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气,你可能看不懂大明16帝

 沧海一粟1951 2024-02-07 发布于江苏

盘点大明十六帝的文章很多,可以说是多到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甚至已经让观众朋友们产生了审美疲劳。

然而,盘点虽多,但我们真的足够了解这些皇帝么?

娱乐化,流量化的时代里,很多人对历史的理解,停留在了表面,包括对明朝皇帝的认知,人们似乎也已经固化了。

朱元璋真的是对百姓最好的皇帝?

建文帝真就平庸无能一无是处?

嘉靖皇帝真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高智商?

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难道仅仅是因为腿疾?

崇祯真就那么值得人们的同情,被人们称为明君?

不一定,这些还真都不一定。

所以这一篇文章,作者想要通过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式来看待和评价大明王朝的十六位皇帝。

这会颠覆一部分人的认知,但我一定以史料为基础。

这或许和你之前看过的大相径庭,大不一样,但我一定严谨,求实,认真,同时保证大家看懂,看明白。

作者想要通过这些皇帝的横切面,让人们了解到——原来,他们是这样的帝王。

好了,废话不多说,盘点大明十六帝,咱们马上开始!

明太祖朱元璋

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叫做朱元璋。

当然,这个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

网上对于朱元璋的一生,有一句很经典的概括,叫做“开局一个碗,组排上王者”。

这句话的确很有意思,但却很难完全概括朱元璋的一生。

绝大多数的历史爱好者对朱元璋的印象只有两点,一是做皇帝之前的传奇经历,二是做皇帝之后的残忍弑杀,了解更为深刻的朋友们,还会给冠以朱元璋“是对老百姓最好的皇帝”这个评价。

朱元璋的一生的确很传奇,但他却不是一个很主流的英雄。

在我们的想象中,元末起义的战火席卷天下大地,正在皇觉寺里敲钟的朱元璋二话不说,收拾行李就跑去造反了,因为他是一个天生的英雄,他注定就是要干大事儿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他的幼时好友汤和劝他造反起义的信件到了他的手上的时候,朱元璋的第一反应不是激动,而是害怕。

他一言不发的烧掉了书信,然后继续过自己的苦日子。

如果不是后来有人要告发他,逼得他横竖都是个死的话,那么朱元璋同志,很有可能在皇觉寺里一辈子暮鼓晨钟。

所以,朱元璋不是英雄,他也只是一个很普通,很脆弱的人,面对机遇,他会茫然,面对危险,他会退却,他也并非是注定就要怎样怎样的人物,没有朱元璋,也有马元璋,李元璋,历史不是一个人的故事,历史是所有的机缘巧合,因缘际会所谱写出来的篇章。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很爱杀人,尤其爱杀功臣,这一点毋庸置疑。

空印案杀了一千人,胡惟庸案杀了三万多,郭桓案杀了两万多,蓝玉案杀了一万五。

洪武四大案粗略合计,朱元璋一共杀了约六万六千人。

把这六万六千人除以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也就是一万一千三百一十五天的话,你会惊人的发现,朱元璋平均每一天就要杀掉六个人。

并且,这些被杀的人里不乏明王朝的开国功臣,而这些功臣又大都曾经是朱元璋创业初期的伙伴。

比如,李善长,朱亮祖,胡惟庸,蓝玉,周德兴,冯胜,傅友德...等等等等。

这么一看的话,朱元璋哪儿是皇帝,他简直是一个杀人狂魔,而且还是卸磨杀驴型的杀人狂魔。

然而,如果我们具体案件具体分析的话,你就会发现,朱元璋所杀的这些人中,罪有应得和无辜枉死的比例,是五五开的。

胡惟庸蓄意谋反,朱亮祖贪赃枉法,蓝玉持功自傲,有很多时候,朱元璋之所以要杀人,是因为他当时所面临到的情况是,如果他不杀人,那么他就会被别人杀死。

而如果你能了解到洪武年间数量庞大,屡禁不止的官员集体贪污事件的话,你就会明白,朱元璋不是爱杀人,他绝不会毫无来由,或者说因为个人情绪而大开杀戒,因为皇帝杀人,从始至终,都是为了政治而服务的。

对功臣官僚手段狠辣的朱元璋,对百姓们又是如何呢?

史书记载,朱元璋对百姓关爱有加,减免赋税,惩治贪官,甚至制定出了百姓可以直接押着官员进京告状的规则,他对百姓,对农民阶级的好,是发自心底的。

然而,这就能说明他是一位仁君,是千古以来对百姓最好的皇帝了么?

不见得。

朱元璋曾经在凤阳修建皇宫,为了建造好他未来的居所,他征发几万工匠日夜不休的劳作,但又因为工匠们的建造不能使他满意,所以他一怒之下将这几万名工匠全部杀掉。

他在南京听闻坊间有人没来由的讽刺他的妻子马氏,也就是马皇后,因为找不到始作俑者,朱元璋干脆杀了一条街的人了事。

翻遍他所制定的《御制大诰》,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朱元璋的法上之法是如何的骇人听闻。

作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拥有传奇的经历,广为人知的传播度,以及漫长的执政生涯,这让他在大街小巷都脍炙人口,然而,够传奇,有名气,不是我们神话朱元璋的理由。

他的能力和缺陷,他的仁慈和残忍,都是他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去看待它,朱元璋才是朱元璋,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明惠帝朱允炆

提到朱允炆,我们最常联想到的一个词汇是:无能。

坐拥中央政权,却被只有一城之地的叔叔朱棣端了老窝,抢走了皇位。

从小深受儒学熏陶,让他变成了一个仁慈懦弱的人,而在靖难之役时的种种失常表现,则更可以证明他做帝王的能力实在是有所欠缺。

如果你这么看待朱允炆的话,那么我想你多半是看错他了。

当昏眊重膇的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的时候,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朱元璋告诉他,我把你的叔叔们遍封各地,他们就可以替你抵挡胡虏蛮夷,以及平定边塞地区的隐患。

朱允炆反问,胡虏作乱,叔叔们可以平定,可叔叔们如果作乱,又该怎么办呢?

