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世之“要害”,在“利益模型”

 文明世界拼图 2024-02-07 发布于重庆

只有内生性强大的“利益模型”,才能催生出高效用的系统。

任何系统的运行逻辑,本质都是利益的运行逻辑。不同的利益模型,背后隐藏着的,都是模型主导者的利益偏好。

当主导者的利益偏好,越趋向于顺势而为,趋向于共赢,那么,该利益模型就越稳固,越具备内生能力。因之完成模型建构的底层逻辑,是对模型成员不同需求的尊重,并以协作方式,实现调和。

而当主导者的利益偏好,越趋向于控制,趋向于狭隘路径,那么,该利益模型就越容易陷入强者通吃的境地。一旦出现“通吃”,即为背离,即为分裂,模型就只能沦为收割的手段。

从入世的角度讲,入世,本质是进入到某种系统中,成为系统运作要素中的某一种要素,并根据入世的“规则机制”和“参与程度”,进入到系统的不同结构之中,成为某些资源流动的介质。

因此,从入世视角切入,每一个个体,实质上都成为了资源流动的介质,其被赋予的各种定义,比如身份、声望、价值等,本质上都是在以不同的标准,测算其所承载的资源价值。

而个体所承载的资源价值,就成为了其在某种利益模型中,所能占据位置的最重要筹码。当这个利益模型,涉及的个体越多,那么,就越需要去衡量每个个体的资源价值。于是,我们说,入世之要害,在“利益模型”。

入世之“要害”,在“利益模型”

01

利益模型的达成,是基于其中成员对利益分配结构,所达成的共识。

利益模型,本质是解决成员的利益分配问题,即投入与产出比,是否达到预期值的问题。达到预期值,则同意参与,并提供支持。反之,必不可能建构出高效用模型。

于是,任何分配结构的达成,实际上都是以成员的资源价值比重为主要依据的。而资源价值,主要包括财力和智力。

很多利益模型,在解决财力成员和智力成员之间的利益结构时,基于两者属于不同范畴要素,评价体系不同,往往很棘手。

因此,利益模型要达成共识,就必须实现要素评价体系的连接点,或者,规避这种差异性,而进入到对需求的平衡之上。在模型的初期,往往采用后者。

需求平衡,则需要解决对需求的确认,和对需求的评估。而要实现对需求的确认和评估,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对成员的优劣势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对优势的分析,建立正向价值对比表。通过对劣势的分析,建立负向因素对比表。并按照对利益模型的影响力值,形成正向价值排名和负向因素排名。

一般情况下,负向因素排名靠前的,不管其正向价值如何,都属于非首选成员,或者,以机制规避其负向影响。这属于风险控制。

第二步:对成员的需求进行建模。

不同成员同意参与某种利益模型的达成,其需求趋向是不一样的。因此,摸清成员需求,就是对症下药,否则,词不达意,必然阻塞内生机制。

需求建模,一般包含三个部分,一部分是需求偏好;一部分是需求偏好与其对利益模型贡献值的比。比越小,需求越趋近容易满足;还要一部分是复合型需求的问题,则需根据利益模型所能支付的满足条件来区分建模。

需求建模,实际上是一次利益模型对成员匹配度的测算。这也是为后续做模型修正,做好历史数据的准备。

第三步:在优劣势和需求偏好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起偏向理性的利益模型。

从这一点看,利益模型的共识,其实是成员间的一场博弈。既然是博弈,就会根据实际的发展变化,而出现力量对比值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如果不能及时且艺术地处理,就会成为利益模型的软肋,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

入世之“要害”,在“利益模型”

02

利益模型的软肋,永远是其中成员价值和需求的改变。

只要是利益模型,就必然无时不刻存在着博弈。而对于博弈的胜负而言,总是与博弈者的实力相关。这个实力,包括财力和智力,当然,还有暴力。

因此,威胁利益模型稳定结构的,也永远是实力。实力的增减,会影响成员自身的需求偏好,也会影响其与模型的制约关系。

基于此,任何利益模型,在建构初期,就必然要对其成员进行一次缜密的潜力预估。这种预估,一般是根据当时的实力、人脉圈子、行业前景、政策导向等要素,进行基础的预估。其目的是为成员建立潜力档案,并及时关注其发展动向。

这一步,更关键的是为利益模型进入运行机制后,为规避可能的因实力变更而导致的内耗。因此,在建模初期,一定会为潜力成员和重要结构成员,预留足够的弹性修正机制,以及时作出风险控制。

很多关于利益模型的分析,一般在运行期间,会关注所谓的标志性事件。并把标志性事件,作为调整策略的临界点。

但是,现实往往是,等标志性事件出现了,其实这个模型已经陷入内耗有一定的时间了。事件一旦出现,便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因此,一旦事件出现,再去修正,就必然会有不小的损伤。

基于此,当某种利益模型达成共识的初期,对成员进行潜力预估,是非常必要,甚至在某些时候,是一种挽救式的风控。

入世之“要害”,在“利益模型”

03

凡涉利益,必有利害。利害之处,皆为博弈场。

而博弈,一定是动态的。一切利益模型,一旦视模型建成,为博弈终点,都必将陷入内耗。

因此,利益模型的建构,其共识,都是某个时期的共识,是基于这个时期博弈力量的相对平衡而言的。

也就是说,利益模型,实际上是没有建构完成之说的。如果有完成,那么,其内生机制,必然缺乏足够的弹性,效用也只能局限在这种博弈力量没有大的变动的基础之上。

于是,高效用的模型,一定是把成员的价值和需求,以及与模型的匹配度,永远视为变量,并不断根据变量情况,在持续的博弈中,修正模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