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昌硕写对联,有种慑人心魄的力量!!! | 墨池头条

 三百堂艺术馆 2024-02-06 发布于青海

吴昌硕在书法观念中注重气势,以气取胜,力追古拙。他广泛学习,入古出新,广参博涉及,终于达到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吴昌硕真草篆隶各体皆能,熔碑学、帖学于一炉,其雄强书风直追三代、秦汉,一扫宋元以来的精巧、阴柔风格。吴昌硕很擅长集石鼓文书写楹联,传世作品中也以此类为多。

吴昌硕 篆书十六言联

640.webp释文:太傅溯家风,耕读相传,奕叶箕求承厚德。吴兴占山色,祠堂新建,馨香俎豆妥先灵。

备注:此作品为吴昌硕庆钟飞滨修建钟氏祠堂所书。钟飞滨(1881-1925),湖州和孚人。实业家,致力于民族工业的发展。钟氏乐施好善,资助开办上海进德女中,接纳穷民数百之多。为民国慈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此件巨联是为妻家湖州和孚钟氏祠堂所书,字数之多,笔力之精,可谓力可扛鼎,古今独步。是联深得《石鼓》意韵,字字犹如巍巍高山之屹立,端庄厚重之中充溢着一种铿锵作响的金石气息。雄强的笔画,安详的结构,整幅楹联一气呵成,不同凡响。款字行书运笔圆浑,如“锥画沙”、“屋漏痕”,显得特别淳厚沉郁,完全体现了他苍拙古健、恬淡脱俗的书风。是联吴昌硕作于“乙卯”,即1915年。时七十有二,为暮年之巨制,诚属罕见。通观全联,可谓“五岳储心胸,峥嵘出笔底”,所谓老笔纷披,生辣古朴,超逸疏宕,有一种慑人心魄的力量。

清 吴昌硕 行书七言联

640.webp (1)

款识:金钟大镛在东序,青海黄河卷塞云。

本联句集自杜陵〈寄裴施州〉及〈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以大字行书张之。笔道遒劲,精气盈贯,墨韵淋漓,烟云满纸,乃昌硕晚岁应友所嘱之力作。缶老笔砚生涯甚勤,为他人作品题跋不少,惟本身书法具同期艺友亲题者却极稀。本联即有于右任楷书长题于上下联,概述缶老生平并论其艺事,而沈寐叟门人谢凤孙题于裱绫上,细述与缶老交往之因缘。两跋皆书于一九二四年,即本联写竟后两年,时缶老高龄八一,仍活跃于海上艺坛,地位正如于右老跋上曰「海内外艺术家望若山斗」,创作力仍旺盛如昔,不逊壮年之笔,从本联之大气磅礡堪证之。

清 吴昌硕《篆书十二言联》

640.webp (2)

款识:七十七叟吴昌硕。

钤印:吴俊之印、吴昌石、缶无咎

鉴藏印:赏心斋

释文: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缶翁此联不惟书法雄健,蕴意亦佳,故当略为铺叙:

上联所谓“发上等愿”者,言人志趣须高,志趣高而眼界遂大,即古人所谓“志当存高远”之义也。人生之遭际因缘,多有人力所不能左右者,胜缘难希,厄缘人所不欲,“结中等缘”,即能优游处世,无分外祸福也。人生之痛苦,多源于欲求过高,以有限之身,事无厌之欲,反而会失去本来的天真,丧失最基本的感知快乐的能力,能“享下等福”,即能从世俗平凡的生活中获得快乐,始终保持一种健旺的生命意志。这三句讲的是人的心理状态,侧重于内。

转至下联,则讲到生活中的实践,侧重于外。“择高处立”,言立脚之地要高,高则不受卑污侵染。“就平处坐”,言安身之处须平,平即无倾覆之虞。然后“向宽处行”,触类旁通,境界始大。

缶翁写此联并无上款,或是其自勉之语。其画格书法,皆高旷雄健,且平生遭际通泰,名扬海外,正帖合此联所昭示的人生境界。曾见王国维书此联语赠一海上巨商,题为“爰裁古语,以仿格言”,称此联是“谦谦君子之慎修而合夫蔼蔼吉人之雅度”。据说在商界传奇李嘉诚的办公室内,也悬有同样内容的对句。可见古今同心也。

清 吴昌硕 行书十二言联

640.webp (3)