朱元璋没有回答朱允炆,而是反问起了朱允炆的意见。

面对难题,朱允炆是这么回答的: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叔叔们作乱,可以用德行去感化他们,用礼制去限制他们,如果这样不行,那么就削减他们的地盘,降低他们的地位,如果这样还是不行,那就只能举兵讨伐他们了。

从这样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朱允炆的思路是相当清晰的。

他一点也不糊涂,不笨拙,相反,在他还没有登基为帝的时候,他就已经具有了常人所不具备的远见。

事实证明,在他成为建文帝之后,他也的确按照他的思路执行了下去。

思路是没有问题的,放眼当时的环境,逐步削藩无疑是无可挑剔的选择。

有人说朱允炆削藩太急,然而被诸位叔叔合围,被架在火上烤的是朱允炆,而不是那些预知后世的当代人。

君不见当年七国反叛,君不见当年八王之乱?

所以,朱允炆削藩不仅不急,反而是太慢了。

权力争夺就在片刻之间,一分一秒都不应该犹豫。

有人说,朱允炆集团的军事能力不行,因为南京朝廷里拿得出手,有战斗力的将领已经被老爷子朱元璋杀完了。

然而真正的事实是,朱元璋在遍杀功臣名将之后,早就通过屡次讨伐北元的行动为朱允炆训练了一批新兵,这些士卒和将领在当时的表现十分可圈可点,所以朱允炆根本就不存在无人可用的问题。

既然朱允炆哪儿哪儿都不差,什么都不缺,那他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

真正的答案是,他之所以失败,不在于他不够优秀,而在于他的对手燕王朱棣,实在是太过优秀了。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朱允炆面对朱棣,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将是一个,无解的死局。

明成祖朱棣

有人说朱棣是一个野心家,打从洪武时代,这位仁兄就一直对皇位跃跃欲试,这话不假,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而这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就是燕王朱棣。

不过朱棣虽然是个野心家,但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要造反。

是的,朱棣很想要当皇帝,但朱棣从来没有想要过造反。

这话听起来很矛盾,但其实很合理。

当皇帝是朱棣的理想和梦想,但造反是无情的现实。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造反想象的太简单了。

作者要再次重申一遍,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生下来就要造反的人。

延误徭役的陈胜吴广,饱受荼毒的东汉流民,屡试不第的秀才黄巢,皇觉寺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的朱元璋,下岗快递员李自成,谁不是经历过一番痛苦的挣扎过后,才走上这条道路的?

有人说朱棣早有反心,那我请问,他为什么要有反心?

他是燕王,地位尊崇,在北京城里有吃有喝有实力,皇帝不在身边,他想花钱花钱,想消费消费,想盖园子就盖园子,朱棣凭什么要拿这种富足优越的生活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明天?

古来功成名就者少,而功败垂成者多,造反不是打游戏,打游戏失败了可以重开,可以存档,实在不行还可以开挂,但造反失败,只有死路一条。

就算朱棣有过造反的想法,但也仅限于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YY一下,他从来没有想过要付诸实践。

然而人生在世,很多时候是由不得自己的。

朱允炆削藩的力度实在是太大了,一干藩王纷纷落马,死的死,伤的伤,被流放的已经上路,被囚禁的永远失去了自由。

当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头顶之时,朱棣清楚的意识到,现在已经不是反不反的问题了,而是自己如果不反,如果束手待毙,一定会迎来一个无比凄凉的下场。

所以,朱棣反了。

但即便是反了,成功了,拉下了侄子自己当了皇帝,修了《永乐大典》,缔造了永乐盛世,朱棣的心里还是有很深很大的负罪感的。

在电视剧的形象中,朱棣永远是那么的强大,强硬,雷厉风行,做皇帝的手段比之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作者却认为,这不过是帝王朱棣的表象,我所看到的朱棣,是脆弱的。

他会在无数个深夜中被噩梦惊醒,在梦中,是来找他索命的朱允炆和斥责他篡位的朱元璋。

他惶恐,他不安,他担心群臣在内心深处并不认可他,他更担心天下人会指责他得位不正。

他外在上有多么的强悍,他的内心就有多么的脆弱。

所以,他甚至不愿意待在南京,因为深处南京皇宫的每一天都让他难以安宁,而迁都之后的北京紫禁城,也无法让他得到内心的平静。

最终,朱棣选择了在战场上结束自己的一生,因为只有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杀伐征战,才能让他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

看来,生于战火,死于征途,才是这位一代雄主,最好的归宿。

明仁宗朱高炽

有人说朱高炽是个残废,作者很不同意。

因为作者认为,身体上的残废只能算作是一种疾病,只有心灵上的残疾才是真正的残疾。

这个身材臃肿,走路一瘸一拐,有时候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大明帝王,反倒并没有我们看上去的那么脆弱。

靖难时,朱允炆手下将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朱高炽仅用一万兵马就将其抗拒于城下,你能说这样的一个人是残废么?

继承帝位时,他的弟弟如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虎视眈眈,对他几度发起攻势,他都能不动声色的巧妙化解,最终夺得帝位,你能说这样的一个人是残废么?

所以,朱高炽不仅不是残废,反而是一个比大多数正常人还要优秀的人。

朱高炽在位的时间很短,只有十个月,所以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政治生涯,都是在永乐时代度过的。

父亲对他的审视,弟弟们对他的攻击,权谋交锋之中,他不得不殚精竭虑,步步为营,所以他的天性是被长期压抑和限制的。

人,是一根弹簧,他所承受到的压力越大,所反弹的力量也就越强。

所以,尽管他在位不过十个月,但他在这十个月里所做的事情,却要比他的后代子孙明神宗朱翊钧十年里做的还要多。

平反靖难,赈济灾民,调整边防,桩桩件件,都体现出朱高炽的能力甚优。

人们时常说明朝十六帝个个奇葩,然而朱高炽在这一众皇帝里,风评却十分不错。

如果不是临死时一定要拉上几位妃子陪葬,或许朱高炽之“仁”真的能和北宋仁宗赵祯一较高下了。

明宣宗朱瞻基

人们一提到朱瞻基,往往就会联想到一副皇帝整天在宫里斗蛐蛐的画面。

所以无论朱瞻基功劳如何,有什么成就,总是会有大明白站出来说一句:这货是个蛐蛐天子!

