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沟通的文化心理

 青岛田骏 2024-02-04 发布于山东

沟通对话中的虚假与真实 (3)

”人生本体”现象之一,就是海德格尔意义“常人”的闲谈,即使是熟悉的街坊、同事在一起,无非就是“今天天气怎么样啊!”东拉西扯的什么“俄乌战争”、“股票行情”、“官员腐败”、“红烧排骨”~这类日常琐碎。没有什么目的,就是胡拉八侃的闲聊,聊的越云山雾罩就越有滋味,无非就是为了消磨、打发无聊时光,但海德格尔认为这是“此在”的“沉沦”态,不要理解为贬义的,就是生存的常态。但从所谓的“质性“对话比较,属于“非人际”沟通,这类随机性闲聊并非朋友关系。

具有相当目的性和价值性对话是人际关系中真正对话,它是一种推心置腹的对谈,一般是家庭成员之间、知心朋友之间的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的交流。其特征~

特定的人际圈子,特定的角色;

不可替代性。恋爱双方因一方中断关系,而另一方会久久不能忘怀就是如此;

以上不可替代性决定相互依存性~对方的吸引力就是另一方被吸引;某人可爱就是另一方喜欢他;

双方可以有所限制的公布一部分私人信息。千万不要以为是知心朋友就可以全部袒露所有私人信息。很多对个人隐私的感受,可能被尘封一辈子;

我们煞费苦心与知心朋友或爱人对话,就是通过拉近距离维持和发展这类关系,也是为了或多或少的得到回报,并非都是物质回报。说了些什么并不重要,一切为了这段关系本身。但再亲密关系,对话过程也是谨慎的、策略性的~

有些本来是好朋友、好配偶,后来关系搞砸了,诸多因素中,对话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对此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通过对话~理解~共识,这是错的。这也是对对话~沟通的信赖与迷思~

不要以为对话~沟通的越多越好,相反,因沟通达到理解恰恰是不可能的,即使两个人的性格、爱好也是异质的;

对话中的意思不在字眼里,你感觉到我说的恰到好处,但即使知心朋友可能理解成相反的意思。”词“永远不会达义”;

成功的沟通对话不是让对方完全理解,而是为了满足对方对你的“期待”。对方向你发出一个提问,他并非不懂,而是要求你的回答与其基本一致。比如知乎上很多提问,提问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不希望你否定,而是为了达成共识。所以,明知对方是错的,也要委婉的首先肯定一部分,另部分可以是探讨的口气~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问题,在我对此体验中,越是熟人之间产生误解的概率比起陌生人要高的多。即便是成功的对话,但仍不能完全理解对方,认识的不一致才是常态。比如说,对方写了一首诗让你评价,你阅读后认为不好时,就不能实话实说~那些地方写的不好~。很容易挫伤对方自尊心,而是说“很不错”,再说一些“很不错”的理由。很多看上去令人满意的关系不是彻底的理解和实质性的对话,而是满足对方的尊严和感情~

以上,均是个人体验和感受,即使良好的关系也是妥协的产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