此对联为吴昌硕晚年写作,为他晚年生活的写照,原藏家得自于吴昌硕家属。

此幅行书楹联为吴昌硕八十三岁时所作。通观之,此联行书纯任自然,一无做作,下笔迅疾,痛快淋漓。虽为楹联,却有排山倒海之势。恰如其晚年时的壮心不已,因而用墨浩然,用笔豪肆,老辣苍劲,力能扛鼎,以波状线条出之,跳荡灵动,富有韵律,不计工拙,不斤斤于细部点画的描绘,从而体现出“豪迈、爽利、泼辣”的崇高之美。用笔老笔分披,穷尽变化,中锋为本,亦善施侧笔,形成苍茫高远、立体感极强的笔致。

独观上下两联,结字较为狭长,体现字势,用笔老辣奔放,熟中有生,气长神旺。下笔转多藏锋,坚挺凝炼,不涩不疾,亦涩亦疾,更得“锥划沙”、“屋漏痕”之妙趣。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说:“常是正锋运转,八面周到,势疾而意徐,笔致如万岁枯藤,古朴拙见。”这与他早年的作风迥然相殊。正应了其自言“所作隶、行、狂草也多以篆籀笔法出之”之语,别具一种占茂流利的风格。

清 吴昌硕 隶书七言联

640.webp (4)释文:旧本遗留珍定武,石文初勒纪岐阳

款识:安吉吴昌硕年八十又二

吴昌硕的隶书气魄宏大,如辛稼轩词、太史公书,深雄雅健,足以睥睨一代。可惜所作不多,此幅《隶书七言联》便是其不多的隶书作品中的精品之一。

联句上表《兰亭序》,下言《石鼓文》,皆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亦是吴昌硕心摹手追的范本。尤其是《石鼓文》,可以说是吴昌硕一生的挚爱。吴昌硕写《石鼓文》,妙在师其意不泥其迹,将其斑驳苍辣的风化效果化为一种独特的笔墨语言,格调高古,气魄非凡。吴昌硕在隶书的创作上,一并引入了大篆的笔法,化方为圆,减少一般汉隶用笔的波折提按,又将字的结构作夸张错位的处理,形成一个既有变化又能统一的整体。比如此作中的“勒”字、“阳”字,左右参差,处理的尤为生动。

清 吴昌硕 篆书《小圃归舟》五言联

640.webp (5)

款识:昨客虞山,于古董铺见有吴山子篆联,兹拟之。乙丑初秋,吴昌硕年八十二。

钤印:仓硕、俊卿之印

释文:小圃游白鹿,归舟乘黄鱼。

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石鼓文》的反复研习。其在六十五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中晚年后,吴昌硕临写《石鼓》渐渐“离”形而传神,参以隶书,楷书以致草书的笔法倾向愈加明显。而其书写的小篆,也大有“任情恣性”之感,逐渐形成了此幅作品在这种特有的美学特征。

此幅作品中的书写用笔,是完全的中锋,表现了文人“守中”的正气,在圆转曲折中透出一种力度,柔韧而不失于软弱,流畅灵动而没有丝毫的张狂。其笔画具有强烈的“墨气”,作者在书写时蘸墨饱满,下笔酣畅,因此在起笔处出现较粗的“头”。在笔画紧邻处,还出现里因墨渗融而笔画有些许粘连的现象。

清 吴昌硕 行书十四言联

640.webp (6)

题识:铁禅属句,幸指正。时丙寅良月,同客芦子城北隅。安吉吴昌硕,年八十三。

《行书十四言联》作于1926年,是缶老去世前一年的作品。联文语出《菜根谭·应酬篇》。《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揉合儒家中庸,道家无为,释家出世三教精髓。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顺应机缘即遣用机缘,好似飞舞的蝴蝶与飘飞的落花共同适应;顺应事机自然没有事情,宛若完满的月亮与杯盂的清水一样圆满。联文意涵可谓代表了缶老历经人生顺乎自然,无为自在的心境。十四字长联甚为特殊。

清 吴昌硕  篆书二十言联

640.webp (7)

释文:仰承先志广庇羁魂孝义萃一堂巾帼独崇桑梓惠,慨助巨资共钦高谊馨香祝千古春秋常荐菊兰芳。

中晚年后,吴昌硕临写《石鼓》渐渐“离”形而传神,参以隶书,楷书以致草书的笔法倾向愈加明显。而其书写的小篆,也大有“任情恣性”之感,逐渐形成了此幅作品这种特有的美学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