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炎、胃溃疡,用这个方加减最好

 tnj660630 2024-02-04 发布于江苏

以下文章来源于悦读中医 ,作者邱敏 唐军

悦读中医.

来源|《 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

导读

胃炎、胃溃疡,是现代常见病、多发病,其最典型症状即是胃脘痛,故中医常将其归属于“胃脘痛”范畴辨治。中医学认为,胃脘痛可由寒邪、瘀血等因素引起,但实际在临床中,更为多见的并非单一证型,而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这个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治疗呢?我们来看看下文吧。

胃炎、胃溃疡,用这个方加减最好

近年来,得胃病的人越来越多,胃疼难忍,多年不治,又是脘腹胀满,疼痛难忍,吃不下睡不着...而且胃病非常顽固,一次两次很难彻底治愈。但是下文的名医却几剂见效。

其实,在治疗这类疾病上,中药的药效真的不容小觑!但是怎么治,用什么样的思路很关键!今天我们看看名医是如何用6剂药,解决胃疼的?

案1

曾某,35岁,巴南区人,因胃脘反复疼痛2年多,加重7天,来本处就诊。症见脘腹胀满灼痛,痛彻背心,牵连右胁,餐前餐后均痛,口苦流涎,恶心泛酸,纳呆嘈杂,大便溏而不爽,小便黄,舌红苔腻,脉濡数。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此乃肝脾素虚,运化失职,日久酿生湿热,湿热困阻中焦,胆胃失和,气机升降失常之症。治当清热化湿、疏肝和胃止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化裁。

方药:黄芩12g,黄连6g,法半夏12g,厚朴6g,薏苡仁30g,佩兰12g,茯苓12g,干姜6g,竹茹12g,吴茱萸12g,川贝粉(冲)10g,炒瓦楞(先煎)30g,郁金12g,延胡索15g,甘草6g。

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泄热,法半夏、干姜、厚朴、佩兰辛散脾湿,薏苡仁、茯苓甘淡实脾,吴茱萸、郁金、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川贝母、煅瓦楞、甘草抑酸护胃,共奏辛开苦降、运脾除湿、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患者连服6剂,病情大减,效不更方,又在此基础上加减服用2个多月,诸证缓解。后期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调理脾胃,服用3个月后复查胃镜,溃疡已全部愈合。

名医指点

胃脘痛指上腹胃脘部近心处发生疼痛,同时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呃逆,脘腹胀,大便不调,可伴有倦怠乏力,四肢酸软,心悸气短,消瘦失眠,呕血黑便。其病因主要有气候因素、情志因素、劳逸失度等,其病位在胃。由于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处中枢之位,而肝胆职司疏泄,与脾胃乃木与土的关系,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胆疏泄失常,必然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使之失调,反之亦然。

所以胃脘疼痛与肝、胆、脾、胃几个脏器功能关系最为密切。在中医院校内科统编教材中,将胃脘痛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阴虚胃痛、瘀血停滞、脾胃虚寒等七个证型进行辨证施治,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在临床上据笔者所见,除极少数患者外,胃脘痛很少为单纯因素所致,也很少表现为单一证型,很多情况下都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证候。

胃炎、胃溃疡,用这个方加减最好

这时单纯清热则胃热虽除而中阳更伤;单纯温化则恐伤阴助温,胃火更炽;单纯补益则恐闭门留寇,病邪难除,颇为棘手。故在临床上针对胃脘痛的这一病理特点,喜欢采用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法进行治疗,由于切中胃脘痛的病因病机,所以在临床上收到很好效果。其代表方剂就是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乃《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脾胃虚损,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调,症见心下痞痛、呕、肠鸣下利的名方,方中以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半夏、干姜辛温散寒降逆,人参、甘草、大枣以养中气,共奏辛开苦降、寒温共济、虚实皆顾、阴阳并调之功,非常切合胃脘痛的基本病机。

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胃、十二指肠的炎症和溃疡确实非常有效,关键在于要根据临床辨证加减。若肝郁化热伤胃,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嘈杂吞酸,烦躁易怒,口干苦,脉弦数,则加牡丹皮、栀子、柴胡、枳实、竹茹、川贝母、紫花地丁、川楝子、延胡索、吴茱萸之属;辨证为寒邪客胃,胃凉暴痛,遇冷痛甚,当减黄芩、黄连,选加细良姜、丁香、肉桂、川椒、紫苏叶、荜茇、细辛之类,以温中散寒,通达气机,达到寒去痛止的目的。

若辨证属于虚寒证,症见胃凉隐痛,喜按喜热,纳少便溏,畏寒肢冷,当减黄芩、黄连,选加益气健脾、温中止痛药,如黄芪、桂枝、附子、蜀椒、茯苓、白术等;若属肝气犯胃,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当去党参,选加白芍、川楝子、香附、郁金、佛手、青皮、沉香、降香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品。

若见胃痛隐隐,口咽干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属胃热伤阴,当养阴益胃,去党参、大枣,选加沙参、麦冬、天花粉、石斛、白芍之类,以养阴益胃止痛;若胃痛如针刺,且有定处并拒按,属胃络有瘀滞,当选加蒲黄、五灵脂、血竭、丹参、生三七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品;若呕血、便血,可加大黄、茜草、白及、地榆炭、侧柏炭等;若见胃胀,嗳腐吞酸,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则当选加山楂、神曲、莱菔子、砂仁、枳壳等消导之。

胃炎、胃溃疡,用这个方加减最好

胃和十二指肠炎的前期或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活动期所表现出的症状,中医辨证一般以实证为多,其治疗当以祛邪为主,补益药当谨用;后期多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治疗当攻补兼施,或以补虚为重点,不可过用苦寒辛温等克伐之品,以免犯虚虚实实之忌。

另外,据笔者多年治疗本病经验,治疗胃脘痛特别是消化道的炎症、溃疡所引起的胃脘痛,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重视理气止痛药的运用。如前所述,胃脘痛是由于内外因素导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升降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受阻引起,正所谓“不通则痛”。故在治疗过程中,在辨证的基础上选加疏肝理气、行气活血止痛的中药很有必要。笔者临床上喜欢选用郁金、肉桂、枳壳、厚朴、木香、台乌药、三七、丹参、白芍、檀香、降香、高良姜等品。据有关研究,这些药物多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增加胃肠运动的作用。

2.对诊断明确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例,要在辨证施治前提下,注意选加据现代药理有抑酸止痛、收敛生肌功能的中药,以中和或减少胃酸分泌,保护消化道黏膜,促进溃疡面的愈合。笔者在临床上喜欢随证选用煅瓦楞、海螵蛸、川贝母、白及、血竭、儿茶、甘草等品。

3.对明确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胃脘痛病例,治疗时应有针对地选加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中药,可起到增强疗效作用。幽门螺杆菌在中医可视为一种邪毒,中药的一些苦寒燥湿药如黄芩、黄连、大黄及祛湿化浊药如槟榔、厚朴等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明显的抑杀作用,可随证选加。

4.在治疗胃脘痛的过程中,清热燥湿、芳香燥热之品是常用中药,虽能取效,但不宜久用,剂量也不宜太大,因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选用药物一定要时时注意照顾气阴,防止苦寒伤胃、芳燥伤阴,用之不当,不但会加重病情,甚至可能引起变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