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华山99座寺院之1:化城寺

 依薷书坊 2024-02-04 发布于福建

化城寺(全国重点寺院)

住持:1992年至今僧常敏

地址:九华街景区,化城路41号

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始建于东晋,重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化城”名字源自《法华经 化城喻品》,指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盘,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

图片


佛教初传九华,始于东晋隆安五年(401),据明嘉靖《九华山志》等史志记载,天竺僧杯渡来山始建茅庵,然影响甚微。唐开元年间,僧人檀号居之,寺额曰“化城”。至唐开元七年(719) ,古新罗僧金乔觉渡海来华,卓锡九华,苦心修持,唐至德初,青阳乡绅诸葛节至南麓登山,为大师苦修感悟,筹款买下檀公旧地,建寺请居。唐建中二年(781),池州太守张岩崇仰大师高风,施舍甚厚,奏请朝廷移檀公旧额于“化城”,置于新寺。从此,“胜境巍巍,普放大光”。贞元十一年 (796),僧地藏圆寂,三年后肉身不腐,种种祥瑞与《地藏十轮经》记载的地藏菩萨相似,僧俗认为金乔觉为地藏菩萨转世,化城寺遂被辟为地藏王道场。

南宋末住持僧广宗,后称为“冠传禅师”。元至治初(约1321)住持僧真观,后称为“无像禅师”。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住持僧宗琳、法鉴将化城寺扩建为丛林。宣德十年 (1435),居南京灵谷寺的福庆禅师(号云岩)因年老回九华山住持化城寺,又重建大雄宝殿和藏经、祖师、金刚、天王、伽蓝等殿,扩大了东序寮房。正统间,住持僧道泰,继后都冈、法演、法广扩建佛阁方丈廊庑、地藏殿、石阶,组成西序寮房。隆庆六年(1569)徽州商人黄龙鼎捐款重修。万历十四年(1586)、二十七年(1599)朝廷先后颁赐《藏经》。万历三十一年(1603)住持僧量远赴京,朝廷赐以紫衣。清康熙二十年(1681)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并增建“聚华楼”、东西二序(亦称二宫)、七十二寮房,化城寺遂为“九华诸寺之冠”,成为总丛林。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1703-1705)三次降旨遣内侍来九华进香、赐银并赐额“九华圣境”。乾隆三十一年(1766)赐御书画额“芬陀普教”。咸丰七年(1857)寺被毁,唯存藏经楼。光绪十六年(1890)住持僧论法与贵池信士刘含芳等募款重建殿宇四进。1926年释容虚在此创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民国期间该寺为九华山佛教会驻地。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68年全寺佛像被毁。1981年寺院重修,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图片

1929年的化城寺  日本《亚细亚大观》

图片1981年的化城寺   美国旅行摄影家Bill Hocker

图片

化城寺正对有一放生池,形如半月,又如弓,据传是金地藏率众徒修建化城寺时开挖的,既为寺院防火,又为僧侣和香客放生之用。放生池前是一个由麻石铺成的广场,面积1864平方米,九华山的庙会和大型佛事活动多在此举行。广场东南角是残存的娘娘塔基座,相传是为纪念金地藏的母亲而修建。据说化城寺前面之山形状如虎,对寺院风水不利,为镇住前山之虎,在建造时,以放生池为弓,以娘娘塔为箭,以成开弓之势。娘娘塔被毁后,又在前山的华严岭新建宝塔,即回香阁的万佛塔,2006年建成开光。


图片

门前石阶下有一对石狮,一雌一雄,一只戏球,一只携抱幼狮,古朴浑厚。相传为唐宋遗物,一直为金地藏守门护法,仍保存完好。

图片

化城寺四进院落式建筑,采用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前三进为单檐、第四进为重檐。一进山墙仿浙北封火墙,后三进山墙采用皖南民居马头墙形式。四座殿宇分别置于三个台基上,随坡势逐级升高,气宇轩昂,庄严古朴。

该寺前三进为清代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第四进法堂(藏经楼)是九华山仅存的明代建筑。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雄宝殿除四壁和瓦顶外,内部均为木质结构,柱、梁、檩、椽全部采用闩缝对榫、互相楔咬的传统。殿内供奉三尊大佛,从左至右依次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娑婆世界的佛释迦牟尼和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殿内有一副“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的楹联,祈求佛的法力使人心公平。