但作者要说的是,有关于朱瞻基斗蛐蛐的记载,未见于正史,只在一部分野史中有提及。

另外作者还要说的是,就算皇帝的确爱斗蛐蛐,但对皇帝来说,这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业余爱好而已,这项活动既不劳民,也不伤财,更不会占用皇帝过多的时间。

如果朱瞻基从登基到驾崩这十年每天都在斗蛐蛐,他哪儿来的精力缔造仁宣之治?

作者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小部分人可以用斗蛐蛐一项记载来否定朱瞻基的所有功绩,皇帝也是人,皇帝也允许,也可以拥有正常的爱好啊。

他为什么不能斗蛐蛐?他斗蛐蛐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么?

如果你非要揪住朱瞻基批评,作者认为斗蛐蛐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果要论朱瞻基的严重失误,其实应该是他重用宦官这一项。

诸君可见,当皇帝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外戚会干政,大臣会干政,后宫会干政,宦官也会干政。

东汉宦官乱政危害甚深,中晚唐更是到了宦官反杀皇帝的地步,太祖朱元璋千防万防,不许宦官识字,不许宦官干涉政务,老爷子苦心孤诣,结果还是被朱瞻基给背刺了一刀。

朱瞻基不仅大量任用宦官,还很有人文主义精神般的教宦官读书识字,让他们的能力飞速提升,让他们有和文臣们抗衡的能力,别的就不说了,后来正统时代明王朝的初代权宦王振,就是朱瞻基一手提拔起来的。

宦官之祸,实始于宣宗,然而正值壮年的朱瞻基不会想到,这个被他治理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大明,会在他谢幕不久之后面临大厦将倾的危险。

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这个人,性格上很有魅力。

土木堡之变之后他被瓦剌人俘虏,到了塞外没受欺负没受虐待,反而和瓦剌人称兄道弟,就连负责看守他的士兵,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差点就给他放了出来。

后来瓦剌人无功而返,释放了朱祁镇,朱祁镇又被弟弟,也就是代宗朱祁钰关了小黑屋,他的日子过得同样很不错。

负责看押他的太监对他十分尊敬,负责监视他的宫女反倒都成了他自己的亲信。

他的妻子钱氏对他不离不弃,生死相随,朝廷里更有一票始终拥戴他的大臣们,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发动了南宫之变,让他重回帝位。

桩桩件件,可以说明,这已经不是很有魅力了,这是相当有魅力。

皇帝待人和睦,性格慈善,气度从容,言行有礼,更是在临死之前废黜了几千年来的恶习——人殉制度。

这皇帝,有得挑么?

然而,朱祁镇虽然在生活中是一个好人,但在政治中,他却并非是一个好皇帝,或者说,他没什么好洗的。

这位皇帝成也性格,败也性格,因为他实在是太容易相信别人了。

宦官王振让他亲征,他就亲征,结果断送了大明的盛世。

瓦剌人挟持他攻打明朝城池,他二话不说就跑到城下让明军将领开门。

徐有贞说于谦有罪,他就相信于谦有罪,二话不说就把于谦给弄死了。

忠臣枉死,千古奇冤呐!

如同纣王屠比干,赵构除岳飞,朱祁镇明知于谦有冤而杀之,是他身为帝王,永远都无法抹去的污点。

明代宗朱祁钰

和朱棣一样,朱祁钰原本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

但和朱棣不同的是,朱棣的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而朱祁钰的机会是丛天上掉下来的。

一个没有势力,没有背景,没有人脉关系,存在感极低的藩王,突然就因为大明的皇帝被俘虏,而被推上了历史的正中央。

有人说,朱祁钰是块好材料,这话的确不错,但并不准确,因为朱祁钰并非一开始就是一块好材料,他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御前会议,大臣们商量守城还是南迁时,朱祁钰一言不发手足无措,宛如一个透明人。

他做藩王的时候养尊处优,每天在京师除了逛园子就是遛鸟,他没有任何政治基础,这样的局面,你就算是把它给拉了出来,他也玩不转。

后来大臣们情绪失控,在朝堂上把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群殴致死时,朱祁钰更是脚底抹油,吓的立刻就要逃跑,要不是于谦把他拉住了,他的戏份就算是杀青了。

是的,我们所看到的朱祁钰,是一个胆小谨慎,惶恐不安,懦弱无刚,不堪大用的人,而不是朱祁镇前脚被抓,他后脚就能立刻站出来力挽狂澜的英雄形象。

然而,朱祁钰就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有一点还是比较行的,那就是,他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

咱自己不会治国,可以放任大臣们来治理国家。

咱自己不会御敌,可以让精明强干的于谦来守卫京师。

偏信则暗,兼听则明,朱祁钰懂得这样的道理。

所以,朱祁钰在临时接班成为大明帝王之后,充分的给予了那些一门心思报国的大臣们发挥空间,并且,这位皇帝也许小事儿办不好,但大事绝不糊涂。

司马氏衣冠南渡,江南不是他的江南,北方是他回不去的北方,宋高宗更是一度被人撵到了大海之上,我们的朱祁钰同志在当年的历史河流中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但却能拥有死战不退,与城池共存亡的勇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而只有经历了生死存亡的决策时刻,经历了那一场青史留名的旷世战役,朱祁钰才是我们眼中那个优秀的帝王。

罗翔曾经说过一句话: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

当命运之神把你推向勇敢的时刻,希望你能像你想象中那么勇敢。

诚然,朱祁钰后来因为贪恋皇位而把弟弟朱祁镇关进了小黑屋,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所迸发出的光芒。

这光芒不用太过强烈,只要一丝一毫一点,就能照亮整个世界。

明宪宗朱见深

唐太宗后宫妻妾成群,晋武帝后宫人数超过三万。

我们的明宪宗朱见深的后宫里,虽然不能说佳丽三千,但也是美女如云,让人眼花缭乱。

然而,朱见深对那些年轻貌美的女子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他一生之中最为宠幸的女人,是万贵妃。

宠爱贵妃不稀奇,稀奇的是,万贵妃比朱见深大了十九岁。

这也就是说,朱见深刚出生,万贵妃已经要上大学了。

这一对老少恋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以至于很多人嘲笑朱见深是个“御姐控”,专门喜欢老女人。

