏古玉的经验,没有辨伪,对任何传世文物的考证便失去了意义。

虽然本人鉴赏古玉已越三十年,玉器的传统鉴定,以眼学为主,主在形(包括纹饰)、料、沁、、皮壳包浆上等对玉器进行新老鉴定,即看到一件玉器,一看造型纹饰、玉料和沁色(即所谓神韵。看沁色大范围来讲也包括看皮壳。皮壳是我们以后要讲述的内容);二放大镜细看工痕和老化、包浆等。很多是凭眼力,即凭经验和感觉判断,大多使用”不老”,” 大开门”,”不新不老” ,”一眼假”等形容词行话,并无直接证据令被鉴者信服或明白,且无法排除鉴定专家的各种人为因素。那怎样才能有证据且能万无一失地确认一件文物的真伪呢?

在技术进步的今天,我们已可借助电子显微镜或手机显微镜进行古玉的微痕老化鉴定,也就是说可以拿出更多的实物放大照片进行玉器的显微分析,用实证论证真赝。正如著名刑事鉴识学专家李昌钰所言∶我只相信客观的证据,证据是不会说谎的。我们在传统眼力之外,以工痕,老化证据(古玉的微痕放大照片)说话,进行双重验证,让人心服口服,让懂玉变得更简单。相信假以时日,在将鉴玉经验系统化,条理化之后,初学者会很快走上鉴玉正道,鉴定结果也会因有证据而更令人信服,而不是谁来鉴定”鉴定专家”令大家无所适从。这就是最近几年我正在研究的:渐进式古玉双重(传统眼学加古玉微痕老化鉴定)鉴定法。

而且我发现,近年来,在瓷器鉴定方面,也有人在研究目鉴结合古陶瓷老化痕迹显微鉴定的方法,且被人逐步接受。这应是一种目前文物鉴定界混乱丛生下鉴定科学化的大趋势,也可说是一种交流变现实证化的大趋势(国家禁止经营的49年后出土,盗窃,走私文物变现除外)。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一,一定要在能确认真、赝的几个地方进行显微鉴定;二,显微鉴定是实证,来不得半点虚假,鉴定者一定要象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声誉。

当然,玉器的眼学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悟性多观摩真品进行学习,学会看古玉的皮壳包浆和玉器由内而外的熟旧感(新玉是表面做旧,玉质则很新很嫩)和造形是否别扭、沁色是否呆板(即是否有深浅浓淡过渡变化) ,纹饰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等,此需要时间,悟性的经验的积累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渐进式的学习方式,在提高眼力的同时,我们同时侧重学习古玉的微痕老化鉴定,每段时间只重点学习二、三个方面(兼学形、料、皮壳等其它),正如《老子》智慧∶少则得,多则惑。一下子学习太多的玉器鉴定点会把我们的脑子搞得混淆迷惑,也谓贪多嚼不烂。因此我们要先在鉴玉最关键的二、三个方面学得精,学得深,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并多看少买(即渐进式学习)。这样才能迅速提高眼力,减少上当的机会,进而成为古玉行家。

所以,以后我在每件玉器中,会采用眼学加古玉的微痕老化鉴定法进行玉器的真赝鉴定。在工、沁上给大家作配合放大显微照片分析和鉴别学习。因为工、沁是古玉鉴定的关键,尤其是工痕老化鉴定,是现代赝品的照妖镜,能准确分辩出新老工艺。此法虽不能准确断代,但工痕中的典型刀法,如汉八刀,游丝毛雕等对辅助断代还是很有帮助。至于形、料大家多上手,形也可多上博物馆并多看书学习(现网络发达,以上所述形、料、工、沁网上也有很多高清或显微照片可供学习)。只要工,沁,料对,有时形虽没有出土标准器,甚至是从未见过的器形,资深的行家仍可借助其它断代,但对初学者而言只要是老玉就行。

学会了工、沁的微痕老化鉴定,再加上形、料的日渐熟悉,就可挡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赝品。但学玉如悟道,不在道本身,而在道之外。若悟性不够,则学难成。所谓悟即为道,先知道鉴玉要点而后学习技术,易成正果。但每篇文章的鉴定要点我将依器物的不同特点而作出不同的重点详介,因要全面介绍篇幅太长,也不符合我渐进式的要求。