图片

三尊大佛上方有大、小三个藻井,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正中为大藻井,直径440厘米,深170厘米,底部四面八方,环绕木斗拱一圈。八角部共雕饰8条飞龙,藻井顶端有1条飞龙和珠球,组成九龙戏球,九条缠绕交错的游龙,首尾相顾,龙头伸向正中的一颗明珠。大藻井自底部向顶端分5层叠垒,第一层角部雕饰金花8朵;次下二层,雕饰祥云共16朵;余下二层,雕饰蝙蝠16只,仍保存完好。在大藻井两侧,有直径均为300厘米,深均为170厘米的两个小藻井,底部大方框与顶端小方框均为斗拱连接。

图片

图片

在大雄宝殿世尊像背面,是以海岛观音为中心的雕塑群,它描述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正中是端立于鳌头之上的观世音菩萨,象征菩萨巡游苦海、救度受苦众生。其慈目低垂,手持净瓶,瓶口倾斜朝下,遍洒甘露。

观世音菩萨左手边的小童子则是“五十三参的主人公”善财童子。“参”有参访的意思,“五十三参”即是《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依据文殊菩萨的指引,完成了五十三次对善知识的参访,从最初的发心修行到最后证得菩提的故事。

在观世音菩萨的右手边则是与善财童子相对的另一位胁侍“龙女”。她是“二十诸天”中娑竭罗龙王的女儿,智慧猛利,能够理解、受持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法华经》记载她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说法,当下便能发菩提心,证得不退转的菩萨果位。而当面对他人“女身垢秽,不能成佛”的质疑时,即以宝珠献佛,以此功德愿力,即身成佛,打破质疑。为了辅助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龙女又由佛身示现为童女身,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右胁侍。

图片

第四进是目前九华山唯一的明代建筑,两层走马通楼,一层为法堂,二层为藏经楼。法堂主要用于讲经,传法等佛事及贵宾接待,堂内中央供奉有娑婆三圣,正中佛释迦牟尼,左边地藏王菩萨,右边观世音菩萨。他们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与此土有情,具甚深因缘,故世称娑婆三圣。

图片

图片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化城寺历史悠久,在我国佛教寺院中具有重要地位。在1981年被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图片

化城寺的二进展出金地藏生平事迹,从金地藏“入唐求法”到“灵场终古”,展示了开山祖师卓锡九华的丰功伟绩。三进展出珍贵历史文物700件,其中明清藏经、贝叶经、血经、金铜印、圣旨、清帝御书等被誉为镇山之宝。1996-1997年,该馆54件历史文物远至韩国汉城、庆州展出10个月,产生轰动效应,成为中韩佛教联谊的纽带。

图片

将主要文物介绍如下:

1、贝叶经

人们在佛堂、静室常见的“帘卷春风暖,经翻贝叶香”春联,其中的“贝叶”即是指的“梵文贝叶经”,俗称“贝叶真经”。这是古代印度佛教徒,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刻写的佛教经文。唐僧玄奘去西藏取经,取的即是此种经文。据史料记载,宋高僧圆道从西域归来,得梵文贝叶经四十札,藏西安大雁塔。九华山所藏贝叶经,大约即源于此。九华山现存梵文贝叶经二札。一札内藏10叶,每叶长52.5厘米,宽6.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墨色未褪。每叶距叶片两端17厘米处有装订小孔。夹贝叶经册页上有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竹禅题跋。此经为画僧竹禅捧呈九华。另一札夹板上画有红黑两色相间荷花瓣,内藏73个,每叶长39厘米,宽5.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墨色未褪。叶片距两端12厘米穿孔处,有线绳贯穿,可系可解。经始传至九华山年代无考,但肯定较为久远。以上两札《贝叶经》均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1988年2月1日经国家文物鉴定,暂定为二级藏品。

图片

2、两部明《藏经》

其一:即明万历十四年 (1586 ) 三月神宗朱翎均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颁赐的《藏经》。会颁经谕文1件,始藏拱金阁,清嘉庆二年(1797)不慎失于火万历十四年颁经,为明正统五年(1440)刻版,“大明万历二十年七月吉旦,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印造”。共计667函6771卷。经书长35厘米,宽13厘米,一律用长66厘米、35厘米的白开化纸粘折而成。每版5页,每页5行,每行17字。上下印有双边。全部函号编码以《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流。……”的顺序排列。明《藏经》始藏景命阁,后移置化寺藏经楼,分藏四个大藏柜中。清咸丰七年(1857)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华山,化城寺前殿、中厅、大雄宝殿均毁于兵燹,唯后殿(即藏经楼)幸存。今全部《藏经》藏于677个樟木中。这是目前仅存的两部保存完整的明代《藏经》之一。1988年2月1日国家文物局定为二级藏品。

