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我也劝你也写一个教育公众号

 牵着蜗牛狂奔 2024-02-04 发布于河南

连续更文第1389篇,本文1479字。

张祖庆老师劝老师们:写一个公众号吧,五年后你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我写公众号四年了,但不是受祖庆老师的忽悠,是我2018年2月注册的,2020年2月才想起来找个事情做,就想到了写公众号。只需要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打理,每天早起和晚睡各一个小时即可。至于收益,没有想过,更没有什么奢望。

写公众号给我带来哪些变化呢?

 通过教育写作,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有一段时间,我也很迷茫,不停地读书。读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读余华、莫言、阿城、叶广岑、李佩甫、林清玄等作家的系列作品。有段时间爱读军旅小说,也有一段时间痴迷历史人物传记。在乱读书中,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教师当精于业务,乌七八糟的书读的再多,对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作用不大。于是,我开始阅读回归,从阅读教育期刊开始,走上了正规。所幸当时的校长很开明,为学校教师订阅了十几份教育期刊。

综合类的教育期刊有:《人民教育》《师道》《教师博览》《当代教育家》《教师月刊》《班主任之友》《河南教育》等。没有人愿意读,我就在下晚自习后在办公室读到十一二点。迷茫时读书,这话不假,我在迷茫中读着读着,终于看到了目标,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长的路径。

持续日更四年,克服了自己的惰性

刚开始写作,我是想起什么写什么。写童年的回忆,写自己求学经历,写读书感悟,写教育叙事。我知道,就像走路,不敢坐下歇息,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不给自己找任何休息的理由。感冒发烧39℃,我迷迷糊糊写一会儿睡一会儿。岳父生病住院九个月,晚上我在医院陪护,走廊里说话声、打鼾声、病人家属手机里播放着刺耳的抖音视频,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戴着耳机用手机慢慢打字写出一篇篇文章。四年的除夕夜,我都是在写作中度过。

父亲说,人勤地不懒,付出才有收获。

我就在写作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哪怕是写出的文章只有三五人阅读,我依然坚持写。读与不读是别人的事儿,而写与不写则是我自己的事儿。即便是与朋友一块喝酒,我都始终绷着一根弦:千万不能喝醉,第二天早上还要按时更文呢。

分享读书感悟,结识了优秀的同行

结识优秀同行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以前得到一些优秀同行的微信,发了一些咨询的信息,多数如泥牛入海。没有回应,也没有人愿意给我解答困惑。随着一些文章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转载,我结识了更多优秀的同行。

海南的熊纪涛老师,重庆的吴小霞老师,厦门的苗旭峰老师,湖北的吴再柱老师,苏州的刘波老师,浙江的张祖庆老师,河南的张爱敏老师、何蕊老师等,这些名师更是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和支持。有的老师转发我的文章,有的老师给我赠书,熊纪涛老师更是不遗余力多次到读书会的网络直播间指导老师们如何读书。

更有很多未曾谋面的教研员、学校领导在教师群里分享我的一些文章,这是一种何等的荣幸啊?这也更加使我惴惴不安:不能误导他人,否则都是罪过。

致力教师成长,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在写文章的同时,我常接到一些老师求助信息。有的咨询如何读书,有的探讨课堂管理,也有的询问如何做课题研究,我总是尽力予以解答。不熟悉的问题直接告知对方“我不熟悉这个问题”,我自己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从影响一个学校、一个区域的老师,到不受空间地域限制,有更多的朋友愿意加入我的“乐享读书会”,这正是写公众号获得的信任。

我也在推广教育阅读,指导教育写作上,规划专业成长等方面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一切变化,都要归功于教育写作,归功于写公众号带来的影响。如果你不想再碌碌无为,那么开始注册一个公众号吧,也许五年或者七年后,你将收获一个不一样的教育人生。写一个公众号吧,记录自己的成长,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些美好回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