此玉目鉴(眼学范畴),为很开门的和田白玉。其皮壳熟旧,沁色显丝缕状且自然、入骨,造型神韵符合汉玉特征,无造型别扭,沁色做旧之感,东西很开门(见前,图八、图九)。但我们仍要加以微痕老化鉴定法进行双重验证(即上手用放大镜观察,写文章则用放大显微照片分析鉴定)。

(一):工痕老化鉴定

工痕老化鉴定的理论主在此及前一篇文章中详介,以后不多述。

工痕老化鉴定就是玉器雕琢工艺及其老化特征的显微观察,观察玉器的雕琢工艺符合以下那种工艺特征:

1,古工陀具推动潮湿的解玉沙一反一复雕琢而成的陀具有五种以上,图见上期;或有用片状工具推磨,搓磨解玉砂的。

古工陀具的特点是:

⑴,砂砣分离;⑵,双向旋转;⑶,旋转速度慢。

老陀工阴刻线线形特点是:长线或曲线都是一陀陀短阴线接续而成,每陀一般不超过一厘米(但注意,推磨工艺除外。例如,汉八刀,蒲纹或精修的推磨阴线,其解玉砂推磨砂痕较长,此也即所谓刀痕尽化)。其线形,A:有些显首尾相接的陀痕,形象点称串肠状一串串断续相接的接痕,此即接陀痕(也称接刀痕、跳刀痕);B:有些精雕阴线在接陀处再加一陀或进行进一步修整,可谓”七分陀,三分修”,使线条不再显首尾相接,而看似成一条真线;C:有些曲线拐弯处,接续时一陀很难准确压住另一陀,显不刻意的歧出现象;D:有些精品阴刻直线或曲线拐弯处则又再经过修磨,而更不显接刀痕和歧出现象,但仔细看仍可看出。

此外,E∶阴刻线宽窄深浅略有不同,是因下刀深浅不同或极少量重复下刀之故(精修之处除外)。

老陀工阴刻线底部砂痕特点是:老陀工因是陀具推动潮湿的解玉沙一反一复雕琢而成,唐以前阴线工痕底部多显非绝对平行,粗细不等,长短不一,一陀陀短促的不规律游离状解玉砂砂痕(也有显磨砂状工痕的),隋唐以后(水凳出现后),阴线工痕底部就多显磨砂状特征了。

老陀工阴刻线底部高低特点是∶对光直视每陀底部高低略有不同(精修过的除外),略有波浪起伏现象。

老陀工阴刻线包浆特点∶以上阴刻线内均有与器面一致的精光内敛的老化包浆,有的则显出土后未盘玩或盘玩后又恢复(白化较重者)的白化(或称白霜,灰皮)状态。

片状工具推磨:搓磨解玉砂的工痕特点是: 在推磨形成的这个长的直阴线中,解玉砂推磨砂痕虽长且细密平行或略显平行(术语叫长条状凸脊或凹槽),但放大观察,仍有断续,粗细不同,间隔不等的解玉砂工痕特点,这点也是它与金刚砂轮工痕的最大区别和初学者最易混淆之处。

以上老陀工及推磨砂痕图例可在百度上搜索:古玉器”痕迹鉴定学”上面有很多放大照片,但请只看正规馆藏品或大行家的藏品图。在微信公众号资深行家也有类似图可供参考,但要有区分假行家的能力。

注意:找到照片后,要点击图下的网址(非放大搜索),即可找到原文观看。

2,古老的手持高硬物刻划或称锉磨(也有称刻玉刀,昆吾刀,即雕刻玉器纹饰用的工具。其硬度要比玉大,一般是采用金刚石,玛瑙等高硬物镶嵌在木制或其它材料的刃口上进行刻划或直接手持硬物刻划,目前刻玉刀无出土品,工艺已失传),高硬物多为细石器,图见上期。

其阴线特点是:因手工刻划之故,用力不均,线条宽窄多显不规则状态和线痕边缘多歧出毛刺。阴刻线底部为多条细小的划痕,凹凸不平。以上阴刻线内均有与器面一致的老化包浆,有的则显出土后未盘玩或盘玩后又恢复的白化(或称白霜,灰皮)状态。

因手持高硬物刻划图例主体现在游丝毛雕上,因此可在百度上搜索:古玉器”游丝毛雕”,上面有一些手工刻划工痕的放大照片(另一部分为古陀工雕琢,也视为游丝毛雕),但仍请只看正规馆藏品或大行家的藏品图。在微信公众号资深行家也有类似图可供参考,但要有区分假行家的能力。

