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拜年中的文化年味儿

 彭允好 2024-02-04 发布于河南

春节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也是人们欢度春节、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和祝福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分拜年和贺年两种。拜年指晚辈给长辈拜年,大年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磕头、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吉祥如意。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的寓意,即压制邪祟,保佑平安。因“岁”与“祟”谐音,晚辈收到长辈的“压岁钱”,便是收到了长辈的祝福,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贺年指平辈直接的相互拜访、祝贺。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说:“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贺年不仅是民众之间祝贺新年、增进感情、团结友爱的一种方式,也是年终岁首感恩回馈、扩展人际、增强人脉的一种手段。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说:“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

自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即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时至今日,春节前后,许多企业、社团、机构、单位,也都会举办别开生面的“团拜会”,大家欢聚一堂,互相祝贺。这种方式既体现了传统习俗,又有助于融洽集体内部关系,节省了社交礼仪所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逐渐成为企业、社团、机构、单位的固定节目而保留下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讯的发展,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的拜年方式又兴起了短信拜年、电话拜年、微信拜年、视频拜年等拜年方式,为春节习俗的传承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中国人历来讲究“敬天法祖”,大年初一“祀神祀祖”是春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拜年习俗的一种延展。千百年来,每逢农历新年,全国各个地方都会举办诸如敬香、祭祀、拜神、祝颂、演戏、舞龙、舞狮等具有仪式感的的活动。

大年初一这一天,拜祖先,拜关帝,到庙里烧头香,祈福祈愿,祈望关帝庇佑新的一年诸事顺遂,平安吉祥,已成为中国各地民众欢庆春节的重要习俗。

一些外国政要和国际友人,春节期间到当地关帝庙向华拜年”,赢得华裔族群的支持,也已成为惯例这些国际友人用带着洋腔的普通话祝贺春节,有的国际友人则用不太流利的粤语向华人说恭喜发财在国际友人看来,作为春节常用祝福语,恭喜发财”与“春节快乐”一样,具有相同的内涵,都代表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恭喜发财”是信仰关帝浓厚的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州人最常用的祝语。南方经济发达,重商意识浓厚,关帝也被尊为武财神,大大小小的企业、商铺,甚至普通家庭都有供奉关帝的神龛。南方人重财也重义,见面互道“恭喜发财”就成了最常用的祝语。

清朝末年,英国人威廉亨德从广州退休回国后,在《洋人在广州》书中记载:“广州十三行一些吃洋务饭的中国人,每逢过年的时候,到洋人的商馆去拜年,入门便是打拱作揖,口里不停讲着'恭喜发财、恭喜发财’。”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璀璨的生活及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集中、最精粹的集体展示。新春佳节,普天同庆,祀神祀祖,互道祝福,不仅体现了华人社会的礼义文明,而且体现了华人谦逊有礼、爱好和平的民族心理和性格。正如歌中所唱:“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

清代孔尚任诗云:“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贺新春,拜大年,作为新年贺岁活动的重要组成,无论是拜年方式、祝福语,还是各种祭祀祈福活动,所有华人社会的春节习俗都有着相同的主题,即以辞旧迎新、破旧立新、迎祥纳福、驱邪攘灾、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体现着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亘古不变、薪火传承的民族风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