他们对君王和贵妃之间的爱情充满了不理解和歧视,他们认为,朱见深和万贵妃是畸形的恋爱关系,他们的爱情也属于是皇家丑闻那一类的范畴。

然而,作者却并不这么认为。

朱见深的一生,可以说是起起落落。

父亲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他是太子,父亲去瓦剌留学之后,朱见深很快失势,沦为了不受人待见的亲王,后来朱祁镇夺回了皇位,朱见深才得以重回储君的位置,在之后继承帝位。

而在他人生起起落落的这个经历中,从始至终陪伴他的,只有万贵妃一个人。

朱见深当太子的时候有人陪着他不稀奇,因为他是帝国的储君,伺候他就是伺候自己的前途。

稀奇的是,朱见深被废为亲王,搬到偏僻的宫殿,受尽白眼和欺辱之时,当年不过是宫女的万氏还是愿意陪着他。

十几岁的青葱少女原本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但她却愿意为了前途未卜的朱见深付出一切。

她为年幼的朱见深洗衣做饭,料理生活,为他遮风挡雨,在每一个寂寞难捱的深夜哄他入睡。

可以说,万氏见证了朱见深从童年到少年乃至到青年的全部过程。

纵然后来的万氏荼毒六宫,心狠手辣,但她对朱见深的爱,却是无私且高贵的。

朱见深感恩万氏,是万氏在他最为艰难的岁月里照顾了他,帮助了他,所以他爱万贵妃,他专宠万贵妃,甚至可以为了万贵妃付出一切。

他们的生命早就已经交织到了一切,他们的情感早就在当年的艰难生活中得到了印证。

年华逝去又怎么样?年龄过大又怎么样?老少恋情又怎么样?

朋友啊,爱,是无罪的。

这份爱超越了年龄,超越了时间,超越了一切庸俗的情感。

是的,朱见深不是御姐控,他也不是变态,他只是一个认真对待了爱情的人。

而这样的人,不应该被嘲笑。

明孝宗朱佑樘

如果您看过明朝十六帝的画像,您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规律,那就是,明朝的皇帝,长相普遍都比较黑,很少有细皮嫩肉,皮肤白皙的。

这不说作者胡说,诸位可以看一下朱棣和朱瞻基的画像,那脸黑的简直和煤球有的一比。

然而奇怪的是,明孝宗朱佑樘的画像,却把他的脸画的很白。

不是那种红润细腻有光泽的白,而是那种近乎于病态的惨白。

这个惨白,大有来头,不是说朱佑樘平时爱擦粉,而是因为,他从出生到少年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都无法见光。

刚才我们说,朱见深同志是个大情种,专宠郑贵妃,但偏偏万贵妃生不出孩子来,她自己生不出来,她也不许别人生,因为如果育有子嗣,那么就会母凭子贵,对自己在后宫的统治构成极大的威胁。

所以,后宫中的女眷,只要有了身孕,都得让万贵妃给搞流产了。

朱佑樘的母亲,是紫禁城深宫里一名普普通通的宫女,偶然被皇帝临幸,竟然阴差阳错的怀了龙种,还顶着巨大的风险,瞒着万贵妃给生了下来。

怀龙种还不算,生下来还不算,一帮宫女太监们兴许是对万贵妃积怨已久,居然帮助这位宫女,把朱佑樘藏在了深宫中的暗室,给养活了起来。

所以说,这个朱佑樘,打小就跟一条小狗一样,躲躲藏藏,不能见光。

在柴房里住,在厨房里住,在破屋子里住,全靠一帮宫女太监们拼了命一般的养活,他才能得以生存下来。

读史到此,我们不禁疑惑,这群宫女太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来,抚养朱佑樘的压力是很大的。

宫女太监们一年到头在宫里挣不了几个钱,他们自己在吃穿用度上还要节衣缩食,又为什么宁愿饿着肚子也要抚养这个和自己无亲无故的孩子呢?

二来,宫女太监们的抚养,是“偷偷”抚养,而偷偷抚养朱佑樘,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

后宫里的女主人万贵妃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过,自己没有孩子,那就不允许后宫里的任何女人有孩子,而他们抚养朱佑樘的行为很显然是在和万贵妃对着干。

如果不事发那还好说,一旦东窗事发,这些人必然没有活路。

三来,朱佑樘虽然是皇帝的孩子,但问题是他现在名义上不过是个野孩子,他的身份不能见光,也就是说,朱佑樘是个黑户。

就算他们把朱佑樘抚养长大,朱佑樘也不见得会报答他们,或者说,朱佑樘也未必有能力报答他们。

然而无论是顶着巨大的风险还是要自己掏钱养孩子,或者是得不到任何的报答和好处,这群宫女太监们还是把朱佑樘给养大了。

这群在历史上身份卑微,寂寂无名的宫女和太监们不仅成功的在素来冰冷无情,人踩人往上走,人杀人往上爬的深宫中养活大了朱佑樘,其中一个叫做张敏的老太监还在老皇帝朱见深面前把这事儿给捅了出去,为朱佑樘博得了走出深宫暗室的机会。

可以说,朱佑樘从小到大的故事,是一场如奇迹般的爱心接力。

父子相见,皆大欢喜,然而深感被大家糊弄了的万贵妃愤恨难当,很快动用手段杀掉了宫女王氏和一众有恩于朱佑樘的太监宫女。

万贵妃能搞打击报复,但她却搞不动已经从野狗变成蛟龙的朱佑樘了。

很快,万贵妃和朱见深相继病逝,朱佑樘成为了帝国的新主人。

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判断的话,我们可以说,一个在童年,少年时代饱受凄苦和折磨的人,在他长大之后必然会走向两个极端。

第一个,是过去的痛苦经历会让他对这个世界产生强烈的仇恨,进而开始癫狂,疯魔,成为一个暴虐的人。

第二个,是在艰难和困顿的生活里体会到活着的不易,生命的可贵,了解生而为人的艰辛和曲折,从而开始对这个世界产生一种全新的看法,这种看法我们基本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

越是没有没善良对待过的人,越能懂得善良待人的可贵之处。

那么很显然,朱佑樘属于后者。

这位皇帝在位期间勤政爱民,颇有作为,甚至还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弘治中兴”时代。

皇帝没有不良嗜好,还继承了父亲朱见深一生只爱一个人的优良传统,为君一生,只娶了一个皇后,没有任何其他的妾室。

可以说,朱佑樘无愧于他的一生。

那些曾经直接或者间接养育过他的人,因为他当时年纪太小,他已经不能记得或认得,但他骨子的善良和仁爱却滋润了大明,以另外一种方式,完成了报答。

明武宗朱厚照

在清朝,皇子们如果读书不认真,教书的师傅们一般都会严声呵斥道:不好好学习,难道你想要学朱厚照么?