注意:找到照片后,要点击图下的网址(非放大搜索),即可找到原文观看。

3,现代金刚砂轮雕琢(高仿有用砂轮雕琢后再用解玉沙稍加雕琢模仿手工的,多上手对比可看出破绽),图见上期。

它的特点是⑴,砂砣一体;⑵,单向旋转;⑶,旋转速度较快。

但现又早已出现可正反旋转,可无极变速的固定式或手持式电磨笔,大家可在某宝上搜索”固定式电磨笔”,或在百度搜索”玉石雕刻常用工具”,以增加对电动砂轮的感观认识。

金刚砂轮阴刻线线形特点是:A,由于金刚砂轮快速的运转,

刻线多入刀较深,线条软弱,B,易形成拉链状崩碴,C,线条无接刀,看不出接刀痕或故意显露接刀痕。等等。

金刚砂轮的砂粒是固定大小的,且固定在砂轮上,因此金刚砂轮阴刻线底部及两侧砂痕特点是:A,沟底及斜面上,往往呈现细密平行的长划痕,非常规则(与古工极细微,精光内敛,有断续的长推磨痕不同),B,有时斜面上划痕也表现为如扫地般斜向上的平行扫帚痕。C,也有表现为圆弧底呈横向螺旋纹的阴刻线。D,如阴线线条宽窄、深浅基本一致,没有陀刀底部的波浪起伏,圆弧形线条连贯,每根线条都是一气呵成,没有任何解玉砂的砂痕,就要小心是现代高手雕琢,而非古代精修,等等。

金刚砂轮阴刻线底部高低特点是∶深浅基本一致,没有陀刀底部一小段一小段波浪起伏的陀痕。

金刚砂轮阴刻线包浆特点∶底部无包桨,砂痕干涩,泛白无光,没有光泽(经过抛光的阴线痕除外,包括以上的A,B,C)。

但在此,初学者有二点要区分好:一是金刚砂轮阴线的白渣(泛白无光)与老工阴线的白化现象的区别(白化不是白渣),二是有些金刚砂轮阴线经抛光后不再无光而显整体油亮(玉表及阴线整体油亮无包浆)与老工阴线内的包浆为精光内敛且多有老化现象的区别,这二点是初学者常易混淆的,此需多上手看实物即可。

另:金刚砂轮的钻孔则非常规范,留下平整细密的螺丝纹,螺纹显平行状态。且多无古代管钻玉芯的敲断痕或乳突,或古代桯钻非同心圆的锅底状钻痕。

以上现代金刚砂轮雕琢图例可在百度上搜索:机器雕刻玉器痕迹放大图,上面有很多放大照片,但请只看正规馆藏品或大行家的藏品图。在微信公众号资深行家也有类似图可供参考,但要有区分假行家的能力。

注意:找到照片后,要点击图片,即可找到原文观看。

同时我们再辅以孔,洞打眼分析,及其皮壳,工痕的包浆是否有老化痕迹等来分辩玉器的新老真赝和辅助断代。

而阴线是古玉工艺的灵魂,因此我们的显微观察以阴线为主,孔,洞分析及老化特征为辅,进行工痕新老鉴定。

工具决定工艺,工艺决定工痕,了解工痕特征,迅速提升眼力。

白玉翁仲面部及汉人常穿的束腰、右祍长袍上的阴刻线,显微放大,如图十一,图十二,图十三所示,其阴线无明显砣碾痕,可能为以手持高硬度尖状器反复刻画,由多条细线刻画而成的阴线,也即流行于战汉的游丝毛雕。其特征为阴线槽底隐约可见有深浅不一的多道细丝状划痕及毛道、凸痕,线体蜿蜒,宽窄变化无常,而非为有起刀,收刀及接刀的砣碾解玉砂痕。但玉器界也有另一种说法,此类工痕边缘无歧出毛刺,虽其无起刀,收刀工痕,但应为用极细的丁陀(细陀)配合极细的解玉砂反复雕琢而成(由多条细阴线组成的一条阴线)。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我倾向于后者,但均认为为古工无疑,且为战汉有名的游丝毛雕工艺。且其阴线内无现代金刚砂轮雕琢阴线产生的拉链状崩口和干涩现象,线内有老化痕迹和与玉面同样的包浆。此为早已失传的古玉游丝毛雕工艺,结合其它,其为开门汉玉无疑。

