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石窟长袖舞图像流变考》 汪雪 朱建军 摘要: ![]() 长袖舞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舞蹈种类之一,其特征是不执舞具,“以舞袖为容”。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长袖舞图像最早出现于中唐时期,其舞服、舞姿及宗教意涵皆体现出吐蕃文化渊源。中唐至宋代的两百余年间,敦煌壁画中的长袖舞者涵盖了成人、童子、迦陵频伽、共命鸟等,并先后出现了翻领、圆领、袒右肩等舞服服制。长袖舞在敦煌的传承与留居敦煌的吐蕃遗民密切相关,其图像演变依托于各类壁画题材图像模式的发展,集中展现了汉藏文化在宗教思想、民族习俗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敦煌石窟;长袖舞;翻领;吐蕃;火宅喻 ![]() 一、翻领长袖舞及其吐蕃文化渊源 ![]() ![]() ▲图1 莫高窟第154窟法华经变之火宅喻 中唐 采自王克芬《敦煌石窟全集·舞蹈画卷》第171页 ![]() ▲图2 莫高窟第144窟观无量寿经变之翻领长袖舞 中唐 敦煌研究院供图 ![]() ![]() ![]() ![]() ▲图3 夏塔图1号墓木棺B板之丧礼图(临摹图) 采自柳春诚《深藏大地的千年瑰宝—— 出土于德令哈的吐谷浑棺板画》 ![]() ![]() ![]() ▲图4 棺板画 海西州出土 约8世纪 ![]() ▲图5 长袖舞线描图 汪雪绘 许新国先生供图 ![]() ▲图6 泉沟1号墓前室南壁乐舞图7-8世纪 ![]() ▲图7 长袖舞线描图 汪雪绘 采自仝涛、孟柯、毛玉林、陶建国、石晶 《青海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发掘简报》 ![]() ![]() ![]() 二、长袖舞流行敦煌的人口及政治因素 ![]() ![]() ![]() ![]() ![]() ▲图8 榆林窟第38窟观无量寿经变之鸟乐舞 五代 采自高德祥、陈雪静《敦煌乐舞大典》第671页 ![]() ▲图9 莫高窟第449窟观无量寿经变之鸟乐舞 宋 采自高德祥、陈雪静《敦煌乐舞大典》第564页 ![]() 三、 “火宅喻”图式及长袖舞的改制 ![]() ![]() ▲表1 莫高窟中唐时期“火宅喻”舞蹈图像统计表 ![]() ![]() ![]() ▲图10 莫高窟第100窟曹议金出行图之长袖舞 五代 采自段文杰主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9: 敦煌五代·宋》第46页 ![]() ![]() ▲图11 西藏丁穹拉康石窟北壁长袖舞12-14世纪 采自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 《西藏佛教寺院壁画艺术》第50页 ![]() ![]() ![]() 四、长袖舞图像的传承谱系 ![]() ![]() ▲图13 敦煌石窟长袖舞图像发展脉络示意图 ![]() ![]() ![]() ▲图12莫高窟第138窟楞伽经变之乐舞图 晚唐 敦煌研究院供图 ![]() ![]() 结论 ![]() 注释: ![]() ![]() ![]() ![]() 参考文献: ![]() ![]()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石窟文献释录与图文互证研究”(21&ZD2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敦煌莫高窟壁画乐舞图式研究”(22YJC760094) 作者简介: 汪雪(1982—),女,甘肃省天水市人,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后,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敦煌石窟壁画乐舞图像研究。 朱建军(1974—),男,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丝路文博与宗教艺术研究。 本文刊载于《敦煌研究》2023年06期(总第202期),如若引用请参考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