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0204教学手记——苏锡常镇零模试题文本解读:这篇小说的灵魂就是被丢掉灵魂

 晋诺工作室 2024-02-04 发布于江苏
苏锡常镇零模选了范小青的《平江后街考》,这篇小说值得咀嚼。
小说里面套小说,故事里套故事,俄罗斯套娃结构,在世界短篇小说群体中并不少见,可是,范小青的这篇,还是让我们感到新奇有味,别有韵致。
范小青写了一篇“我”写了一篇小说结果丢了小说灵魂的小说,似乎有点拗口,事实上这就是它让我们感觉别有韵味的最外层原因。如果把小说内容换成写了一个“我”织了一件毛衣完工之后发现莫明地少了一截的故事,就没有这么好玩,因为,写小说套着写小说的故事本身就带有叠加的神秘感和幽默感!
写到那这儿,不能不让我们想起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它的荒诞感却透着永生的哲学感。
这种哲学感是如何被小说家创造出来的呢?
首先这部小说非常奇怪,它用了一个非小说的名字,“平江后街考”,范小青再三阐释,这是“中二病”的表征,不论她怎样阐释,我们都不要被她欺骗了,这个名字本身是有隐喻意义的。只是因为范小青住在苏州,才用了“平江”,其实与平江没有关联;关键点是“后街”具有文化特征,它往往指“超乎有形存在的一种叛逆、自由、积极、原创、个性、时尚、新异、摩登、健康的人文精神,以及忠于自己和热爱生活的灵魂所驱动的一切可能性”,显然它带有“后现代感”。“后街考”也就是要探究这种人文精神的本质。小说开篇心平气和地演绎了一大段文字,这又不能不让我们想到《红楼梦》开头的意味。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在一朵小花里见到松柏的影子,对于融汇贯通的高手来说,这可能就是出神入化吧!
其次,更奇怪的是,小说的第九章丢了。丢本身不奇怪,谁都可能弄掉手稿;用电脑写作,现在有云端即写即存功能,一般丢不了,大不了去找专业人士恢复硬盘;这是现实生活式思维,小说的思维不是这样的,它可以让第九章凭空消失,只有凭空消失,它才神秘!一般的写手不敢这样写,他认为这不能解释,与现实生活不符,而小说之美恰恰是突破生活现象而深入到生活本质后的呈现,凭空消失,貌似莫名其妙,实则内含必然逻辑。
这是小说第一次对现实的否定!
补救消失的办法,当然是再从大脑里抄写出来。文坛上有许多这样的佳话,书稿遗失,再重新书写,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末清初的谈迁了,花费20年心血写成的《国榷》被人偷走了,结果他又用10年,凭着记忆又把书稿写了出来。这是强调谈迁惊人的记忆力和毅力。小说不需要这样的记忆力,而是偏偏让“我”记不住,全成了空白。这与现实不符,一个创作者不可能对刚刚创作的作品毫无印痕,但如果写留了印痕,那就不是好小说了!
这是小说对现实的第二次否定!
当电脑、大脑都查无字迹的时候,只能去寻找最原始的笔记了,这是当今数字化时代让人能感到安全感的最后保障。如果会读小说,不用往下读,我们也会猜到,绝不可能从笔记上找到丢失的文字,如果写成找到了文字的结局,那就不是范小青了!
范小青不仅不让找到,还把找不到的危机放大了若干倍,即,明确丢掉的是小说的灵魂,丢掉了灵魂的小说还叫小说吗?这就是这部小说最尴尬的局面,丢失了灵魂的小说的价值意义何在?
这是第三次对现实的否定!
如果说电脑丢失是物理意义上的消失,大脑丢失那就是精神上意义的消亡,而笔记本上的模糊,也就是曾经的留痕也已消失殆尽!因此,三个层次的否定,从外到内,从现在到过去,进行了里里外外的清洗,把“灵魂”从小说中彻底根除!单从这个层面上看,小说是悲观的!这是对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反思,那些超越于现实的思想与潮流,一方面在推拥着人们向前奔跑,一方面好像人们又忘记了为何而奔跑,或者说不知道奔向哪里。范小青正是在用这种颇具荒诞感的故事揭示现代生活模式的困惑和困窘!
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困窘?
范小青轻轻一句话回答我们:“我必须找到它!”
优秀小说的魅力在于,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在编故事,同时,又让我们清楚,他是在提取了生活的本质和灵魂后的编故事,让我们更加透彻地看清了自己,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家把生活转化为小说的智慧与才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