  

  

                                 

注:游丝毛雕的雕琢工具在行家及专家中有三种说法,一:是为手持硬物刻画,由多条细线刻画而成的细阴线;二:是用细陀配合极细的解玉砂反复雕琢出的阴线,三:是用一种至今仍无法确知的工具。在阴线的形状上则存在二种说法,一是游丝毛雕为极细的单阴线,故有婉约白描之说;二是游丝毛雕是指密集的集束状多条细阴线组成的纹饰,细砣碾出,这种纹饰不可能是持硬物刻画,这种纹饰也称为游丝毛雕。

我个人认为古人的游丝毛雕工艺早已失传,我们可以放宽认知,这二者我们都可称之为游丝毛雕,它在战汉玉器上多见,只要它具备真品特征,是到代真品就行。

此外,其打孔,虽非出土器的打孔式样(下面有进一步的推测和说明),但为传说中的汉代玉翁仲人字形打孔打孔老道,干净利落,即从头顶倒梯形方形冠帽至腰垂直穿一孔,再从腰二侧斜向上各打一孔与垂直孔相连。虽后仿者也有此种打孔法,这也说明其打孔是仿照汉代玉翁仲打孔法的,绝非其原创。且从这件汉代玉翁仲孔的打法,我认为,所谓人字形打孔法的称谓并不确切,而应称之为倒“Y“形打孔法更为准确。

其打孔均为管钻琢磨,但管钻留下的粗细不同,不规则螺旋纹已经精心打磨而不见,尤其是其头顶的孔并非正圆,三个孔的边缘无蹦痕,且孔内包浆与器表一致,符合战汉玉器打孔及包浆特征。如图十四,图十五,图十六。

  

  

                   

这也是很少人知道的高等级战汉玉器特征,因为高等级战汉玉器镂雕的拉丝痕及钻孔痕迹大部分都要经过精心打磨,以去除痕迹,追求完美,故大多不明显(为保留粗糙面必须留或内置功能性开孔不需精细打磨的除外,如玉剑饰等)。甚至有的经过了精心处理,几乎看不到刻划及打磨痕,鬼斧神工,体现了战汉时期的最高琢玉水平。

相同鉴定论据也可见《河南卫视》拍摄的张为民行家所说“为什么有的镂雕战汉古玉拉丝工痕不明显”视频,以及其它相关战汉玉器高手的说明。因为这个时候的玉器是”王玉”,除粗工葬玉外,大部分精工玉器琢玉要求极高,不惜工本。

除脸部,冠帽外,其全身包括与出土的汉代玉翁仲基本无异,但身形略不同。身着束腰、右祍长袍,服装下摆略显鸡笼状,其正面,背面为弧形,最下中心处最厚为1.2厘米,两侧厚0.8厘米,显对称弧形状,如下图二十五。身体两侧则为上窄下宽的平面。通体除右祍长袍上的阴刻线外,均光素无纹,整体作正面正视的拱手而立形,露双脚。其抛光技术先进,推磨平滑光亮,干净利索,整体形象大气,线条洗练、硬朗,雕琢有力,弧形面推磨得砣痕尽化,光洁锃亮。这种打孔、推磨干净利索,刀法刚劲,图形对称的雕刻手法,是符合已失传的汉八刀技法三大特点的,是为典型的汉八刀工艺。

(二):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理论主在此及前面一篇文章中详介,以后不多述。

谈沁色鉴定,就必须谈沁门,无沁门之沁,必为伪沁,即色不入无门之玉。简单点说,所谓的沁门,多为玉质疏松之处或玉表有各种深浅不一的自然腐蚀,即土咬土蚀,或为玉石纹路绺裂处等,因为沁色一定是顺着沁门沁入玉的肌理,显过渡状,所沁颜色各异,并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玉质蜕变(古玉盘玩多有盘变,鸡骨白及火烧玉除外)。正因为玉质受沁蜕变程度的不同,光照后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光照效果。同时沁色又有生坑之沁,传世出土百年后半生坑之沁,盘玩后或盘熟后熟坑之沁,也有极少数出土未曾受沁者四种。