可以见得,我们的朱厚照同志在皇帝圈里已经成了典型的反面教材。

放纵,好色,没有规矩,爱闯祸,想一出是一出,为人荒诞,朱厚照的黑料可以说不是一般的多。

只是,在这诸多批评的背后,我们有没有想过,朱厚照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或者说,他真的就这么如此不堪么?

在作者看来,朱厚照的做人准则,只有一条,那就是: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紫禁城固然雄伟壮丽,百官跪伏山呼万岁的景象虽然也很让人愉悦,但终年大体不变的景状,却时时刻刻让朱厚照感到厌烦。

我们要知道,明武宗朱厚照登基的时候,只有十五岁,这正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无限好奇,充满探索欲望的年纪。

而在这个年纪里,朱厚照却感觉不到欢乐。

不仅不欢乐,他每天还很难过。

因为朝堂上的大臣们实在是很烦,不管他要干什么,总有人要拘着他,管着他。

他想要出去玩,到关外,到漠北,大臣们说那太危险了。

他想要请客吃饭,搞几场派对,大臣们说那既奢且侈,国库里没有那么多银子让你造。

他和宫里的小宦官走的太近,大臣们又会说,太监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你跟他们厮混,你就是在玩火。

他看惯了大臣们的嘴脸,或者婆婆妈妈,或者慷慨激昂,或者义愤填膺,甚至以头抢地,以头撞柱,反正统一的句式就是:

如果你朱厚照要XXX,那么我们这帮大臣们就不活了。

这个XXX,可以是任何事情,因为在朱厚照看来,大明王朝的文官甚是可恶,他们不仅专门和自己作对,还结成了势力庞大的文官集团,他们联合起来,动辄就是一群人来逼迫自己就范。

这已经不仅仅是臣子们对帝王的劝谏,而更像是一场臣权和皇权的抗争。

在大臣们的言行里,朱厚照读出的信息是——你朱厚照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你还是乖乖的由我们摆布吧!

朱厚照当然不会任由大臣们摆布,所以他一定要离开紫禁城,摆脱大臣们对他的限制。

所以,朱厚照到关外打过蒙古人,下江南去讨伐过作乱的宁王朱宸濠,虽然说他在山海关外只杀了不到个位数的敌人,下江南去捉叔叔也让王守仁截了胡,但皇帝总体来说,对自己信马由缰,走出一番广阔天地的行为,还是很满意的。

因为他如此荒诞不经,一意孤行,所以大臣们也不管他了,也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了,就连史官们都开始厌恶他,有机会就在史书里批评他两句。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一辈子都在“放纵不羁爱自由”的朱厚照,在晏驾之前,却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

朱厚照在征讨宁王朱宸濠叛乱返程时,不老老实实走水路,非要边玩边走,遇到个野湖,还非要下湖捕鱼,结果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喝了个水饱,捞起来之后就害了病,圣驾返回紫禁城后仍不见好,没两天就到了命悬一线的时刻。

临死之前,这位叛逆少年一改往日模样,说出了“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这样的话来。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以前那些破事烂事是我做错了,我现在后老悔了。

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行也悯,其言也善,或许是朱厚照临了想要给大家留个好印象,但作者更愿意认为,朱厚照在生死关头,真的悟了。

他开始明白,这帮在他的床榻下垂泪的大臣们一直以来并不是成心要管着他,让他不痛快,而是因为,大臣们也有自己的理由。

我们要知道,朱厚照时期的大臣们,基本上都是弘治时期遗留的老臣。

明孝宗朱佑樘即位之后,提拔了很大一批明王朝的中低层官员,对他们委以重任,使得他们可以实现理想和抱负,而这批官员如果不是遇到了可以选贤任能的朱佑樘,那么他们终其一生也只能在底层的官场沉沦。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样的知遇之恩,那不是盖的。

这帮大臣们当然想要报答朱佑樘的恩情,但问题是朱佑樘死的太早,大臣们满腔恩情无处可报,只好转投到了朱厚照的身上。

这种感情,很有当年三国时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的味道。

只不过,这样的恩情,对年轻的朱厚照来说,太过沉重了,所以直到这撒手人寰的一刻,他才能了解,大臣们是掏出心来为他好。

然而,作者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虽然朱厚照承认自己做错了,但他真的就如此一无是处么?

比之后辈万历整天挂机对民间不闻不问,朱厚照在位的时候赈济过灾民,搞过经济发展建设。

比之前辈正统皇帝朱祁镇的土木堡惨败,朱厚照取得过应州大捷的胜利,还亲手击毙了一枚敌人。

皇帝从来不偏听偏信,就算宠信过宦官刘瑾,可后来杀刘瑾的时候眼睛也是一下不眨的。

皇帝性格温和,当年大臣们对他如此管束,他也顶多是动辄开溜,求个眼不见心不烦,而从来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屠戮事件。

哎,这么一看,朱厚照反倒成了个明君了。

谥法上说:刚强理直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明武宗朱厚照的一生,正如他的谥号一般,威彊敌德,夸志多穷。

更何况,朱厚照同志应该从来都不会介意别人如何看待他,他毕生所求,不是身后之名,而不过是一份简单的自由。

所以,原谅朱厚照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吧,因为,强如帝王,也会有跌倒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天。

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

关于嘉靖这个人,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停留在了一部叫做《大明王朝1566》的国产神作上。

然后更多的人基于这部电视剧,认为嘉靖是一个高智商皇帝,不是普通的高智商,而是智商相当高的那种。

而且,人们能拿得出一些看起来似乎很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嘉靖时代的大臣很多,张璁夏言徐阶高拱严嵩张居正,这些人随便拎出一个来,放到其它时代都是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

但神奇的是,这些牛人狠人如今齐聚朝堂,却被嘉靖老同志一个人耍的团团转,足可见嘉靖的智商是碾压级别的。

然而,这种看法并不正确。

因为,嘉靖皇帝终其一生,从来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战胜过这些大臣,他所能做到的,不过是让臣僚们相互内斗而已。

在嘉靖皇帝初登帝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和他的诸多老前辈们一样,想要做一个独立自主,一言九鼎的帝王,然而问题是,嘉靖没有朱元璋的手段,也没有朱棣的手腕,没有朱高炽的仁慈,没有如朱瞻基一般的六边形战士全面发展,他凭什么来折服这些大臣乖乖效忠?

