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万年上山,世界稻源,远古中华第一村

 那个老撕机 2024-02-09 发布于广东

昨天发的跨湖桥浏览量并不大,但在微博却意外受欢迎,说明大家对新石器时代还是有兴趣的,主要是得把事说明白。

从杭州出来,直奔金华,跨湖桥看完了,当然得看上山文化。万年上山,放在全国如林的考古学文化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存在。但上山为什么重要?上山都有些什么?上山发现的过程是怎样的?

带着疑问,我翻越了《浦江上山》考古报告,不得不说,这本考古报告的封面是真的土啊,就像一本乡下杂志,但翻开由领队蒋乐平先生撰写的第一章"考古工作综述",我发现这是可能是我翻过的考古报告中最好的一篇综述了,把上山文化的发现来龙去脉以及意义写得十分清晰。我简短归纳如下。

上世纪90年代及以前,浙江对于新石器时代考古的认知被划分为两大系统,以钱塘江为界,钱塘江以北的杭州,嘉兴,湖州地区(杭嘉湖平原)的马家浜-松泽-良渚文化系统。以及以南的宁波,绍兴地区(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系统。

当先入为主的划分了界限,后面新的发现就会被自动归纳,这是很大的问题。比如上山文化其中一个重要遗址下汤遗址过去就被认为是河姆渡文化,包括跨湖桥遗址发现初期也被认为是河姆渡文化晚期。

当然,我认为所有的结论都非定论,并不是犯错了就十恶不赦,恰恰相反,只有提出了结论,才有发展或者推翻的依据,只是经验主义也偶尔会让人多走弯路。

2000年,蒋乐平申报的“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与研究”项目被列为国家文物局2001年度的“全国文博事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采取分散拍出的方法,与各地文物干部连续,选取有价值的遗址进行发掘,2000年9月,金华市浦江县(kuo)塘山背遗址被选中进行发掘,发掘之初便发现了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这正是对签署南北分布观念的有力挑战,于是考古队集中力量,扩大范围进行发掘,扩大的其中一处便是村北边的一处高地“山背”,当地有村南边为(不直)塘,北部高地为山背的说法,这也是(不直)塘山背名称的由来。

高地的西北边传说有“上山堰”,于是领队蒋乐平高地定名为“上山”。试掘面积有限,文化面貌并不清晰,从出土的红陶片断定年代早于良渚,能达到六七千年,但已经引起足够重视,加之高地如果不进行发掘,遗址便会毁于土地平整。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2001年2月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发掘,历时三个月,出土文物中夹炭红陶盆比例相当高,磨制石器比例很少二粗糙的石球以及磨盘磨棒却很多。这都和已知的马家浜-良渚和河姆渡文化的文化面貌不同。却与当时普遍存在认为上山遗址所在地的金华衢州地区(金衢盆地)落后的固有观念相符。

问题是,河姆渡文化的楼家桥遗址也就相距100公里,一开始发掘的(不直)塘遗址更是典型的良渚文化遗存,同在一村的上山遗址的遗物所呈现的落后性究竟说明这个遗址应该属于哪个年代?早于河姆渡?晚于河姆渡早于良渚?还是和河姆渡时间相近过去未被发现的地方类型?当时由于未出土能用于碳十四检测的标本而无法进行测年。

2001年5月,上山遗址第一次发掘结束,有意思的是,打断上山遗址考古的,正是对跨湖桥遗址的第二次抢救性发掘。上山和跨湖桥这两个遗址的考古领队都是蒋乐平先生。

2002年,新的测年技术已经可以使用夹炭陶这类标本进行检测,送测的四个样本当时经费不够只测了两个,但北大又送了两个结果,四个结果与标本的地层顺序完全相符,经过树轮校正后年代达到了惊人的11400-8600年。当时跨湖桥的年代还未完全明确,上山文化把浙江新石器时代的上限从河姆渡的7200年一下向上提了4000年,即便跨湖桥被明确,上限也提升了2000年。

万年上山!

2004年,第二次发掘,主要成果是详细划分了地层,并且明确打制石器是上山遗址的主要石器类型,从而提出上山遗址具有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特征”。

2006年第三次发掘除了大口盆外,还确定了双耳罐,平底盘等典型器物,将平底盘的出现作为划分早晚期的标志。在新发现的遗址北区发现了跨湖桥文化遗存叠压上山文化的地层,南区叠压在上山文化底层上方相当于楼家桥遗址早期的文化层被清晰地划分出来。从而解决了上山文化的地层问题。

通过对夹炭陶片内稻壳的研究,发现上山时期已经出现了明显区别于野生稻的驯化稻,这使得上山文化成为世界最早的人工驯化稻的产地(之一),万年上山,九千年嵊州小黄山,八千年萧山跨湖桥,七千年余姚河姆渡,形成了一个延续不断的中华稻作起源核心区。

同年,“上山文化”被正式明确,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作出了“要加强上山文化的研究与宣传“的批示。

对上山遗址的发掘一直持续到2008年,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而结束。转眼第四次普查也已经开始,我这次去上山的时候,又有的区域开始正在进行考古工作,期待未来更多的发现。

上山遗址考古公园现在只是个半成品,博物馆没建好,目前只有两个遗址展示馆,但其中也有不少文物,尤其是夹稻壳的陶片,并且配了放大镜,夹砂,夹炭的主要目的是方便非黏土制作陶器,以及防止陶坯在干燥和烧制过程中坏土收缩造成的开裂破碎。这类东西看文字描述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感觉,但当你看到实物的时候,会情不自禁感叹于万年前的浙江先民征服改造大自然的强大能力。

最后说一句,1月30日开始,仙居万年下汤遗址发现40周年汇报展暨“稻·源·启明”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台州博物馆开展,有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