其二: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闰四月二十四日神宗颁赐《藏经》一部。经文函卷数尚未清点。每卷上印“大明万历戊戌年七月吉日奉旨施行”。经卷规格与正统版相仿。颁经渝旨保存完好。

图片

图片

3、《血经》

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在九华摘星庵苦修,共耗去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故有《血经》和《明代血经》之称。祟祯三年(1630)明思宗朱由检派员朝圣并敕封无瑕和尚肉身为“应身菩萨”,装金供奉。这部《血经》遂被僧众护如至宝,倍加珍藏。后几经战乱,《血经》保存完好,朱色未褪,今藏于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全经81卷,每卷由15张白宣纸粘合,每张纸60.5厘米×33厘米,上抄经文20行,每行15字。每卷共折60面。1988年2月1日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藏品。

图片

图片

4、明神宗圣旨

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颁赐藏经敕谕1件。谕文写在鹅黄色蜡笺纸上。幅面为86.5×40厘米。上有内外二方框,相距7.5厘米,框内四周绘制描金飞龙12条。盖有阳文“广运之宝”御玺,边长11.5厘米。其文曰:“敕谕九华山地藏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发诚心印造佛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敕已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忏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朕成恭己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内官监太监汉经厂表白李官,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如悉。钦哉故谕。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二十四日”。1988年2月1日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藏品。

图片

5、清康熙皇帝御书

楷书,“九华圣境”四字。每字长 58 厘米,宽40厘米,幅面长192.5厘米,宽95厘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圣祖玄烨南巡,三月回銮驻江宁府时书写。定为三级藏品。

图片


6、幽冥钟

此钟高199厘米,底口径141厘米,厚4.5厘米,二龙四爪合背钮。钟一侧铸“南无幽冥教主地藏王文佛”牌位,高60厘米,宽40厘米,上有二龙。钟上方一圈铸“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每字径13厘米,宽115厘米。钟下方宽17.5厘米,一圈铸二龙戏珠,庵名和功德芳名10排11行,共183个,另5行铸“简称提督总理制造局洪宝麟监造,署两江总督巡抚沈秉成倡建,千总陈万顺承造,孔昭溶沐手敬书,大清光绪十七年夏日铸”等文,定为三级藏品。

图片

7、谛听

传为地藏王坐骑,地藏王就是坐它由新罗国渡海来到九华山,它头上只有一只角,俗称“独角兽”。长73厘米,高66厘米,重250公斤,纯铜铸成。上刻文“姑苏梅诚吾造”,清康熙年间众姓募化冶铸并敬献九华。佛教信徒视为珍宝,香客更尊为吉祥之物,常有人在朝拜地藏时用铜元、制钱在“谛听”背上磨擦几下,然后带回系在小孩子身上以“避邪”、“降福”。现藏于九华山文物馆,定为二级藏品。

图片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谛听

8、释迦牟尼玉坐佛

该尊玉佛高 74 厘米,宽 56 厘米,造于明末清初,现供奉于大雄宝殿,定为二级藏品。

图片

九华山文物众多,以上也仅是九华山历史文物馆众多藏品中的一部分。其余有历代朝廷赐给九龙山金、银、铜、玉印不计其数;历代铜、铁、玉质佛像和数百口合金钟及器皿,铸造精良,造型古朴优美;历代名瓷如唐三彩、景泰蓝、釉红、青花瓷亦不在少数;历代名人字画400余种;各种碑、塔、墓及摩岩石刻遍及全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些珍贵的寺院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们收藏保护的结果,是九华山佛教历史的见证,也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

写在最后

地藏菩萨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世人广为弘传,是众生行孝最好的榜样,地藏经也重在阐发“知孝道、明因果”。笔者发心弘扬地藏文化,以此系列文章记录九华山的各个寺院,重点更多放在了九华山后山的茅蓬和尼庵上,希望这些九华山小庙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

道场不是名利场,如法修行也并非易事。希望能给您的九华山之行带来更多圆满,不足的地方还请帮助指正。如有具体问题,可私信交流(V:67615569),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