所以,嘉靖和大臣们争夺主权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

突然有一天,这位仁兄似乎是开悟了,他豁然明白,与其非要把最高权力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惹得这帮大臣们前来争抢,把自己和臣僚们搞到对立的位置上,倒不如把权力扔给大臣们。

权力是祸水,权力在哪里,哪里就不安宁,权力在谁的手上,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嘉靖同志放弃了权力,他把权力交到了人群之中,而这些大臣们为了争夺权力,果断的把目光从嘉靖的身上移开,转移到了彼此的身上。

这一招祸水东引,开始让原本团结的文官集团们搞内斗,让他们互相厮杀,让他们此消彼长,再也没有精力揪着嘉靖本人的小辫子不放。

所以,是嘉靖调理了这些大臣们么?并不是,因为造成大臣们疯狂内斗的初衷,只不过是嘉靖在万般无奈之下的妥协。

我们不要以为,嘉靖皇帝往那个蒲团上一坐,敲两声钟磬,念两首唐诗他就高深莫测,仙风骨道了。

其实,他每天坐在蒲团之上,不是胸有成竹,不是不上朝就能把大明王朝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相反,多年的政坛生涯让嘉靖皇帝明白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那就是:

千言万语,不如沉默。

一件事情你去做了,那么你将永远是这件事情的奴隶。

一句话如果你不说,那么你将永远是这句话的主人。

大明这么大,何苦把自己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呢?

做事?让内阁去做,让司礼监去做,让六部去做,让百官去做,让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去做。

他们是臣子,是奴仆,做对了他们没有功劳,但做错了就要挨收拾。

这,就是嘉靖皇帝“太极政治”的真谛。

将这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嘉靖开始沉迷道教,不可自拔。

但在作者看来,以嘉靖皇帝已经超过平常人的智力水平,他早就应该明白,在这个唯物主义的世界上,是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的。

想要永远的在这个世界上存留,你只能活在别人的心里。

明穆宗朱载坖

朱载坖的知名度很低,低到如果不是学历史的,在谈到明朝皇帝时,基本上都会忽略他。

这不怪他,而是因为他夹在父亲嘉靖和儿子万历之间,的确是挺尴尬的。

嘉靖修道,万历挂机,这两位仁兄都很有特色,基本上就把看客姥爷的目光都给吸引走了。

然而,知名度如此之低的隆庆皇帝朱载坖,却有可能是后大明时代最优秀的皇帝,还是没有之一的那种。

有人可能会说,哎,你好好说历史,别尬吹啊,隆庆帝不是极度好女色,爱吃春药,最后活生生把自己给吃死了么?

这样一个污点皇帝,有什么好吹的?

哎,作者还真不是尬吹。

隆庆的父亲嘉靖皇帝的时代,明王朝存在的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是倭寇,胡宗宪剿匪,戚继光抗倭,尽管嘉靖一朝的将领们曾经取得过巨大的胜利,但穷凶极恶,坏事做尽的倭患一直没有彻底断绝。

那嘉靖之前,一直前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这段时期,明王朝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答案是,边患,尤其是漠北的边患,也就是一直在伺机而动的蒙古人。

朱元璋出兵漠北,明成祖五次北征,朱瞻基巡视北边,朱祁镇就算再不济,那勉强也算是个御驾亲征。

几代帝王如此重视北部边患的问题,但一直到嘉靖皇帝在位时,北患一直没有彻底得到解决。

南倭北虏,这可以说是明王朝的世纪难题,然而这两大难题,却被隆庆皇帝轻而易举的给解决了。

南倭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明初朱元璋搞海禁,片板不许下海,不许沿海居民出海捕鱼。

这样的命令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却断了当地百姓的财路,一部分百姓苦于生计,从平民沦为了海盗,还和海面上的倭寇搞起了合作,这才引发了倭寇的骚乱。

那北虏的原因呢?一样很简单,那就是明朝关闭了北部的贸易窗口,禁止蒙古人和明人互市。

蒙古人商业不发达,总不能每天都窝在塞外啃沙子,明朝不肯和人家做生意,人家就只好用抢的。

于是,我们的隆庆皇帝双管齐下,解除海禁,让沿岸百姓重获生机,倭寇问题自然不攻而破,开放互市,让蒙古人获得和明人交易的机会,生意有得做,谁愿意在边境作乱?北虏问题也随之解决。

是的,就是这么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皇帝,竟然在短短六年的执政生涯中,解决了前辈们绞尽脑汁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这样的帝王,我们一般称之为——天才。

至于说其人纵情声色,那不过是他自己的选择罢了。

皇帝纵情声色没有耽误他治国,也没有耽误他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所以,你可以说朱载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的确是一个好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本朝开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没有之一的那种。

然而,这位仁兄却有将近三十年(准确说是二十八年)不上朝,消极怠政,彻底选择了自闭挂机。

从某一天开始,万历皇帝就如鬼魅一般的消失在了紫禁城里,他不再召开早朝和御前会议,不再处理从地方到中央的任何一封奏疏,不再接见任何一位大臣,皇帝以一种十分特殊的形式“消失”了。

因此,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观点的论据十分明显,那就是,皇帝三十年都不上朝,那大明朝可不就毁在他的手里?