玉器受沁的各种细致情况也大致分为四种,详见上期所述。仿色伪沁大多浮于玉表各个不同部位的颜色可能有轻重变化,但同一处较均匀,无层次感、过渡感,缺少自然变化,且整体光气,沁色呆板无神;或人工酸、碱腐蚀;或人工上色(化学浸染或高压注色,有的也顺着玉石绺裂处染入,但其色浮于玉表),或留皮巧雕,提油处理等。真沁经过盘玩,会发生变化,假沁色无论怎么盘玩无变化,且呆板无神。真沁沁色或质变处,透光性会差很多,甚或部分不透光。完全不透光,且沁色死板者需引起慎重,此即适应大部分古玉的沁碍光透(质变除外)。

老玉新工即沁在工下,此处沁有断痕等,大家可在网上学习。

因玉器入土约需百年以上才产生各种不同的真沁、玉质蜕变和土气,因此沁色鉴定在分辩玉器的新老真赝中是很关键的。而沁色鉴定中的光气鉴定是很重要的,因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气。

古玉之沁集自然之灵气,自然而生,光气好,神韵非常。而伪沁则大多呆板无光或经抛光,无古玉包浆形成的精光内敛。           

高手远远一看沁色,即可分辩玉器的新老。2017年9月曾与操维龙朋友一起拜访湖南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其馆长谭国斌老师(也是古玉高手)曾远远一瞄本人手上的一副全球无存的宋代御制白玉毬路带照片,就说是老的。问其如何判断的,答因有沁色(高手看玉,主凭老旧,光气,神韵等形而上的经验和认识,就有八九不离十的判断,或再凭一点不可仿或是仿品的特征即可断新老,无须上手。但照片或实物要开门。而不开门或一般人则要从形而下的料工沁型包浆着手,要全真方为真)。以后本人也会在“走近真相系列”中详细介绍,并考据此副有史载记录,在宋代名声显赫的御制玉带(大家可在百度搜索“方团玉带”。注:方团玉带即“毬路玉带”)。

下面进入白玉翁仲沁色的显微鉴定。

本白玉翁仲玉质极佳,为和田一级白玉极品。

1,沁门:白玉翁仲正面最下部及底部,放大镜下观察玉表已被浸蚀得坑坑洼洼,背面中间部分玉表浸蚀略重,放大镜下观察玉表已被浸蚀得坑坑洼洼。部肩及头后玉质稍显疏松。有些不显眼的沁门需上下左右转动玉器,侧视玉器表面的土咬土蚀或微裂(古玉器有十玉九裂之说)。另: 沁门不拍照,尽量减少仿制的可能。

2,沁色:因上,白玉翁仲正面最下部及底部沁色已顺着沁门沁入玉的肌理,玉表显褐色丝缕扩散状(已盘熟)如图十七,图十八。

  

                        

背面沁色已顺着沁门沁入玉的肌理,玉表显黑,褐色,沁有层次感,且现丝缕扩散状,且部分渗入二侧的倒“Y“形孔洞内(已盘熟),如图十九、图二十,及前图十五,十六

  

  

部肩及冠、头后也显自然的,程度较轻的丝缕扩散褐色沁(已盘熟),如图二十一,图二十二,图二十三。

  

  

  

古玉鉴定,能看型、料、工、纹者乃很不错,能看沁色者更可谓高手。至于能将光气神烂熟于心则非高人莫为。

以上即为白玉翁仲的工、沁微痕老化鉴别学习(工痕的解玉砂痕迹以后将会介绍)。其皮壳虽稍显新(出土传世前埋藏条件好),但包桨浑厚,更结合工、沁微痕老化鉴别和型、料、纹及光气神等综合鉴定,其为汉代白玉翁仲无疑。

下面我们再分析白玉翁仲的神韵和与历代出土和传世的汉代玉翁仲的差异及为什么有差异的

其玉色洁白温润,玉质上乘,为优质的新疆和田一级白玉。其头带倒梯形方形冠帽,面部雕琢极其精致,线条纤细而有力(非后仿者全身阴刻线条粗宽,软弱无力)。其以斜琢四条短细阴线代表眉毛,橄榄形阴线代表眼睛,D形阴线代表嘴唇,凸起的三角形代表鼻梁,双耳凸雕而为,呈现出一典型的年轻人形象,且雕琢前所未有的精致而具像,有如面具般的感觉,与目前所有出土和传世的汉代玉翁仲大有不同,如图二十四、图二十五

  

  

