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曾经沧海刘卫国 2024-02-06 发布于河北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出于《外感温热篇》,系叶天士长期实践的经验之谈。语言虽简,其意颇深。

温邪袭人,必致发热,热则伤阴,阴伤则水不制火,其热必炽,炽则灼烁其阴。如是者,两相因果,其病必剧。故治温病,必用清热养阴之法。清热者,辟温败毒以祛邪;养阴者,补充津液以扶正。虽然清热可以存阴,养阴可以退热,二者相辅相成,但尤以后者为重,因人体津液的存亡,直接关系到温病的发展与转归预后。故叶氏云:“津液不竭,其人必不死;其死,亡津液也。”笔者认为,这就是叶氏用“救”的匠心独具之处,也是对当时一些只强调清热败毒,忽视固护津液的医者的批评。

  温病多汗,宜据邪正消长而救阴

  温病每多自汗,乃由内热熏蒸使然。《南病别鉴》谓:“热气熏蒸毛窍开,汗出溱溱常不止。”并喻为“犹滚汤盛于器中,热气上蒸而外湿也。”自汗可透邪外出,但汗之过多,必耗体液,伤气劫津。而化害为利关键在于救阴,以资汗源。救阴之法,虽然非常重要,但不可滥用,必须根据温邪与津液之消长情况,或以攻邪为主,救阴为辅,或以救阴为主,祛邪为次,或攻邪与救阴各半,务使无汗者得汗,少汗者汗出而畅,多汗、大汗者汗出减少。

如无汗、少汗之由温邪犯卫,表气被遏所致者,当用银翘散、桑菊饮之属,以辛凉透泄,通其郁闭,使邪随畅汗而解;由温邪侵入阳明腑,与肠中粪结,伤津损液而致者,当用增液承气汤泻腑增液,使邪去津回而汗自出;温邪入营,阴津受伤而无汗、少汗,用清营汤或黑膏汤透营转气,即可变无汗、少汗为畅汗,且病也随之减轻;“邪气深入阴分,混处气血之中”而“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者”,用青蒿鳖甲汤滋阴透邪,则伏于阴分之余邪,便可从阴出阳,得汗而解。

    大汗、多汗者,应澄清其源,使汗量减少,以防伤阴。如由热郁肺经而致者,投麻石甘汤,则热清喘平而汗自少;因阳明经热盛而致者,用白虎汤,则大热得解,多汗、大汗必减;由阳明腑实而致者,用承气汤泻热通腑,则多汗、大汗自除;温病后期,正邪交争已久,热势大挫,气阴已亏,当益气养阴。但也有多汗而疾病趋于好转者,如温病邪热将尽之前,下肢多汗而凉润,乃温病将愈。又温病热退之后,饮食渐增,进食而多汗、大汗者,为气转津回之征,均可不用药物治疗,但以食疗即愈。总之,救阴必须细察汗之有无、多少,并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切勿一见无汗、少汗就发之散之,一见多汗、大汗就收之敛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