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先不评价它正确与否,因为我们要率先解决的,是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的原因。

根据画像我们可以得知,万历长相富态,是个很有精气神的年轻人,他不缺手断脚,也不耳聋眼瞎,更不是什么智力障碍人士,他为什么突然就不上朝了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万历在和大臣们赌气。

那他为什么要和大臣们赌气呢?这涉及到一个明朝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事件——国本之争。

所谓国本之争,简单说就是万历想要把较小的儿子福王朱常洵立为太子,但大臣们不干,大臣们非要把较大的儿子朱常洛立为储君。

万历为了达成自己立朱常洵的想法,和大臣们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期间,万历皇帝采用各种手段来逼迫臣子就范,包括来硬的,说好的,分化拉拢,顺便送点礼,几乎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然而,大臣们据理力争,算是和皇帝死磕上了。

这期间,因为到底立谁当太子的问题,四位内阁首辅引咎辞职,十余位部级官员纷纷被贬,算上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因为这件事儿而受到波及的,有三百多位。

然而,即便付出了如此惨烈的代价,大臣们还是没有妥协。

万历皇帝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屈从,把朱常洛立为了太子。

就是在这个万般无奈,最终被文官集团打倒的时刻,万历皇帝对明王朝的政治氛围产生了深深的失望。

自己登基的前十年,是首辅张居正魁柄独持的十年,他以为用十年时间熬走了一个张居正,自己就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帝王,然而他发现,真正的事实是:

一个张居正倒了下去,千千万万个张居正又站了起来。

于是,万历不再上朝,彻底放弃了作为帝王的本职工作。

这不仅仅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消极心态在作祟,更是因为皇帝对这帮臣僚们有着一股深深的愤恨。

你们不是非要逼我就范么?

好,以后你们说了算,我再不发言了。

你们不是事事都要当家做主么?

好,那从今天起,你们就当紫禁城没有我这个皇帝。

所以,不是万历懒惰,也不是万历消极,他长达三十年的大罢工,纯属是被大臣们逼出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大明亡于万历”这个问题。

万历皇帝在位的时候,除了萨尔浒的惨败之外,军事行动几乎取得了全线的胜利。

在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更有张居正给他打下来的底子,所以整个帝国在万历的手里,是承平日久,就连国家的府库和银两较前代都是有所提升的。

如果你非要把明朝灭亡第一责任人的帽子扣在万历身上的话,那么作者只能说:

明朝的灭亡,万历要负一定的责任,但一定不是全责。

这个结论来源于一句朴素的谚语:

大厦不会在一天建成,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崩塌。

与其埋怨万历,那倒不如埋怨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如果不建立明朝,明朝就不会灭亡。(开玩笑)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虽然万历皇帝身材臃肿胖胖哒,但是很显然,他承担不起明王朝命运的重量。

紫禁城是壮丽的,但是单调,万历精神世界中的空虚和寂寞,将会用这个帝国的前途来偿还。

明光宗朱常洛

粗略算来,朱常洛的在位时间,不到一个月,是个十足的酱油皇帝。

然而酱油归酱油,他这个身世,还是很传奇的。

没当太子的时候,一群大臣们豁出命去把他送上储位。

当了太子之后,被刺客偷袭,差点让人一闷棍给敲死。

做了皇帝,工作干了没几天,身体又突然出现问题,一病不起,最后偏听偏信,乱七八糟的吃了一堆药,终于一命呜呼。

对于这样一个皇帝,我们通常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他究竟是怎么死的”问题上,而不会关注他短暂在位的一个月到底干了些什么。

一般人会认为,害死朱常洛的幕后黑手,是万历的宠妃郑氏。

郑贵妃的儿子是朱常洵,而朱常洛当了皇帝,就等于是抢了朱常洵的皇位,所以郑贵妃害死朱常洛,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朱常洛登基没两天就开始生病,具体是什么病,咱不清楚,也不能胡说,但作者知道的是,第一次为他诊治病情,为他开药的,是一个叫做崔文升的宦官。

崔宦官为皇帝开了一堆通利药,也就是泻药,结果皇帝吃了泻药一顿猛拉,身子越来越虚,身体越来越危险。

第二次为他诊治开药的,是鸿胪寺官员李可灼。

李可灼为皇帝献上的药物,是大补之药。

先吃泻药,导致身体极度虚弱,再用补药猛补,原本虚弱的身体不能承受如此剧烈的进补,水火催逼之下,皇帝终于领了盒饭。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不仅前后两次用药看起来像是故意要搞朱常洛,就连崔文升和李可灼也是郑贵妃的党羽。

杀人凶手郑贵妃,似乎就要浮出水面。

这个推测的确是很合理,但就算是警察断案,那也要讲究证据。

我们有理由认为幕后凶手是郑贵妃,但是疑罪从无,我们只能说,她“有可能”是凶手。

因为,真正的凶手,其实是朱常洛自己。

在朱常洛偶感不适到病发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位仁兄明明有无数次机会去找太医院的正规御医去看病,但他每一次却都选择了歪门邪道。

信宦官崔文升的土房子,信李可灼的所谓灵丹妙药,朱常洛完全是自己推开了求生的机会。

为了做上这个皇帝,朱常洛曾经在危机四伏的大明政坛里苦苦支撑了三十八年,然而,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之后,他还是就这么走了。

或许,生命中最后一刻,他应该也能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理解现实的真正意义,并最终明白,他朱常洛,不过是帝国无可挽回的下坡路上的牺牲品罢了。

所以,朱常洛短短的帝王生涯虽然没有什么好研究的,但至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十分靠谱的建议,那就是:

有病,抓紧看医生。

明熹宗朱由校

网上有一种盛传已久,并且很多人都信以为真的有关朱由校的谣言,那就是,朱由校不识字。

并且,这个谣言他还不是空穴来风,很多相当专业的历史学家(如孟森,当年明月)都持这个观点。

他们普遍认为,朱由校同志文化水平极低,约等于没有文化水平,别说大字都不识一个,就是连自己的名字,朱由校也不会写。

然而,作者翻遍有明一朝有关朱由校的书籍,却没有任何一位史官记载过天启皇帝不识字这样的话来,那么他不识字这个观点从何说起呢?