其高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4厘米,且五官雕琢得极其具像而精致,头戴倒梯形方形冠帽,这也是在目前所有出土和传世的汉代玉翁仲前所未有的。其玉质之上乘,雕琢之精致,形体之高大,打孔之別致,称其为史上最牛的汉代玉翁仲,应是名符其实的。且其等级极高,从其比江苏甘泉山二号汉墓(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的玉翁仲远为优异看,最起码应是王侯生前佩带辟邪之物。

更有意义和珍贵的是:这件汉代玉翁仲和历代出土和传世的汉代玉翁仲相比,我们可以厘清以下问题。

.汉代玉翁仲,头应是带倒梯形方形冠帽(因发髻难达此造型),而大陆出土的和北京故宫所藏二件均为简略的,易于雕琢的正梯形方形凸脊(多为葬玉之故),是以专家们难以确认其到底是冠帽还是发髻?

2. 大陆出土的和北京故宫所藏汉代玉翁仲形体都不大,就状是江苏甘泉山二号汉墓(东汉广陵王刘荆墓) 出土那件已在汉玉翁仲中已几乎达到最大,即高4.1厘米,但均雕工简率,脸部五官仅用三刀,或六刀表现。更重要的是打孔大多只于两腰侧对钻一圆孔,或无孔,实用佩带很不方便(间或有从头顶垂直穿一孔,与腰部横穿一孔相连,应为简化式人字形打孔或可佩带,此要从其它特征判断是否到汉)。因此推测这些出土或传世的汉代玉翁仲均应为陪葬辟邪之用,而非生前实用佩带之物。本件玉翁仲为汉代王侯生前佩带之物,为极其罕见的实用器

3. 至于有些专家所说,汉代玉翁仲的脸部五官仅用三刀,或六刀表现(也有稍具人的面像的,见下),是为了仿效“汉八刀”的雕刻法,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它应是出于陪葬的需要简化而已。从这件汉代白玉翁仲实物来看,也可否认此种说法。但其身躯雕琢还是具有汉八刀之风的,刀法粗犷有力,刚劲挺拔。

4.大陆正式出土的汉代玉翁仲虽极其罕见,但民间所藏与出土及北京故宫所藏汉代玉翁仲大小、形制相似者还是偶有所见,为开门到汉之物。但基本上均雕工简率,个别的面部稍有具像,藏家已是极其重视,视若至宝。

至于后代所仿玉翁仲就不在讨论之列了。

此外,我还想说的是,汉代玉翁仲真品除符合这段话以外,必然与汉代其他玉器一样,做得非常精美有气度,不仅仅从正面看特别好,从任何角度看都会给您震撼的感觉。

汉代玉翁仲是汉代最为流行的三大辟邪佩饰之一。这些辟邪佩饰,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沉淀,饱含着人们祈求无病无灾,辟邪魔,安康顺利的美好心愿,它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

而且,就目前相关资料看,这件汉代白玉翁仲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件最精美,甚或可说是一件举世无双的新疆和田一级白玉,且是汉代王侯级别以上的生前佩带实用辟邪玉翁仲,这也是其与历代出土和传世的汉代玉翁仲最大差异之处。

甚或它为君王所佩,是具有超绝辟邪魔神力的象征,与西藏最顶级的九眼天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深具辟邪护身之效。

同时,其开脸和冠帽独具匠心,独特的倒“Y”形打孔干净利落,体现了汉代玉器工艺的极高水平,它也应是最接近传说中的汉代玉翁仲更是“汉八刀”中的顶级之作





此外我仍要提醒收藏者的是:古玩有风险,收藏需慎重

汉代玉翁仲来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收藏于长沙一赵姓大户人家,现金加瓷器交换,系其丈夫多代收藏传世遗物。


藏品用途:一,研究与鉴赏,二,筹建特色博物馆;三,仅供国内公、私博物馆或重大展览的借展。

注:转载(免费)请注明完整的作者头衔,姓名,出处,尊重最起码的知识版权,谢谢。

为需要的人发布,谢有缘人转发。


下件将介绍无敌的收藏品--玉海奇珍(三)

汉    白玉双虎噬牛纹牌式带扣(鲜卑头)赏析

    

 欢迎关注,欢迎订阅,下期超精采。

     

如你需要玉器顾问,或合办博物馆,成立博物馆董事制,我们可以成为朋友。古玉鉴赏和文化传播者 ! 欢迎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