答案是,根据《明史》中的一句话:

杨涟劾忠贤疏上,帝命体乾诵之,置疏中切要语不读,涟遂得遣。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天启年间,朝廷里有一位十分正直的大臣叫做杨涟,杨涟看不惯朱由校宠信权宦魏忠贤,所以上了一道奏疏给皇帝,奏疏中都是记录魏忠贤作恶的实证,皇帝只要看了,肯定要收拾魏忠贤。

然而,当杨涟把奏疏递上来时,朱由校却把奏疏交到了随侍宦官王体乾的手中,让王体乾来宣读其中的内容。

这么一来,坏了菜了。

小王同志是老魏的人,他宣读奏疏时掐头去尾,断章取义,避重就轻,尽挑那些无关痛痒的说,结果朱由校听完之后认为魏忠贤罪过不大,别说惩罚,连口头训诫也免了。

由此,人们认为,朱由校不识字,所以得让身边的宦官来帮他读奏疏。

这个想法看似合理,但其实是有点荒谬的。

因为朱由校让王体乾帮他读奏疏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皇帝累了,有可能是皇帝眼睛酸了,有可能皇帝就是喜欢听别人读,你说他不识字所以得让别人读这是合情合理的,但这种说法并不具有唯一性,或者说,宦官帮皇帝读奏疏这件事,并不能强有力的证明朱由校不识字。

难道皇帝闭着眼睛,我们就能断定他是瞎子?难道皇帝十分钟没有说话,我们就说他是哑巴?

难道有人给皇帝请安,皇帝没有回答,我们就说他是聋子?

还有人说,因为万历常年不上朝,常年挂机,所以对皇太孙朱由校的教育工作很不上心,还有说因为光宗朱常洛死的太早,所以也没时间请老师教朱由校,因此朱由校成了个文盲。

这种说法,你乍一听也很有道理,然而,这也只是猜测,拿不出任何的实证。

还有人说,朱由校是历史上著名的鲁班天子,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刨木头,没有时间学习,所以他是文盲。

首先,我们要纠正的一个错误是,朱由校虽然是木匠天子,喜欢木工活,而且很有可能是特级木匠,但他并不是每天都在闭门刨木头。

皇帝关心辽东事宜,重用过像袁崇焕这样的将领,皇帝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击退过在沿海地区搞骚扰的荷兰人,皇帝为了加强国防力量,还专门从葡萄牙人的手里引进了红夷大炮。

可以说,朱由校一年干的工作,比万历嘉靖那种真正消极怠工型的皇帝十年干的还要多。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说皇帝沉迷木匠工作无法自拔,从而荒废学业,这也是不合理的。

朋友们,古代的木匠,要学习数学,要学习工程学,有些甚至还要学习建筑学,而朱由校作为超一流木匠,能雕刻搭建出一比一微缩宫殿的专业木工师傅,你说他没有文化,你还不如说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没有文化。

是的,朱由校不仅有文化,而且还有可能是个高智商,他也绝非是我们印象中的昏聩无能,任用奸佞,不谙国事的平庸君主的形象。

朱由校之所以混成了那个全是差评,人人讨厌的朱由校,不是因为他是大字不识的文盲,也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只是把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都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对朱由校来说,做皇帝不是责任,不是义务,什么江山兴亡,什么王朝荣辱,他想要的,只是片刻的自由,剩下的,留给那个“当为尧舜”的弟弟来做吧。

明思宗朱由检

朱由检的罪己诏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意思是,你们这些乱兵贼子,把我的尸体千刀万剐都可以,但是千万不要伤害我的子民们。

很多明粉一看到这里,那家伙,那直接就眼泪汪汪,感动的不行不行的。

明粉们纷纷表示,你看咱们崇祯皇帝,临死了还不忘记保护子民,害怕贼兵伤害百姓,真是个好皇帝。

然而大家可能不会想到,在当时的世道下,对老百姓伤害最深的,正是崇祯皇帝。

我们知道,崇祯即位之后,明王朝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其一,是魏忠贤擅权,阉党横行,这个已经随着崇祯扳倒魏忠贤而随之解决。

其二,是西北匪患问题,失业快递员李自成和下岗捕快张献忠组织农民起义,崇祯大力剿匪,结果越剿匪越多。

其三,是辽东的女真人,后金大汗皇太极步步紧逼,随时要冲破关宁锦防线,直取中原。

战事频繁,那么朝廷还会面临三个问题,兵源,粮草,军饷。

打仗没人,崇祯就疯狂抓壮丁,粮草不够,崇祯就拼命抢粮食,军饷不足,崇祯就把赋税提高到变态的程度。

当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在制定三十税一的极低赋税时,可能没有想到,他的后世子孙会把赋税提高到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

因为要抓壮丁,抓成男,多少家庭就此分崩离析,多少原本人丁兴旺的村子成了荒村。

因为要征收粮草,百姓们努力了一整年,却吃不上一口饭,都要充公养兵,多少人活活饿死。

因为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多少人背井离乡,踏上了流亡的旅途,迎来横死街头,客死他乡的命运。

试问,这就是善待大明百姓,勿伤百姓一人的崇祯皇帝么?

当然,崇祯皇帝自己一定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努力,这么拼命,明朝还是会灭亡。

史书记载,崇祯早起晚睡,起早贪黑,不爱享乐,不爱女色,甚至从来不在宫中摆宴,皇帝的勤奋程度可以说是直接媲美当年的太祖和成祖。

为了肃清内政,他搞臭了和所有大臣们的关系,为了打仗,他伤害了大明百姓的情感和礼仪,为了挽救王朝的败局,崇祯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然而,他还是失败了。

老实说,崇祯皇帝的命运,和现如今一些大女主题材的电视很像。

这类电视剧中的女主角往往身世坎坷,三岁没爸,五岁没妈,十五岁身体残疾,二十岁离婚带俩娃。

三十岁事业失败,三十五横遭车祸,四十岁癌症发作,五十岁一无所有。

然而,无论命运怎么捉弄她,现实如何摧残她,生活如何打击她,无论她历经了多少的痛苦和磨难,她都一定会站起来,到最后迎来一个身体痊愈,爱情美满,事业成功,癌细胞不翼而飞的结局。

我们的崇祯同志,就如同这种电视剧中的女主角一样,基本上无论是什么样的天灾人祸,全都让他给摊上了。

然而,电视剧中的女主能够触底反弹,能够迎难而上,能够逆风翻盘,而真实历史上的崇祯,却在十七年的风雨飘摇中,走上了绝路。

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岁月在这一朝轰然倒塌,这是历史的无情,也是历史的规律。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是残酷的。

有些局势就是无法改变,有些事情你留也留不住。

面对历史,你只有先正视它的无情,你才能享受它的温柔。

只可惜,崇祯没有温柔的对待他的子民,而历史,也没有温柔的对待崇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